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909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docx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

一、考核目的

考核目的具有双重性特点:

考核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其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学科课程的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作用。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力图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微观与宏观结合。

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片面化倾向(或只偏好宏观问题的思考而厌弃基础知识的掌握,或只专注于基础知识的梳理而轻视对问题的整体性把握),我们在实施考核时,既注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必要的检测,又重视对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多方位考查。

故此,考核的设计一般是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安排上述两大类内容,而且特别注意“刚性试题”与“柔性试题”的比例,注意某些试题应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

仅以2005、2006这两年的考题为例,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大约占60%,综合能力的考核内容大约占40%。

经过数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考核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理解规律,得到学生的肯定,并对他们的学习起到规范与引导作用。

三、考核方式

1、过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教学活动既有完整的过程性,又有鲜明的阶段性。

理想的教学效果是靠线路分明的过程

性与阶段性逐步培育而成的。

因此,重视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对检验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学习都非常必要。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逐步克服仅仅满足于一次性终结考核的做法,注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形式多样的考核。

如:

在每一章教学内容开始时,总要布置一些思考练习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在该章节结束时,则通过课上提问、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检查。

又如:

我们将本课程的所有内容按学期分为两大部分,分别编撰了《外国文学复习指要(上)》、《外国文学复习指要(下)》,《指要》不同于迎考资料,它涵盖了本课程所有章节的重要知识和重大问题,它类似于《学习指导书》,一般在课程的开始就向学生公布,对促进学生加强过程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安排一些阶段小测试,或现场完成,或让学生作为课下作业自测,以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

2、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考核方式方面,我们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和学生特点做过一些尝试,但大体上仍可分为

“柔性”与“刚性”两大类。

“柔性”考核多安排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布置思考题、课堂作业训练、课堂口头问答交流、课程小论文等方式进行,并且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态度与效果的重要依据,对平时考核成绩偏低的学生,将及时提出“警示”。

“刚性”考核一般安排在期末,大多采用闭卷形式。

但在考试内容范围和考题类型等方面,都注意了与过程性考核的联系,使两种类型的考核相互衔接,相辅相成。

三、考核题的类型

考题类型比较灵活。

平时测试一般以思考联系、课程小论文、自测试题等形式进行。

期末试题大体可分两大类: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题型有:

填空、判断、名词术语解释等;能力测试题主要是分析论述,包括作家、作品、重要问题的分析;简答题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有教强的知识性,同时也需要适当展开发挥。

四、复习指导

第一学期

一、史论及作家作品部分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古希腊文学概述

一般认为,从公元一世纪后,影响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简称“两希”。

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

“开放型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爱琴文化”、“发达的奴隶主民主制度”、“先进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四者之和,构成希腊文化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古希腊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

希腊的早期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神话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之后,到公元前8—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化进入其最辉煌的时代,哲学、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文学创作由群体向个体过渡。

这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萨福是希腊第一为重要的女诗人,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进入古典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希腊戏剧和文艺理论都达到很高成就。

希腊文艺理论的代表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前者认为文艺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并提出“灵感说”与“迷狂说”,对后代重主观的文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后者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肯定文艺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其文艺论著《诗学》成为长期影响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经典。

第二节:

希腊神话

古希腊神话可划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一、神的故事

包括前俄林波斯神系和俄林波斯神系。

在俄林波斯神系中,主要的神共有12位,如宙斯、阿波罗、阿瑞斯、阿佛罗狄忒阿耳忒弥斯、雅典娜等。

二、英雄传说

其中有名的有赫拉克勒斯建立12件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阿耳戈英雄们的故事)、俄底浦斯的故事、特洛亚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的特征:

与其他民族神话相比,希腊神话的首要特征是“人神同形同性”。

三、希腊神话的特点、地位、价值、影响

希腊神话内容丰富,自成系统,是世界各民族中保存最完整的神话;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它较早摆脱兽形妖灵阶段,而走上了神人同形同性的道路。

希腊神话是整个希腊文学的“武库”、“土壤”,不仅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学,而且滋润了后代罗马文学。

后世在研究希腊神话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流派,如文学批评中的“神话——原型批评”。

四、中希神话的几点比较

从神话的保存方式看,中国神话是“粗放型”,西方神话是“集约型”;从神话的内容看,希腊神话表现出放纵原欲,张扬个性的特点,而中国神话较早地迈向了历史化和伦理化;从审美角度看,有下列区别:

活泼明朗与庄严沉郁,典雅优美与怪诞狞历,自由奔放与谨慎含蓄、哀婉悲柔与磅礴悲壮。

第三节:

荷马史诗

古代史诗可划分出两种基本类型:

即“原生史诗”和“派生史诗”原生史诗的主要作品有:

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

荷马史诗的题材取自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

战争的起因:

“引起纷争的金苹果”。

史诗是在“无师可法、无可借鉴”的条件下创作而成,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首创性质。

史诗的价值观念集中表现在对战争的态度上。

阿基琉斯形象

阿基琉斯是远古时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又有部落英雄的鲜明特点。

他的具有多面性:

对勇气的肯定追求,对对荣誉的渴望,明磊落,温厚善良,重情义,深怀恻隐之心。

但他又自负任性,残暴凶狠,有些心胸狭窄和自私。

总体看,他是原始氏族首领中蛮勇骁悍的典型。

这一形象蕴着刻的“人学”意义,他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历程中一个光辉路标。

史诗的艺术审美价值

伊利亚特》是战争史诗,是西方文学中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德赛》是漂流史诗,西方文学中第一部写个人遭遇的杰作。

史诗善于剪裁布局,概括集中和运用插曲。

荷马尤其重视情节的“整一性”:

《伊利亚特》的核心情节是“阿喀琉斯的愤怒”,《奥德修纪》是“俄底修斯海上漂流与返乡”。

史诗为欧洲叙事文学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古代希腊戏剧

古代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典。

“命运”是希腊悲剧一个恒常的主题

三大悲剧诗人:

埃斯库罗斯,号称“悲剧之父”,代表作《普罗米修斯》是三联剧。

他的悲剧气势磅礴,线条粗犷,且布局开阔豪放。

他使希腊悲剧在题材、情节、演员、舞台等方面得到定型。

但由于最接近悲剧的渊源酒神颂,因而剧情简单,对话少,独白多,合唱队比重大,人物性格简单,缺少变化。

索福克勒斯,他的剧作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

代表作《俄底浦斯王》的戏剧冲突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俄底浦斯王》被亚里斯多德称为“悲剧的典范”、“最完美的悲剧”,其原因在于:

1、从内容看,完全符合当时的悲剧理想;2、从结构看,剧情集中单一,在剧中最先使用了“回顾破裂式”;3、戏剧性强,剧情的发展主要依靠亚里斯多德说的“发现”和“转变”。

欧里庇得斯

代表作《美狄亚》取自英雄传说“伊阿宋取金羊毛的故事”,女主人公美狄亚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的激情妇女。

作者擅长塑造激情人物,并通过大段独白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

第五节古罗马文学

罗马文学是在希腊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罗马文学和希腊文学一起,成为欧洲文学的重要基础,是古代希腊和后代的桥梁。

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的比较:

古罗马文学具有更强的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具有更多的庄严崇高的气质,但缺少了古希腊文学那种生动活泼的灵气;文学内容上强调责任感,较少民主意识;古罗马文学注重形式,技巧上偏于雕琢、矫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希腊文学的自然与质朴;

希腊文学到了罗马人手里,更加精致化了,高雅化了,但也形式化了。

文学概况:

早期代表是喜剧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

古罗马三大诗人(亦称奥古斯都时期三大诗人):

维吉尔,代表罗马文学的最高成就。

作品有田园诗《农事诗》、《牧歌》、史诗《埃涅阿斯纪》(又译《伊尼德》)。

《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文人史诗。

史诗的故事框架和叙事的套式主要摹仿荷马两大史诗。

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责任与爱情(感情)”主题。

贺拉斯,抒情诗人、讽刺诗人、文艺理论家。

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对爱情、友谊、醇酒的歌颂。

在《诗艺》中提出许多重要主张:

诗是痛苦的吟唱(苦吟);诗要“寓教于乐”。

奥维德,代表作《变形记》是用诗体写成的短篇故事集。

后期罗马文学,史称“白银时期”或“白银拉丁时期”。

重要作家是阿普列尤斯,他的《变形记》(又译《金驴记》)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长篇小说,并最先采用了流浪汉的形式与结构。

第六节早期基督教文学

西方的罪感文化主要导源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它成为西方文化两大源流之一。

一、旧约文学

《旧约》共39卷,全部用希伯来文写成,是古代希伯来文化典籍的总汇。

按文学类型可分为神话、传说、史诗、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等。

神话:

集中于《创世纪》,其中最著名的是“伊甸园”和“大洪水”的神话。

传说:

《创世纪》也详繁地记载了希伯来早期族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的动人传说,如:

“燔祭献子”、“一碗红豆汤”。

史传文学:

其中的名篇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

小说作品:

代表作是《路德记》、《约伯记》。

诗歌:

《诗篇》中收了许多诗歌作品,其中以《雅歌》的成就极高;哲理诗《箴言》是希伯来人思考智慧的结晶。

二、《新约》文学

共27卷,全部用希腊文写成。

公元3世纪“希腊化”时期,经教会筛选而得到定型。

是基督教的正典。

《新约》在文体上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

“福音书”(即“四大福音书”)、“使传”(纪事文学)、“书信”和“启示书”。

三、圣经文学的特征

1、体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体现了宗教性和理想主义的统一;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四、圣经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后代文人从《圣经》取材是延续至今的普遍事实;借助基督教的传播,圣经的宗教精神与形式,已渗透到文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

西方的一些基本传统和精神大都导源于“二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希腊—罗马文化)。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关于中世纪及其文学的评价

1、中世纪是欧洲各大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2、基督教在中世纪扮演了双重角色,是欧洲文化的最大保护者、开发者、普及者和教育者;3、中世纪是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总体是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日尔曼文化、民间文化的融合。

中世纪文化在哲学、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1、教会文学。

2、英雄史诗和谣曲:

英雄史诗的代表性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裴欧沃夫》(又译《贝奥武夫》)。

3、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骑士制度的产物。

骑士文学主要表现所谓“骑士精神”,主要形式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传奇兴盛于法国北方,其中以不列颠诗系中克尔特族酋长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为最著名。

骑士文学直接影响到后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同时也为后世文学艺术提供了原型故事、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结构。

4、城市文学:

又称“市民文学”。

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城市兴起而产生的文学。

反映的是中世纪后期包括市民在内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

有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

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列那狐是一个利用机智作为生存手段的新形象。

作品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塑造了早期市民的象征性形象,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要求,而在于透露了时代和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但丁

地位:

但丁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先驱,“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和“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原名《喜剧》,分为三大部分:

《地狱》、《净界》(又译《炼狱》)、《天堂》。

象征意义:

《神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作品中的四个环境和三个人物上:

作品开头的“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纷乱不安的现实或人生道路上的迷惘和困境,地狱、净界、天堂是一个由卑下到崇高的过程,意在表明人类(个人)怎样从迷惘、错误和罪过中,经过苦难和考验,最终达到至善和幸福的境地。

从而也为意大利指出一条走出苦难的复兴之路。

诗中但丁是“具体的精神”—人类或个人的精神的代表;维吉尔象征理性,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净界,象征人类依靠理性与哲学,辨别是非,认识错误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阿特丽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象征人类凭借神学和信仰,进入至善、至美、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理想境界。

但丁充分肯定了以知识追求和自由意志为根本内容的理性,但他也看到了理性的尴尬与局限,因而他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要求人们真诚地拥抱信仰。

他的思想连接着古代希腊的世俗人本主义传统,同时也是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发挥。

但丁对其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有重大启示意义。

《神曲》的艺术

采用的是中世纪文学惯用的梦幻形式和象征手法,表现的是“精神发展”、“精神漫游”的框架与主题。

象征和梦幻的框架下,但丁大量使用了写实手法,整部作品的造型艺术感非常强烈,许多人物、场面、细节取材于现实生活。

《神曲》的结构宏大、严谨、匀称。

诗人按神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建构整部作品,它克服了中世纪文学特有的结构松散的不足,对近代长篇作品产生影响。

《神曲》抛弃拉丁文,用意大利文写成。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新的世界观。

“神”的悖论:

“神”要从精神上把握人,必须具备抽象和具象的二重性。

“神”是虚拟的,需要高度概括、集中,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对人起到统摄作用;但要发挥神启的警戒和示范作用,又必须使之具体化,并为其在现实中找到代理人,于是就有了教皇、主教。

这样,神又从抽象还原为具体,异变为人。

教会及其神职人员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威,努力拔高神的形象,使神至高无上,无所不包。

于是,人反而又被自己创造的神异化了。

人文主义核心思想是:

以人性反对神权;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二、各国人文主义文学成就

1、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文学三杰”显示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最初成就。

彼得拉克:

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号称“人文主义之父”。

他首先提出“神学”和“人学”这两个对立的概念,最先采用十四行诗体写作。

薄迦丘:

以传奇小说和短篇小说蜚声文坛。

《十日谈》

《十日谈》的基本主题:

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贪婪欺诈和虚伪;推崇人的自然本能和歌颂爱情至上;颂扬商人的冒险精神,反映了市民阶级的心态。

《十日谈》的框架式结构对后代小说的影响。

2、西班牙文学:

关于“流浪汉小说”:

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结构上往往用一、两位主人公的游历和冒险为线索来安排串联各种生活场面。

人物性格具有二重性;开山之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3、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早期代表是杰弗里.乔叟,号称“英国诗歌之父”。

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在结构上有意模仿《十日谈》,小说内容由一群去坎特伯雷朝拜的香客门轮流讲故事组成。

作品的狂欢化倾向:

作者营造了一个同狂欢节相似的、非官方化、非宗教化和非国家化的自由文化环境,具有鲜明的狂欢广场文化意味。

作品的语言特点是:

嬉笑怒骂、讽刺模拟、滑稽改编。

作品充满无礼的游戏、诙谐的闹剧、骂语、诅咒、誓语,表现出独特的“逆向”、“相反”、“颠倒”的逻辑。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这时期英国文学的一部重要名著。

它的文学性在于其深刻的真实性和伟大的幻想的结合,但它的思想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拉伯雷

基本情节:

《巨人传》讲述一家三代巨人的故事。

第一代巨人是国王格朗古杰;第二代巨人卡冈都亚;第三代巨人是庞大固埃。

思想倾向:

作家塑造了在躯体和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表现了他们的巨大的活力,肯定了人的热烈追求,人征服自然和主宰人世的信念和雄心。

作家还颂扬了“庞大固埃主义”,即乐天、达观的精神,描绘了“个性解放的乐园”——德廉美修道院。

对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教育以及司法机构和贪官污吏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揭露。

第三节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戏拟骑士小说形式,主要写主人公三次出马游侠的故事。

堂吉诃德既是一个喜剧形象,又是一个悲剧形象。

但就其内核和实质而言,他主要是一个悲剧形象。

作为喜剧形象,他的最大特征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现实世界在他的头脑中总是被幻想所代替而失去了本来面目。

但堂吉诃德并不等于愚蠢、滑稽,他冒险的动机是打抱不平,救世济人,他有许多新的观念,有为实现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但他实现理想的方式手段是错误的,他想用过时的骑士道来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动机引出可笑的结果,因此,滑稽的背后掩藏着悲剧因素。

作为一个典型,堂吉诃德具有超越时空的概括意义,别林斯基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模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一、结构:

点、线与方块的几何组合

二、叙事:

作者不把自己当作是无所不知的、或知之甚多的“上帝”,而是故意把事物搞得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小说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即不确定性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塞万提斯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第四节莎士比亚

一、创作概况

莎士比亚共创作戏剧作品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集一部(154首)。

早期创作:

主要创作历史剧和喜剧。

《亨利四世》是历史剧的代表作,剧中塑造了著名的幽默形象福斯塔夫。

喜剧的基本主题是表现爱情、友谊、公正、善良与现实的冲突;喜剧的基本风格是浪漫与抒情,故此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

其思想倾向主要不在于讽刺,而在于正面表达生活理想和时代精神。

在喜剧中,莎翁塑造了一大批“可爱而又奇特的女性”,她们都是“穿裙子的英雄”。

代表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中期创作:

是悲剧和悲喜剧(又称阴暗喜剧)创作时期,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时期。

这时期的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力量大大加强,对人性恶的揭露也愈发深入,显示了作家作为“人性的探索者”的深刻洞察力。

擅长把悲剧主人公放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斗争之中,让他们经受尖锐的内心斗争,剧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发展大都经历了“上天入地”的变化,剧作的整体风格是沉郁、悲怆、愤激的。

但悲剧时期的莎士比亚其本色并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伟大的“人性的探索者”。

《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晚期创作:

他退居书斋、田园,专门从事传奇剧(又称“田园喜剧”)的创作。

其中的《暴风雨》是代表作,被称作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

二、《哈姆雷特》

悲剧《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也是他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哈姆莱特是世界文学中最复杂生动的形象之一,围绕这一形象的评论,产生了众多的观点。

但在我国评论界,许多人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理解这一形象的关键是如何认识他的“忧郁”和“延宕”问题。

三、莎剧的艺术成就

1、莎剧基本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他主张“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他的时代看一看他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

”同时又大量融入浪漫主义因素。

2、莎剧的情节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特点。

他不受某些戒律的限制,剧中场景变化多端,时空跨度大;剧情大多是多层次、多线索;风格上打破传统做法,达到悲喜剧因素的融合。

3、莎剧的最大成就在人物塑造方面。

剧中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而且处于内外两重矛盾的冲突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独白艺术表现人物个性;还能使人物和作家本人的关系达到水乳交融,完美融合做到了“化身为彼”、“彼中有我”。

4、莎剧的语言丰富多彩。

能够将无韵诗体、有韵的诗句、散文、抒情歌谣融合在一起;语言风格亦庄亦谐,或雅或俗,达到了高度个性化水平。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英国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这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法国古典主义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首先与专制王权的文化政策有关。

其基本特征是:

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审美倾向上推崇唯理主义,将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奉为法典;艺术上重视规则。

主张全面模仿古代。

在古典主义制定的许多规则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一律”。

古典主义对古代文艺采取了比较僵化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与文艺复兴较大的差异。

古典主义的悲剧家:

高乃依,代表作《熙德》、《贺拉斯》;拉辛,代表作《昂朵马格》(又译《安德洛玛克》)、《费德尔》。

英国清教文学:

在革命时期最大代表是诗人弥尔顿,复辟时期的代表是约翰.班扬,其《天路历程》具有浓厚的宗教性质,采用的是“精神漫游”的题材与框架。

巴洛克文学与艺术

来自葡萄牙文,该词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意思是“形状奇特而色泽异常的珍珠”。

后来被用于各类艺术,泛指一种追求装饰性和奇特效果的风格,这种风格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追求动感或奇异夸张,充满激情和幻想为主要特点。

17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在建筑、绘画,还是在雕塑、音乐和文学,都具有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在西方有着非常突出的广泛性,“巴洛克性”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西方文化的“传神写照”,西方文化始终弥漫着巴洛克风格或巴洛克精神。

第二节弥尔顿

弥尔顿的重要作品是以口授的方式完成三部诗作:

《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三部作品都取材于《圣经》故事。

《失乐园》(1658—1665)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作品的寓意和撒但这个形象。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应正确把握作品中关于“自由意志”的一系列观点。

弥尔顿在艺术上有意向古代学习,依照希腊罗马的体例写作长诗,依照希腊悲剧的手法写作诗剧。

但他并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作品的诗句激情充沛,背景宏伟壮阔,而且充满巧妙隐蔽的讽喻。

其基本风格是雄迈和俊美。

第三节、莫里哀

创作倾向:

在古典主义作家中,莫里哀的民主倾向最突出。

他是当时法国文学中文艺复兴的最大继承者。

他的戏剧不是取材古代,而是现实。

作品内容主要是宣扬个性解放和嘲讽时弊。

他注意向民间艺术学习,对古典主义的戒律持比较灵活的态度,当这些规则束缚他的创作时,他就有所突破。

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对贵族“沙龙文学”和附庸风雅的习气进行了嘲讽;《太太学堂》涉及到当时法国的许多现实问题;《堂.璜》是一部揭露贵族罪恶最深刻的杰作;《悭吝人》是法国早期资产者的绝妙画像,剧中的阿尔巴贡是世界文学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史嘉本的诡计》把下层人物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肯定。

《伪君子》:

答丢夫形象的塑造及剧作的结构特点

这部喜剧结构严谨,冲突集中,层次分明。

全剧共5幕,地点始终在奥尔恭家的客厅,整个情节都围绕答丢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