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727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docx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200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考点分析】

修辞手法的考测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在习题里往往是这样呈现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在哪里等等)。

我们先看最近三年高考题的例子: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

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题的后一问涉及对修辞手法的指认,比较容易。

——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然后结合原诗分析表达效果。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河南等)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修辞格,然后对修辞的运用进行简单解说。

——对偶。

“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答题指导】先熟悉常见修辞的类型,了解修辞的目的是使表达更鲜明、生动。

熟悉与各种修辞格对应的修辞效果。

【归类总结】

一、几种必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格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里韦庄的《菩萨蛮》: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

①“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中李清照的《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中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如: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楼梦》宝玉所咏曲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不”字,“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专题中周邦彦《横塘路》: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中《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二、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格

1.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

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如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如民歌:

“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

”——“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际意思是:

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2.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见”与“闻”互文见义)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如烟的轻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水与沙”)

3.重叠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

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浪淘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六组名词,凸显春日清晨早行之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六组名词:

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征战的艰苦与立功的宏愿,通过漫长的时间与辽远空间展现出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组名词点出时间、地点,加之富有感伤离别色彩的景物,诗人此时的情绪就不言自名了。

5.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

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咏怀五百字》)

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引用神话传说,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课外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

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这首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

二、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问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

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后人因称表亲为蔡家亲。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是名家推崇的千古名句,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

附:

常见典故

1.折腰:

源自陶渊明,原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2.化碧:

源自《庄子》。

后来形容刚直的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血化碧玉。

3.鸿雁:

源自《汉书·苏武传》。

后用“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4.青鸾:

源自《山海经》。

后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5.双鲤;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后用作书信的代称。

6.五柳:

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来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

源自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8.三径:

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9.阳关:

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

10.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11.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12.黍离:

源自《诗经·黍离》,东周大夫经过故都,看到昔日宫殿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桑榆:

源自《淮南子》。

后比喻垂老之年。

14.杜康:

古代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

后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15.鸡黍:

源自《论语》。

后用“鸡黍”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

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外乎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五种,而诗歌常用的是记叙、抒情和议论。

记叙大致相当于“赋”,多铺陈直言。

抒情的主要手法是情景交融,一般来说,情感的表达总是需要借助形象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并不多见。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关于描写,我们应当注意一些相对的关系,如:

动与静(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与实(如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点与面(如以点代面)、抑与扬(如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工笔与白描,正面与侧面、观察角度的远近、高低、内外等、色彩搭配的冷与暖、明与暗,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综合运用等。

【答题指导】

下面的分类是为了讲述的方便,实际上,诗歌的表现手法往往是丰富多样,几种手法综合运用的,解答试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尽量使答案完善。

【归类总结】

情景交融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07年全国卷Ⅰ)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情”的角度:

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

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感情。

如: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抒发了誓不与统治者妥协的感情。

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事物有所感触,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一切景语皆情语。

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

具体表现形式有:

1.以乐景烘托欢乐的气氛,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青春作伴好还乡”。

2.以哀景写感伤的心情,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3.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再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托物言志(象征)

借写客观外物,寄托诗人某种态度或人生感慨。

如: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例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07年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反衬的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例3]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可)

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为实,无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有:

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美好的梦境,是为了从现实的失意落魄中解脱出来。

未来之境: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设想雨后花湿的景象;柳永的《雨霖铃》: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设想别后的孤独凄清。

虚实的关系有:

虚实相生、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中意象。

[例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以实写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以虚写实,如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浣溪沙》)

动静结合

为了创设意境,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是常用的写景手法。

“以动衬静”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动静结合”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极具艺术感染力。

[例5]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工笔(细节描写)与白描

细节描写是指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某一细微事实,并借此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张籍的《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白描(速写或素描)在绘画里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借用到写作领域,是指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06年北京卷)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①将:

岂②纪:

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色彩纷呈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多种感觉的综合运用

诗人摹写景物,自然要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角度来进行,而且,往往是几种感官并用,才能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

[例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唐诗以“还家”为线索,写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请分析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摹写景色的,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来摹写景色。

曰落、云光、山翠为诗人眼见之景,松风起则为听觉,“山翠拂人衣”则写触觉感受。

诗人把感情融入景色之中,表现了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点面结合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诗人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节操。

【课外拓展训练】

一、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

请略加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

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①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

①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古代诗歌鉴赏结构特点

结构是从布局谋篇的角度考虑的,主要有铺垫渲染,承上启下,前后映衬对比,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手法。

下面结合高考典型试题进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

指棋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从前后关系的角度设问,可以看作是相互映衬的关系,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

“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徴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6年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