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83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科粤版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

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

4

3.W、X、Y、Z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W

X

Y

Z

反应前质量g

2

22

34

0

反应后质量g

2

40

待测

1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X的质量为40gB.W在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该反应中Y全部参加反应

4.有18.6g的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N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23:

3,把该固体全部加入到盛有100g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里残留物质的质量是114.2g。

则原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是()

A.9.2gB.6.9gC.4.6gD.2.3g

5.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0

10

10

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

21

2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6.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点燃

C

检验H2中混有的CH4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

D

鉴别H2O2溶液和H2O

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A.AB.BC.CD.D

7.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雾

B.CO还原氧化铁,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观察到浅绿色溶液变成蓝色

D.向滴有植物油的水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8.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实验方案

A

氮气(氧气)

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B

氧化铜(木炭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C

碳酸钙粉末(氯化钙)

加入足量的水,过滤,洗涤,干燥

D

硫酸铁溶液(硫酸)

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A.AB.BC.CD.D

9.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

A.AB.BC.CD.D

10.完全燃烧2.8g某有机物,生成8.8gCO2和3.6gH2O。

下列对该有机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

1

B.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4

D.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11.实验室中有一瓶气体,它由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它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对该瓶气体中可能有哪些气体,某同学做了如下判断:

a.可能是甲烷b.可能是甲烷和氢气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d.可能是氢气和一氧化碳e.可能是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其中判断正确的个数为()

A.1个B.3个C.4个D.5个

12.将

已部分氧化的锌粉,加入到

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

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19gB.

C.

D.

13.下列一些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

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

A.AB.BC.CD.D

14.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实验测得1.6g该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可生成3.6g水和4.4g二氧化碳,则该纯净物的组成为(  )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肯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判断

15.最早使用的充电电池是铅蓄电池。

已知电动车铅蓄电池充电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PbSO4+2H2O==Pb+PbO2+2X,则X的化学式为()

A.SO2B.SO3C.H2SO3D.H2SO4

16.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2

B.该反应中有4种氧化物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

D.若反应中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时,则无物质戊生成

17.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刚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

18.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现对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A.

B.

C.

D.

19.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下列有关物质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0.在硫酸亚铁

和硫酸铁

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6%B.31%C.66%D.无法确定

21.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投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不同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时刻

起始

80g

5g

100g

5g

t1

a

55g

60g

5g

t2

b

c

40g

5g

A.甲是反应物,乙是生成物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a=70g,c=80gD.该反应可能是N2+3H2

2NH3

22.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单质B.乙一定是化合物

C.丙可能是水D.丁可能是铜

23.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24.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16

7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待测

45

36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待测”值为5

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

36

25.一定条件下,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的构成微粒

M

反应前的质量/g

68

32

0

1

t时刻的质量/g

8

x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y

37

 

A.x=0.75y

B.物质M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C.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

3

D.反应前后硫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26.在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3

2

1

0

反应后的质量/g

0.2

x

1

4.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等于1.6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c一定是催化剂D.反应过程中a与d的质量比为7:

11

27.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B.质子数相等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C.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只含一种分子D.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28.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40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C.若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12mL刻度处

D.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一直向左移动直至停在8mL刻度处

29.洁厕灵、84消毒液是两种常见的清洁、消毒用品,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如图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有毒气体是Cl2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D.84消毒液、洁厕灵能混合使用

30.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B.

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是氧气C.

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D.

向小试管中加入适量干冰,看到U型管中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实验室用的蒸馏水可以通过蒸馏自来水来制取。

操作方法是:

在下图所示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在确定各连接部位严密不漏气后,加热蒸馏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左右蒸馏水后,停止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A__________。

(2)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应该是b进a出,不能a进b出的理由是_________。

(3)细心观察发现:

该装置明显少了一种支撑冷凝管的仪器,该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4)实验中加入的沸石(或碎瓷片)___________________催化剂(填“是”或“不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该装置也可以将硬水软化为软水,生活中还有一种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32.根据己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控制产生O2的速度,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3)实验室制取CO2选用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G装置可用来测盘生成的CO2体积,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最终若仰视量筒中水,读数为20.0mL,则氧气的体积将______________2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甲烷是一种无色,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实验室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下同),收集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装置具有多种用途。

①收集气体:

如收集氧气时,只要将气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a或b)通入,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

该装置也可以代替上图中的D装置,请简述操作方法:

事先向集气瓶内装满______________,再将氧气从____(填a或b)通入。

②检验气体:

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瓶中预先装入______然后将气体从__________________(填a或b)通入。

33.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装置一装置二

(1)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5mL

15mL

9mL

 

(2)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

(3)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列举两条);。

34.下面图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三个实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_____,在能量变化方面,三个实验都是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在反应的基本类型方面,三个反应都是_______反应。

(2)甲中产生_______色的火焰,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3)乙中产生浓厚的白_______,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

(4)丙中的反应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_________,生成_____色固体。

(5)三个集气瓶里都放有少量的水,其中甲中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

35.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序号)。

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_(填序号)。

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实验中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3)若实验中出现下列问题,你能指出操作中的错误吗?

①制取氧气后水槽中的水变紫了__________;②刚开始加热试管便炸裂了__________;

③结束实验时试管炸裂了__________。

(4)用上述方法制取两瓶氧气,分别完成铁丝和硫粉的燃烧实验,两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

实验中集气瓶内都要留少量的水,其中水可以由细砂代替的是_________。

36.小张对老师演示的“空瓶生烟”实验(如图1/2)很感兴趣,他査阅资料后对实验作了改进(如图3)。

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①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HC1)气体,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NH3),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会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氯化铵;②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1)图1实验中,抽去集气瓶间的玻璃片后,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此现象能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

(2)写出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选填:

“分解”或“化合”)反应。

(3)图3实验中,你认为玻璃管中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_________(选填“d”“e”或“f”),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剂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剂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质量分数为0,错误;

D、FeCl3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液质量减小,FeCl3的质量分数变大,错误。

故选B。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质量变化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甲反应前的质量为6g,反应后为1g,质量减少了5g,属反应物;乙反应前为4g,反应后为2g,质量减少了2g属反应物;丙反应前为3g,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丁反应前为1g,反应后为8g,质量增加了7g,属生成物。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反应表示为:

甲+乙→丁。

【详解】

该反应为:

甲+乙→丁,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化合反应,正确;

丙反应前为3g,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

7,正确;

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2:

7,错误。

故选D。

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成X的质量为40-22=18g,A选项错误;

W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所以可能为催化剂,B选项正确;

Z物质由0变为16g,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为分解反应,C选项正确;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Y剩余0g,所以Y全部参加反应,D选项正确。

故选择A项。

【点睛】

从质量守恒定律出发,判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变化,以及质量不变的部分,从而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做答。

4.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已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8.6g+100g﹣114.2g=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4.4g×(

×100%)=1.2g,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3:

3,则钠元素的质量为:

1.2g×

=9.2g。

故选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差,可得该物质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质量增加的物质在生成物中,质量减少的物质在反应物中,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

分析表中数据,b反应后质量减少,在反应物中,b参加反应的质量=10g-2g=8g,c反应后质量增加,在生成物中,生成c的质量=21g-10g=11g,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d可能是催化剂。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a应在反应物中,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11g-8g=3g,故反应后待测a的质量=10g-3g=7g。

即:

A、由上述分析,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故A选项叙述正确;

B、a与b反应生成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B选项叙述正确;

C、b物质在反应物中,与a反应生成c,b物质可能是单质,故C选项叙述正确;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是7g,不是3g,故D选项叙述错误。

故选D。

6.D

解析:

D

【解析】

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可燃,不助燃,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点燃,不能达到除去CO2中的少量CO的目的;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只生成水,都有水生成,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都会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不能鉴别;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而水不能,所以可用二氧化锰将两种物质鉴别开,选D

7.B

解析:

B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B.CO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观察到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D.油不能溶于水,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向滴有植物油的水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得到乳浊液,而将油污洗掉;选B

8.D

解析:

D

【解析】

A,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能除掉氧气,不引入杂质;B除氧化铜中的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碳生成二氧化碳逸出,剩余固体只有氧化铜;C、除碳酸钙粉末的氯化钙,加入足量的水,氯化钙溶解成为溶液,碳酸钙沉淀不溶,过滤,洗涤,干燥得纯净的碳酸钙;D、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的氢气,会在硫酸铁溶液中引入硫酸亚铁杂质;选D

点睛:

除杂的原则:

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9.D

解析:

D

【解析】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氧化铁的质量大于生成物铁的质量,所以反应中固体质量减少;B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等质量的镁比锌先反应完,和足量的酸反应时,镁比锌生成氢气多;C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氧化镁的质量增加,镁和氧气的质量减少,但是镁和氧气不能同时剩余;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选D

点睛: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0.A

解析:

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8.8g+3.6g-2.8g=9.6g,8.8gCO2中氧元素的质量=8.8g×

×100%=6.4g,碳元素质量=8.8g-6.4g=2.4g,3.6gH2O中氧元素质量=3.6×

×100%=3.2g,氢元素质量=3.6g-3.2g=0.4g,根据原子守恒,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某有机物。

2.4g+0.4g=2.8g。

说明某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二者质量之比=2.4g:

0.4g=6:

1;某有机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

=1:

2,故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4,相对分子质量为46,错误。

故选A。

11.D

解析:

D

【解析】

根据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无浑浊,证明该气体不是二氧化碳气体;根据气体点燃后得到无色液体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推测该气体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所以以上五种情况都有可能。

故选D。

12.C

解析:

C

【解析】由Zn+H2SO4=ZnSO4+H2↑,ZnO+H2SO4=ZnSO4+H2O可知,H2SO4~~ZnSO4,

设所得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为x,

H2SO4~~~~ZnSO4

98    161

196g×10%x

x=32.2g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即无论14.6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中锌和氧化锌的质量是多少,都不影响对生成硫酸锌的计算,因为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要根据稀硫酸计算即可。

13.B

解析:

B

【解析】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正确;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错误;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