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117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

《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四上第五单元.docx

人教四上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备课计划

本单元安排有三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来安排学习的。

其中《长城》《颐和园》是精读课文,《秦兵马俑》是略读课文。

《长城》这篇课文引领我们打开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秦兵马俑》详尽地写出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以及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口语交际”目的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习作”主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写导游词。

“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一种表达的方法,能运用具体的语言说明某个事物。

“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的是几个风景名胜区的有名对联。

“宽带网”安排学生课外搜集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传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认识本单元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抓住景物特点来写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来写作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长城》——2~3课时 《颐和园》——2~3课时

《秦兵马佣》——1~2课时语文园地五——2~3课时  

1.情景创设。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的图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读代讲。

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资料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搜集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17长城

1.相关资料

联合国与长城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万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2年,联合国为教科文组织所推动的“世界遗产”运动发行了一套邮票,共6枚,图案是6个国家的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其中之一。

这套邮票在纽约、日内瓦、维也纳各发行两枚。

很多国家都向联合国赠送过代表本国的礼物。

我国政府于1974年赠送给联合国的巨幅长城挂毯,现挂在联合国大厦安理会代表休息厅。

2.导入设计

(1)出示电子课件,播放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长城的雄伟与壮观。

(2)邀请游览过长城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游览感受。

(3)教师概括并有侧重点地介绍长城,图文并茂,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课文题目

长城

课文分析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本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而且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于长城应该并不陌生,对于世界遗产方面的知识也比较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侧重借助搜集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理解重点的语句,并在反复朗读和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策略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导课、学生激情朗读、故事渗透等多种方法来授课,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

如,播放有关长城的纪录影片,展现游人如织的长城壮景,名人、伟人的留言或题词,等等。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指导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把握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感悟本课的写作特点;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2.教师准备:

搜集长城图片和相关视频,歌曲《长城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情景导课。

(约5分钟)

1.播放有关长城的电子资料,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长城长》,课件出示长城图片)

导入法:

(问题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这是雄伟壮美的万里长城,那么大家看了这些资料有什么感受呢?

谁去过长城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2.揭示课文题目: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长城上去看一看。

(板书课文题目)

1.欣赏歌曲和长城图片。

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的内容。

3.谈谈自己的游览经历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搜集或描述的资料和信息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描述不够准确的内容予以补充和鼓励。

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参与感。

二、自主朗读,识记字词。

(约15分钟)

1.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文中的插图理解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词,学生齐读、指名读、教师予以点拨和讲解。

3.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用多种形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的字进行强化记忆。

示例:

教师范读、书写。

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部分两点下的横不能多写;其次要强调把字写得工整好看;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

1.结合插图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读生字词。

3.指出难写难认的生字词,跟老师学写。

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识字教学不能放松。

教师可以结合字源、故事来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精读赏析,深入感悟。

(约15分钟)

1.反复朗读课文,细心琢磨。

2.同桌朗读,相互指出彼此的朗读问题,并及时纠正。

3.老师适当点拨,指名朗读,多给机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4.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予以赏析。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赏读课文。

在读通、熟读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长城的特点。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1.熟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来描述长城的特点的。

2.概括朗读课文和语句赏析的方法。

1.在朗读过程中画出具体描写长城特点地语句。

2.根据教师提示,总结朗读课文和语句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堂。

(约5分钟)

1.听写本课生字词,指定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纠错并提示方法。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听写生字词,注意生字词笔画规范,工整美观。

写错的字及时改正并熟记。

二、研读课文,重点体悟。

(约20分钟)

1.引导学生自选方法,自读自悟。

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读一起品。

第1自然段:

远观观山势——崇山峻岭;长城形态——蜿蜒盘旋;想象画面——气势恢弘、雄伟壮观。

(注意结合地图让学生感受长城的壮美)

第2自然段:

指名读句子说感受。

(长城的构造)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各有什么特点?

第3自然段段:

走上长城,思考和想象。

(1)抓住第一句话中的动词“站”“踏”“扶”,引导学生在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情感。

(2)朗读第二句话,让学生走人情境,展开联想,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毅力和智慧。

(3)读第三句,让学生抓住“多少”“才”来品味和想象:

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

从“才”字你体会到什么?

更进一步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第4自然段:

概括全文,点出长城的历史地位。

1.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抓住作者几个观察点和观察顺序。

2.了解长城的结构,图文对照把握长城的构造特点。

3.展开想象,思索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4.面对长城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在介绍长城的构造特点时,可以让学生对照着图片解说城墙的各个部分。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并让请学生在图片上找一找,标一标,看谁标得准确,讲得生动。

三、总结拓展,设计作业。

(约10分钟)

1.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一篇小短文。

2.阅读“资料袋”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择其一处写成百字景点简介,活动课举行“中国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展示会。

1.按照老师要求和提示学习练笔。

2.积累有关描述世界遗产或名胜古迹的好词好句好段。

3.准备展示会素材。

提示学生,练笔文章可以先读给父母或同学听,听听他们的建议,完善修改。

四、课堂板书。

远:

长龙

长城近:

高大坚固(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和智慧

五、教学总结。

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在课文学习之前,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翻看课外书、询问家长等方式收集关于长城的资料,多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事实,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用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带学生走进文本,切身体会长城的特点和古人的智慧。

《长城》课堂精彩片段

师:

(播放图片)我们来看这幅长城的图片——大家看一下,这幅图是从什么方位拍摄长城的?

生:

好像是在长城的上空拍摄的,应该是航拍。

师:

是的,这个视角比较特殊,确实是从空中拍摄的,有远景也有近景。

那么,大家在这张图片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崇山峻岭……

生:

我还看到了蔚蓝的天空……

生:

我看到了长城,它像一条长龙盘旋在山岭中、蓝天下。

那无数的墙砖如同数不清的鳞片……

师:

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把长城比作长龙,把墙砖比作鳞片,真是太妙了!

没错,长城就修筑在这崇山峻岭之上。

那么,问题来了——文章的哪一自然段描述的情景和这幅图最接近?

生:

第一自然段。

师:

看来大家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注意要读出长城的“气势”和作者的情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

大家从第一自然段内容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

“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这句话具体说明了长城非常长,非常雄伟。

师:

是的。

这里有一个数字——一万三千多里。

同学们,假如你每天平均走一百里路,你从东头的山海关出发,走到西头的嘉峪关,要走多长时间?

生:

一百三十天。

师:

是啊,一百三十天!

也就是四个多月!

这充分说明了长城的一个特点,长城非常的——(拖长声音)

生:

——长。

18颐和园

1.相关资料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

其前身清漪(yī)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所毁。

1888年(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移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颐和园。

面积约2.9平方千米,水面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以万寿山为中心,前山有728米彩画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著名建筑。

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导入设计

(1)出示颐和园的风景图片。

同学们美不美?

谁能看出来这是在哪里拍的图片?

没错,这就是坐落在我们首都北京西北郊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有没有去过那里的同学,给大家说一说你游览过哪些景点?

什么经典最吸引你?

(2)游览过颐和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游览感受,教师点评并导入新课。

这么美丽的颐和园风光当然值得我们去看一看了,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它美丽的景观吧!

课文题目

颐和园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对于已经具备了一些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应该不难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引领着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学习和体验,围绕不同方位,抓住关键词句来品读,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领略颐和园的壮美。

教学策略

教学时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组织讨论。

鼓励学生画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运用过渡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建筑、堤岸、雕刻、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隐隐约约”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2.教师准备:

颐和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约5分钟)

1.出示颐和园图片,导入新课。

导入法: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知道它叫什么吗?

它就是颐和园。

大家课下搜集资料了吧,你们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呢?

2.揭示课文题目:

颐和园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本书课文题目)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颐和园的了解。

2.齐读课文题目。

让学生动手搜集有关颐和园的一些资料,感受颐和园这一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的气魄,感受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梦幻般神奇的建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图文并茂,整体感知。

(约15分钟)

1.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的图片,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做简单介绍。

2.指导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些美景,运用了什么方法,从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1.观看颐和园著名景点的图片,聆听老师的介绍,加深对颐和园的了解。

2.带着老师的问题,用心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和方法。

三、识记字词,体悟阅读。

(约15分钟)

1.指导学习生字。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2.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清楚各段核心内容。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横槛、宫殿、远眺、画舫、葱郁。

4.指导学生深入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读课文标段落序号、划出生字新词。

2.识记生字。

(1)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

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2)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

“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3)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根据朗读体验和理解,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方位的经管的特点。

四、归纳总结,明确重点。

(约3分钟)

1.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记叙顺序。

2.从文中标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了解作者移步换景、巧妙过渡得写作方法。

3.划分段落,理清结构。

明确文章记叙顺序和写作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标出过渡语。

五、布置作业。

(约2分钟)

1.熟记课文生字词。

2.联系朗读课文,深入熟悉文章。

1.继续熟悉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抄写词语,熟记并掌握。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温故知新,激情导入。

(约5分钟)

1.复习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想一想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1.注意错别字,熟识巩固。

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结尾照应开头,进一步说明颐和园景色优美,风光迷人。

二、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约15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讨论。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提示学生给第2自然段分层。

各层分别写了什么?

示例:

第一层是第1、2句,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

长廊的外部:

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第二层是第3句,具体写长廊内部特点。

第三层是第4、5句,写长廊两旁:

,风景宜人。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4.指定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思考:

作者登上万寿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5.指名学生或集体朗读第4自然段。

思考: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1.根据老师的提示和问题阅读课文,讨论并交流。

2.给第2自然段段分层,概括内容。

3.根据老师提示和问题学习后面的课文。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质疑与交流,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学写导游词,要求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条理要清楚,过渡要自然。

然后评选出优秀导游词在班上评讲。

三、总结升华,作业设置。

(约5分钟)

1.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积累好词好句。

2.学习运用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游记,把自己写的导游词读给家人听。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1.读课文,摘抄好词好句。

2.讨论常用写作顺序。

四、课堂板书。

总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内—外长美

颐下—上佛香阁排云殿

和分万寿山

园上一下昆明湖(静、绿)

昆明湖远——近十七孔桥

总美景说不尽

五、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问题记录

《颐和园》课堂精彩片段

师:

(导课)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了解它。

(板书课文题目)

师:

大家知道“颐”是什么意思吗?

这个字在生活中不常见,当我们遇到这样不理解的字时会怎么办?

(生:

查字典)颐在字典中有两个解释——请看大屏幕,你认为在这儿该选哪种解释?

(生选择并说理由)

师:

你认为是“修养、保养”的意思,用含有这个字的一个近义词成语来概括应该是——

生:

颐养天年。

师:

太棒了!

没错,是“颐养天年”。

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皇家园林里,究竟有哪些景物呢?

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

生:

有长廊、万寿山……

师:

一口气说出两个,看来你是认真预习了。

但是这也并不全面。

先不用急,在学习课文前请大家再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大家能把这些词语读准确吗?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小声练练。

(找生读,师纠正)

师:

由这些景物组成的颐和园究竟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请大家翻开书读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要注意生字词哦。

(生读课文)

师:

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

很美、很大、很漂亮。

师:

那留给作者的印象呢?

谁在课文里发现了?

生: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

还有这样的语句吗?

生:

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

是的。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对颐和园的赞美,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样具体来描写颐和园的,我们接下来细细品读……

19秦兵马俑

1.相关资料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

陵园规模宏大,陪葬品众多,像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

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这兵马俑是怎样的一大奇迹呢?

它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大家迅速浏览课文,并结合图片找出课文中的语句,然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课文)

课文题目

兵马俑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情分析

秦兵马俑壮观而神奇,学生在学习时很难准确地把握文中描述的具体情境。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多采用课件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可以通过赏读具体的神态描写和想象来感悟,可以从画面直观感受,也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数据或者同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来感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学习文中的外貌描写和想象手法。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类型和特点。

2.学习文中的外貌描写和想象手法,学习自己分析和品读文章。

教学准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