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889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9 大小:15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土壤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森林土壤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森林土壤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森林土壤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森林土壤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土壤学.docx

《森林土壤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土壤学.docx(1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土壤学.docx

森林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教案

 

环境专业

 

1

 

第一章土壤形态特征

 

一、基本形态特征

 

土壤形态就是土壤的外部特征,这种外部特征是通过人们的感官即视觉,嗅觉和触觉来认识的。

在土壤形成以后,各土层在组成和性质上市不同的,所以,反映在剖面形态特征上,各层

也是有差别的。

在野外通过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可判断出土壤的一些重要性质。

土壤重要的形态特征有:

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等。

 

(一)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内在物质组成在外在色彩的表现。

由於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同,所

以土壤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

通常在鉴别土壤层次和土壤分类时,土壤颜色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土

壤颜色采用芒塞尔颜色命名系统,将土块与标准颜色卡对比,给予命名。

给土壤的颜色定名时,

用一种颜色常常有困难,往往要用两种颜色来表示,如棕色,有暗棕,黑棕,红棕等之分。

这样

定名,在前面的字是形容词,是指次要的颜色,而后面的字是指主要的颜色。

决定土壤的颜色,

主要有以下几种物质:

 

腐殖质含量多时,使土壤颜色呈黑色。

含量少时,使土壤颜色呈暗灰色。

 

氧化铁在土壤中德氧化铁一般多为含水氧化铁,如褐铁矿,针铁矿等,这些矿物使土壤呈铁锈色和黄色。

 

石英,斜长石,方解石,高岭石,二氧化硅粉末,碳酸钙粉末等,它们都能使土壤呈白色。

氧化亚铁广泛出现在沼泽土,潜育土中,它使土壤具有蓝色或青灰色,如蓝铁矿,这类矿物为白

色,但遇空气中德氧即很快变为青灰色。

除物质成分影响土壤颜色外,土壤的物理性状不同,

也会使土色有所差别。

例如,土壤愈湿,颜色愈深,土壤愈细,颜色愈浅,光线愈暗,颜色愈深。

所以在比较土壤颜色时,必须注明条件。

 

土壤颜色本身对树木生长并不重要,但是颜色却可指示土壤的许多重要特征.土壤颜色还可影

响土壤的温度.深色土壤比浅色土壤易吸热.有森林植被的土壤受温度的影响比裸露的土壤小.森

林火灾后,表层土壤颜色变深,从而导致土温增加.

 

(二)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就是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自然界的土壤,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

是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或颗粒就是各种土壤结构。

根据土壤的结构形状和大小可归纳为块状,核状,柱状,片状,微团聚体及单粒结构等。

 

2

 

土壤的结构状况对土壤的肥力高低,微生物的活动以及耕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一些人

为的活动将很大程度上破坏土壤的结构.如森林采伐后,由于重型机械的使用将导致土壤被压实,

土壤表层结构被破坏.

 

(三)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土壤中各种颗粒,如砾,砂,粉粒,粘粒的重量百分含量。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肥

力,如土壤持水力,土壤通气性,有机质的贮存,营养元素的吸附和土壤的耕性,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

 

准确测定土壤质地要用机械分析来进行,但在野外常用指测法来判断土壤质地,将土壤质地分为:

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等。

 

(四)土壤湿度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土壤肥力因素。

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在野外将土壤湿度分为:

干,潮,湿,重湿,极湿等。

 

(五)新生体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它们具有一定的外形和界限。

新生

体可以按它们的外观分类,也可按它们的化学组成来分类。

按外观分,新生体盐霜,盐斑,结核等。

 

按照化学组成分,新生体可由易溶性盐类组成,如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钙等;还有由晶质或非晶质的化合物组成,如含水氧化铁的化合物,氧化亚铁的化合物,锰的化合物,二氧化硅和有机物等。

 

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例如,盐结皮和盐霜,

表示土壤中有可溶性盐类的存在。

锈斑和铁结核是近代或过去,在水影响下产生于干湿交替的特征。

 

(六)侵入体

 

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称为侵入体。

侵入体有砖头,瓦片,

铁器和磁器等。

一般常见于耕作土壤中,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

及土层的来源等。

 

二、土壤剖面

 

(一)概念

1、土壤剖面:

从地表凋落物向下直到土壤母质的垂直切面。

2、土壤发生层:

由于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

 

3

 

(二)自然土壤剖面的形成

 

(一)土壤剖面定义

 

1、定义: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这段垂直切面的深度一般

在两米以内。

2、自然的土壤剖面是在五个主要成土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3、土壤剖面构造:

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一般情况下,这些土层在颜色、结构、紧实度和其他形态特征上是不同的。

各个土层的特征是与该层的组成和性质一致的,是土壤内在性状的外部表现,是在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二)、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

 

1、土壤剖面各发生层次的形成:

成土过程中,原生矿物不断风化,产生各种易溶性盐类,含

水氧化铁和含水氧化铝以及硅酸等,并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不同的粘土矿物。

同时通过土壤有机质

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

在降雨的淋洗作用下引起土壤中的这些物质的淋溶和淀积,从而形成了土壤剖面的各种发生层次。

 

(1)、淋溶作用:

指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的上层淋溶或浮悬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因此一般将土壤剖面的上层称为淋溶层或简称A层。

(2)、淀积作用:

指下渗水到达剖面下层沉淀其中某些溶解物或悬浮物的作用。

因此,土

壤剖面的下层一般称为淀积层或简称B层。

B层之下一般是未受淋溶或淀积作用的土壤母质层,

简称C层。

土壤母质下面,如果是未风化的基岩,称为基岩层或简称D层。

 

(三)物质的转移作用

1、物质的转移作用

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密切联系,是物质转移过程所导致的两种结果。

土壤水携带着溶解或

悬浮的物质产生的移动,称为物质的转移作用。

这种转移作用分为物理性转移和化学性转移。

 

2、物理性转移

 

矿物质与有机物质胶粒以及其他微粒,从A层到B层而沉淀下来,使B层质地相对变粘,干

燥时亦可发生裂隙。

 

3、化学性转移

 

矿物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等,从A层随着下渗水下移,或停积在B层或到达地下

水层而流失。

草原区域因易溶性盐的聚积常生成石灰质和石膏质硬盘。

温带森林区域含铁铝的有

机和无机胶体可悬浮在渗漏水和毛管水中,从A层移动到B层,亦可形成铁质硬盘。

4

 

4、潜育层

 

地下水位高而排水不良的地方,矿物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往往由剖面的下层,

随着毛管水的上升到达地面,形成盐结皮,这种物质转移的方向和一般情形相反。

由于通气不良,

特别是在地下水位很高的情况下,B层的下段或C层的一部分,将因还原作用变为蓝灰色或绿灰

色,称为潜育层或灰粘层或简称G层。

 

(四)土壤发生层次

 

1、O层:

枯落物层

 

据分解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亚层。

L层:

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

F层:

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H层:

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有植物组织形态。

 

2、A1层:

腐殖质层

 

可分为两个亚层。

A11层:

聚积过程占优势(当然也有淋溶作用)、颜色较深的腐殖质层。

A12层:

颜色较浅的腐殖质层。

 

3、A2层:

灰化层

 

4、AB层:

腐殖质层和淀积层的过渡层。

5、B层:

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所以一般较坚实。

据发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B1、B2、B3等亚层。

6、BC层:

淀积层和母质层的过渡层。

7、G层:

潜育层。

8、C层:

母质层。

据盐的不同有:

CC层:

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

CS层:

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

9、D(R)层:

母岩层。

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上面介绍的模式剖面,在实际工作

中,往往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层次,而且层次间的过渡情况也会各有不同,有的层次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是逐渐的。

层次间的交线有平直的、曲折的、带状的、舌状的等多种形式。

 

三、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

 

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耕作土壤产生层次分化。

典型的耕作土壤剖面层

次,从上到下大体可以分为三层:

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1表土层

 

可分为两层。

1、耕作层:

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

耕作层

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

 

5

 

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

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

的60%以上。

2、犁底层:

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

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

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

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2心土层

 

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

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

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

水肥的主要层次。

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

 

3底土层

 

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

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

一般常把此层

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一方面,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最主要的),也是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能

源,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另一方面,土壤有机质对重金属、农药

等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的行为能有显著的影响。

而且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影响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它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

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林业经营水平不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差异较大。

低者少于1%,多者可高达20%。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6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

 

(1)植物残体:

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

这是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对森林土壤尤为重要。

森林土壤相对农业土壤而言具有大量的凋落物和庞大的树

木根系等特点。

我国林业土壤每年归还土壤的凋落物干物质量按气候植被带划分,依次为:

热带

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暧温带落时阔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热带雨林凋落物干物质量可达16700Kg/(km2·a),而荒漠植物群落凋落物干物质量仅为

530kg/(nm2·a).

 

(2)动物、微生物残体:

包括土壤动物和非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

.这

部分来源相对较少。

但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的这部分来源虽然量很少,但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等),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等,还有各种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含量高的可达20%或30%以上(如泥炭土,

某些肥沃的森林土壤等),含量低的不足1%或0.5%(如荒漠土和风沙土等)。

在土壤学中,

一般把耕作层中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

质土壤。

一般情况下,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5%以上。

全球土壤0?

/FONT>100cm和

0?

/FONT>15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有机质的含碳量平均为58%,所以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致

是有机碳含量的1.724倍)情况见表2-1/FONT>1

 

表2-1全球土壤0-100cm和0-15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

 

面积

0-100cm土层中的有机碳

0-15cm土层中有机碳

土纲

(103km2)

Mg/hm2总量1015g占全球%

范围(%)

代表值(%)

新成土

14921

99.

1489

0.06~6.0

始成土

21580

16335222

0.06~6.0

有机土

1745

204535723

12~57

47

暗色土

2552

306785

1.2~10

6

变性土

3287

58191

0.5~1.8

0.9

旱成土

31743

351107

0.1~1.0

0.6

软土

5480

131735

0.9~4.0

2.4

 

7

 

灰化土

4878

146715

1.5~5.0

2.0

淋溶土

18283

691278

0.5~3.8

1.4

老成土

11330

931057

0.9~3.3

1.4

氧化土

11772

1011198

0.9~3.0

2.0

其它

7644

24181

?

/FONT>

 

总计

135215

1576100

 

(引自黄昌勇《土壤学》2002年)

 

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以三种类型状态存在。

 

(1)新鲜的有机物:

指那些进入土壤中尚未被微生物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它们仍保留着

原有的形态等特征。

对森林土壤而言,一般指枯凋落物的L层(Litter)。

相当于土壤剖面形态记述中的A。

层。

 

(2)分解的有机物:

经微生物的分解,已使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失去了原有的形态等特征。

有机质已部分分解,并且相互缠结,呈褐色。

包括有机质分解产物和新合成的简单有机

化合物。

对森林土壤而言,一般指枯凋落物层中的F层(Fermetation)。

此层一般在土壤剖面

形态记述中为A。

 

(3)腐殖质:

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与土壤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类型,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

/FONT>90%。

对森林土壤而言,一般指枯落物层中H层(Humus)。

在土壤剖面形态记述中,通常与上述的F层共同记为A。

层。

 

(二)生物有机质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决定于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的组成,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的组成相当复杂。

各种动、植物残体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因动、植物种类、器官、年龄等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动植物残体主要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水化合物、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

土壤

有机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O、H、N,分别占52%?

/FONT>58%、34%?

/FONT>39%、

3.3%?

/FONT>4.8%。

 

(1)碳水化合物

 

8

 

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大约占有机质总量的

15?

/FONT>27%。

包括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甲壳质等。

 

糖类有葡萄糖、半乳糖、六碳糖、木糖、阿拉伯糖、氨基半乳糖等。

虽然各主要自然土类间植被、气候条件等差异悬殊,但上述各糖的相对含量都很相近,在剖面分布上,无论其绝对含量或相对含量均随深度而降低。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木本植物残体含量较高,两者均不溶于水,也

不易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

 

果胶质在化学组成和构造上和半纤维素相似,常与半纤维素伴存。

 

甲壳质属多糖类,和纤维素相似,但含有氮,在真菌的细胞膜、甲壳类和昆虫类的介壳中大

量存在,甲壳质的元素组成或为(C8H13O5N4)n

 

(2)木素

 

木素是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芳香性的聚合物。

较纤维素含有更多的碳,与纤维素、

半纤维素元素组成的差别如表4?

/FONT>2。

 

木素在林木中的含量约占30%,木素的化学构造尚未完全清楚,关于木素中是否含氮的问

题目前尚未阐明,木素很难被微生物分解。

但在土壤中可不断被真菌、放线菌所分解。

由C14研

究指出,有机物质的分解顺序为:

葡萄糖>半纤维素>纤维素>木素

 

(3)含氮化合物

 

动植物残体中主要含氮物质是蛋白质,它是构成原生质和细胞核的主要成分,在各植物器官

中的含量变化很大,见表4?

/FONT>3

 

表4-2不同植物、器官中蛋白质含量(%)

 

针叶、阔叶

3.5—9.2

 

苔藓

4.5—8.0

 

禾木科植物茎杆

3.5—4.7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外,还含有氮(平均为10%),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硫

(0.3%?

/FONT>2.4%)或磷(0.8%)。

蛋白质是由各种氨基酸构成的。

 

一般含氮化合物易为微生物分解,生物体中常有一少部分比较简单的可溶性氨基酸可为微生物直接吸收,但大部分的含氮化合物需要经过微生物分解后才能被利用。

 

(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

 

9

 

树脂、蜡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均不溶于水,而溶于醇、醚及苯中,都是复杂的化合物。

 

单宁物质有很多种,主要都是多元酚的衍生物,易溶于水,易氧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

性的,不易腐烂的稳定化合物。

木本植物木材及树皮中富含单宁,而草本植物及低等生物中则含量很少。

 

植物残留体燃烧后所留下的灰为灰分物质,其主要元素为钙、镁、钾、钠、硅、磷、硫、铁、

铝、锰等,此外还有少量的碘、锌、硼、氟等元素。

这些元素在植物生活中有着巨大的意义。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一、矿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分为化学的转化过程、活动物的转化过程和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这一过程使土壤有机质转化为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一过程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养分和活动能量,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壤性质,同时也为合成腐殖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1)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的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的转化过程的含义是广义的,实际上包括着生物学及物理化学的变化。

 

1.水的淋溶作用:

降水可将土壤有机质中可溶性的物质洗出。

这些物质包括简单的糖、有

机酸及其盐类、氨基酸、蛋白质及无机盐等。

约占5%—10%水溶性物质淋溶的程度决定于气候

条件(主要是降水量)。

淋溶出的物质可促进微生物发育,从而促进其残余有机物的分解。

这一

过程对森林土壤尤为重要,因森林下常有下渗水流可将地表有机质(枯落物)中可溶性物质带入

地下供林木根系吸收。

 

2.酶的作用:

土壤中酶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植物根系分泌酶,二是微生物分泌酶,三

是土壤动物区系分泌释放酶。

土壤中已发现的酶有50?

/FONT>60种。

研究较多的有氧化还原酶、

转化酶和水解酶等。

酶是有机体代谢的动力,因此,可以想象酶在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2)土壤有机质活动物的转化过程

 

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大多数以植物及植物残体为食。

在森林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

各类动物,如温带针阔混交林下每公顷蚯蚓可达258万条等,可见活动物对有机质的转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0

 

1.机械的转化:

动物将植物或残体碎解,或将植物残体进行机械的搬进及与土粒混合,均可促进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

2.化学的转化:

经过动物吞食的有机物(植物残体)未被动物吸收部分,经过肠道,以排泄物或粪便的形式排到体外,已经经过动物体内分解或半分解。

土壤动物中蚯蚓的分解作用最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用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来评价土壤肥力的高低。

 

(3)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的转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最重要的,最积极的进程。

 

1微生物对不含氮的有机物生转化不含氮的有机物主要指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

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木素等、简单糖类容易分解,而多糖类则较难分解;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脂肪等分解缓慢,木素最难分解,但在表性细菌的作用下可缓慢分解。

 

(C6H10O5)n+nH2o→nC6H12O6

 

葡萄糖在好气条件下,在酵母菌和醋酸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简单的有机酸(醋酸、草酸等)、醇类、酮类。

这些中间物质在空气流通的土壤环境中继续氧化,最后完全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热量。

 

土壤碳水化合物分解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不同类型微生物的作

用,产生不同的分解过程。

这种分解进程实质上是能量释放过程,这些能量是促进土壤中各种生

物化学过程的基本动力,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一般来说,在嫌气条件下,

各种碳水化合物分解形成还原性产物时释放出的能量,比在好气条件下所释放的能量要少得多,所产生的CH4、H2等还原物质对植物生长不利。

 

2微生物对含氮的有机物转化

土壤中含氮有机物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蛋白质类

型,如各种类型的蛋白质;二是非蛋白质型,如几丁质、尿素和叶绿素等。

土壤中含氮的有机物

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无机态氮(

+

-—

N)

NH4

?

/FONT>N和NO3

①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所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

分解成为简单的氨基酸类含

氮化合物。

 

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②氨化过程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产生氨的过程。

氨化过程在好气、嫌气条件下均可进行,只是不同种类微生物的作用不同。

 

③硝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氨化作用产生的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经过亚

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