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671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docx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新

一、测量概述

1.1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永旺梦乐城烟台店

工程地点

本工程位于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路以北、北京中路以东、祁连山以西

以西以西路以西

建设单位

烟台梦乐城房地产开发有限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山东德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

92720m2

地下建筑面积

25633.47m2

地上建筑面积

159182.7m2

结构类型

框架结构,局部为钢骨柱结构

总高度

24.0米

层数

4层

±0.000m

8.3m

地下层数

1层

1.2编制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城市测量规范》GJJ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业主提供的设计图纸永旺梦乐城烟台店施工蓝图

二、测控重点难点及保证措施

2.1施工周期长,如何保证测控系统的精度

依据业主提供的两个高级控制点,测设Ⅰ级场区控制网并做强制对中装置。

在Ⅰ级场区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Ⅱ级建筑物控制网,形成完整统一的测控体系。

指定专人监察维护,并定期进行复测与修正,确保工程控制系统的准确性。

2.2各阶段或各环节测控系统的同一性

各阶段的测量控制:

如建筑物控制、场区临建控制、竣工总图控制等,必须统一使用Ⅰ级场区控制网,以保证各关键部位的顺利对接。

各环节的测量控制:

如土建、机电、幕墙、装修等的测量控制,必须统一使用Ⅱ级建筑物控制网,并保证各环节单体网的相互衔接,闭合交圈。

2.3平面控制点的垂直引测精度保证及现场可行性

浇筑混凝土楼板时应预留200x200mm孔洞,预留洞方盒采用压型钢板制作,高度应高出楼板面20mm左右,以防洞口堵塞,雨季施工、养护水等影响投测。

考虑到后续二次结构施工及装修,可能会提前堵塞预留洞,在必要时可将轴线内控点在2层进行迁移固定,以上楼层施工时,可直接从2层开始传递。

2层测量控制点迁移固定后,可封闭以下楼层预留洞。

2.4高程控制点的垂直引测精度保证及现场可行性

±0.000以上控制标高的引测采用悬吊钢尺法,全站仪天顶测距法进行校核,全站仪须录入当时天气情况的气温、气压等必要的仪器参数,钢尺须加改正。

水准线路测量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法。

同时考虑到后续装修施工封闭传递洞口,采用全站仪测距对各阶段间进行校核;采用全站仪测距对各阶段间进行校核。

2.5施工过程中变形给测量工作带来的难度

它来源于自重恒载、外加恒荷载、准永久荷载及基础沉降。

这些荷载随着施工阶段的不同而改变,而施工测量是贯穿于整个结构施工,这就给施工测量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变形监测与施工测量同步实施,合理分析变形报告,尽量作到提前预控。

选用电子水准仪(DAL0732)以二等精度要求进行周期性监测。

2.6测控方法的选择及设备的选型

对众多的测控方法,必须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比对、实际论证。

确保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及现场可行性。

仪器设备应选择符合工程的精度要求和实效要求,并保证其可操作性。

对所有设备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周检及抽检,常用指标必须随时检查。

2.7和各专业分包的协作

总承包单位负责整体测量控制,并在办公楼每个楼层提供标高基准点和轴线基准线,各专业承包单位在总承包单位提供的基准点和控制网的基础上,放样所需的标高点和细部控制线。

总承包单位协助业主、监理对各专业承包单位的细部线进行复核验收,以保证其放线精度。

三、准备工作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测量仪器的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施工场地测量等。

3.1现场勘察

到现场了解工程位置,核实测量基准点是否稳固,通视条件如何,勘察场区情况及周边情况,作好勘察记录。

工程开工前进行工程现场标高测量,并将所得到的资料按业主要求制成图纸,上报业主方进行审查。

3.2测量人员组织

考虑本工程的重要性和测量的复杂性,对专业测量技术人员要精挑细选,反复审核,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操技术;计算思维缜密,能完成工程中的各种复杂的计算。

并对所有施测人员进行:

专业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培训、环保培训等。

表3.1测量人员组织表

职务

人数

岗位责任

具备的条件

测量负责人

1名

工作组织安排,设备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工作进度;

具有10年以上大型群体工程施工经验,具有相应测量岗位证书

测量

技术质量负责人

1名

测量技术质量保证,技术资料编制,测量数据计算;

从事测量工作8年以上,并具有相应测量岗位证书

测量员

5名

测量放线操作

从事测量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相应测量岗位证书

3.3测量设备调配

要做好施工测量控制的工作,仪器是保证。

考虑到本工程施工测量工作量大,办公楼为异形结构且钢结构现场测量难度很大,因此我们选用了先进的、高精度的仪器,以满足工程的需要,并对下列进场的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

表表3.2测量设备调配表

名称

数量

用途

精度

全站仪(DTM-622R)

1台

控制测量

角度测量精度2″

距离测量精度

±(3mm+2ppm)

电子水准仪(DAL0732)

1台

沉降监测

±0.3mm/km

激光垂准仪(DZJ3000)

2台

控制点竖向投递

±1/200000

水准仪(DSA320)

2台

标高测量控制

±1mm/km

经纬仪(DE2A-L)

4

角度测量

±2″

50m钢卷尺

6把

距离丈量

——

四、测量控制系统的建立

为保证总体工程和各分项工程测量工作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本工程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控制网分为两级。

第一级为长期保存高精度整体控制网,第二级为配合各项工程施工的半永久性施工控制网。

4.1高精度整体控制网的布设

根据设计院和业主提供的测量基准点为依据。

结合以下原则布设首级平面控制网:

4.1.1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以避免放样误差的积累。

4.1.2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以及各施工段的划分等因素进行。

4.1.3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1.4应布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测设结果中误差满足下列要求时则可作为建立本工程平面控制网的依据。

表4.1Ⅰ级场区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测距相对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一级

2.0

100~300

5

1/30000

10

≤1/15000

等级

仪器精度等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

单程各测回较差

往返测距较差

一级

10mm

往2次

≤10

≤15

表4.2水准测量线路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mm)

二等

2

---

DS1

铟瓦尺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4

表4.3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型号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积(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二等

DS1

50

1

3

0.5

0.5

0.7

Ⅰ级场区平面控制网和Ⅰ级场区高程控制网是工程整体控制和变型监测的依据和基准,用以保证各单项工程之间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4.2Ⅱ级建筑物平面控制网

二级平面控制网的布网以首级平面控制网为依据,布置在施工现场以内相对可靠处。

其设置在施工现场围墙内基坑外,用于为受破坏可能性较大的下一级控制网的恢复提供基准,同时也可直接引用该级平面控制网中的控制点测量。

综合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及工程进度,本工程平面控制按地下室结构施工、主体结构施工两个阶段,分别采用外控法和内控法进行。

二级平面控制网布网精度要求为现行《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级。

表4.4Ⅱ级场区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测距相对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一级

2.4

250

8

1/14000

16

≤1/10000

二级导线控制网技术要求

二级平面控制桩基准点应布设在基坑变形影响较小、易于保护且便于引测的部位。

第一阶段,主要满足基坑支护工程及地下结构施工要求,并为主体结构的引测创造条件,此阶段平面控制采用外控法,在基坑顶外侧用经纬仪直接向基坑内投测控制线。

第二阶段,主要由第一阶段的控制桩点引测主体结构的二级平面控制网,地上部分主体结构施工的平面测量控制采用内控法。

4.3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为减小施工测量精度受结构自振、风振、日照,以及激光铅垂仪等仪器测量精度影响,拟地上中间层增加垂直基准点转换层。

以业主提供的水准点作为场地基准水准点,建立高程Ⅱ级控制网。

从场区水准控制点,依据就近原则,将标高引测至各施工区的结构柱上,各层间高程传递主要用钢尺沿结构柱处引测,先用精密水准仪,根据水准控制点,在各向上引测处准确地测出相应的起始标高线,用钢尺沿垂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各层的标高线,均应由各处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

再将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准标高线。

向上量高差时,所用钢尺应经过检定。

选用DSA320水准仪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测设。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4.5水准测量线路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mm)

三等

6

≤50

DS1

铟瓦尺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12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注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表4.6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型号

视线长度(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积(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三等

DS1

100

3

6

0.3

1.0

1.5

DS3

75

2.0

3.0

注:

三等水准测量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4.4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措施

高精度控制网的精度保证的关键是其桩点的长久稳定性的保持。

因此其埋设要按照国家二级变形监测基准点位的要求进行。

对于施工控制网,其控制点位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位称现象,因此在使用期间要适时的对其进行校测,平差后解算出每个点位数据修正值。

此项工作每月进行一次。

重要点位做强制对中,定期复测。

五、测量施工控制桩

5.1控制桩放样

桩位放样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轴线法、交会法。

a、仪器架设:

将全站仪架设在一控制点上,进行严格的对中整平,输入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测站坐标;输入后视点坐标(或方位角),瞄准后视目标后确定,完成定向工作。

b、检查:

测量1个已知坐标点的坐标并与已知坐标对照,限差范围内,便可开始测量,否则检查原因重新设站。

c、放样点坐标:

依据施工设计图纸及放样点与核心筒平面尺寸关系解析得到坐标,也可CAD图上直接点击量取。

d、放样:

在仪器内输入的坐标和仪器高,输入放样点的坐标,按仪器提示,进行放样。

a、轴线投测:

将经纬仪架设在轴线控制桩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或轴线标志点),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施工段上。

b、轴线校核:

将投测的轴线的距离、角度进行校核。

c、根据内业解析出工程桩与轴线的尺寸、角度关系,放样出工程桩。

3、交会法放样流程:

交会法分:

角度交会和距离交会

a、内业依据已知点坐标和放样点坐标,解析出放样点,和已知点的角度距离关系。

b、外业采用经纬仪转角交会出该点,或采用钢尺距离交会放样出该点

5.2桩点的设置与保护

Ⅰ级平面控制桩基准点应布设在无变形影响的区域;半永久性Ⅱ级平面控制桩基准点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较小的区域;监测点应设在变形量大,应能确切反映变形量和变形特征的位置;对于使用时段较短或精度要求较低的控制桩可采用木桩;水准基点借用平面控制桩。

平面控制桩基准点用C20砼围护。

混凝土桩直径0.5m,桩顶标高为场地设计标高下0.3m,顶部预埋100mm×100mm×6mm钢板,点位中心镶嵌φ1mm铜芯,在桩顶面的角上设水准点,水准点高出钢板5~10mm,一级网埋深不小于2m,二级网埋深不小于1m。

控制桩四周用钢管做1500×1500的防护栏和醒目的标记,确保桩点不被压盖、碾轧、扰动,要保持控制桩间的通视。

各边的控制桩均在一条直线上,距基槽边1.0米,以便在定位过程中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进行校核,及其被破坏后可随时用经纬仪结合钢尺将其恢复。

图5.1建筑物轴线控制桩围护示意图

5.3桩点标识

所有控制桩点、监测点均设标识牌,牌中注明桩点的名称、精度等级、点号、数据及管理单位;对于细部测设的点位,其测设点为小圆点,红色三角为测设方向,为双向对称布置;线段用油漆进行标识,注明其性质和相关数据。

5.4桩位检查及成果验收

为确保测量放样质量,现场交换测量方法,对放样点各点注意检查。

并作检查记录,以备以后查验。

测量完成后,编制测量报告,及时上报监理验收。

六、土方施工测量

6.1平面控制

1)在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点每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影响到工程施测的精度。

2)校测仪器采用测量精度2″级、测距精度3mm+2ppm的全站仪。

土方开挖至基坑底面时,首先投测控制轴线,并撒出白灰线作为标志,然后以控制轴线为依据,放样出集水坑、电梯井坑、承台、塔吊基础等开挖线,放样方法如图6.1所示,撒出白灰线作为标志。

为了避免开挖错误,测量人员要在基坑开挖现场实时指导挖土司机作业。

6.2标高控制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

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土方开挖过程中,每开挖一步,都要往基坑引测标高基准点,引测方法:

以现场水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

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面上,并标明标高数据。

在土方开挖即将挖到基坑开挖底标高时,测量人员要对开挖深度进行实时测量,即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用水准仪抄测出挖土标高,每隔5米距离撒一白灰点,指导清土人员按标高清土。

图6.1标高控制示意图

当土方开挖完成后,用全站仪投测外轮廓控制轴线到基坑底,并钉木桩标识,然后栓小白线检查基坑底口和集水坑、电梯井坑等位置是否正确,并架设水准仪,联测基底水准控制点,每隔5m测量基底实际标高并记录,检查基底标高是否正确。

测量人员要积极配合监理单位、设计单位验槽。

七、土建结构施工测量

7.1结构测量基本思路

平面控制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用全站仪直接对各轴线进行放样,地上部分结合本工程实际特点,采用内控法,轴线控制点分阶段向上传递,在2层进行转换,每一次传递的控制点经点位自检闭合,后作为该作业层的平面控制依据。

测量

标高控制点地下部分采用悬吊钢尺法将高程引测到施工部位,地上部分高程的传递采用悬吊钢尺法和全站仪标高竖向传递法。

每仓段高程传递的点位不少于3个。

建筑物施工放样、轴线投测和标高传递允许误差如下所示:

建建筑施工测量标准7.1

项目

内容

允许偏差

基础桩位放样

单排桩或群桩中的边桩

±10

群桩

±20

各施工层上放样

外廓主轴线长度L(m)

L≤30

±5

30<L≤60

±10

60<L≤90

±15

90<L

±20

细部轴线

±2

承重墙、梁、柱边线

±3

非承重墙边线

±3

门窗洞口线

±3

轴线竖向投测

每层

3

总高H(m)

H≤30

5

30<H≤60

10

60<H≤90

15

90<H≤120

20

120<H≤150

25

150<H

30

标高竖向传递

每层

±3

总高H(m)

H≤30

±5

30<H≤60

±10

60<H≤90

±15

90<H≤120

±20

120<H≤150

±25

150<H

±30

7.2±0.000以下控制测量

1)轴线控制桩的校测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而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校测仪器采用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

±(3mm+2ppm.D)的DTM-622R型电子全站仪。

2)轴线投测

地下施工阶段的轴线投测,将仪器架设在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或轴线标志点),以方向线交会法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施工段上、在同一施工段上投测的纵、横线各不得少于二条,且要组成闭合图形,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

图7.1基坑轴线投测

正倒镜分中法:

如下图所示,设地面上有AB方向,要在A点以AB为起始方向,向右测设出设计的水平角

将经纬仪安置在A点后的操作过程如下:

盘左瞄准B点,读取水平度盘读数为LA;松开水平制动螺旋,顺时针旋转照准部,当水平度盘读数约为LA+

时,制动照准部,旋转水平微动螺旋,使水平度盘读数准确地对准LA+

,在视线方向定出

点。

倒转望远镜为盘右位置,用与上述同样的操作方法在视线方向定出

点,取

的中点

点,则∠BA

即为要设的

角。

多测回修正法:

先用正倒镜分中法测设出

点,再用测回法观测∠BA

2~3测回,设角度观测的平均值为

,则其于设计角值

的差值为

”=

-

(以秒为单位),如果C点至A点的水平距离为D,则

点偏离正确点位C的弦长为

C

≈D

图7.2正倒镜分中法图7.3多测回修正法

假设求得

D=123.456m,则C

=7.2mm。

<0,说明测设的

角比设计角

小,使用小三角板,从

点,沿垂直于A

方向向背离B方向量7.2mm,定出C点。

内业:

在放样前计算出长轴线上的坐标放样数据,为了避免人工计算的繁琐,可采用在CAD电子图上查询得到,应保证CAD电子图的坐标系统和现场施工坐标系统完全一致。

外业:

依据现场控制桩,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各点,放样出长轴线的控制点(Ⅰ、Ⅱ、Ⅲ),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测设出的3个基线点可能不在一条直线上,应对角度进行检查。

需在

点安置经纬仪,精确测定出角∠

若此角超差应,则应对点位进行调整。

调整时,将

点沿与基线垂直的方向各移动相等的调整值δ。

其值按下式计算

除了调除了调整角度以外,还应调整Ⅰ、Ⅱ、Ⅲ点之间的距离。

先用钢尺检查

的距离,若丈量长度与设计长度之差的相对误差超差,则以Ⅱ点为准,按设计长度调整Ⅰ、Ⅲ两点距离。

控制轴线投测完毕后,依据施工图纸及施工洽商,首先放样其它设计轴线,并检查校核,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后,依次放样柱、墙、门窗等,弹墨线,用红油漆标注。

图7.4细部线放样示意图

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高程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

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高程。

2)基坑标高基准点的引测

悬吊钢尺法:

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

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面上,并标明数据。

图7.5悬吊钢尺法

其中钢尺下段悬挂10kg重锤,以保证钢尺的垂直度,为减少摆动,将重锤放入阻尼液桶中,现场作业时,每次用钢尺与水准尺联合测量法传递标高时,改变钢尺悬挂位置,进行重复测量,以便校核。

计算时对钢尺进行尺长及温度改正:

水准测量数据演算时对钢尺进行尺长及温度改正:

钢尺实际长度=钢尺名义长度+尺长改正数+а×(现场温度-钢尺检测时温度),а:

代表钢尺膨胀系数,取а=0.000012m/℃;钢尺检定时温度为20℃。

3)施工标高点的测设

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

测量的过程中采用附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以消除或减小仪器及其他误差对施工的影响。

施工标高点测设在柱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1)中心线平面控制借线及标高的测设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并弹好墙柱外皮借+500mm线,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500mm或+1000mm标高线,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

2)立模时垂直度检测

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7.3±0.000以上控制网建立

1)控制点的转移

待首层底板施工完成,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利用全站仪将轴线全部投测至首层底板上,按照基础底板的做法进行角度距离校核等工作,完成测量内控点的工作

由外部控制向建筑物内部转移时,其投点误差,一级不超过2mm;二级不应超过3mm。

本工程选用一级。

2)平面内控点的布设

内控点的布设及选型必须结合建筑物的平面几何形状,组成相应图形,为保证轴线投测点地精度,内控点要形成闭合几何图形,以提高边角关系,并相互之间衔接,组成闭合图形,作为该流水段的测量内控点。

3)内控点埋件的埋设

内控点所在首层平面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

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200mm*200mm的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4)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

先将铅直仪架设在对中架上,调整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并实施强制对中;然后接通电源使激光器发光,转动天顶准直仪使激光束垂直,清晰地发散至楼面预留孔上的光靶上,通过操作人员用对讲机通话联系,点取圆心点即为控制点的垂影点,各垂影点的连线即组成该楼面的轴线控制网。

为消除同心圆误差,同方向旋转激光准直器0°90°180°270°,激光点在投影面上留下圆形旋转轨迹,移动接收靶使其中心与旋转轨迹圆心同心,通过接收靶上的刻划线使全圆等分并取其中点作为控制点的垂影点。

5)楼层平面放线

待本施工段所有内控点都投测到楼层完成后,用经纬仪及钢尺对控制轴线进行角度、距离校核,结果达到规范或设计要求后,进行各条轴线的测放。

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进行细部放线。

室内应把建筑物轮廓轴线和电梯井门窗洞口等轴线的投测作为关键部位。

为了有效控制各层轴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达到在装修阶段仍能以结构控制线为依据测定,要求在施工层的放线中弹放下列控制线,所有主控轴线、细部轴线,墙体边线、门窗洞口边线等。

由于本工程涉及到钢结构施工、核心筒施工、楼板及墙柱施工、幕墙等多种工序,为保证高程的准确,结构施工各个楼层的标高控制点以核心筒上起始高程控制点为准,进行测量。

1)标高的竖向传递

悬吊钢尺法:

标高传递采用钢尺丈量法,每次至少传递三个点,并相互校对。

依据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