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000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8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docx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

*本资料系温州大学及温州各地区考前培训心理学(中学)的资料*系本人各方收集。

但其中第六章智力及第十一章毕生发展没有找到选择题题目,只有其他题型。

有相关资料的欢迎在XX文库补充

第一章:

概论知识考点P3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属于(C)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B)的规律的科学。

A.心理过程B.心理活动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B)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D.行为活动的规律

4.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年。

A.1879B.1897C.1789D.1798

5.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 B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A.1798B.1879C.1789D.1897

6..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哪一年?

(B)

A.1789年B.1879年C.1890年D.1897年

7.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 A  )

A.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D.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8.第一个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是(A)

A.冯特B.詹姆斯C.桑代克D.亚里士多德

9.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B)

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杜威

10.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

A.冯特B.詹姆斯C.华生D.魏太默

11.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C)。

A.苛勒B.斯金纳C.弗洛伊德D.马斯洛

1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D)。

A.霍尔B.马斯洛C.魏太默D.华生

13..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D)。

A.人本主义学派B.格式塔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精神分析学派

14.认为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这一派别称为(B)

A.行为主义B.格式塔心理学C.机能主义D.人本主义

15.哪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强调心理学应该要研究意识的功能?

(B)

A.行为主义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精神分析心理学

16.下面哪位学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D)

A.华生B.杜威C.铁钦纳D.詹姆斯

1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

A.考夫卡B.华生C.罗杰斯D.荣格

18.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B)

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D.测验法

19.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D)

A.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调查法D.自然实验法

20.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称为(D)

A.实验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

21.能在比较自然的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保证了研究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种研究方法是(A)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调查法

22.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是(C)。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调查法

23.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D)

A.测量法B.观察法C.实验室实验法D.实验法

24.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B)。

A.实验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

25.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采取了(  D )手段。

A.统计分析B.测验C.调查研究D.口语报告

26.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属于(C)。

A.测量法B.观察法C.调查法D.作品分析法

27..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C)

A.观察法B.测量法C.调查法D.自然实验法

28.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是(B)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调查法

29.针对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称为(C)

A.实验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AB)。

A.调整行为B.控制行为C.改变生活D.防病治病E.放松自己

2.(BCE)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

A.工业心理学B.生理心理学C.心理测量学D.教育心理学E.实验心理学

3.以下属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有(ADE)

A.法律与犯罪心理学B.实验与认知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教育与学校心理学E.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4._________属于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ACD)

A.工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学校心理学D.法律与犯罪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

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意识流:

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意识是一种整体的经验,具有连续性,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像水流一样,他称之为“意识流”。

4.现场实验法也叫自然实验,是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优点:

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

(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主要有: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

(3)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斯金纳

(4)格式塔心理学:

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5)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等

3.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

(1)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因变量:

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知识考点P21

一、单项选择题:

1.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指向性与(B)。

A.选择性B.集中性C.兴奋性D.不随意性

2.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3.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4.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B)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

5.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思考问题,并能够克服干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注意状态属于(B)

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6.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B)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D.不自觉的

7.在( A)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B.白日梦C.自动化的D.睡眠

8.学生上课时“走神”现象属于(C)。

A.意识失控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C.白日梦状态D.半睡眠状态

9.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属于______意识状态。

(C)

A.自动化的B.集中的C.可控制的D.自觉的

10.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只知道老师在讲课,但是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这种意识状态属于(C)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睡眠状态

11.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C)失眠。

A.假性B.情景性C.失律性D.功能性

12.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A)失眠。

A.情景性B.假性C.失律性D.兴奋性

13.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

这种失眠属于(D)。

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

14.一个人在考试的前夜出现了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类型的失眠?

(D)

A.失律性失眠B.假性失眠C.药物性失眠D.情境性失眠

15.有些人状态好、睡眠少,认为自己失眠。

这是______失眠。

(C)

A.情景性B.新奇性C.假性D.正常性

16.梦是一种(D)。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17.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

( D  )

A.兴奋剂B.镇静剂C.迷幻剂D.葡萄糖

18.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A)。

A.β波B.δ波C.θ波D.α波

19.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以(A)为主,它的频率很慢而振幅极大。

A.δ波B.β波C.θ波D.α波

20.睡眠的过渡期阶段的脑波为______,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B)

A.β波B.α波C.δ波D.θ波

21.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况?

(B)

A.反应性升高B.反应性降低C.注意范围变广D.幻觉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

1.注意的功能有( ABC )。

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节功能D.启动功能E.适应功能

注意的功能有(ABD)

A.调节功能B.维持功能C.抑制功能D.选择功能E.启动功能

2.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B)

A.指向性B.集中性C.有意性D.无意性E.稳定性

3.人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构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时间有(ABC)。

A.1年B.28天C.90分钟D.一个月E.一星期

4.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BCD)。

A.注意的起伏现象B.生物节律现象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D.日节律现象E.知觉节律现象

5.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CD)

A.静止B.紊乱C.感觉麻痹D.解除抑制E.轻松

6.催眠状态是一种(AB)。

A.特殊的意识状态B.意识恍惚状态C.睡眠状态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7.常见的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ACD)

A.解除抑制B.深度睡眠C.幻觉D.感觉麻痹E.感觉剥夺

8.以下哪些方面为意识活动的内容?

(ABCDE)

A.对内部刺激的觉知B.对环境中人的觉知C.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D.对自身的觉知E.对自己情感活动的觉知

9.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ADE)

A.人做梦主要是在这个阶段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

D.快速眼动E.肌肉完全瘫痪

三、名词解释

1.意识:

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日节律:

在人和动物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和醒周期性循环。

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

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3.情境性失眠:

是指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失眠。

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

4.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00310)1.随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简答题

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

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五、论述题

1.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

答案要点:

失眠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主要的原因有:

(1)情境性失眠:

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而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等。

(2)假性失眠:

认为睡眠时间短就是失眠而造成的,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

(3)失律性失眠:

生活程序突然改变,习惯性的生物钟无法在短时间作出调整。

(4)药物性失眠:

睡觉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等导致精神兴奋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际展开说明)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B.整体C.外部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A.远距离感觉B.外部感觉C.近距离感觉D.内部感觉

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C)。

A.视觉B.听觉C.感觉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B.收集信息C.神经传导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D)毫微米。

A.500—600B.0—1000C.380—1280D.400—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B.明适应C.不适应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C)。

A.明适应B.光适应C.暗适应D.不适应

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A.漂白过程B.明适应C.暗适应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C)。

A.内部感觉B.远距离感觉C.近距离感觉D.本体感觉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A.20—2000B.200—2000C.20—20000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B)

A.感觉B.知觉C.记忆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C)

A.视知觉B.听知觉C.视、听知觉D.视、感知觉

14.双眼视差是( B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B.深度C.运动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C)

A.视觉B.色觉C.知觉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C)。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主观性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A)。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B).

A.感觉B.知觉C.视觉D.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A).

A.知觉选择性B.知觉整体性C.知觉恒常性D.知觉理解性

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C)

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选择性C.颜色恒常性D.知觉的组织性

2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

(D)

A.强弱B.高低C.轻重D.大小

2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常用什么概念来表示?

(A)

A.感受性B.刺激强度C.知觉D.感觉

24.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______的高低。

(C)

A.视觉适应力B.视觉差别感受性C.视觉感受性D.视知觉

25.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D)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26.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D)。

A.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感觉阈限

27.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C)。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28.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 D )。

A.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觉阈限D.最小可觉差

29.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叫(A)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30.绝对感觉阈限是指(C)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D.差异觉察能力

31.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C)关系。

A.正比B.同比C.反比D.对比

32.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大小(D)

A.成正比例关系B.成正相关关系C.无关D.成反比例关系

33.重量感觉阈限值的大小与相应的重量感受性高低之间的关系成(B)

A.正比例关系B.反比例关系C.常数关系D.对数关系

3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 B  )关系。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成准比例

35.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则该颜色的(C)越大。

A.色调B.亮度C.饱和度D.强度

36.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A)。

A.色调B.亮度C.饱和度D.中和色

37.位置学说不能解释(C)。

A.高频声音的编码B.中等频率的声音的编码C.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D.频率最高的声音的编码

38.声音的质量特征称为(C)。

A.音强B.音高C.音色D.音波

39.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A),掩蔽作用越大。

A.频率越接近B.强度越接近C.频率相差越大D.音色相差越大

40.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C)(200610)

A.声音的混合B.声音的起伏C.声音的掩蔽D.拍音

4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

(A)

A.声波的频率B.声音振动的大小C.声音的组成形式D.声波的起伏

42._________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B)

A.色调B.亮度C.中和度D.饱和度

43.三原色理论中的三原色是指哪三种颜色?

(B)

A.红绿黄B.蓝绿红C.蓝白绿D.红黄蓝

44.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B)(200904)

A.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

B.二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小。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

D.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

45.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

(C)

A.声音振动的大小B.声波的起伏C.声波的频率D.声音的组成方式

46.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B)。

A.比较信息过程B.整合信息过程C.组织信息过程D.概括信息过程

47.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D)

A.近因效应B.第一印象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

48.“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C)。

A.刻板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

49.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是(A)

A.社会刻板印象B.印刻C.社会知觉过程D.从众

50.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直爽,南方人机警、圆滑;男人富有刚性,女人富有柔性。

这种对一类人产生较为固定看法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

1.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B)

A.感觉B.知觉C.注意D.思维E.意识

2.皮肤觉通常包括(BCD)

A.感觉B.触觉C.痛觉D.温度觉E.痒觉

3.锥体细胞(ADE)。

A.能够反应颜色B.对光的强度反应强C.不能分辨颜色D.能够反应光的波长E.对光的强度反应差

4.棒体细胞(ACE)

A.不能分辨颜色B.反应光的波长C.对光的强度起反应D.集中于网膜中心E.对微弱光线敏感

5.黑林的拮抗理论认为构成颜色对比(或互补)的是(BCD)。

A.红与蓝B.黑与白C.红与绿D.黄与蓝E.红与黑

6.知觉的特性包括(ABCE)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间接性E.理解性

7.知觉的恒常性包括(CDE)。

A.气味恒常性B.温度恒常性C.大小恒常性D.颜色恒常性E.形状恒常性

8.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BCD)等方面的恒常性。

A.温度B.大小C.形状D.颜色E.空间

9.在深度知觉中,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有(AD).

A.双眼视差B.视野中的高度C.线性透视D.眼肌的调节与幅合E.阴影

10.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包括(ACD)。

A.个体的兴趣和情绪B.调节与幅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