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121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

《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docx

公务员考试判卷老师讲申论很有道理

 主持人:

各位网友,下午好。

这里是人民网教育频道公务员考试访谈系列访谈。

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赵同勤研究员。

  赵同勤:

各位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

我是今天的主持人。

再过几天,5月份北京市在职公务员考试就开始公布考试大纲了,今天我们邀请赵老师来谈一谈公务员考试的备考方法。

赵老师,可以先针对今年的公务员考试大纲有什么变化,以及怎么理解考试大纲里面的有关文字?

  赵同勤:

我跟大家交流一下。

北京市面向社会录用公务员的公务员科目考试将在今年6月份举行,我想我结合申论的笔试如何作答,结合自己阅卷的体会和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也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取得一些理想的成绩。

  我主要是想谈四个方面:

  第一,如何研读和理解申论的考试大纲。

申论的考试大纲在2007年以前,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当中,只有一段内容,文字比较少。

只是界定了对给定材料能力的要求和性质的界定。

它是这样说的,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告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应该说,这种大纲的界定比较概括。

不利于考生对大纲的解释和针对性的作答。

  北京市的公务员申论考试也完全按照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大纲,所以这次申论大纲不但有这么一段话,又增加了一段,而这一段内容,其实就是对申论材料的性质以及怎么答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规范。

我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它是这样说的,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界定。

也就是说它所考的内容,绝对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和人们比较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

通过这个现象考什么呢?

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新的提法。

也就是说,作为考生,你对所给出的材料的内容能不能从客观上给予概括,内容了解如何。

然后全面分析材料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也是提出了对材料理解要求全面性。

并能够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后面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可能很多考生不太注意,一个是主旨,原来我们平常都理解为材料的中心思想,其实这一次应该说它不叫中心思想,因为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指有什么样的要求,目的是什么,意图是什么,所以这个只能用主旨界定,而不能用中心思想。

  另外,后面还提出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

这个也非常重要。

这说明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申论给的材料,你能不能提出解决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案。

这实际上是什么呢?

考查大家实际应用写作能力。

也就是绝对不能把它理解为高考的材料作文形式。

实际上从近几年的判题来看,如果说,对作文题也好,提出对策题也好,不写成思路,不写成解决方案,应该分数还是比较低的。

这次给出的申论材料的进一步的界定,说明了我们一定按照这样一个新的考试大纲来理解。

尤其是北京市的考生,我觉得这一点是一定要好好研读和理解给定的考试大纲的新要求。

  主持人:

赵老师,申论的答案在考试的题目里面大概是多少分数?

  赵同勤:

答案在题目当中所占的份量,在材料当中所占的份量是比较高的。

一切都来自于材料。

我做了一个统计,据我的统计,除了作文题以外,其实作文题的观点也来自于材料,也就是70%的内容都与材料紧密相关。

实际上由此可以看出,怎么来理解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理解考试的大纲,对我们解答申论是非常有直接帮助的。

  主持人:

所以在访谈一开始,赵老师重点谈了考试大纲。

赵老师,现在很多学生也普遍反映,申论考试到底考什么?

关注社会的什么问题、社会热点方面,你是如何理解的?

  赵同勤:

这个问题,我们作为考生一定要注意。

申论明确提出说,涉及某一方面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主持人:

考试题目也来自大纲里面。

可以谈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吗?

  赵同勤:

对。

所以,申论所给的材料,绝对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或者社会问题作为命题的原则。

当然,这些社会热点可能包括我们国家的大事要事,比如土地问题,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考的是土地被征用的土地征用问题。

去年考的是作为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问题。

北京市2006年考的就是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这都是我们国家的大事要事。

当然也包括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说,北京市考的听证会的问题;外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这说明申论所给出的命题,确实就是社会问题或社会热点。

谈到这儿,可能有些老师说,我能押住题,能猜住题,说句实在的,只要大家看看《半月谈》,看看《了望》周刊,都能押住题。

我要说的是,为什么考生的成绩却不理想。

  今年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的申论考试来讲,普遍的分都是30、40分,几个都是比较难的。

为什么我们关注了社会热点,我也把握了社会热点,为什么考分不好、不理想。

这里我谈的是我们怎么来关注的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不能有赌注的心态,考生说我就把某个社会热点背过,到时候我就去答,这是绝对不行的。

考前的押题,我认为没有科学性,但是教给考生怎么关注社会热点,这是确有必要。

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热点发生以后,作为考生应该关注什么呢?

我这里提出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关注这个热点所反映的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另外,这个热点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人们对这个社会热点是如何评价的,有什么样的看法。

另外最主要的,作为一个政府部门,作为专家学者,认为这个热点应该怎么解决。

也就是解决的理性的方法是什么。

所以我认为,关注社会热点,一定要关注的比较全面,尤其能从政府的角度,从公务员的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我提这样一个关注的角度呢?

是因为申论所给的这些材料,既是社会关注的,当然更是政府所应该解决的。

所以,公务员,也就是说他的身份,尤其作为考生,作为准公务员的身份,必须从公务员的角度来观察热点。

主持人:

你刚才讲了“准公务员”,通过“准公务员”的角度考虑。

作为领导角度答题,还是对于他自己的职务来答题?

  赵同勤:

公务员考试在第二题也好,第三题也好,都给出了虚拟的角色。

也就是说,我们答题的时候一定按照给的角色来答。

从2000年以来的试卷申论试题来看,非界定为两个方面:

一个把你界定为政府机关的某一领导。

比如说调研员是非领导职务,处理这个问题的负责人,或者某一单位的某个领导。

然后把你界定为政府的某一部门。

这其实就是把你界定为这个部门的公务员的一般工作人员。

我觉得作为一般工作人员还是比较理性的。

实际上,这里面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作为考生,你要理解材料,绝对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

我们就以北京市去年的社会人员录用的笔试题目为例,去年北京市考的就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护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许多新闻媒体都给了报道,尤其是韩国,它申请“端午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引起了国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很多专家,很多学生也都在网上纷纷发表见解,认为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做好这么一个工作呢?

其实我认为,光做这些还不够。

你要想关注这个问题,除了要关注这些专家学者的看法以外,还要关注,比如说,我们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出台了哪些措施,国务院专门有个文件,谈得相当细,有一些目录,还有很多十几个方面的保护措施,这是一个。

  另外,各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哪些工作,比如苏州的昆曲、云南丽江的。

所以这些应该说都是各地作出了许多成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人们为什么有忧患?

各地也出现了矛盾,有认识的误区。

到底是保护好,是利用好,还是把它作为“摇钱树”?

实际上我说的目的是什么?

关注社会热点,一定要关注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把这个社会热点进行拓展和延伸,不能抱着赌注的态度,我认为要考这个题,我无论如何记这个答案,这是绝对押不住题的。

  主持人:

近半年的社会热点,会不会考?

  赵同勤:

如果这个问题,在近半年里面比较突出,也有可能。

比如去年,去年的3月14号,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但是4月1号就有一个省考了关于“八荣八耻”的申论题,所以也有可能,但是这个问题如果与社会关联比较大,或者人们普遍关注它,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总的来讲,社会热点我刚才界定是近几年,也就是近一两年,因为一个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时就出现的,它有一个来龙去脉的问题。

必须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才要下大力气去解决。

这是说我们如何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这是比较重要的。

  主持人:

赵老师,很多网友反映,申论其实也不是很难,材料的东西也不是很多,他们为什么考公务员的时候分数那么低呢?

这是不是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关系呢?

  赵同勤:

你说得这个非常对。

我从这几年的阅卷来看,我认为哪些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比较透彻了,他得分数就比较理想。

如果看完题就答,绝对分数比较可怜。

这里面就涉及一个问题,怎么来有效的阅读所给定的资料。

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其实考试大纲当中,刚才也谈到了要求四种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也就是说第一个能力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它是前三个能力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阅读能力不高,想做好后面的几道题,也是很难的。

这是一个。

  另外,申论与所有的作文考试不一样在哪儿呢?

它明确给出,要求阅读的时间是40分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整个申论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要求你用40分钟来阅读,这可见申论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如果没有认真读,绝对不可能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

  另外,刚才也谈到了,现在申论所给出的几道题,直接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达到了70%的份量。

就看参考给出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确确实实与材料所体现的观点密切相关。

所以有这么几个方面,我认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但是说句实在的,现在人们阅读水平普遍下降。

人们虽然有时也关注新闻,但是更多的关注新闻的趣味性,新闻的新鲜性,其实,我们很多人,尤其是网络出现以后,对新闻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在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

另外,我还想说,申论里面所给的材料,很多是政府出台的一些文件,这些文件作为学生,作为考生而言,我们是很少能够看到、阅读到的。

这些阅读水平的下降,对我们理解材料,确实产生了一些障碍。

所以,想阅读材料,一下子能够读懂并非轻而易举。

所以我这里谈到,我们怎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

我谈到了三个方面。

  第一,了解材料的来源。

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关键。

就是这个材料是怎么来的?

因为,我听过一些命题老师的介绍,他也谈了,我觉得他是比较务实的。

也就是说一个命题往往是由一个社会问题的案例入手,这个案例从何而来,大都是新闻媒体当中的一些报道。

  主持人:

应该是长的报道。

  赵同勤:

对,比较长的报道,先是一个突出的点,延伸越来越多。

所以申论的命题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新闻报道,也就是新闻媒体的材料。

还有一部分就是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种文件。

我强调这一点,其实2007年的中央国家机关的考试,很多考生感觉到没有在网上查到所给的材料内容,原因是什么?

因为它是国家出台文件的一些内容,是学术资料的内容,所以没有找到。

也就是说,这个新闻材料也好,政府出台的文件也好,但是这个都是由一个案例引发的横向的和纵向问题的一个集合和延伸。

也就是说,这个事出现以后,比如咱们说2006年的中央国家机关考过的题,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当时就是新华网新华访谈的一个内容,很多在线网友与当时的国务院的某一个社会部的部长的一个网上交流。

但是,其实这个题在出以前,主持人有一段非常明确的背景话,也就是说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作为政府,到底是用经济的手段,还是加强预案,怎么做好预防工作,然后请专家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是典型的来自于网络。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这个材料是怎么来的。

  主持人:

赵老师,据我了解,以前考申论的许多热点问题,我了解到几个地方,一个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前考过一个申论题,有时候考那里面的好多报道的东西。

再一个是新华社也考过。

你感觉下一步,命题老师会从哪里入手?

比如人民网以及其他的地方,您推荐几个资料来源的地方。

  赵同勤:

这个可以,我觉得凡是准备考试的考生,应该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面,比如说把人民网里面有关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报道充分的看一下,里面都有经济和社会的专题的频道来看一下。

主持人:

好象是不是有一种规律性,然后下一步还会在那里找吗?

  赵同勤:

案例可能是由这个网引发的,但是它在延伸的方面可能还要涉及到网络没有报道的,但是也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或者说,网络没有报道,但是政府对这方面做过一些具体的规范,这也是有的。

所以,关注社会热点,一定要关注它的来源。

因为我觉得你知道它怎么来的,你就知道它有哪些提示性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第一个,关注材料来源。

  第二,我们要把握材料的性质。

刚才我说了材料的性质,很多考生还是不太理解。

也就是材料虽然来自于媒体,来自于政府的文件,但是,我认为,这个绝对不是单纯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要是单纯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与政府无关,与政府内的公务员无关,它就不可能作为出题的依据,考什么?

为什么公务员要考申论,主要就是说,这些材料和这个热点是作为国家、政府必须要考虑的,作为国家公务员是应该认真考虑的,而这个考虑就必须是理性的手段。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你要是说作为个人观点感觉到,比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申请下来以后,可能带来“旅游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但是我们由此可以说不申请吗?

那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我就是说,这个问题谁来考虑?

作为政府来考虑,作为国家公务员来考虑。

我怎么既合理的保护,又能满足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这才是政府要做的,这是国家公务员要做的。

所以我们对社会热点或社会现象,应该是怎么关注呢?

也就是说,作为国家公务员他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评价的,是怎么用理性方法解决的?

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和角度来看、来答。

绝对不能站在考生的角度。

这也就是说,要了解材料的的性质,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认为这个所考的社会热点,绝对是社会的,但更是政府的,更是国家公务员的。

如果这个问题你把握住了,你答题的时候,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答,才是比较理想的。

这是怎么把握材料的性质。

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我就要谈了,怎么掌握阅读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这是比较具体的。

我这里又谈了三个小方面:

  第一,怎么读。

我这边谈的什么呢?

第一采用逆读法,就是我们拿到申论试卷的时候,先看作答要求,因为申论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给定资料,一个是作答要求,也就是先看有几道题,每道题问的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反过来再看材料。

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也是很多大学生考过英语四六级,四六级就有阅读理解题,它就提倡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是比较重要的。

因为你先看材料,再看作答要求,可能第一就浪费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这是第一采用“逆读法”。

这样读起来才有针对性,才有目的性。

  第二,对材料的阅读应该不少于3遍。

我问了很多考生,凡是成绩比较理想的,他们就一再说,我对材料读的比较细,比较认真,所以感觉成绩比较好。

但是有些考生跟我讲,我读了一遍,我觉得没什么,我上来就答,成绩确实不怎么样。

这说明什么问题?

我们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必须要有一个从数量到质量的改变。

这三遍我是这样界定的:

第一遍通读,也就是是带着问题一字不拉的把整个材料读一遍,你每读一段,头脑里有一个点,读另外一段时又一个点,从头到尾读完了以后,你的头脑中就会把材料当中的每个点自动连起来,说的是什么,这个考生头脑当中,对材料有了基本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通过作答要求我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谈的,所以形成一个比较基本的了解,但是这个读的时候一定要比较快。

我做了一个分析,如果5、6千字的话,第一遍读大概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是第一遍读,这叫通读。

  第二遍读,我把它界定为复读,我认为第二遍阅读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

第一遍通读是点点相连,就是每一个点,每一个印象点连起来,复读是由点到面,你再读的时候,你应该把材料界定为它是属于社会或者是政府某一部门的一个问题。

界定到一个面上。

这是一个。

  另外,这个材料围绕这个点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主要的谈了什么,次要的又谈了点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而且这些点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也就是说这一遍读的时候,你也应该把材料还原成这个事件的本来面目。

我把它界定为还原和归位。

这里面我刚才谈了一点,新闻所给的材料,在命题当中是故意打乱的。

所以命题老师也讲,本来是一个事件的正常情况,我给你打乱,打乱才能检验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就是第二遍阅读,就是要解决,通过阅读我就知道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第一遍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第二遍应该比较清晰了。

也就是说,这个材料当中,哪些材料是并列的,哪些材料是递进的,围绕这个材料提了哪些观点和看法。

这是第二遍阅读。

第二遍阅读的时间要稍微长一些,大概需要15分钟。

  还有第三遍阅读,第三遍阅读是跳动。

这次阅读的时候,比如你认为第一、五、七段材料有关系,我就先主观读第一段,读第五段,然后再读第七段,一定要跳读,这样就好了,材料一说的什么意思,我概括一个方面,第二段和第四段一个意思,我又概括一个方面,第九段是什么,我又概括一个方面,这样就可以把材料所说的问题概括得比较全了,我说的这个问题,对我们答后面的题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跳读也就是把有关联的联系起来读,不同材料的分开来读,这样的话,给出的理解,才能符合基本上给出的材料的内容。

材料的阅读要读三遍,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希望各位考生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引起注意,一定要把必要的时间充分的时间花在做阅读材料上。

  我刚才谈到一点,我觉得很多答案其实就在材料中,关键看我们怎么找,能不能找到,能不能梳理出来。

  还有一个就是做到主客观统一。

什么意思呢?

申论材料都是一些新闻报道,或者像政府出台的一些公文,它必然包含了报道着或者出台了的感情因素,它是有倾向性的。

考生应该体会到,这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你的理解与写作者的理解情感应该是一致的,不能搞扭了,这样在头脑当中印象比较深刻,这个作者想表达什么,我知道他的意图,这是主观的东西。

但是,作为考生,又要站在一个准公务员的角度看,这个所谓准公务员,就是说我对这个问题概括的时候应该比较客观,比较理性。

你不能把自己的感情过多的陷入在材料当中。

关于这个问题,我老做这样一个比方,比如交警去某街道处理某一起交通事故,交警处理事故的时候,他如果处理完以后需要向领导汇报,我们可以想像,交警看到的是一个血淋淋的交通事故,几死几伤,甚至车辆毁坏的很严重,作为交警不投入感情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交警又需要客观地来分析,比如引起这起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谁是肇事方,谁是受害方,伤亡的损失是什么,彼此都有什么样的要求,最后更主要的是你作为交警怎么处理才能令双方满意。

你处理完了以后,你要向领导汇报,写成文字性的东西,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回顾。

这就是我刚才谈的,读这个材料没有主干的东西,你可能对这个材料的理解就比较冷漠。

但是又需要我们客观,也就是说这个材料我汇报的时候,我应该注重什么呢?

我注重客观的描述,你不能用大量的语言说这个交通事故的怎么怎么惨烈,这是没必要的。

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怎么来有效的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主持人:

赵老师,刚才你来的时候,没访谈之前,我们聊过一次天,你的学生在今年考了84分,他大体是怎么答的?

怎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

  赵同勤:

这是我比较欣慰的,确实在今年某一省的考试当中,有一个学生确实申论考的成绩比较理想,考了84.5分,这我也没有想到。

说到这里,我想说答题的技巧。

其实申论给的材料我刚才谈了,就是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又是政府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公务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既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以后,就是来答题,怎么答题?

我想这个题虽然这几年有所变化,比如北京市的题,除了我们说的概括题、作文题以外可能有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说,让你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有几种矛盾?

如何来描述?

等等,但是总体来讲,我认为,公务员申论的考试题,基本上还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我想就这三个方面给大家来谈一谈。

  我觉得这三个方面也就体现了公务员所考的四种能力:

第一还是谈概括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务员考试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概括题。

概括题这里面首先我们要分清一个问题,是概括还是概述。

当然我们统称概括,但是概括题一般要求字数比较少,150字、200字,但是概述题一般比较多,最少是300字,甚至要求是500字,你想,在2006年的题,请你就毕部长的谈话内容进行概述,要求不少于500字,这个叫概述。

  2004年要求你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都是概述,而不是概括。

首先分清概述和概括。

这是一个。

另外分清你这个概括和概述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还是针对整个材料的。

另外,让你概述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性质的,还是反映特点的,还是说,要求你对这个材料的意义或者目的的概述。

凡是让你谈材料的特点,对材料意义的评价,其实都属于概括题。

  概括的字数刚才说一般比较说,怎么来答概括题呢?

我看了一些所谓的参考书,我认为他给的答案有许多不科学之处。

怎么概述呢?

我这里谈到四个方面:

第一概括和概述要全面。

什么叫全面?

可能有些阅卷老师都比较清楚,第一题,有时候是20分,甚至30分。

这个分是怎么给的?

是按点付分。

也就是说你对材料概括是否全面,比如材料涉及了5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你只概括了一个方面,你说的再多,也只有一个分值点,也就是说,必须把材料反映问题的面概括全了。

这是第一个,一定要概括比较全面。

另外一个,还要比较准确。

也就是说,准确是什么呢?

你所概括的这个点,我用一句话,不但要答对点,还要答准点。

说到这里,我想说,很多考生对材料概括用四句话概括的比较多,说他没意思,他有点意思,你说他有意思,又没有核心的意思。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对概括把握的不准。

另外,概括一定要简洁,因为字数比较有限,150字、200字,所以必须围绕几个方面来谈话,用简洁的话,我这个话是一定要把材料里的关健词的句子中的面给它概括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是第二个,概括要比较全面、准确、简要。

  还有一点我要谈怎么来写。

也就是说写作要规范。

这个概括题怎么写,我看了一些书上给的答案确实不太理想,包括有些网站给出的答案,像07年的题,有些网站给出来答案,我感觉这些答案,给出的还是有很多瑕疵。

真的按这种答案来给的话,这个分是绝对是不理想的。

为什么?

其实这里面谈到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对材料的概括,缺乏条理性,不规范。

我这里边谈怎么概括比较规范?

我认为应该是这么一个规范性的问题。

  首先,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性质。

对材料先有一个界定。

然后把这个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每个方面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或者是递进的关系,但是,假如150字的话,应该10到12句话,每一句话应该是概括一个方面。

就是一定要采用分面的形式。

也就是说一什么什么分号,二什么什么分号,或者两句或者三句话一个句号,一定要把层次和内容,面给概括全了。

绝对不能一逗到底,一句话完了。

更不能围绕某一个方面,谈得过多、过细。

尤其是我这边谈,千万不能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带到材料概括当中去。

概括题必须是特别的客观。

我刚才谈的交通事故就是你作为交警,必须概括的相当客观,这个事情来龙去脉是什么,我是怎么处理的,让领导一听好,你汇报的非常全面,非常地有条理,我一会儿还要谈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讲这个例子,其实就是要求有条理性。

这是很多考生答这个题是比较缺乏的。

这是第一个题怎么做概括题。

  第二题怎么做对策题。

一般的考试都有这么一个题,就是针对材料当中的问题提出对策。

提对策题,我这里有句话,一定要紧扣材料,从材料当中找答案,绝对不能脱离材料,按照自己的理解找答案,这是不行的。

为什么?

因为我刚才说了,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绝对涉及政府某一个部门,所以解决问题一定要有倾向性、方向性,而且这种倾向性、方向性,绝对要求你怎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