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教案课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47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教案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审计》教案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审计》教案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审计》教案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审计》教案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教案课程.docx

《《审计》教案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教案课程.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教案课程.docx

《审计》教案课程

《审计学》教案

教研室?

?

涉外会计教研室

授课对象?

?

?

12级会计电算化

授课教师?

刘江红

使用教材《审计》

第一章审计的基本认知

【学习目标】

本章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充分认识审计。

其具体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

了解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掌握审计的概念;了解审计的主体和对象;掌握具体审计目标;掌握审计的基本方法;理解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本质;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熟悉审计证据的构成;掌握审计调整。

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审计相关概念,认识到审计的必要性、严肃性;能够理解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规范和执业准则,为以后开展审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章重点】审计概念;审计目标;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调整。

【本章难点】审计的概念;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调整。

【教学过程】:

案例引入:

“南海公司”案例

启示:

审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审计呢?

第一节审计起源与发展

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周——宰夫——就地稽查——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

秦汉——御史大夫——监察与审计相结合,对政治、军事、经济监督。

隋唐——比部——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

宋代——审计司——机构相对完善——出现“审计”一词。

一度停滞

元明清——户部——衰败

中华民国——审计院(1914)——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审计法典,民族资本发展带动民间审计发展,官方审计停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1983年)——1995审计法,国家审计地位,1997、2000年分别发布《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基本准则》。

(二)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918年,第一步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

第一个注册会计师——谢霖,创办了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198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

1993年,《注册会计师》法通过

二、西方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起源于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形成三种模式掌握其隶属关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立法模式:

接受议会领导,对各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企进行审计,如:

美国、英国

●司法模式:

接受司法部门领导,法国、意大利、巴西

●行政模式;接受政府领导,对政府其他部门、事业单位、国企进行审计,如:

俄罗斯、瑞典

特殊:

独立模式:

日本、德国

我国属于行政模式,分为两层:

最高审计机关:

审计署

地方审计机关:

双重领导,业务受上级,其他受本级政府

(二)西方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民间审计产生于意大利,形成于英国,发展和完善于美国。

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详细审计阶段;

●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现代审计阶段。

二战后,发展出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德勤。

第二节审计的概念

传统审计的定义:

查账

现代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并提出结论的一种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

正确理解三方关系人之间的审计关系。

重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

一、审计主体

1.国家审计

机构:

国家审计署及下属机构

人员:

公务员,具有审计资格及相应职称的技术人员

2.内部审计

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

设置形式:

●总会计师领导或负责财务的副总领导

●总经理领导

●董事会领导或审计委员会领导

人员:

持证上岗

(1)经济、会计、审计相关中级以上资格

(2)国际注册内部审计证书

(3)注册会计是、造价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职业资格

(4)会计、审计本科毕业两年以上,大专4年以上

3.民间审计

机构:

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

(1)组织形式

独资:

独立开业、承担无限责任

普通合伙:

两人以上,承担无限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制:

以各自持有股份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缺点:

降低风险责任对职业行为的制约。

有限责任合伙制:

事务所对外承担有限责任,个人对其职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

目前大型事务所都采纳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趋势。

人员:

注册会计师

民间审计人员主要构成。

参加资格考试,两个阶段:

专业阶段:

六科:

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

综合阶段:

一个:

综合

单科成绩保留五年,全部通过,申请成为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非职业会员。

职业两年后,成为职业会员。

二、审计对象

简单地说,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从空间范围看,不同类型审计其对象不同;

从具体内容看,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从其载体来看,主要是指会计资料及相关的资料。

另外,审计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审计标准

含义:

用于评价或计量审计对象的基准、尺子,应具备五个特征:

相关性;

完整性;

可靠性;

中立性;

可理解性;

同一审计对象进行评价不一定要选择同一个标准,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有关。

例如:

固定资产真实性,盘点、产权证书、购入凭证、竣工验收证书,等

四、审计目标

1.审计总目标

根据审计主体不同分为:

(1)国家审计目标。

追求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保证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促使廉政建设、改进政府管理。

(2)内部审计目标。

追求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侧重于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

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侧重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公众利益,服务于市场经济。

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报的可信度,并不是对未来持续经营能力、效率的保证。

2.管理层认定

(一)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类别(针对期中进行的)

(1)发生。

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与本单位有关。

例:

真实发生了一项采购,并记录下来,发生认定。

虚构一项采购,发生认定错报。

真实发生了一项投资,并记录下来,发生认定。

虚构投资,则发生认定错报

出现发生认定错报导致要素高估。

记录了与公司无关的事项和交易都属于发生认定错报。

(2)完整性。

应当记录的交易和和事项均已记录。

例:

发生了,但没有记录。

属于完整性认定错报。

没有记录与公司有关的事项和交易属于完整性认定错报。

(3)准确性。

记录的金额和数量与实际相符。

例:

实际交易额为4000万,记录为3500万,则属于准确性认定错报

金额与实际不相符,属于准确性认定错报。

注意:

准确性和发生之间的关系。

记录数字错报,属于准确性认定错报,记录项目错报属于发生错报。

准确性错报之前,不存在发生错报。

存在发生错报,不存在准确性错报。

通俗举例:

铁杵磨成针

完整性与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准确性认定的前提是完整性认定。

如果存在完整性错报认定,则不存在准确性认定。

(4)截止。

交易和记录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例:

本应根据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结果根据收付实现制确认,时间推迟。

截止认定错报。

(5)分类。

将交易和事项归属到合理的类别。

例:

研发费用,计入无形资产。

应收账款计入其他应账款。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类别

针对期末账户进行的认定

(1)存在。

即记录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当存在。

即无中生有。

例:

不存在有价证券资产,却记录在案。

属于存在认定错报。

(2)权利和义务。

即:

记录的资产应当有自己控制和支配,记录的负债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

例:

将寄售商品记为存货,将抵押财产记为负债等,属于权利或义务认定错报。

(3)完整性。

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已记录。

即:

存在漏报

例:

对存在的存货、长期投资、漏报。

(4)计价和分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体现在财报中。

例:

没有对应收账款计提准备金,导致利润高估。

没有对大修费用分摊,而是直接当期抵扣。

(三)与列报相关的认定类别(针对期末财务报表进行的认定)

(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

发生且与本单位有关。

即发生或存在,但没有记录

例:

获得补贴没记录。

发生权利认定错报,认定对比表:

借:

应收帐款

贷:

主营业务收入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

期末账户余额相关

与列报相关

记录但没发生(高估)

发生

存在

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

发生但没记录(低估)

完整性

完整性

完整性

金额

准确性

计价和分摊

准确性和计价

科目

分类

分类和可理解性

时间

截止

权利和义务

(2)完整性。

发生的都应当记录在案。

该披露的都要披露,否则完整性认定错报

例:

关联交易。

法律诉讼、对外担保、发生意外事件。

(3)分类和可理解性。

财务信息恰当列报,表述清楚。

即:

科目归类合理清晰。

长短期借款、流动资产归类

(4)准确性和计价。

财务信息公允披露,金额恰当。

核算方法,比如加速折旧,成分分摊等做了恰当说明。

掌握独立审计的总目标:

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

(理解合法性和公允性的含义)

理解被审计单位对财务报表的认定有哪五类:

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估价或分摊;表达与披露。

理解在账户层次也就是具体审计目标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一般审计目标。

3.具体审计目标

(一)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

确认是否真实

(2)完整性。

是否漏报。

(3)准确性。

是否反映实际金额

(4)截止。

是否在合理的会计期间反映。

特别是在编制财报前后。

(5)分类。

账户记录是否合理。

其他应收账款。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

资产、负债、权益是否真实

(2)权利与义务。

权利、义务是否归属被审计方

(3)完整性。

是否漏报。

(4)计价和分摊。

资产、负债、权益是否恰当。

如: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债券偿债基金。

(三)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

交易或事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正确决定了列报的正确性。

但期中仍有可能由于审计单位对列报的规定误解、没有遵守列报要求导致出现错误。

最后需要对财务报表中对交易或事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进行审计。

(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

(2)完整性

(3)分类和可理解性

(4)准确性和计价

五、审计独立性

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与审计对象之间保持独立,包括:

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

1、实质上的独立性

例:

注册会计师持有被审计单位的股份、爱人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总监、想被审计单位贷款,结果导致没有揭示对方的虚假利润、资产高估、债务风险等

构成了实质上的不独立。

如果,仍然能客观的,不受任何影响,则是真实独立。

2、形式上的独立性

不出现一切可能使得第三方在知道这些事实后,会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客观性进行怀疑。

例:

上述的许多情形。

实质上的独立很难确定,因为,它仅仅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态度,最后反映到工作结果中,就是一种客观、诚信的工作态度,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形式上的独立比较容易把握,及任何出现的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做出的不公正的结果的情形,都可视为形式上的不独立。

3、可能对审计业务独立性产生影响的因素

1、经济利益:

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处可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例:

审计人员或直系亲属持有审计对象的股份;

提供非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或直系亲属拥有对方股份;

与审计对象共同经营企业

得到审计对象的捐赠或帮助

防范措施:

处置全部经济利益或大部分,直至剩余利益不致影响;

由其他利益无关者审计人员进行复核审计项目的工作;

将项目成员调离审计项目组;

2、贷款和担保

例:

审计对象是审计人员或事务所的担保人,非常规方式获得贷款或常规方式获得贷款,但影响重大。

前者无法消除,后者可以降低威胁。

审计人员及亲属正常取得贷款,则不会。

从非银行机构获得贷款或提供担保。

如果影响不大,则不会产生威胁。

向审计对象贷款或担保。

如果影响不大,则不会产生威胁。

在审计客户开立存款或交易账户。

(证券公司、银行)如果是正常程序开设,则无关。

3、商业关系

审计人员与审计客户或其管理层之间存在商业关系。

(1)与高层合营企业

(2)以双方共同的名义,销售会计事务所和审计对象的产品或服务

(3)事务所或审计客户销售配送另一方的产品。

防范措施:

将商业关系降低至不重要程度,或终止商业关系,或拒绝接受业务或终止业务。

调离审计项目组

注意:

他们之间正常的商业交易不会影响独立性。

4、家庭和个人关系

审计人员的直系亲属或关系密切人员是审计客户的董事、管理人员,或可能对审计客户的会计信息编制产生影响的人员。

防范措施:

调离审计项目组

规避制度,使有关联的人员避开相关业务

拒绝、中止审计业务

5、雇佣关系

前审计人员担任审计客户的重要职位,并与会计事务所保持着重要联系。

——产生威胁,且无法消除或降低

担任审计客户重要职位,未有与审计实务所保持重要联系——产生威胁,程度取决于:

审计人员所处职位、与项目关联程度、审计人员离开审计事务所的的时间长短、之前在会计事务所的职位

防范措施:

修改审计计划——调整审计人员、委派经验更丰富的人员

其他人员对前任项目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复核。

审计项目成员你加入审计客户。

即打算到其任职——产生威胁,

防范措施:

调离审计项目组、复核其审计工作

6、高级职员与审计客户的长期关联

长期委派一名职员执行某一客户审计业务——产生威胁,程度取决于:

联系时间长短、审计人员角色重要程度、会计事务所结构(治理)、审计业务性质、管理团队的变动情况、客户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

防范措施:

调出项目组

对高级职业审计工作进行复核

防范措施:

项目组之外成员提供

项目组之外成员复核

向外部税务专业人士咨询

获得税务部门同意(由审计人员提供税务服务)

拒绝提供税务服务、或解除审计业务约定

注意:

不应为公众利益实体计算当期所得税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以及编制对将要审计的财务报表编制会计分录。

防范措施:

由审计项目组之外的人提供理财服务。

未参与审计项目的人对审计结果进行复核。

拒绝或终止审计业务。

如:

推荐股票

7、收费

(1)收费结构。

某一客户形成的收入比重过大,对审计独立性形成的威胁。

防范措施:

降低依赖,开发更多客户。

由项目组之外人员进行复核、实施独立的内部或外部质量控制复核、向第三方咨询

(2)逾期收费。

客户长期拖欠审计费用,形成的威胁。

防范措施:

评价重要程度,项目外工作人员进行复核

(3)或有收费。

收费不确定,取决于审计的结果,将对独立性产生重大威胁。

防范措施:

项目外人员复核审计工作,有项目外成员执行非鉴证服务。

8、影响独立性的其他事项

(1)礼品和招待。

特别是礼品价值大

(2)面临诉讼或诉讼。

防范措施:

当事人调离、其他专业人进行复核、决绝或终止审计业务

六、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账项基础审计:

检查账证表为起点。

(2)制度基础审计:

以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为起点。

(3)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起点是风险评估,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方法分类:

▪总体审计方法:

审计风险估价、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样本设计、审计误差认定

▪具体审计方法:

也叫审计程序,是指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方法,也叫审计技术方法(8种)。

注意:

方法的选择要适应审计目标,结合被审计单位情况。

七、审计责任

(1)管理层和治理层责任:

按要求编制报表;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审计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1.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

根据企业规模注册资本、雇员人数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

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

例如:

①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②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③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④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⑤无形资产的确认⑥收入的确认⑦借款费用的处理

(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审计准则;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1、标准的无保留意见:

2、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3、保留意见:

4、否定意见:

5、无法表示意见:

注意:

职业怀疑态度是指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的证据的有效性,对有问题的证据保持警觉。

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审计有关的几个概念,特别注意掌握审计的独立性。

作业:

课外找出美国安然事件的有关内容并认真思考审计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含义:

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

(可简单理解为用来佐证审计结论的一切信息。

要出具合适的审计报告,就必须收集审计证据)

包括:

1.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

2.可用作审计证据的其他信息

注意:

会计记录是编制报表的基础,是审计证据的重要组成,但是其真实性需要其他证据来佐证

二、审计证据的特性

审计证据的特性主要指两个方面:

充分性和适当性。

充分性:

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足以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要的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注意:

审计证据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

收集审计证据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适当性:

包含两方面:

相关性、可靠性

相关性:

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相关。

注意:

收集的证据如果与审计目标不相关,即使证据再可靠、数量再多,也起不到证明作用,只会浪费审计成本。

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

注意:

如果审计证据不可靠,数量再多、与审计目标再相关,也不能起到证明作用。

(二)审计证据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内在联系

1.是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的两个必备条件

2.适当性影响着充分性

但质量上的缺陷永远无法用数量替代,如果审计证据不适当,不具相关性和不可靠,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

三、审计证据的种类

(一)审计证据按其外形特征分类

1、实物证据:

需要借助其他手段佐证

2、书面证据:

外部证据、内部证据

外部证据:

外部生成,外部确认。

外部生成,内部确认

内部证据:

内部生成,外部确认;销售发票、付款支票

内部生成,多部门确认;出库单、入库单

内部生成,单部门确认。

3、口头证据:

口头询问形成的证据

4、环境证据:

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如按其与被审计单位关系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四、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

即审计的技术方法,主要有8种:

检查记录或文件;

检查有形资产;

观察;

询问;

函证;

重新计算;

重新执行;

分析程序。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根据需要单独或综合运用上述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意:

在实务中常用的对存货的“监盘”是一项复合程序,是观察程序和检查程序的结合运用,其中的检查包括检查有形资产,也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

第四节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概述

1、定义:

是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具有法律效力。

2、内容:

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分析表、问题备忘录、重大事项概要、询证函回函、管理层声明书、核对表、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信件、对被审计单位的摘要或复印件等。

3、分类:

综合类、业务类、备查类工作底稿三类

二、审计工作底稿要素

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通常包括下列全部或部分要素:

1、被审计单位名称;2、审计项目名称;

3、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4、审计过程记录;

5、审计结论;6、审计标识及说明;

7、索引号及编号;8、编制人员和复核人员及日期

9、其他应说明事项。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

1、基本要求:

底稿的形成方式分编制和获取两种,其要求达到的目的也不一样。

2、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1)项目组成员实施的复核(注意理解几个概念)

(2)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一般对重大审计项目)

3、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1)归档时间是在审计终结后60天内。

(2)审计档案分类:

永久性档案;当期档案

(3)审计档案的保存期限:

至少保存10年。

第五节审计差异的调整

一、审计差异调整与调整分录

1、审计差异调整: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要或重大审计差异进行的调整。

2、审计调整分录:

注册会计师编制,调整的科目使用报表项目而不使用会计科目。

3、会计调整分录:

被审计单位编制,凡涉及到调整上年度利润表项目就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来代替。

二、审计调整分录的编制

1、审计调整分录编制的一般步骤:

"先错后对再调整”。

2、审计调整分录的编制举例:

(1)“少补”,即对漏报项目进行补充调整。

(2)“多抵”,与少补相反,多报或虚构的项目进行借贷相抵进行调整。

(3)“多抵少补”,通过正误对比,多计的金额冲抵掉,少计的项目和金额补上。

具体参见书上举例。

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及审计调整分录的编制方法

作业:

P33,第3、4题

第二章计划审计工作

【学习目标】

本章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掌握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编制工作。

其具体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

了解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明确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及签订;掌握审计计划编制的内容;领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内容及编制。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具备编制审计计划的基本能力。

【本章重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总体审计策略的编制;具体审计计划的编制。

【本章难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编制;总体审计策略的编制;具体审计计划的编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审计工作流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工作流程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接受业务委托

注册会计师先要确定是否可以接受业务,不是所有的业务都是可以接受的,要考虑审计风险

主要工作:

了解和评价审计对象的可审性;决策是否考虑接受委托;商定业务约定条款;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等。

考虑因素:

团队规模,专业结构,专业能力,

团队独立性

给予的审计条件。

自由审计

二、计划审计工作

盲目实施审计程序,可能导致无法获得充分、适当审计证据,浪费资源,增加风险,计划对工作是十分重要。

主要工作:

开展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等,是一个不断持续、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整个审计业务始终。

三、实施风险评估

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错报风险评估,前提是风险评估。

主要工作: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确定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四、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主要是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

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内部错报方面的有效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

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

五、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主要工作:

对有关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汇总、复核,提请调整或披露等。

第二节初步业务活动

一、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

对被审计单位及自身的情况进行的自我了解,以决定是否接受业务。

具体包括,独立性和业务能力、因管理层诚信问题导致审计业务意愿的影响、不存在审计条款误解。

内容:

1.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例如:

企业规模,决定适用的准则;经营状况,错报可能出现的地方

2.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治理层、管理层是否诚信。

避免和有欺诈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