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165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docx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关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的相关理论基础,回顾其起源与发展历程,并介绍了我国现有的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

通过比较分析国外所采用的促进就业税收政策,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存在的缺陷与日后完善该问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促进就业;税收政策

Thetaxpolicyofpromotingemployment

Abstract:

First,thearticleanalyzesthetheoreticalbasisofChina'staxpolicytopromoteemployment,andreviewsitsoriginandcourseofdevelopment,thenintroducesChina'scurrenttaxpolicyofpromotingemployment.Usedbythecomparativeanalysisofforeigntaxpoliciestopromoteemployment,thenfurtheranalysisofthespecificideasofdefectsofthetaxpolicyofourcountrytopromoteemploymentandimprovetheprobleminthefuture.

Keywords:

Topromoteemployment;Taxpolicy

 

正文目录

一、引言…………………………………………………………………………4

(一)研究源起…………………………………………………………………4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4

(三)论文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4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5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5

(一)相关文献回顾……………………………………………………………5

(二)理论基础…………………………………………………………………7

三、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实证考察………………………………………8

(一)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具体分析…………………………………………8

(二)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10

(三)税收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效应分析………………………………………13

(四)我国现有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14

四、发达国家经验对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经验………………………………15

(一)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15

(二)现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15

五、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原则与路径………………………………16

(一)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原则……………………………………16

(二)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路径……………………………………16

六、结论…………………………………………………………………………18

 

一、引言

(一)研究源起

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风暴以来,经历了几年的复苏,此次危机已经缓解,但就业形势依然险峻。

就业困境已经成为经济全面复苏的障碍。

针对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中: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对其解释为: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同时他也表态:

我国政府会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并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定义:

就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能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在职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农村就业人员、其他就业人员(包括民办教师、宗教职业者、现役军人等)。

2003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关于落实再就业政策考核指标几个具体问题的函》准确界定就业人员为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该文件根据就业人员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报酬,又进一步将就业人员划分为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

就业人员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反之为不充分就业。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选择确定的能指导制定税收法令制度和开展税收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为解决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党和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措施,特别是把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衔接。

而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调节和促进就业方面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论文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研究体系

本文包括引言在内,总共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作为开篇,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

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以及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研究的理论基础作出说明。

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首先分析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并回顾了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税收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成效。

第四部分总结分析了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具体做法。

第五部分就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完善提出对策和建议。

第六部分是结论。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规范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资料的文献研究法;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的定性分析法;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的功能分析法;将我国当前失业状况及反事业政策与国外相比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得到启示的比较分析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本文主要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针对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对政府提出的最新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思路和对策;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受笔者的阅历和社会经验的限制,所提出的一些对策可能会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这是笔者以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方面。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文献回顾

陈婉清(2011)指出全球经济形势正在逐步改善,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高失业率持续,就业快速复苏的前景渺茫;非正规就业增加,实际工资增速放缓,就业质量受到冲击;在职贫困状况仍然严重。

促进就业是政府应有的责任,而税收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相对于发达国家出台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我国起步较晚:

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税收与就业基本不挂钩。

自从1992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安置待业人员和企业富余人员后,我国政府就对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加以重视,于1994年,1998年,2002年,2011年对税收政策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国内外对于税收研究的文献较多,就业研究的文献也多,然而将税收与就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却不是很多。

目前,我国运用较多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有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税收政策、促进农民工群体就业的税收政策、促进残疾人员就业的税收政策、促进退伍或转业军人就业的税收政策。

1、我国对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制度的设计

(1)税收政策惠及各类群体,以公平为原则,就业为目标,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

马列、石红梅(2008)指出要按照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着力于效率的市场机制和着力于公平的稳定机制同等重要。

就业中的公平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的,它的目标就是充分就业。

(2)坚持效率与就业并重,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劳动力需求。

戴维·迪顿和彼得·诺兰(1983)利用索洛模型、道格拉斯·琼斯(1983))利用哈罗德-多马模型都验证了技术进步的效果是增加失业。

解决效率与就业矛盾的惟一出路,是采取效率与就业兼顾并重的政策。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进行的税制改革,提出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税收制度改革

(3)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提高就职人员素质,缓和结构性失业。

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W.Schults,1960)认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不是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加,而是要提高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

李延均,熊振兴(2011)总结了我国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税收对策:

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教育投资,加强就业培训,允许企业将用于职工培训的费用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在个人所得税中增设教育费用扣除项目;并对社会上依法成立的专门提供就业培训的机构,给予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待遇,降低劳动者教育投资成本。

税收是我国财政的最主要来源,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0%左右,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迄今尚未实现,时间已推至2012年,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国将致力于把人才压力转变成科技创新的动力,推动自主创业,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4)分区域、分类设计开征社会保障税,合力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社会保障实行属地化管理,在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李建丽(2008)针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现实,提出要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统筹管理制度并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这些是缩小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必然选择,也是改善民生、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

2、国外的研究对税收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运用

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西方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会随着不同时段政府的经济建设任务而处于经常性的变化。

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劳动就业、吸引资本投资、提高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纷纷实行了适应本国实际情况的税收政策。

牛华勇(2009)总结发达国家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讨论:

一是整体宏观税率的下降;二是产业和人群间的差别税率;三是就业重点领域的大幅度税收政策倾斜。

ŞirinSaracoğlu(2005)扩充了非正式部门的拉姆齐增长和家庭喜好理论,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正规部门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减小,并且模型的结果表明一个国家能够成功地通过减少正规部门的税收,减少非正规部门的就业。

DenvilDuncan和KlaraSabirianovaPeter(2009)利用俄罗斯单一税制改革的实例,通过平均回归分析得出:

税制改革导致了统计学上男性工作时间的显著增加却没有导致失调,同时在女性工作时间的分布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以及改革能提高男性和女性找到工作的可能性。

RalphM.Braid(2009)讨论了中心城市的工资税对就业的影响。

他认为税收一般会减少中心城市的就业率,并增加郊区就业率。

而影响的大小则依赖于中心城市征收的确切的工资税类型、生产函数、通勤成本参数及多项式评定选择参数。

(二)理论基础

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的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其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2、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萨伊法则与凯恩斯理论相对,该理论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3、货币主义理论

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会带来物价上涨与高额的失业并存的副作用,弗里德曼由此创设了货币主义。

他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4、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代表性地反映了这个学派的观点:

在经济政策上,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消除危机。

在经济制度方面,主张混合经济论,即公私机构共同对经济施行控制。

托马斯·霍布斯提出:

“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

”税收实际上是纳税人于国家之间的一种契约:

人民向国家纳税,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享有自然权利以及在其自然权利一旦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国家公权力的救济。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的就业压力,稳定社会安定,发展社会经济。

三、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目前就业形势的具体分析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就业形势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一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以结构性矛盾为特征的“招工难”呈常态化趋势(张车伟,2011)。

我国历来是人口大国,一直面临着近似无限劳动力供给压力,这种情况也随着人口的转变而发生改变。

我国目前虽然仍然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的时期,但由于计划生育基本政策的制定,人口增加速度逐步减缓,以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每年新增1500万左右;2000年以后,每年新增不足1000万;而最近几年,只有几百万的规模,预计增速会在“十二五”末期停止。

而老龄化的问题日益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总体压力在不断减弱。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也是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形势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的原因之一。

1990年以后农业从业人数表现为就业的“蓄水池”效应:

如1992年至1997年期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农业劳动力平均减少850万左右,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又如1998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经济陷入困难时期,农业劳动力每年平均增加340万人,劳动力从非农业又向农业的回流。

2003年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农业就业的蓄水池效应开始消失,农业就业人数以每年平均1000万人的规模持续减少。

到了2011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减少到2.77亿人的规模,这与1991年相比减少了大约1亿人。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城市化严重滞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偏差,就业结构转型滞后,这已逐渐成为就业政策的重点(蔡昉,2011)。

现阶段普通劳动者就业数量减少,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地区产业结构也会向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这加大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不可避免地减少了部分传统就业岗位。

为适应就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素质的提升需要假以时日。

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程度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以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

现阶段,面对我国就业工作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的现状,政府需要及时、积极地转变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以顺应这种变化。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2年主要任务是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

表12011年我国就业基本情况

2011年我国就业基本情况单位:

万人

项目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就业人数情况:

总人口数

131,448

132,129

132,802

133,450

134,091

经济活动人口

76,315

76,531

77,046

77,510

78,388

就业比重

58.06%

57.92%

58.02%

58.08%

58.46%

产业结构分析:

就业人员合计

74,978

75,321

75,564

75,828

76,105

第一产业

31,941

30,731

29,923

28,890

27,931

第二产业

18,894

20,186

20,553

21,080

21,842

第三产业

24,143

24,404

25,087

25,857

26,332

就业人员构成

第一产业

42.60%

40.80%

39.60%

38.10%

36.70%

第二产业

25.20%

26.80%

27.20%

27.80%

28.70%

第三产业

32.20%

32.40%

33.20%

34.10%

34.60%

按城乡分就业情况:

乡村就业人员

45,348

44,368

43,461

42,506

41,418

城镇就业人员

29,630

30,953

32,103

33,322

34,687

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失业总人数

725.0

710.7

752.2

750.3

754.4

华北地区

85.0

89.5

92.9

99.4

100.2

东北地区

111.0

99.9

98.0

96.5

97.8

华东地区

184.0

189.6

214.4

201.8

212.1

华南地区

61.0

56.5

58.7

60.0

58.6

华中地区

156.0

131.6

138.6

141.5

137.0

西南地区

77.0

93.3

98.9

98.6

96.6

西北地区

51.0

50.3

50.7

52.5

52.1

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华北地区

16.70%

16.50%

16.77%

16.80%

16.31%

东北地区

13.60%

12.50%

12.11%

12.09%

11.70%

华东地区

22.70%

21.30%

22.00%

21.50%

21.00%

华南地区

10.30%

9.90%

10.10%

10.00%

9.30%

华中地区

15.60%

11.87%

11.80%

11.90%

11.70%

西南地区

16.90%

20.20%

20.47%

23.92%

23.54%

西北地区

19.70%

19.27%

19.00%

19.20%

18.40%

注:

2001年及以后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新修订

(二)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长期以来,在中国政府的官方文件中,“失业”一词被低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掩饰起来,文革之后,自农村返城的“上山下乡”知青给中国带来的就业压力陡然显现,于是政府开始在劳动部门逐步建立相应的机构,专门登记和管理失业人员。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政府对此现象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针对此后出现的三次失业高峰,我国政府相对应地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和方针,加强宏观调控,体现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保证财政收入,并追求完整就业。

(1)1978-1993年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该时期我国刚刚建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市场经济意识初步萌发且日益受到重视,该时期的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初具雏形,税种主要是工商税,使用方法主要为免税,覆盖人群较为狭窄,主要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待业人员,设计的就业载体主要是农村、城市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2)1994-2010年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导致就业率起伏不定。

1994年以来,工商税制全面进行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直接关于就业的税收政策以促进就业着重解决由国企改革而产生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表2):

表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改革阶段

适用期限

发布时间

具体政策

开始阶段

1994年-1998年

1994年3月29日

《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

延伸阶段

1999年-2001年

1999年3月15日

《关于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也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

2000年9月27日

《关于随军家属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2001年1月20日

《关于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

深化阶段

2002年-2010年

2002年12月27日

《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2003年4月9日

《关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2003年6月12日

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

2003年8月1日

《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的通知》

2003年8月29日

《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及其他相关政策的补充通知》

2004年6月9日

《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2004年7月-2005年3月

国家税务总局单独和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出台6项法规,补充和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3)新的促进就业税收扶持政策出台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与以往的政策相比,新的就业税收扶持政策继续突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拓展政策内容和对象范围:

第一,着重支持自主创业;第二,创业政策惠及面更广;第三,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更规范。

现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促进残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的税收政策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税2009(70)文件《关于安置残疾人员就业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规定目前我国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就业有关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市:

“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再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但是企业在享受安置残疾职工工资100%加计扣除应同时具备一定的条件。

此外还有鼓励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就业的税收政策:

“为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凡符合条件的,在3年内免征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