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docx
《《回延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延安》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播放音频)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
(板书:
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温暖记忆?
二、预习检测
1、知识链接
(1)延安市,隶属于陕西省,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
延安位于陕北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
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2)信天游
信天游是广泛流传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名“顺天游”。
“信天游”这种民歌的特点是:
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或“兴”的手法。
;感情上一般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所谓“比”,就是第一句用比喻起兴,紧跟第二句说出与“比”相关的意思。
所谓“兴”,就是借事借物起兴,由此引出第二句的本意。
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3)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传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3、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用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4、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羊羔羔(gāo)搂定(lǒu)白羊肚(dǔ)
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
气喘(chuǎn)眼眶(kuàng)树梢(shāo)
满窖(jiào)脑畔(pàn)
5、解释下面的词语。
【几回回】:
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糜子】:
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米酒油馍】:
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脑畔上】:
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
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
课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赤卫军】:
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朗读指导
(1)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2)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语调,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
音量要适中。
(3)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
(播放音频)
⏹2.学生自由读。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要求:
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五、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思考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围绕回延安,作者组织了哪些素材表达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请结合具体内容给这五部分拟个标题。
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明确:
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
......
六、诗歌解析
1、齐读第一小节,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是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的,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第三小节主要写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景,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
4、第四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的?
5、朗读第五小节,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七、合作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
表现了延安人民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行不行?
为什么?
明确:
不行,“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3、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
明确:
第一,抒情性强。
1、抓住自己对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叹。
2、诗歌前后相承,紧扣住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第二,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第三,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
4、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明确: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带”“来”“怀”字字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充满了韵律美。
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5、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明确:
“几回回”“一口口”“几辈辈”是陕西方言,表示数量多。
“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陕北“信天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八、写作特色
❶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每节的第一句话常用“比”或“兴”,目的是引出第二句话的内容,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
大”,第一句话以“比”开头,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话中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诗中“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热切思念;“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亲人重逢时话语之多。
❷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事物都带有延安的色彩;“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九、拓展延伸
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明确:
延安精神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
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有关中国革命运动的问题在这里都有它的章节,有着极为详尽的阐释和说明。
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十、文章主旨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十一、课堂总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
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让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歌。
(播放音频)
十二、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糜子(mí) 延安(yán) 柳林铺(pù)
B.心窝(wō) 白羊肚(dù) 油馍(mó)
C.肩膀(bǎng) 眼眶(kuāng)登时(dēng)
D.气喘(chuǎn) 浪花(làng) 明镜(jì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3.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
4.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5.下列各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
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
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
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
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十三、课后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