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704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docx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老张精简版1稿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基本概念

1、测量:

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量度系统上指定值;按一定规则,用某种性质量度系统上的数值来描述对象。

2、四种性质不同的量度系统:

(四种水平的数据)名顺等比。

(1)名义量表:

表类别,量化水平低,不能运算

(2)顺序量表:

表示先后顺序,量化略高,能比较,不能加减;

(3)等距量表:

有顺序含义,等距,即具有相等单位,量化水平较高,没有绝对零点,只能加减不能乘除。

(4)比例量表:

有顺序性,还等距、等单位、有绝对零点,既有可加性又有可除性,量化水平最高。

3、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是按规则给所考察对象的心理特性,在一定性质的量度系统,即量表上指定值的活动。

4、心理测量所测对象的本质已不再是物质实体及其特性,而是人的心理特性,即精神性的、非实体的存在。

5、心理特性的测量:

一是测量者在自然条件或特设情境下对被测者观察;二是由被测者自陈报告,过程中一边活动一边报告(大声思考),以及在事后回忆的报告(人格问卷或评定量表中的自陈报告);三是借助被测者周围人的观察。

6、心理测量的特点:

(1)间接性:

需要间接观察才能得到的,需要通过复杂的认识才能把握和建构。

(2)相对性:

测量结果不能绝对化,要相对地来对待。

(3)主体间交往性:

测量是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活动与作用,施测者和受测者双方都是能动的。

第一,受测者积极参与。

第二,测量活对象是主体的心理,而主体具有能动性,要重视受测者的学习和迁移能力。

第三,施受双方都是能动主体,有时其施、受地位也可以互换,并非绝对固定。

7、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是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量;也即科学化程度更高的测量。

8、行为样本:

从个体的外部行为中抽取的可以代表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行为。

(1)直接测查的是外部行为;

(2)应是所要测查的内部心理结构的代表性“行为样本”;(3)是否能构成代表性“行为样本”,要由客观事实资料验证。

9、标准化:

心理测量标准化包括整个测验编制、施测与评分、分数解释等全部工作的标准化。

(1)测量工具标准化:

经过项目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

(2)测验实施与评分标准化:

使用测验指导书或测验手册来载明施测与评分时必须遵循的要求。

(3)分数解释的标准化:

建立常模。

以上三点是标准化测验区别于非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标志。

10、常模:

指的是打算要测的被试群体在所测特质上的一般水平及水平分布状态。

11、心理测验的客观性:

指在开发编制、实施使用测验时所应持有的科学态度和应遵从的思想指导原则。

(1)实施、评分与结果的解释应用,要按测验指导书执行,不能由相关人任意来确定。

(2)测验项目难度及性能,应依据客观事实得出;项目筛选,应通过调研,根据事实资料确定。

(3)标准化测验的质量,要通过实证检验。

12、心理评估:

使用测验、行为观察、晤谈、个案资料研究和其他测评程序,为达深入评价个体或少数人心理而进行收集和整合资料的活动。

13、心理评估的方法:

(1)行为观察(自然状态、特设情景);

(2)晤谈(结构式、半结构式)。

(3)个案资料研究(成绩档案、工作档案、医疗档案等,也包括信件、日记)。

(4)评定量表(自评量表、他评量表)。

总之,心理评估——多种途径与方法,多种工具;心理测量——只通过量化的方法,常在严格控制条件下使用标准化工具。

评估中不但要收集量化资料,还要收集质性资料;不但要作出事实判断,还要作出价值判断。

第二节心理测验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和实践探索

1、春秋孔子:

性相近,习相远,说明后天行为差异;“上智”“下愚”,说明智力差异。

2、战国孟子: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尤甚。

”说明心理特性和物理属性一样可测量。

3、在测量实践和技术方面,我国也很早就作了多方探索,如科举考试。

4、民间心理测量活动与方法,南北朝,“周岁试儿”、七巧板、九连环等。

二、科学心理测验的诞生

1、1838年,法国医生艾斯克罗,第一次明确区分精神病与智力落后。

他认为语言能力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最可靠标准。

1837年他建立了第一所专门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提出了许多感觉和肌肉训练的方法。

2、1879年,冯特,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1884年,高尔顿,人体测量实验室,测量某些身体属性。

4、1890年,卡特尔,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使“心理测验”一词首次出现在心理学专业文献中。

5、1905年,法国,比纳、西蒙,第一个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1905年)。

”1908年第二版;1911年第三版。

6、比纳-西蒙量表的发行,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科学的标准化心理测验的诞生,因为:

(1)采用试验性测试方法,得到了项目的经实证检验的难度;

(2)它在代表性被试样组基础上,求取了常模;

(3)不再局限于只测感觉、知觉等低级心理过程,而是强调突出了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能力。

三、心理测验的种类和功能

1、心理测验的种类

分类标准

类别

1、按测验所测心理特性

能力测验、学业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2、按接受测验对象规模

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3、按施测方式

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情境测验、计算机化测验

4、按测验对作答行为要求

最高成就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5、按测验分数解释参照体系

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

6、按测验刺激性质

结构化测验、投射测验

7、按测验目的

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8、按测验的应用领域

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

五、心理测验的功能与作用

1、心理测验的最基本的功能:

认识与鉴定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即认识和鉴定人的心理特性、结构、发展水平的现状及潜力,跟他人的差别,并量化。

心理测验的基本功能:

认识和鉴定个别差异、描述、诊断、预测以及评价。

2、心理测验的作用:

(1)职业和人事管理领域,人员甄选、安置和分类。

(2)心理咨询辅导领域,收集资料、评估诊断、协助决策、对干预措施或指导建议作评价。

最初接待来询者时,进行测验来帮助获取信息资料;在咨询结束时,可以用来评价干预措施与辅导建议的效果,评价康复水平。

第三节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

一、对心理测验应有正确的看法:

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是决策的辅助工具;作为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二、合格的主试:

1、足够的心理学素养和测量学训练,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对测验充分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守则;要对测验材料的内容保密。

第二章心理测量中的统计技术

第一节、基本概念

心理测量的根本目:

获得对人的心理特性的数量化的认识。

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整理、分析数字资料和信息。

数据与变量的种类: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

按照数据是否具有连续性来分类,包括离散性变量和连续性变量。

称名变量和顺序变量都是离散性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是连续性变量。

总体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所含个体的多少称为样本容量;根据总体数据和样本数据计算出的一些统计指标,分别称为:

参数和统计量,包括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等。

参数是描述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统计量是描述样本数据的统计指标。

第二节、次数分布和集中量数

一.测验分数的次数分布表与图;

次数分布表:

次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

简单次数分布:

把总体或样本中所含的全部数据按大小顺序和一定的组距进行分组统计后,各组所含数据的个数。

简单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

首先,计算数据的全距;然后,定组数;最后,编制次数分布表。

简单次数分布表能将一堆杂乱无序的数据排列成序,阅读后就可以知道数据的分布状况;

二.集中量数:

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是的特征量数。

集中量数包括:

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等。

集中量数反映了一批数据的集中趋势,反映了一批数据的典型水平。

算术平均数:

指所有观测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商;

算术平均数的优点:

1.能很灵敏地反应数据的变化。

2.同一批数据的平均数可以唯一地严密确定下来。

3.计算简单,意义清晰明了。

4.适合作进一步的代数运算。

算术平均数的缺点:

1.易受极端数据值的影响。

2.要求数据完整而确切。

中数:

在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居中的那个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简称中数。

中数的求取:

对于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数据,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奇数,那么,居于中间位置上的那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数;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偶数,那么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数。

中数的优点在于,不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数的缺点是,反应不够灵敏,不适宜作进一步的代数运算。

众数:

对于一批原始数据来说,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就是这批数据的众数;

对于分组数据来说,次数最多的那一组的中点值就是这批数据的众数。

众数的优点:

简明易懂,较少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缺点:

众数的求取不准确,反应不够灵敏。

无法作进一步代数运算。

第三节、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用来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量;

第一、平均差:

全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离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平均差反映了每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偏离情况。

计算平均差:

1.计算全组数据的平均数;2.计算每个数据的离均差;3.将所有数据的离均差加起来,然后除以数据个数;

第二、方差:

一组数据的方差,指的是这组数据的离均差平方数的算术平均数。

方差的计算方法:

1.,计算数据的平均数;2.,计算每个数据的离均差,并将其开方;3.,将每个数据的离均差的平方数连加求和;4,.将第3步的运算结果除以数据个数。

第三、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标准差,用符号S表示。

为了跟原始数据在单位上保持一致,并防止结果值偏大,就可再把方差值开方,从而得到了另一个差异量数。

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对数据分布形态的影响:

1.集中量数影响数据分布的位置;越小,则数据在数轴上的分布越靠左;越大,则数据在数轴上的分布越靠右;

2.差异量数影响到数据分布曲线的”展形“;差异量数越小,则数据分布曲线越高瘦,分布的覆盖范围越窄;差异量数越大,则数据分布越矮胖,覆盖范围越宽。

第四、标准分数:

反映次数分布中各数据所处地位的量,就叫地位量数。

标准分数是一种地位量数,是一种重要的、在心理测量中用途极广的地位量数。

标准分数又称Z分数,其值就是原始分数与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后所得之商。

标准分数的应用:

1.明确每个原始分数在分布中的相对地位。

2.比较两种测验成绩的优劣。

3.计算被试接受不同测验后的总分和平均分。

第四节、相关与回归;

第一,相关分析:

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可以有两种类型,一是函数关系,二是相关关系。

函数关系指事物之间存在着严格的依存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不十分严格的依存关系,其特征是现象与现象之间既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又不像函数关系那样,能以一个变量的数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变量的数值。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相关散点图直观地描述出来。

直线相关是指两变量之间关系呈线性趋势。

曲线相关是指两变量之间关系呈现某种曲线趋势,也称非线性相关。

统计学上研究相关,就是要研究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存在什么样相关、以及相关程度如何;这些称为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中用相关系数来描述变量间相关的方向和程度。

变量间相关程度的统计特征量数既相关系数,分为总体相关系数ρ和样本相关系数г。

相关系数的求法与应用:

积差相关又称积矩相关,因为是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提出的一种计算直线相关的方法,因此,又称为皮尔逊相关。

当两列变量符合以下条件时,可以计算变量间的积差相关系数:

1.两列变量均为连续变量;2.两列变量的数据一一对应;

3.两列变量所来自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第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就是要通过变量间的不确定关系,去发现变量间内在的,隐藏着的数量关系规律性的统计学方法,它是心量测量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

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

1.根据适当的数学模型对变量观测值进行统计处理和计算,确定变量间的回归方程,这一回归方程是变量间在一定意义下最优的定量关系;

2.对回归方程作显著性检验,以判定所建立的回归方程的有效性;

3.根据所建立的有效的回归方程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并指出这种预测的可靠性程度。

第三章测验的编制、实施与评分

第一节测验的编制

一、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测验目的:

对象、目标、用途)。

(二)拟定测验计划:

即总体设计,编制双向细目表(一个维度是测量目标,即心理特质,一个维度是外显行为类别)。

(三)开发测验项目:

1、收集测验编制资料,原则是资料丰富、有普遍性。

2、选择项目形式,应考虑:

目的和材料的性质;被试特点和人数。

3、编写测验项目,如国内外优秀相关项目、修改前人测验有关项目、自己独立编。

注意:

取样有代表性;按计划取材;难度有分布区间;初编项目数比所需多一倍以上;用语要简明;作答说明简明。

(四)预测与项目分析:

预测时注意--被试取自正式测验目标群体;样本有代表性;实施力求真实;时限可适当延长;随时记录被试的发应状况。

项目分析包括质和量的分析。

(五)合成测验:

1、项目选择,标准--能测出测验欲测心理特质、难度适当、区分度高、长度适当。

2、项目编排,方式:

(1)逐类直进式:

整个测验按性质归类为若干分测验逐类进行,同一测验中由易到难排列。

(2)混合螺旋式:

各类测验项目依难度排列,在同一难度中组合不同性质项目。

3、编制复本:

与已有测验等值的两份或多份不同形式的测验。

复本的关键是等值,有以下条件:

(1)复本和原本测的是同一心理特质;

(2)两者内容和类型相同:

(3)没有重复项目:

(4)项目数量等同,难度和区分度大体相同;(5)在测同一团体时,两者的分数分布大致相同。

(六)测验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测验的内容、施测、评分以及解释分数的规范化、一致性与科学性。

1、内容标准化:

测验材料相同;2、施测过程标准化:

相同的施测方法与步骤、指导语、施测时间。

3、评分标准化:

要客观而准确地评分。

4、分数解释的标准化:

建立常模,根据来解释分数。

(七)测验质量的检验:

信度和效度。

(八)编写测验手册:

目的和功能、理论依据、方法时限及注意、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常模资料、信度和效度资料。

二、测验项目的编制技术

(一)命题原则:

(1)符合测验目的

(2)内容有代表性;(3)各项彼此独立;(4)字句要简明;(5)答案无争议;(6)格式无误解;(7)不含答案线索;(8)不要超过被试水平;(9)回避社会禁忌与个人隐私;(10)施测评分省时。

(二)几种主要的测验项目:

根据应答方式不同,分为自由应答型和选择作答型。

项目类型

优点

缺点

1、论文题,常用“为什么”、“解释”、“比较分析”等引发思考的词语;

适宜测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题量少、覆盖面窄、易产生取样偏差、评分偏差。

2、选择题:

由题干和备选组成,辨正式、类比式、分类式、最佳理由式。

考察范围广、适应能力强、测量功效高、作答简便、评分客观、阅卷方便。

答案固定、命题有难度。

3、判断题:

常见形式为:

是非法、正误法,要求在两个可能答案中选择一个。

编题容易,取样广泛;回答方便、评分简单;适于考察简单观念或知识的了解,多用于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不能测分析、推理、综合、评价等高级认知;易受反应定势和猜测因素影响。

4、匹配题:

选出与刺激词语有关的反应词语。

完全匹配(刺激与反应数量相同)不完全匹配(反应多于刺激)

容易编写、可在短时间内测大量的相关事实,覆盖面广;

只能测简单记忆的事实材料,不能测高级的综合、分析等能力。

5、填空题:

在一个句子中缺少几个关键字或词,根据上下文填写。

1、测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避免猜测,应用范围广。

6、简答题:

提出简单的问题让被试回答,多用陈述句形式。

1、测被试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2、编写容易、无法猜测

7、操作题:

在模拟情景下或有控制的条件下从事的实践活动

编拟时应注意:

1、明确所要测的目标,并将其操作化;2、指示语简单明确;3、确定计分的方法。

8、联想题和投射题:

自由绘画、墨迹图、词语联想等。

能反应出被试的真实情感,多用于人格测验

评分没有客观标准,标准化程度不高。

第二节测验的实施

一、主试的资格:

中国心理学会制订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规定:

(1)心理测验的理论知识;

(2)心理测验的专业技能;(3)测验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测验材料保密;测验结果和分数保密)。

二、测验的选择依据:

测验目的;被试的情况;测验本身的质量,即信度和效度。

三、测验的准备:

(一)预告测验:

通知时间、地点、内容、项目类别等。

(二)准备好测验材料。

(三)熟悉测验程序:

结构、内容、规程、指导语等。

(四)合适的测验情境:

通风、光线、座位、答案纸等;(五)协助被试做好准备:

1、时间选择:

安排在被试没有其他重要事、精神状态佳、情绪稳定、身体状况良好时;2、生理准备:

被试测验前没有急迫的生理需要。

3、心理准备:

建立合作关系(介绍自己、了解其一般信息、解释测验目的、大致描述测验任务)。

四、测验的实施

(一)指导语和时限:

指导语有针对主试和针对被试两种,对被试的指导语常包括:

如何选择反应形式、如何记录反应、时限、不能确定正确反应时如何做、记分方法、测验目的等。

2、速度测验的时限不能随意改变;人格测验和态度测验不要求有时间限制。

(二)做记录:

1、记录要隐蔽;2、记录要忠实。

(三)如何对待被试的要求:

(1)没听清或没听懂的项目可以重复;测记忆力的不能重复;

(2)一般被试要求更改答案的,都可以允许。

(四)主试的职责:

1、遵从指导语;2、不讲无关话;3、集中注意,认真观察;4、不能对被试的回答有所暗示;5、适当强化被试行为;6、鼓励被试回答;7、对特殊问题有所准备;8、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关系。

五、影响被试作答反应的因素

(一)测验技巧:

测验经验和测验技巧会影响分数;

(二)练习效应:

第二次应用时,会有练习效应而使成绩提高;

(三)教练效应:

针对测验内容与形式专门的教辅;(四)应试动机:

动机不同,会影响到态度、注意力等;

(五)测验焦虑:

因测验产生的情绪,影响结果真实性;(六)反应定势:

或称反应风格或反应方式,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习惯的不同,使有相同能力的被试获得不同分数。

有:

1、“速度:

准确”定势;2、肯定(否定)定势;3、偏好特殊位置的反应定势;4、偏好较长选项的反应定势;5、猜测的反应定势。

第三节测验的评分与解释

一、测验的评分:

根据指导手册来进行。

原始分数:

根据回答,按标准记分。

转换:

转成标准分数或量表分数。

二、分数的解释:

(一)解释分数意义时,应遵循的6个原则:

1、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功能;2、对导致测验结果原因的解释应慎重、全面;3、充分考虑测验的效度和局限;4、参考其他相关资料;5、以“区间分数“来对待,不应以”特定的值“来解释。

6、不同测验分数不直接比较。

(二)如何向有关人员报告测验分数,遵循原则:

1、使用当事人所理解的语言;2、告知这个测验测了什么;3、如分数是参照常模得来的,要告知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4、告知分数只是一个估计;5、告知分数如何应用;6、考虑分数会带来什么心理影响;7、测验结果向无关人员保密;8、低分解释谨慎小心;9、了解被试的心理感受,适当引导。

第四章项目分析与常模

第一节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

对测验中每个项目,都进行质和量的分析评价,为筛选修改项目提供依据,为确保和改进整个测验质量服务。

对项目作质的分析,就是要分析项目的内容与形式。

而对项目作量的分析,就是要收集实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来分析试题的性能,主要包括难度和区分度等,并以此为筛选、修改项目提供实证依据。

一、项目难度(P)

难度计算公式:

测验人数不多:

P=R/N(R:

通过该项目的人数;N:

测验总人数)

二值记分的项目:

测验人数多,采取高低分组法:

P=(PH+PL)/2(PH:

高分组通过率;PL:

低分组通过率)

非二值记分的项目:

P=X/Xmax(X:

全体被试在此项目上的平均得分;Xmax:

此项目的满分)

1、难度:

是用来表示测验项目难易程度,一般用被试的通过率P来表示。

P大,难度小;P小,难度大。

2、采用高、低分组估计法计算项目难度时,按总分从高到底排列,两头各取27%,以形成高分组(NH)和地分组(NL)。

3、对于某一个测验来讲,整个测验的难度值都接近0.5,此时该测验分数分布会趋近比较理想的正态分布。

4、根据难度筛选项目时,一般要求难度值位于0.20—0.80,或0.30—0.70之间;同时,所有项目的平均难度则要求在0.50左右。

另外,还要考虑测验目的,当测验是为了选拔少数能力高的被试时,测验项目难度要相应大一些。

二、项目区分度(D)

1、区分度:

指的是对被试心理特质水平高低的区分鉴别性能,即得分高低与实际能力或特质水平高低的一致性程度。

2、区分度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间。

如果区分度D为正值,称作积极区分;D为0或负值视为无区分作用;

3、根据项目区分度筛选项目时,有如下标准:

0.4以上优秀,0.3-0.39良好,0.2-0.29尚可,0.19以下差

4、区分度计算公式

用通过率计算

二值记分的项目:

D=PH—PL

非二值记分的项目:

D=(XH—XL)/Xmax(XH:

高分组平均值,XL:

低分组平均值;Xmax:

此项目的满分)

用相关法计算:

二值记分:

计算点二列相关系数(P103,公式4-7)(项目得分与总分相关)

非二值记分,大团体被试:

计算皮尔逊积差相关(P102,公式4-6)

第二节常模与发展常模

一、常模的含义与求取

1、常模:

理论上是指所有应测被试在测验所测特质上的实有水平的分布状况或分别形态;实际操作中是指代表性被试样组在测验上得分的分别状况或分别形态。

常模经常作为标准化心理测验中解释分数含义的参照体系。

2、导出分数的两种描述方法:

(1)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2)在某一特殊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3、常用的发展常模有:

年龄常模、年级常模和顺序常模;常用的团体内常模有百分等级常模与标准分数常模。

4、建立常模的一般步骤

(1)确定有关的测试团体,并从中抽取有代表性的被试样组。

(人数要尽量多。

(2)对代表性被试样组进行合于标准化要求的测试,获得足够而真实可靠的数据与测验分数。

(3)把原始分数转化为某种形式的导出分数,制作常模表,并给出适用说明。

二、发展常模的种类

1、发展常模:

把个人的成绩和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成绩比较而制成发展量表,再用这一发展量表作为解释某一被试测验情况的参照体系,这即为发展常模。

2、年龄常模包含的三个要素:

(1)一套能区分不同年龄组的项目;

(2)一个由各个年龄的被试所组成的代表性常模样组;(3)一个表明答对哪些项目或能得多少分就该归入哪个年龄的常模表。

3、年级常模:

用某年级学生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和相应的年级当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进行描述。

年级当量通常用年月表示。

注意:

仅适用于各个年级都开设的共同科目;年级当量的解释比较困难;不能被误认为是成绩标准。

4、顺序常模:

测查正常儿童动作出现顺序,按月说明儿童在运动、适应性、语言等方面大致发展,建立动作发展量表。

5、发展常模的优缺点:

优点:

以年龄或年级当量作单位,容易被接受理解;可以与同等团体做直接比较;为个人内比较与纵向比较提供基础。

不足:

只适用于所测特质随年龄或年级而发生系统变化的状况(小儿童),只适用于典型环境下的儿童。

第三节团体内常模及其应用

一、团体内常模

1、团体内常模:

即组内常模,根据标准化被试样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建立起来、具有参照点和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