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426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城头镇小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主讲稿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主讲人:

陈曦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以“景物聚焦”为主题安排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三篇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展现了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让人深深感受到它不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顽强地与环境作斗争的精神。

《草原》带我们欣赏美丽可爱的草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麋鹿》则引领我们去黄海滩涂寻觅珍异动物——麋鹿,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习作5通过创设情境学习范文,向学生介绍了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并要求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

练习5带我们进一步感受词语表达的准确性,感受汉语的优美与魅力,口语交际提出了能以准确流利的语言,清晰生动地向别人推荐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会本单元33个生字,其中11个生字只读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会听写《青海高原第一柳》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能背诵《草原》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品读,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4、通过阅读《银杏》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不行,还得请教别人,查阅资料。

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题目自定。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1、《青海高原一株柳》重点在于抓住作者的所见与所感,引导学生在文字游历中通过反复品读,走近柳树,仰望柳树,感受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2、《草原》侧重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入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3、《麋鹿》旨在通过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对麋鹿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的了解,能将这种认识投射到学生的心中,引起他们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4、《习作5》通过创设情境学习范文,引导学生掌握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学以致用,完成一篇介绍家乡一种特产的习作。

5、《练习5》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风”的知识,能通过现象判断风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篇目教学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

【文本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

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重点理解“锻铸”、“虐杀”、“摧毁”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学生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资源运用】

1、收集青海高原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2、积累与柳树有关的古诗词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本课的教学总课时:

两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以“柳”的象形文字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看一看大屏幕上,猜一猜这个汉字读什么?

2、这一撇一捺之间,多像轻柔的柳枝。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柳”有关的课文。

(出示课题)打开课文,读一读1、2小节。

3、指名读(正音),齐读。

二、学习第八小节,感受灞河柳的轻柔、妩媚

1、引导学生结合第八小节,说一说灞河的柳树是怎样的?

2、看图片,请学生读好“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这两个词语,理解“名贯古今”的意思。

3、读好描写灞河柳的三句话。

三、通读全文,出示初读要求

1、自读全文,要求准字、顺句、通文。

特别留意文中描写青海高原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的句子。

2、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自由交流)

四、初步感受青海高原恶劣环境、气候

1、快速读全文,划出描写青海高原地貌、气候的句子。

2、自读3、4小节,学生交流青海高原地貌的特点。

①、指名读划出青海高原地貌的句子(正音)

②、出示词语,运用看图、生生互动、教师讲解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

③、读准读通3、4小节。

3、学习课文6、7小节中,描写青海高原气候的内容。

①、指名读划出青海高原气候的句子。

②、想象与读文联系,感受青海高原那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

③、补充(干旱、寒冷的资料),感受青海高原气候的恶劣。

④、从“虐”字的读音、部首、意思、字形,重点理解“虐杀生灵”。

⑤、想象青海高原气候如何“虐杀生灵”。

⑥、读准读通6、7小节。

五、初步感受高原柳的外形

1、自读描写柳外形的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齐读。

3、在这样恶劣的青海高原,你看到这样一株柳,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

神奇)

六、快速默读,理清文脉

总结:

青海高原这株神奇的柳,是如何生长、壮大起来的?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营造氛围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

齐读课题。

2、师: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荒凉,那儿有着——(出示词组)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异常的苍茫

(出示青海高原的图片)师再次引读。

3、然而,有一株柳树就生长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

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株柳树?

二、一读柳树,感受高大

1、师:

课文中有一段文字直接描写了这株柳树的形象,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读)

2、师:

(出示相关文字)不过这棵树它躲在了语言文字的后面,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你就会从语言文字的后面发现这棵柳树的样子了。

(生自由读)

3、师:

你觉得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预设]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高大)

两合抱粗,请学生演示;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

师: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他的高大粗壮来?

指名读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坚硬)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绿,生命力旺盛)

D、“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高高地挺立)

师:

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让这株柳树挺立在我们的面前。

(齐读)

三、再读柳树,体验不易

1、师过渡:

同学们,这株柳树长在什么地方?

(青海高原)

作者从青海高原一路走来,有没有看到过其他的树?

(没有)

惟独只有这一株柳树,那么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是怎么生长,壮大起来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感受它的生长历程!

请大家读读课文的六、七两小节,想一想:

在青海高原上存活这样一株柳树容易吗?

(不容易)

2、再次默读这部分,从哪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他的不容易?

画下来,说说你的感受。

3、交流:

[预设]

A、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

(干旱)

B、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严寒)

师小结:

是啊,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被称为世界屋脊,它的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

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旱,一滴雨都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

青海高原上的土有一个特别的名称:

冻士。

可见青海高原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刚才的两位同学已经找到了青海高原上柳树生长的两个最大的困难。

(板书:

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柳树成长的不易。

齐读

4、师:

真是太不容易了。

还有哪儿也让你感受到了它的不易?

5、继续交流: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

是啊!

他们还要经受这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

没有体验是想象不出有多可怕的。

你们听!

(课件播放声音)他们象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这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

你仿佛看到它——(学生说话训练)

柳树害怕了吗?

(没有)从哪儿感受到的?

指名读前一句话。

6、师:

这样的遭遇仅仅是一次吗?

(不是)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有一回,多少次)是啊,无数次的摧残,他畏惧了吗?

(没有)指名读后一句。

7、师:

同学们,当柳树被折磨地死去活来的时候,他会怎么鼓励自己呢?

生交流。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所以,——(师生合作读)

8、师:

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想象一下,就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坚持的时候,平原上的柳树可能在干什么呢?

(想象)

同是柳树,可他们的生活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

这株柳树抱怨了吗?

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

注意这儿的数字,你读出了什么?

(危险很大,凶多吉少)

柳树害怕了吗?

没有,柳树放弃了吗?

(没有)再读最后一小节。

四、三读柳树,启迪人生。

1、师:

就这样,柳树撑出了高原上一道独特的壮丽的风景,现在,再让我们来欣赏这株柳树。

(自读描写柳树的话)看看能不能读出新的感受来。

2、交流:

你知道它的叶子为什么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了吗?

[饱经沧桑](齐读)

你知道它的枝干为什么这么坚硬了吗?

[经受了风雪雷电的考验](齐读)

3、师:

我想,此时此刻,这株柳树肯定像一个巨人巍巍然撑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了。

难怪作者会在开头这样说,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就让我们怀者崇敬的心情再去读一读这段话。

(齐读)

4、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柳树,你的心中仅仅还是一株柳树吗?

你想到了谁?

5、学生交流。

出示:

这株柳树让我想到了,他,最终成为。

6、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不过要你们补充完整才行。

出示: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7、齐读。

五、升华小结。

师: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这株柳树的形象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当中,老师更希望它的精神永久地伫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课时作业设计】

1、勤于积累:

从文中摘录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2、推荐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或《海伦凯勒》;

3、积累背诵与柳树有关的古诗词。

草原

【文本解读】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切自然,用心读完后,仿佛亲自来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明朗清新、一碧千里的神奇秀美的景色,感受到蒙古族人们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的热烈欢腾的场面,更是对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优美段落。

过程与方法:

1、能寻找到描写“草原美”和“人情美”即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并能扣住一些关键词体会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能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2、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资源运用】

1、搜集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资料。

2、收集内蒙古草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3、准备与草原有关的歌曲音乐《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制作相关课件等。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草原“洒脱美”

1、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2、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到了什么词?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

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

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

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1)出示课件: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响起。

(2)师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课时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阅读与草原有关的阅读材料《敕勒歌》、《锡林郭勒大草原》等。

3、课后自主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

麋鹿

【文本解读】

《麋鹿》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揭示了它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描写了它曾经遭受偷盗、杀戮和被运往西方的不幸命运,突出了它终于回归祖国怀抱、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珍稀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和丰富的史识: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四不像”、“当做姜子牙的坐骑”、“失而复得的经历”,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

2、能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了解相关资料,体会麋鹿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回归故土的新生活来之不易,进而能产生保护麋鹿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阅读感悟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资源运用】

1、收集有关麋鹿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2、保护动物的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揭题板书,交流资料

1、今天我们学习17课《麋鹿》,课前搜集了资料,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你对它的了解。

2、学生交流资料

3、出示图片,请大家看,这就是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

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这群麋鹿就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因为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所以,这里成了最理想的放养之地,这里也生活着最大的麋鹿群。

今天我们就走近麋鹿,去了解麋鹿的更多知识。

4、读题,学习生字“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同学们都朗读了课文,并围绕这些问题做了思考,下面就先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你的预习结果,等下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出示预习的问题:

(1)、读正确这些词

悄无声息坐骑哺乳跋涉

杀戮颠沛流离别墅销声匿迹

(2)、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知识?

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能用小标题概括吗?

2、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

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三、了解外形,指导方法

1、请大家读课文的2-3自然段,这两段有什么关系?

2、课文哪句话总的描写麋鹿的外形特点的?

出示句子:

它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称“四不像”。

3、出示课件(师:

我国古代《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

)指导朗读。

4、作者除了总的描写麋鹿的外形特点,还具体的做了介绍,请大家读第3自然段,小组合作,说说具体介绍了麋鹿的哪些外形?

各有什么特点?

5、小组商量学习交流

体重:

雄重,雌轻

角:

长、两年脱换,雌鹿没角

尾巴:

蹄子:

宽大

毛色:

棕红色,会变

6、小结: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你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同时我也清晰地看见了神秘而奇特的麋鹿。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为了把麋鹿的外形特点写具体写生动,他可是花了一定工夫的,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请你找一找,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吧。

7、小组交流说明方法

“它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称“四不像”。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的外形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