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453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宁夏宁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宁夏宁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1)我们的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

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

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2)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让道德腐败驻扎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3)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是超越了狭隘理智的信仰!

(4)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他的一段经历。

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

他问了老太太一句:

“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

”老太太回答说:

“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

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5)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捡到几千元钱后上交了,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答应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是“有毛病”。

(6)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好行为也很难。

(7)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

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8)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9)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

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

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淡薄的环境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10)中国人自古信天。

作为信仰对象的“天”,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的”最流行的通称。

(11)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

信仰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12)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学校,便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

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

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13)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1、第(6)段中说“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们的心太长时间片面地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2、关于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解说,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了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

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宗教”。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

[来源:

学&科&网]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要求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达到道德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

信仰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

“须瓦几何?

”曰:

“二十万。

”弃疾曰:

“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

“闲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

“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虞允文当国当:

主持,管理

B.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夺:

改变

C.议者以聚敛闻闻:

使知道

D.其直自减,民赖以济直:

直接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3分)()

①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②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③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④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⑤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

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

他还慷慨地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

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译文:

(2)始至,榜通衢曰:

“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注】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

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8、题目为“雪晴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

请简要叙述。

答:

9、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

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答:

(三)名篇名句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只选三小题,多选按前三题计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骐骥一跃,;,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信任

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

大乱初定,国内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

他整理好详细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

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

斯曼的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得也极为英俊。

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

“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

”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

“将军,谢谢您的提拔。

”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

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地制伏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

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

“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

”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

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

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

”将军的脑袋里嗡的一声。

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了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

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

“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儿,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

“继续留用斯曼。

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

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

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

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

“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

”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

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

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

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

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

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

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

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

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

汉克反复检查了斯曼使用过的手枪,他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

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

“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

”汉克惊讶:

“为什么?

”“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

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

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留下了一张字条:

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造作。

D.文章结尾虽然没有交代将军为谁所杀,但却暗示读者:

将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副官汉克竟会杀害自己。

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复仇为暗线。

(2)请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6分)

答:

(3)请赏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

(6分)

答:

(4)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作用和含意,并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徐家汇的足音

徐光启从四百年前的古老历史中走来,脚步轻捷,却一路足音激荡,整个世界都漾动着悠长不绝的回声。

徐光启曾经在徐家汇生活过,徐家汇也因他而得名。

徐光启是中国明末最重要的科学家,他博学多识,是个奇才。

他精通的学术领域,包括天文、地理、农学、历法、数学、军事。

在他之前数百年,中国的历法是《大统历》,这一历法到明朝已是误差累累。

徐光启吸取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准确预报各种天象,因而名声大振。

崇祯年间,他主持参与了艰巨浩大的“改历”工作,编撰成137卷的《崇祯历书》,为我国天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光启出身农家,毕生关注农业,他认为农事是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大事。

他的著作《农政全书》,是当时中国农业方面集大成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徐光启绝不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他重视水利建设,重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革新,并且身体力行,亲自下田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

他创立的实验农庄,仍在如今的徐家汇这片土地上。

他成功地把生命力强、产量高的福建番薯引种到了长江中下游,把江南的水稻推广到了北方。

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中有一幅壁画,画面上的中国人是徐光启,那个西洋老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画面中所描绘的,是十七世纪初的景象了。

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

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相识和合作,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开端。

利玛窦结识徐光启后,向他推荐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

对于一个不识拉丁文的中国人来说,读这样深奥的数学著作无异于看天书,但徐光启却在利玛窦的帮助下顺利通读,并深为书中严密的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他认为,这本书“无一人不当学”,应该把它翻译给中国人。

在利玛窦的帮助下,徐光启开始了艰难的翻译工作。

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然而徐光启迎难而进,没有退却,他将书名译为《几何原本》,“几何”这个特定名词,便源于此,“平行线”、“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这些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数学术语,第一次通过徐光启之手,出现在汉语词汇中。

中译本《几何原本》的问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本书对中国的近代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病逝,后归葬上海。

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世代繁衍。

因这里原有肇嘉浜、法华泾两水汇合,又是徐家的聚居之地,所以人们便称这里为“徐家汇”。

而徐家汇,这数百年来,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教堂、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观象台、博物院、印书馆纷纷在这里出现。

徐家汇的巨变,正是中国由弱而强的沧桑缩影。

徐光启当年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呕心沥血,图的正是国家和民族的富强,看到这些变化,他应该欣慰含笑。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标题中的“足音”不仅是徐光启个人成长的足音,也是历史发展的足音,徐家汇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国由弱而强的变化轨迹。

B.中国的历法《大统历》到了明朝已经误差累累,为此,徐光启慨然接受了崇祯的旨意,主持参与了艰巨浩大的“改历”工作,编撰成137卷的《崇祯历书》。

C.徐光启虽然不懂拉丁文,但他不仅通读了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而且以“无一人不当学”的远见卓识翻译了这本极深奥的数学著作。

D.徐家汇历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古有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切磋探讨,今有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博物院等的并肩矗立。

E.徐家汇之所以得名,完全是因为徐光启曾在此生活,在北京病逝后又归葬于此,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并世代繁衍。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徐光启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6分)

答:

(3)从全文看,徐光启的“奇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4)文中说:

“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徐光启绝不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文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北京大学宣布2010年自主招生实行“校长推荐制”,再次将国人历来关心的大学招生制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会各界对此不以为然。

B.敦煌市处心积虑,启动补水、节水和引水三管齐下的综合治理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月牙泉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促进了生态环保工作的开展。

C.罗京临终时接受采访时说,二十多年播音,每一次都如履薄冰。

个中酸甜苦辣,内行人一听便知,可是我们从没听到罗京抱怨过。

D.峡谷一侧的山峦酷似一只大蝴蝶,这处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人间绝景,被当地人称为“蝴蝶山”,每天都吸引了众多游客。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能让他们不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B.奥巴马希望美国国会能尽快讨论通过一项积极的经济复苏计划,以便新政府上台后能立即开展支持经济增长。

C.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民营企业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十分严重,在改革开放30年中创造了巨大经济奇迹的浙江民营企业能挺过这一关吗?

D.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是否使农民对新农村的感觉比以前好了,是能否建设好新农村的关键。

15、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读书,是人生的享受。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⑤④②③B.⑤①③②④C.⑤①②④③D.①②④③⑤

16、根据下列调查材料,用一段话说明中国与印度“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分)

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前五位)

中国:

(1)工作,

(2)金钱,(3)国家经济,(4)有形资产,(5)闲暇时间。

印度:

(1)金钱,

(2)工作,(3)个人自信,(4)有形资产,(5)闲暇时间。

17、用一句话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并针对漫画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分)

六、写作(6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这是一座直插云霄的大山。

两只山羊跳过深不可测的“亡命峡”,穿过使人失魂落魄的“一线天“,翻过凶险的“阎王鼻子”,眼看顶峰已近在咫尺,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它俩想尽一切办法,用完浑身的力气,还是无法征服这个障碍。

白山羊打算退回去,另寻新路;黑山羊却执意不肯:

“走回头路,我决不干!

要走你走吧!

白山羊无法说服黑山羊,只好独自退回去了。

一个月后,白山羊出现在高高的山顶上,而黑山羊依然在巨石前徘徊。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答案

1、DA项,“由于……理性”表述错误,原文是说“我们的心……而不是广义的理性”;B项,说法绝对;C项,说法过于肯定。

2、DD项不属于中国人需要的“信仰”。

3、CC项,偷换概念。

原文第(7)段说的是“道德的最低要求”与法律连接,“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选项中换成了“道德的要求”“道德的境界”。

4、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直:

价格。

5、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②说的是朝廷下发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时停止工作。

④说的是辛弃疾治军的结果。

⑥说的是辛弃疾词作的风格。

6、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有误,这从文中辛弃疾做官时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

7、

(1)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得分点:

“责”“期”“坐”“制”四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

“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得分点:

“榜”“衢”“闭”“配”四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8、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缓下山,回到被白雪覆盖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形象的鉴赏能力。

本诗描写景色的部分为前三联,答案从前三联中筛选整合即可。

因为题干中有“简要叙述”的要求;所以只答意象不叙述不能得满分。

9、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了山寺里传来的钟声,平添了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这两句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点明了归隐的主旨。

前六句写了所望之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

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的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有声有色、活泼动人。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归纳尾联内容不能脱离前三联,分析尾联作用要使用术语。

尾联的归隐之情源于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的经历。

10、

(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不能十步驽马十驾(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1、

(1)BEB项,“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于文无据。

E项,文章没有采用双线结构。

(2)负责将军卫士的初选工作;隐约察觉斯曼的不同寻常;发现斯曼的真实身份;建议将军控制斯曼;为将军的落泪感到恐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