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676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docx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政治模块线索

线索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

(1)秦——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

(4)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

时期

具体史实

秦朝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唐朝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朝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

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

3.行政区划演变:

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宋)——省路府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

线索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内容

夏、商、西周

开始:

夏商时期

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

世官制

(1)内容:

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

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战国、秦朝和汉初

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位

军功爵制

(1)内容:

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

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

两汉

开始:

西汉

衰落:

东汉末年

察举制

(1)内容:

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

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开始:

东汉末年,魏王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1)内容:

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

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唐宋明清

产生于隋,确定于唐

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科举制

(1)内容:

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

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演变趋势

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

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

标准逐步统一

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线索3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

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

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

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经济模块线索

线索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五大线索

(1)生产工具的改进。

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

(2)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扛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

(3)农作物的推广。

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

(4)水利工程的兴修。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修大运河等。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

线索2 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

时期

概况

先秦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隋唐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宋元

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了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线索3 “市”的发展演变

(1)秦朝:

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2)汉代:

城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官府直接管理。

(3)唐朝: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整齐划一。

(4)宋代:

坊市格局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明清:

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线索4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文化模块线索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孔子——仁、礼结合,为政以德、中庸、有教无类。

(2)孟子——仁政、德治、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3)荀子——仁义王道,礼法结合,“制天命而用之”,人性本恶。

(4)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朱熹——理是忠孝节义仁,理生万物,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6)明末清初儒学家——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线索2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体裁

成就

《诗经》

收录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作品;风、雅、颂三部分;现实主义风格

楚辞

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浪漫主义风格

汉赋

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唐诗

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

批判黑暗,寄托抱负

宋词

适应市民生活需要;婉约派与豪放派

元曲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关汉卿与马致远

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文学世俗化;具有反封建色彩

线索3 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进程

表现

起源

新石器时代,彩陶画

战国

萌芽走向成熟;帛画

秦汉

门类丰富,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

魏晋

宫廷画;士大夫画家活跃,绘画理论形成

隋唐

展子虔的山水画,吴道子的人物画

两宋

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突出成为亮点(张择端)

元明清

文人画(王冕、郑板桥)

针对训练

1.(监察制度的演变)

《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

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

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唐律疏议·斗讼》规定”“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说明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察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立法规定监察内容,不能反映监察组织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不能说明监察权限和范围扩大,故D项错误。

2.(市的演变)

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

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

这表明宋代(  )

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B.小农经济遭遇冲击

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和“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可知宋代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故A项正确。

3.(商业政策的变迁)

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

”清朝后期形成捐纳(买官)制度,买官成为商人进入仕途和升迁的途径。

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  )

A.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商业已成为社会主导产业

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

答案 B

解析 选拔官吏的规定和买官现象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人急于提高社会地位。

故B项符合题意。

4.(城市化的进程)

《数字中国——2016》:

“江浙地区的工商业市镇,在宋代出现71个,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

”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相关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市镇的经济职能专门化分工明显

C.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之地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繁荣

答案 D

解析 明清时期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繁荣”的说法有误。

5.(经济重心南移历程)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6.(儒学思想的演变)

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董仲舒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C项正确。

7.(近代前夜中国社会转型状况)

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自宣宗(1398~1435)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作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

当时的士绅官僚,习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内思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

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注重内省”的相关史实。

(2)你是否同意黄仁宇“停滞”的判断,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史实:

科技方面,科技成就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体现了总结性的特征,缺乏创新发展;思想方面,王阳明吸取佛教的观点,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发展心学;绘画艺术方面,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强调表示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

(2)观点理由:

只答观点不答理由的不给分,其他言之合理的可酌情给分。

观点一同意“停滞”

政治:

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科技:

中国科技缺乏创新,进入总结阶段;

思想:

理学居于官方哲学,儒学走向僵化;

文化:

八股取士,压抑了人才的选拔。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不同意“停滞”

经济: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思想:

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具有早期启蒙和民主色彩。

(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一问依据明朝中后期历史从科技、思想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回答;第二问属于观点评述题,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依据明朝中后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从消极方面阐述“停滞”的观点,不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从明朝中后期经济以及思想领域出现新现象来评述作答。

热考点1 国家治理能力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考点链接]

(1)中央君权与相权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制度创新。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治理之间制度创新与完善。

(3)历代重视立法与法律作用的举措。

(4)历代完善监察、廉政建设的努力与评价。

(5)趋向公平、公开、大众化的选官制度建设。

(6)不断变革调整的经济、文化政策。

[针对训练]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

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答案 D

解析 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故B项错误;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但最终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C项错误;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分权理论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

热考点2 郡县治、天下安

新时期下,郡县治、天下安的核心内涵是地方各级官员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出色业绩,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做发展的开路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形成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考点链接]

(1)历代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时代特点、发展趋势。

(2)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

(3)古代基层管理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针对训练]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

……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

D.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答案 D

解析 宋朝对地方的财政“然非尽取之也”,是出于地方军事需要的考虑,并不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故A项错误;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财政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项错误;宋初中央集权加强,不是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保障地方的军事需要,有利于巩固边疆维护统一,故D项正确。

热考点3 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

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高效运行的权力机制是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根本之策。

[考点链接]

(1)中央:

三公九卿内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六部、内阁

(2)地方: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藩镇割据文官通判机制行省

(3)历代监察机制,选官机制变迁。

[针对训练]

《文献通考》描述宋代官制:

“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材料反映的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加强对军队的控制B.重视分权和制约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开始出现重文轻武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情况,并未着重对军队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从而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及的机构均为中央机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重文轻武的内容,故D项错误。

热考点4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考点链接]

(1)西汉首次开拓丝绸之路,开创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2)西汉末一度断绝,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再度打通丝绸之路,同期印度僧人沿此路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

(3)唐代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

(4)唐代、宋元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之路。

[针对训练]

“5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答案 C

解析 粉彩瓷出现于清朝,活字印刷出现于宋元时期,与唐玄奘生活的唐初时间不符。

热考点5 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考点链接]

古代中国手工业在丝织、陶瓷、冶炼、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及各种生产、生活工具的发明。

[针对训练]

2016年开封举办“梦回大宋东京城”文化宣传活动,向游人展示原汁原味的宋代京城风貌,下列不适合出现在展示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现象是(  )

A.街道两旁复古店铺林立

B.城区内建立几处专门娱乐的场所——“瓦子”

C.建立几处专供餐饮住宿的复古客店

D.建立几处严格分开的“坊”“市”展区

答案 D

解析 “坊”与“市”分布严格分开是宋代以前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在宋代“坊”与“市”分布限制已经打破,故D项说法有误。

热考点6 树立传统文化的自信

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以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考点链接]

民族文化是一个综合历史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建筑、生产工具,各种物质产品,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皆在其范畴之内。

[针对训练]

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

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手中

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答案 B

解析 “乡会试……例应回避”“雍乾间,或……或……”“乾隆九年停其例,并……一体回避”表明清代科举考试中人才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

A、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可排除。

热考点7 道德中国

国无德不兴,德不可空谈,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品德。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有力的道德支撑。

[考点链接]

(1)德治、仁政、民本、入世、责任意识、个人修养——儒家思想内涵的发展演变。

(2)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监察制度的演变。

[针对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始四年(243年),倭国向曹魏进献倭锦等异域丝绸。

滑国于天监十五年(516年)向南梁进献波斯锦。

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而来。

特别是欧洲蚕丝业兴起和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丝绸大量涌入中国。

19~20世纪,更有各种廉价的混纺丝绸、人造丝绸充斥进来,及其纺织技术也引入中国。

——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刘永连,西域研究,2008年02期

根据材料,指出西方丝绸涌入中国的路径,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 路径:

丝绸之路及新航路。

影响:

政治上,通过丝绸进贡缔结、维持和加强中外友好关系;经济上,西方生产技术传入给中国纺织业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开阔了视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文化上,物种、宗教、舞蹈、音乐、习俗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共融。

板块综合检测

(一)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答案 B

解析 君权神授属于西汉董仲舒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嫡长子自然承袭”“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可判断这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下君主就是最大的家长,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项正确;早期政治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信息,故D项错误。

2.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B.从世官制到察举制

C.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D.从分封制到郡国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有效信息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商鞅废分封设县制,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3.“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

A.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和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

B.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

C.魏晋时期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答案 D

解析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使门第不高的地主阶级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