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193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docx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

一、第八单元《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单元整体感悟:

本单元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基本结构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为补充。

其主要特点是多样性、不平衡性。

1.古代中国农业发达,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呈现出如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土地是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在不同社会形态中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主要有:

商周时期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所有制则以私有制为主(有三种形式:

君主、地主、自耕农所有)。

3.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经济重心出现过重大转移,呈现如下特征:

由北向南;由西向东。

4.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突出,呈现如下特征: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生产规模扩大与出现工场手工业;官营与民营同时并存;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出现相应变化;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5.古代中国商业繁盛,城市繁荣,具有如下特征:

以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控制,但控制力度日益削弱;逐步突破时空限制;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逐渐向农村渗透,小农经济越来越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

6.明清之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有:

封建的经济基础非常顽固;封建上层建筑(如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的反作用;旧经济观念的影响。

二、小农经济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土地,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居主导地位。

2.作用

(1)积极作用:

①自耕农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稳定。

②自耕农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因此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消极作用: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自给自足限制了消费,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②小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战乱、兼并或苛捐杂税都会使农民破产,很难保证政府财政收人。

③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严重,人均占有的耕地减少,导致对草原、山地等过度开发,从而使生存环境恶化。

④小农经济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成长的有利因素: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这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2)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四、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

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提示:

原因:

气候不同。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启示:

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五、什么叫“精耕细作”?

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是通过哪些方式达到的?

提示: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方式:

(1)改进生产工具,如汉代耧车的发明和犁壁的安装,唐代出现曲辕犁等。

(2)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单位产量,如代田法。

(3)加强田间管理,改进灌溉工具,完善水利设施。

(4)农作物品种交流等。

六、如何认识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

2.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1)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或成为田庄的依附农民,或成为流民。

(2)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3.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矛盾:

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解决的结果有两个可能:

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4.土地兼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

对此,封建国家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故无法根本解决该问题。

七、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

但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

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

八、井田制的瓦解与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何关系?

提示: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各诸侯国的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井田上的劳动力日益减少;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九、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古代田庄是豪强地主依靠政治特权或兼并农民土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特点有:

(1)多为聚族而居。

(2)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依附关系。

(3)拥有私人武装。

(4)田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十、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

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

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

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十一、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不同

1.在租佃制下,

(1)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2.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

(1)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

(2)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分更为自由。

十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特征与规律:

1.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辗转运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

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3)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5)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

2.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规律:

(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河南一带。

(2)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十三、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提示:

(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十四、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

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6.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1)一方面,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

(3)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坏;二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为工场手工业。

十五、我国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的原因?

自耕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构成中国自然经济的主干。

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耕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虽然明清时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旧的生产关系的影响。

手工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十六、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经营形态?

各有什么特点?

明代中叶以后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中国古代有三种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

(2)农村家庭手工业:

产品多供自己使用、消费和交纳赋税,属于古代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不与市场发生关系,生产技术低,分散经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但生产不计成本,不与市场发生联系,带有强制性,效益低下;私营手工业是城镇的专业手工作坊,规模小,技术落后,无细致的分工,劳动者是帮工和学徒,产品走向市场。

(3)明代中叶以后,在很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十七、古代的人口迁移流向、原因、意义:

1.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2)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3)内地民众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4)我国古代有很多人到海外如南洋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5)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2.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和外族内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意义

(1)人口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

(2)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

(4)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十八、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及表现:

1.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决不是偶然的。

因为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2)中国封建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件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2.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1)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其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二是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

如西汉商人的算赋加倍;三是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

如西汉推行的盐铁官营;四是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

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

十九、思维拓展:

在封建社会初期(秦汉时期):

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二十、纵观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

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

(2)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

但“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

(3)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

(4)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二十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1)商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但是总的趋势是逐步放松。

(2)货币使用趋向形式统一、便于携带。

(3)交换场所增加,形成专业化场所,与其他场所分开。

(4)对外交流频繁,成就突出。

二十二、我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几次重大演变?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由自然贝币到人工货币铜贝。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态的演变。

秦朝半两钱通行全国,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延续了2000多年。

(3)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唐朝实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不再用文标重量。

(4)由全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二十三、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的原因:

1.概念: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明清社会生产力与西欧各国相比明显落后,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

(2)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重本抑末,打击本国工商业。

(3)封建地主制经济的特有活力,把资本主义萌芽引向中断、逆转和夭折。

(4)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

(5)明朝后期与清代货币制度落后,扰乱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系统,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十四、明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3)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二十五、如何看待康乾盛世?

(1)从中国的纵向发展来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道的。

第一,经济继续发展,超过了前代。

表现在调整统治政策,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性质的重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

第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表现在中央集权巩固,疆域辽阔,成为亚洲东部最大国家;平定国内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管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抗击沙俄入侵,签订边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及统一。

(2)从横向看,与欧洲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同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特权,科学战胜蒙昧。

资本主义推动着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张,中国已经潜伏着近代前夜的危机。

二十六、17—18世纪中英不同的社会状况及启示:

1.状况

(1)政治方面:

清朝逐步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此后中国成为腐朽没落的封建帝国。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至1688年政变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此后英国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经济方面:

清朝前期,特别是康乾时期,封建经济繁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3)文化方面:

清朝前期,儒家思想仍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通过大兴文字狱、科举和官办学校,加强了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同期的英国已兴起了资产阶级文化。

(4)对外方面:

清朝前期,国力尚强,一时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同期的英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疯狂进行殖民掠夺,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2.启示:

17~18世纪是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大清帝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没落,又闭关自守,所以中国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和转折时期落伍了,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这个历史教训是应该吸取的。

二十七、第九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体感悟: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4~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巨大冲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是:

新航路开辟后,主要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途径,初步形成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受工业文明冲击,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其表现有: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迁等。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又称地理大发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欧洲内部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另一方面,西、葡、荷、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其表现是: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动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最终形成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3.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表现为:

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不同形态的资本主义新因素,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逐渐依附于世界市场,并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此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不断推进。

4.在“西学东渐”的同时,出现“西风东渐”,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其特征是:

中国社会生活结构发生重大变迁;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习俗与时俱进;近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通讯方式产生并初步发展。

二十八、新航路开辟与影响:

1.欧洲商人和殖民者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输入欧洲,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2.由于欧洲人用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亚洲经济的发展。

中国明代、印度、日本等出现了商品经济活跃的现象。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日本等国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努力维护传统的农本经济。

3.非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非洲、美洲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损失了巨额财产,日益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

4.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了一个整体。

(2)新航路的开辟,使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①商人通过这些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

③商人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二十九、葡萄牙、西班牙为什么成为开辟新航路的急先锋?

(1)原因:

其一是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其二是传播天主教。

(2)条件:

其一是当时两国已经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权,有能力提供远航所需的物资条件等;其二是两国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较高,为航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十、我们应怎样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提示:

对哥伦布等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活动的评价,我们应从两个角度来进行。

一方面,应看到他们的航海带来的积极影响,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洲大陆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交往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们的航海给所到之处人民所带来的灾难。

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给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十一、英国取得世界殖民霸权的必然性:

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

2.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强大的军事优势:

为了争夺殖民霸主地位,17世纪下半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

18世纪,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4.英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三十二、英国殖民扩张的根本动力

英国较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且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促使英国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扩张的根本动力。

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早期的资本积累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

西欧殖民者在殖民地种种野蛮的强盗式掠夺行径,获取了巨额利润,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十三、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相同点有哪些?

都在王室支持下,以贵族为主体,利用商人贪欲和航海人才技术而进行;都举起传播基督教文明的旗帜;都采取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都由国家出面;都属于封建性质,掠夺的财富并未转化成资本。

三十四、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最先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而到了17世纪,这两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却远远不及荷兰,这一时期的荷兰被称为“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海上马车夫”的美称。

对此你有何看法?

应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方面,葡、西两国的统治者,把抢夺来的财富用于挥霍和到西欧其他国家采购,导致了自己的腐朽没落,刺激了英、法、荷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另一方面,荷兰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国家的独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带来的雄厚资本,使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