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061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

《《冰心:

巴金这个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精心的选材,组织巧妙的结构。

2、感受冰心与巴金的纯真友谊,学做真人。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僖藻尹汲靳笃

 

2、介绍古代一些表现友谊的诗歌。

赠汪伦         问刘十九          别董大

李白           白居易          高适

李白乘舟将欲行,   绿蚁新醅酒,       千里黄云白日曛,

忽闻岸上踏歌声。

   红泥小火炉。

       北风吹雁雪纷纷。

桃花潭水深千尺,   晚来天欲雪,       莫愁前路无知己,

不及汪伦送我情。

   能饮一杯无?

       天下谁人不识君!

3、请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小故事。

4、简介冰心、巴金的生平事迹。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福建长乐人。

1919年在北京求学时即投身“五四”文学革命。

1923年因成绩优异,提前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及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后赴美留学。

1926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

1954年以来当选历届人大代表。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

另有《冰心著译选集》、《冰心文集》等。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春天里的秋天》、《寒夜》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5、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如:

淡交如水。

语出《庄子山木》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6、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学生讨论,课文中写了冰心和巴金哪些典型事例。

(自由发言。

再讨论,为什么要写这些事例,而不写冰心参加过“五四”运动;巴金勤奋写作,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

(启发学生应如何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就选,不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就不选。

 

7、概括文章的主题。

本文选取了冰心和巴金交往的典型事例,表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纯真的友谊。

 

8、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用典型事例说出一个人的特点。

《故乡的榕树》

〖教学目的〗体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并借鉴之。

〖重点难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教法设计〗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课内朗读和课外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    具〗黑板、幻灯机

〖教材分析〗本课为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由于高中散文教学的重点在高一,因此本单元的知识点“散文的景与情”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

一、通过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导入课堂教学。

    幻灯出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学生上台鉴赏、评析。

二、学生快读课文,思考:

    1、作者借助什么从眼前香港的榕树写到故乡的榕树,又从故乡的榕树写到香港的榕树?

    2、文中写了哪些与故乡榕树相关的景物、事件和传说?

三、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3、作者写了这些与故乡榕树相关的景物、事件和传说,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请在文中划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

四、学生精读课文,思考:

    4、作者怎样描写香港的榕树?

它与故乡的榕树有什么相似点?

作者借香港的榕树抒发的感情与借故乡的榕树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5、课文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表现主题的?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课文所写的,实际上是对故乡的怀念。

那么,把课文题目改为《故 乡的怀念》或《忆故乡》可以吗?

为什么?

    2、请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写个仿写性的片断(可以是幼时某个场面、事    实,或家乡的某个景物,生活中的某个难忘的时刻或事情。

〖板书设计〗

                  故  乡  的  榕  树         黄河浪

                                      

  香港的榕树(亲切)          景  中  情

    哨  笛                                                  浓 深

                      景物:

榕树下的小溪、石桥、石板条      浓 深

  故乡的榕树(怀念)  事件:

划"榕"船,祈"榕"福,乘"榕"凉     的 的

                      传说:

玉帝烧蛇精                      乡 思

                                                            愁 念

                              情  中  景

我的母亲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老舍以优秀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此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他的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州、说月报》上连载,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1951年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除上述之外,主要著作还有:

长篇小说《牛天赐传》、《文博士)、《火葬》、《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基本解读。

老舍笔下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他遇到的“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他的是沿着这条线索,老舍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母亲形象。

“生命的教育”。

母亲勤劳诚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

母亲靠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

“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母亲的勤劳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热情好客。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由于耳濡目染,作者的好客的习性,也不会因为生活的清苦而改掉。

母亲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

“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

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母亲有着软而硬的性格,善良而又坚强。

姑母常闹脾气,在鸡蛋里挑骨头,她都默默忍受。

姑母\去世后,她也不去争一点利益。

但在“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的环境下,母亲又是那么的坚强,她仍要挑起当家的重担,保护自己的儿女。

“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

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很难想像一个无助的妇人怎么承担得起那么大的生活压力。

母亲与儿女之间言语交流不多,但是从作者记叙的事例中,你可以看出母亲与儿女之间内敛而又深厚的感情。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和母亲相依为命的三姐出嫁,“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

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这一“笑”,一“愣”,一“叹”,一“递”以及一句短短的话,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感情变化。

言语不多,但她对儿女的爱却已十分感人。

感情真挚是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

每一件往事,每一段议论都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怀恋之情。

老舍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对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都很富功力,因此,在这篇散文里,母亲的形象生动感人,情节也颇具震撼力。

本文以叙事为主,兼以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语言精练,耐人寻味。

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犹如甘草,细细咀嚼,在平淡朴素中可以品出许许多多的味道。

(3)精华鉴赏。

老舍很多抒情和议论也是感人至深,令人深思的。

例如: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唉,还说什么呢?

心心痛!

”,这些抒情和议论读来催人泪下。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意在锻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母亲对我进行的“生命的教育”是贯穿全文的,理解了这里面所隐含的内容,就已经将文章基本的内容脉络理顺了。

参考答案:

母亲对“我”进行的是“生命的教育”,无论从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母亲的勤俭诚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软而硬的性格等深深地影响着“我”,正如文末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细节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摘抄一些充分表达主题的优美句子进行欣赏,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对表达情感带来的效果。

参考答案:

①“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②“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大家都怕她晕过去。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

③“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

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④“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

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

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与第二题哦点相像,都是对句子的理解与欣赏,但是两道题的能力训练侧重点是不同的,本题的重点是在说,是口语训练题,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是开放性的,估计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不必强求答案的唯一性,朗诵这些语句,联系课文或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了解五首现代诗歌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揣摩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情感美,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吟诵诗歌,品味语言;

2、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诗歌的一般特征

同学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诗歌,那么诗歌有哪些特点呢?

二、学习诗歌的基本规律

你以前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呢?

三、简述诗歌发展的历程

主要是“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

四、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主要是外形式的不同。

五、布置作业:

1、朗诵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

2、分别找一找五首诗里所用到的意象。

3、查阅资料,读一读五位诗人其它的作品,比如闻一多的《红烛》、徐志摩的《偶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等。

★注意: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朗诵的要求和意象的概念。

 

1、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诗歌的朗诵技巧;掌握意象的概念。

 

3、了解诗歌发展的基本情况;

 

4、了解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5、课外拓展阅读。

 

 

第二、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这节课我们将以《再别康桥》为例,具体分析如何鉴赏一首诗。

二、检查朗诵

1、学生朗诵;

2、点评

3、听名家朗诵

三、把握意象

1、诗人在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3、用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四、体验情感

《再别康桥》表达出诗人欢喜还是哀伤?

飘逸洒脱还是依依不舍?

五、总结方法

吟诵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注意:

实际上在鉴赏的过程中这几个方面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

六、鉴赏实践

1、分组鉴赏其他的四首诗《死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热爱生命》《双桅船》;

2、点评

七、拓展迁移

1、这些诗歌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的你共鸣?

2、有没有你喜欢的其它的诗歌?

 

1、展示朗诵成果;

 

2、学习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3、从朗诵和意象分析中感悟诗歌的情感;

 

4、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5、运用这些方法;

 

6、调动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产生共鸣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继续学习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借鉴写法,学写现代诗歌。

二、教学重点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四、教学工具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单元教学模式介绍(投影呈现)

A、说说:

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B、读读:

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C、议议:

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品语言、知诗艺、明思想)

D、写写:

拓展鉴赏

仿写、学写新诗

(二)、课文学习《沁园春长沙》

1、说说:

a、说说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b、教师点评后引导:

你们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吗?

你们能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吗?

(投影呈现教师的所作:

《一个战斗机飞行员的独白》)

c、导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投影呈现课题),看看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感受伟人之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a、初读课文,注意押韵;再读部分词句,引导学生明了诗词的节奏划分,特别是其中“一字领”部分。

b、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c、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呈现投影词的体例知识)

d、“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

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听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谈听后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

并附带提及毛泽东的书法也是大气磅礴的。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如果学生理解不太好,也可再以投影形式补充。

(呈现整体把握的思想内容)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3、议议:

讨论与交流

a、学生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b、学法与鉴赏点拨:

●赏析写景:

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分析叙事:

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c、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与引导。

d、归纳与总结(呈现相关内容投影)

远近\高低\动静大江\万山\层林\长空红遍\尽染\碧透舸争\鹰击

立体的画面\深远的意境背景壮阔\气势雄浑景色壮丽场面壮观\力量雄健

(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投影片之一)

百侣(人数众多)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指点、击水、浪遏粪土万户侯

神情动作心理

才华横溢事业伟大行动刚健有力理想高远

(峥嵘岁月稠)(投影片之二)

e、如果学生对上述理解还有问题,可超级链接到相关图片讲解。

(呈现相关图片页面)

f、课文学习小结:

思想感情、诗艺手法。

(可返回前面幻灯片页面进行回顾总结)

4、写写:

课后作业:

●鉴赏《沁园春●雪》

●将自己的理想用写诗歌语言写作表达出来。

(呈现教师的创作——《园丁之歌》)

《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札记

    广东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语文(必修2)》中有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这是一首描写红军长征途经娄山关时的一场战争,以及战后词人心情的词。

但由于是新选为教材,可给老师们参看的资料少之又少,在备课时就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

笔者早年读过这首词,也看过《毛泽东诗词鉴赏》,觉得读得懂,有意境,有气魄。

现在要来给学生讲解它时,却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

有几个地方是难以略过又不怎么好理解的,在此特提出来向方家请教。

一、怎样理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①《教师教学用书》(广东版):

“红军队伍正在行进,烈烈(疑为“猎猎”。

笔者)的西风中传来了一阵阵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悲沉的喇叭声。

”“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日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

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纾盘,军号不像平时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上西风劲吹,山谷响应,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②《知识。

方法。

能力》(与教材配套,广东出版):

“用一‘碎’字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

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的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

”“表达吹号员用尽了全身力气来吹进军号,甚至把嗓子都给吹哑了。

]这就极好地衬托出红军战士冲锋的勇猛,势不可当。

③《毛泽东诗词鉴赏》:

“大家注意‘马蹄声碎’的‘碎’字和‘喇叭声咽’的‘咽’字,马蹄的声音是细碎的,不是散步奔驰所发出来的响声,不是使人震耳的声音,而是很细碎的声音。

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很低的哑声。

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

一个‘碎’字和一个‘咽’字,把红军行进的严肃敏捷烘托了出来。

上面三种解释对“马蹄声碎”的理解比较一致,而对“喇叭声咽”的理解有很大出入。

谁更有道理?

首先说②,“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不通顺,是病句。

“用尽力气”的说法很值得考虑:

作者描述的是一支挺进的红军队伍,不是溃败的军队,前面的“马蹄声碎”就是写红军在快速行进,写的是战前的紧张气氛。

司号兵都应该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开始冲锋,你的嗓子就哑了?

不好想象。

按照常识,没有力气,要么吹不出声音,要么吹不成曲调,和“咽”的“哽咽”、“嘶哑”意义相去较远。

其次说③,“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的很低的哑声。

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

”这样解释也不能让人信服:

既然怕敌人知道,就不要吹号角啊;吹号角还又压低声音,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滑稽情形呢?

这样又怎么能把红军战士行进的严肃敏捷烘托出来?

军号嘹亮,振奋士气,军号呜咽,影响士气怎么办?

再说①此时诗人的位置在哪里?

从全诗看,诗人应该是在红军队伍中的,(能听到“马蹄声碎”)。

但照①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