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194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

《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docx

精品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

 

湖北省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战略研究

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

 

 

湖北省公路学会信息化专委会

2013年3月

一、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2

二、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6

三、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发展形势8

四、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发展战略10

(一)指导思想10

(二)总体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1

(四)建设重点12

五、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发展对策与建议..19

 

一、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渗透到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各个领域,在提升运行效率、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决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湖北交通大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获得“十一五”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受到交通运输部表彰。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前期工作取得新成效。

制定了《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湖北交通运输光纤数字传输网“十二五”规划》,指导全省交通系统开展信息化建设。

印发了《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建设程序,强化行业管理。

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开展“十二五”信息化重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有序推进信息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争取交通运输部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取得突破,截至2102年底,我省已有10个项目列入部“十二五”试点示范工程。

其中,省厅列入省级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示范单位,武汉市列入全国第一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武汉和十堰两市列入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十堰市列入全国第二批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城市,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湖北大通互联物流公司等5家企业列入部甩挂运输试点单位。

加强战略合作,开辟合力共建的新格局。

一是与部规划研究院和部通信信息中心加强战略合作,为我省交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共同推进行业信息化发展。

二是与省气象局合作,推进全省交通气象观测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双方信息系统,为保障公路交通安全畅通开展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三是与中国移动湖北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交通出行信息、售票联网的移动平台建设。

(二)坚持为民便民,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

建成了“四网并举”的交通电子政务平台。

形成了“办公以OA系统为主、办文以电子公文为主、开会以视频会议为主、信息传递以邮件短信为主、信息公开以门户网站为主”的湖北交通电子政务新模式,促进了管理创新。

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在省直部门率先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厅直单位和市州交通系统都建成了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建成了覆盖全省市州交通局(委)、厅直单位和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的交通视频会议系统,改变了会议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力加强全省交通运输系统门户网站建设,不断提升网站服务功能。

建立了厅长信箱、局长信箱、投诉举报、留言咨询、在线沟通等网上公众交流栏目,开辟了“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的新渠道。

积极推进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网上审批,建立了交通运输厅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将原来分布在1厅5局8个办事部门的17项省级交通运输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省厅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

2012年,厅门户网站在全省政府网站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被交通运输部授予“优秀政府网站”。

(三)加强应急平台建设,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建成湖北省交通运输监控平台。

通过整合公路、运输、港航各类信息资源,开发统一的监控软件,依托高速公路光纤数字传输网及公网线路,将各级视频监控接入统一的监控平台,实现省厅监控平台对各业务局视频图像的调用和控制,到2012年底已接入3316路视频图像。

开发了湖北省高速公路综合监控及应急处置系统。

包括高速公路省级中心、区域中心、路段分中心三级系统,各级系统资源共享、相互联动、有效协同,形成我省高速公路路网监控及应急处置的管理平台。

2012年全国公路交通联合应急演练在我省成功举行,充分展示了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重要作用。

建成湖北省高速公路应急指挥中心。

整合全省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信息资源,建立应急平台,实现与省厅监控平台联网信息共享,不仅发布路况信息、天气预报,监控道路运行情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中心”可以进行应急救援指挥调度。

2013年2月,湖北出现雾霾天气,中央电视台到我省高速公路应急指挥中心现场直播湖北省高速公路路况,第一时间向社会传递路况信息。

建成全省普通公路治超监控系统。

对普通公路的超限车辆及治超检测站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控,通过区域联网实现与相邻路段的信息共享,形成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指挥调度为一体的治超监控系统。

建成全省营运车辆GPS监控系统。

建立湖北省营运车辆卫星定位中心信息平台,实现对“两客一危”车辆全程卫星定位动态服务和跟踪管理,与全国重点营运车辆GPS监控平台共享信息资源。

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期间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的安保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等城市将公交车、出租车的实时数据接入本地的GPS中心,进行动态监管。

完成湖北水上搜救应急管理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设。

实现了对全省海巡艇和运政艇的实时定位及调度指挥,以及对重点航道、水域、码头的监测监控,为建立湖北省水上应急指挥中心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加强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建设、养护、运输和管理等各个领域,促进了服务水平和运行效能的提高。

完成了交通运输部下达的“湖北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建设任务,建立了交通数据中心和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开发了公路交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公路交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交通行业信用信息分析系统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等四个应用系统,促进了信息共享。

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汇集了干线公路网养护信息,为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分析、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大力推广应用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全省列养公路的桥梁信息采集覆盖率达100%,促进了公路、桥梁养护的信息化管理。

积极开展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

到2012年底,投入运行ETC车道68条,全省所有收费站都实现了刷卡消费电子支付,建立客服中心33个,电子支付用户4.3万个,ETC车道日均车流量超过2万辆。

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应用,不仅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也促进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同时,在全国率先建成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电子稽查系统,覆盖全省高速公路路网,实现了收费业务的全过程监控。

完成了湖北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工程的建设。

到2012年底,湖北交通物流网注册企业达3000家,企业注册率达40%以上,在册车辆5000辆。

湖北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了货运信息的互联互通,为物流企业提供信息交换和服务,该平台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201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案例”奖。

宜昌市在全国率先开发了机动车驾驶员计算机计时培训管理系统。

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了运管与交管的数据对接、信息共享,树立了驾培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典型。

全省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普遍建立了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利用网站、广播、电视、电子屏幕、可变情报板、服务热线、短信平台等各种渠道,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信息服务。

“十一五”以来,我省已建成高速公路公众出行服务系统、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96576服务热线和湖北交通音乐频道等综合信息发布平台。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春运服务水平,采取网上购票、邮政联网购票、电话订票、自助购票、手机上网查询等方式,方便旅客购票。

武汉、襄阳、宜昌、黄石等市建设了公交智能调度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公交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让乘客通过智能电子站牌及时掌握公交信息,方便出行。

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规范了运政管理工作,强化了对道路运输市场的监管。

水上渡口渡船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推进了全省渡口、渡船、渡工的规范管理,并提高了乡镇渡口渡船的安全管理水平。

勘测设计单位积极应用遥感遥测和GPS卫星定位等技术,不断提高勘测设计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

二、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省交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

(一)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融合不够

对信息技术在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滞后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对信息化如何适应大交通的发展,如何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管理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能力研究不够深入。

业务部门参与信息化工作的力度不够,建设单位对顶层设计重视不够,导致行业管理、公众服务的要求与应用系统开发结合不紧密,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引导、统筹推进和整体效益的发挥。

(二)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这些年来,我们从单机到网络,从简单到复杂,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省市之间、部门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渠道不畅通,机制不健全,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成果沉淀在管理部门,信息资源部门化、孤岛化的状况未得到彻底改变。

由于分散建设、独立建设,部分业务系统相对独立运行,相互封闭,信息资源不共享,软件平台不统一,一些业务领域的数据仅为行业管理系统服务,没有实现向省厅层面的汇聚,制约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体制上的弊端,低水平重复建设、各自为战的情况仍然存在,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查把关不严格,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保障。

应用系统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部分应用系统开发只是服务于单一部门业务需求,没有从资源共享与协同应用的全局进行整体性设计,不能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网络化的要求。

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管理工作落实不够,贯彻执行标准规范不严格、不认真,个别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忽视技术管理,导致资源浪费、信息壁垒,影响互联互通。

(四)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少数单位对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机构、人员落实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

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行业统一的数据采集、交换和共享等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不统一,制约“一数一源,共用共享”。

信息化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信息系统建成后缺少数据更新维护制度和运行维护经费保障,影响系统长效稳定运行。

随着信息系统规模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大,需要从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加快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信息安全也存在隐患。

三、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发展形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省十次党代会描绘了建设“五个湖北”的壮丽蓝图,提出了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

“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的交通发展战略已上升到省政府战略层面,交通运输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必然成为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抢抓机遇,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注重信息技术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大力建设智慧交通,推动交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求信息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信息技术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重要驱动力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交通运输作为一个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及服务的深度融合,对交通运输发展转型至关重要。

当前,交通运输正处于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没有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就没有行业的全面进步。

着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既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实现湖北交通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把转方式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构建绿色交通、发展低碳交通,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运输组织模式与流程,节能减排,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推进湖北交通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科学决策和管理服务效能,为“五个交通”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要求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省十次党代会提出了,要把湖北建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基地。

十二五期,武汉、宜昌、襄阳等中心城市,将优先建设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立体化布局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零距离”换乘。

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仍然是我省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必须着力解决衔接不畅的问题。

没有信息化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运输体系。

要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着力整合资源,注重各种运输方式服务网络平台的衔接和协调,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促进供需双方业务协同,为社会提供综合运输信息服务。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综合运输示范区,加快长江中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不仅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也要解决好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问题。

没有信息化就难以实现跨区域的交通一体化。

(三)提升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能力要求信息化手段支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湖北交通运输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在关键时期,越是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测预警,通过高速公路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发布交通预警信息,避免或减轻交通拥堵,为高速公路畅通创造条件,着力建设集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化于一体的安全应急信息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行环境的可视、可测、可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各类平台与社会开展信息互动,及时发布信息,维护社会稳定。

(四)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要求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出行信息服务,是交通运输行业提供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交通出行规模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期盼出行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期盼解决一些地方“出行难”、“换乘难”、“打的难”等问题。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要求,需要我们与百姓的听、看、查、用等日常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创新交通运输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战略合作,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改善出行信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高品质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

(五)推进公路养护科学决策要求信息技术作支撑

未来十年,我省将全面建成“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建成280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建成17000公里新农村惠民便民公路网。

公路建设和养护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十二五”将迎来公路养护高峰期,大力推进公路养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检测数据与业务管理系统的融合,为养护计划制定、执行和检查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提高养护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湖北省交通信息化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发展战略,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高效为目标,围绕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应急能力、搞好民生服务三大主题,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把“立交桥”建成智慧交通工程,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湖北交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贡献。

(二)总体原则

1、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坚持实事求是,需求导向。

重点推进综合性、全局性、区域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

3、坚持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应急处置和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坚持深化应用,突出实效。

充分利用“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发展目标

信息网络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广泛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公众服务质量和行业运行效率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湖北交通信息化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行业数据共享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初步形成省、市两级交通数据中心体系。

完善数据交换平台功能,建成省市公路桥梁、农村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船舶、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基础数据库。

加强基础信息和动态数据的更新维护,面向行业管理和公众服务,加强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提升业务应用系统协同运行能力。

——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建设国内一流的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信息报送、统计分析、监测预警、辅助决策、信息发布、资源管理、异地会商、应急指挥等功能。

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决策支持和协调指挥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交通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不断完善公众服务信息平台,提升交通信息服务水平。

加快高速公路电子支付和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推广应用。

大力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成全国一流的省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推进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建设,丰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内容和发布方式,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跨区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交通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完善电子政务网络设施,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建设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和省直部门的一流政府门户网站,积极推进网上招投标,实现交通运输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受理、网上审批,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开展绩效评估和考核,大力提高政府网站服务能力。

(四)建设重点

建设一个网络(感知网),一个中心(数据中心),四大平台(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众服务信息平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五大领域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建设、行业管理、应急救援、公众服务、现代物流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交通工程。

1、建设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行环境监测感知网络。

充分应用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建设交通行业感知网络,加强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货运枢纽、重点水域、重点工程施工现场的动态监测,加强对“两客一危”车辆和“四客一危”船舶的动态定位跟踪,实现信息共享、远程监控和预警报警等功能。

2、建立省市两级数据中心。

省级数据中心由省厅数据中心和各业务局数据分中心共同构成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整体。

按照资源一体化、数据集中化的要求,加强基础性、战略性主题数据库建设,形成强大的、统一的数据库。

省公路局、运管物流局、港航海事局和高管局负责建立4个业务数据分中心。

市州交通运输局(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求,逐步建立市州数据分中心,与省厅数据中心和4个业务局数据分中心实现数据交换共享。

——完善数据共享交换支撑平台。

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布的编码标准、数据标准、行业规范等标准,省厅交通运输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共享交换支撑平台的建设,对各分中心数据进行采集、交换、整合,形成业务数据主题库,为各类平台、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中心为部、省数据中心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信息交换与共享提供数据访问接口。

——构建统一的交通GIS平台。

整合公路、水路和道路运输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构建全省统一的交通GIS平台,实现包括地图发布、地图操作、查询和应用资源配置管理等功能,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功能集成,保证数据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

按照“监管到位、协调联动、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要求,整合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道路运输和港航海事等应急指挥系统信息资源,建设省级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与部、省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决策支持。

——完善湖北交通运输监控平台功能。

深入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研究开发综合监控软件,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的功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监控平台在资源整合、应急指挥、为民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建设湖北省干线公路网应急处置系统。

构建省级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大力推进桥梁、隧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危险路段和重要桥梁运行实现动态监测,及时了解掌握桥隧的技术状况和安全运行指标,为公路协调管理、应急指挥和公路养护提供决策支持。

——建设高速公路应急指挥系统。

完善全省高速公路应急信息发布网络,建立应急资源综合管理平台,开发联网监控软件,整合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资源,整合公安、气象等部门信息资源,实现对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互通及交通状态的实时监测和信息发布。

建设全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中心,构建多方联动、业务协同、反应快速的高速公路应急指挥系统。

——建设高速公路预警信息系统。

按照“系统整合、资源共享,点线结合、分布实施”的原则,建立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的高速公路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高速公路上每10公里1个电子显示屏和预警信息发布的全覆盖。

——完善重点营运车辆卫星定位联网联控系统。

改造升级营运车辆GPS平台,“两客一危”车辆入网率达100%,积极推进营运车辆GPS信息服务向公交、出租车行业延伸覆盖。

依托重点营运车辆卫星定位联网联控系统,建设省、市道路运输应急指挥中心,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指挥调度能力。

——建设湖北省地方水上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完成湖北省水上搜救应急管理系统二期工程建设,以“一个数据中心、两级搜救平台、三大应用系统”为核心,在“一江十六湖”重点码头、渡口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在集装箱船、滚装船、旅游船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建立集信息采集、业务处理、决策支持、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水上搜救应急管理系统。

积极推进船载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终端设备安装和船舶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建立“湖北省地方水上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4、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包括一个省级平台,武汉、宜昌、襄阳三个信息中心。

——加快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湖北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总体方案》的设计,坚持实用性、共享性、互通性的原则,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整合供需双方信息资源,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完善物品编码体系,促进物流信息的科学采集、安全管理、有效利用、开放共享。

实现交换服务、集成服务、增效服务、监管服务等功能,建设标准化、一体化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与政府、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中心接口,实现与交通运输部平台和其他省级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推广物流管理通用软件,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采集体系,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强化物流全程可视可控、货物实时跟踪,开展网上运输服务、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结算、从业人员信息认证、服务质量记录、信用等级评价、在线咨询、投诉和救助等多项服务。

为广大运输经营户和企业提供“货求车、车求货”等实时动态信息服务,提高车货交易、货物跟踪效率,提高车辆运输组织水平,降低空载率,节约能源,加快单据传递、减少差错,降低物流成本。

5、公众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公众出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高品质、全方位出行信息服务。

——深入开展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整合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公安、气象和城市客运等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对接,不断完善交通公众出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