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592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docx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277100)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

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

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3]。

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

对其进行保护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历史街区丞待改造。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段具有封建、落后的一面,同时原有建筑设施不能满足城市新功能的需要,需进行改造与更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因此,历史名城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显然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如何合理地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共生之路,是目前城市规划中最紧迫的课题,也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街区北起里运河,南至承德路,是淮安运河文化长廊的一部分,也是主城区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历史文化地域,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丰富文化内涵,有历史遗存的清江文庙、慈云寺、吴公祠、观音庵、清江大闸等。

另外,该区域周边不大的范围内紧密聚集了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四大教派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从淮安市文庙-慈云寺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情况出发,浅谈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几点体会。

3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

 

3.1内在价值与文化内涵

图1风貌区概况展示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1986年12月原淮安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新淮安市由原淮阴市(现清浦、清河两区)、淮安市(现楚州区)和淮阴县(现淮阴区)合并组成。

文庙—慈云寺街区位于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核心区内,是一块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街区,地处淮安市主城(原淮阴市)中心区东南部,北倚里运河,东、南、西侧均由城市主要道路——承德路环绕,滨河有轮埠路,区内有花街和牛行街等主要街巷,规划用地面积19.46hm2(图1)。

3.1物质文化资源

(1)传统文化资源。

主要包括传统儒学文化资源(文庙)、宗教文化资源(慈云寺)、传统氏族文化资源(吴公祠)、传统民俗资源(明泉浴室)及传统城市与名居建筑资源等。

(2)运河文化资源。

主要有里运河滨水岸线、设施(清江大闸、若飞桥)、环境与景观。

位于古运河航道上的清江大闸于1987年9月公布为原淮阴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3)古树名木。

街区内有两处古树名木,一处为凌霄,位于轮埠路中段;另一处为古银杏,位于观音巷中段,邻近文庙,均有上百年树龄,为淮安市挂牌古树名木。

3.2非物质文化资源

(1)传统人文资源——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指民俗民风、生活方式、礼仪、戏曲、地方手工艺、名人与艺术(书画、园艺等)。

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淮菜、庙会、十番、淮剧、跳判官、花跷扑蝶、博里农民画、小淮绣、蒲编与苇编等。

(2)传统中医学资源——个体中医门诊。

位于牛行街西段,租民房营业,由当地名中医孙石山、孙竹山主诊,口碑较好,就诊者甚多。

3.3周边环境资源

风貌区南侧毗邻苏北最大的公园——楚秀园,北临里运河文化长廊滨水景观带,与若飞桥、御马头桥、中洲岛、基督教堂(老堂)、古清真寺、运河广场、美食街隔河相望,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较好,人文景观丰富。

4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

4.1街区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街区的发展一直徘徊于开发与保护之间。

导致引发了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以街区建设以开发为主导;例如花街住宅区、华新苑等新建居住区、淮阴市利民家化厂、清浦区政府大楼等建筑,不论其建筑体量、建筑风貌,还是其工业、办公的使用功能都对文庙——慈云寺街区的历史特色及空间景观造成了破坏。

二是一些单位长期占用文保建筑,大量临时建筑、违章搭建在此见缝插针,陆续形成棚房包围古建的现象,使该地区出现了衰退问题(表1)。

表1:

文庙—慈云寺街区衰退问题

衰退类型

主要表现

物质性衰退

结构性衰退

功能性衰退

建筑老化、历史风貌消亡和基础设施支撑差等现象

现有的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不能适应新的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老龄化、企业停产倒闭等

居住功能异化、混居杂居较多和起居私密性差等现象

三种情况长期交织,形成现在文庙—慈云寺街区用地性质混杂干扰、建筑破旧、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挤不畅、历史特色消退、街区整体环境面临威胁的局面。

4.2风貌区保护与发展的动因

4.2.1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特色建设的需要

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风貌破坏、历史断层等问题逐渐引起当地各界注意,本地的传统文化、历史特色日益受到了决策者的重视,文庙—慈云寺街区作为淮安主城区核心区块,是城市历史传统和地方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它的有效保护和适度发展能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

这些意识和观念上的转变给文庙—慈云寺街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

4.2.2城市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

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旅游业向产业化的全方位发展,开拓地方文化为特点的城市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向纵深延伸的必由之路。

传统街区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形态与特色,对游客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城市中心区的传统街区地处商业发展的黄金地段,将成为第三产业集中地区和城市中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这将构成文庙—慈云寺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4.2.3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近年来城市间的综合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城市城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建设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淮安市建设苏北中心城市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4.2.4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要求

该地区的用地功能混乱、管网老化、基础设施缺乏、交通拥挤不畅,难以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街区内的传统居民区中许多居住建筑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已经相当破旧。

城市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5传统街区整体风貌的建构与塑造的基本原则

5.1构筑内外交融的开放型的空间景观网络

在风貌区中布置两条空间景观轴,一条为南北向沿文庙建筑轴线的文化轴,沿轴串通中洲岛、文庙、文庙广场以及楚秀园等景点;一条为东西向沿牛行街商业文化步行街的历史轴,沿轴串通慈云寺广场、文庙广场、吴公祠民俗文化广场以及东部综合区,使历史文化得到充分展示。

根据区内街巷与道路组织,布置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步行绿带,使北部里运河滨河绿带与南部楚秀园城市绿地向街区渗透,运用视廊、观景点、对景等手法,活跃风貌区内部景观,构筑环抱于周边开放空间之中、内外交融的开放型的景观与空间网络。

5.2保持传统街巷与合院式建筑的空间肌理

建筑风貌上强化小尺度的传统建筑特色,建筑以较小的尺度和体量展开(如临街建筑高度从一、二层过渡到三、四层),布局方式主要为院落式空间,组群式布局,形成合院式建筑的空间肌理。

特别做好各沿街及沿文物古迹和绿地广场的建筑平立面设计,做到进退有致、高低错落、空间尺度适宜且具优美的天际线。

发扬传统空间特色,改善原来混杂的面貌,以曲折的小尺度步行街作为街区内部交通流线[5]。

5.3突出传统空间节点与标志性建筑

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传统空间节点,如:

文物古迹点、历史遗迹点、街道广场以及里运河沿岸的观景点等。

尤其突出展现慈云寺入口广场、文庙广场、吴公祠民俗文化广场、旅游及商业娱乐综合区广场,以及文庙西侧游园节点、古银杏园节点、凌霄古树节点等重要空间节点,这些空间节点的设计,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多彩(图2)。

规划将文庙大成殿、复建的慈云寺佛塔、清江浦楼等作为该地区和运河文化长廊中的标志性建筑。

5.4建筑风格与色彩的控制

街区内的建筑以地方明清建筑的形式为主,新建建筑与文物建筑在保持统一协调中求创新和变化[6]。

规划建筑的色彩以淡雅、朴素的灰色、青色、白色为主,其材料采用反映当地传统风貌的青砖、灰瓦及其他合适的材料,庭院与建筑的细部(屋面、檐口、门窗等)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力求创造新意。

5.5建筑高度控制

西部片区:

在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内控制建筑不超过2层,文庙巷以西、以东30m及牛行街两侧15m的范围内,规划建筑层数不超出3层,建筑总高度不超出文庙的檐口高度。

中部片区:

可开发地块的规划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

在清浦区政府办公大楼及华新苑周围,布置高度2-5层的商住建筑,以形成保留建筑与风貌区空间与视觉的过渡与协调。

东部片区:

建筑层数不超过5层。

 

图2文庙-慈云寺地区空间节点示意图

6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6.1功能转换与结构整合

在现状基础上,调整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各项设施,并将各功能区通过景点、步行系统、绿化广场等开敞空间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三区一带”功能布局(图3)。

 

图3文庙-慈云寺地区功能分区

(1)宗教、儒学文化保护与展示区。

位于街区西部,以文庙和慈云寺为核心,由文物核心保护区(文庙和慈云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构成。

文庙、慈云寺应以文物建筑的绝对保护和修复式保护为主。

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

建筑高度以一至两层为主,建筑风格与慈云寺、文庙等文物建筑协调,以地方明清建筑的形式为主。

区内可安排相关的旅游产品销售、文化市场(字画、工艺品)、地方戏剧院、书场茶馆、素食、风味小吃等功能设施。

(2)民俗文化展示区。

位于用地中部,范围从文庙东侧规划支路至华新苑东侧规划支路,由吴公祠、明泉浴室保护区(民俗文化研究)和民俗文化展示区(特色街市、手工艺作坊与展示、民俗文化广场、淮扬特色餐饮、中医保健)构成。

建筑高度为二至三层,规划将吴公祠及临近建筑改建为民俗博物馆,在华新苑东侧安排为经营者服务的商住用房。

(3)旅游及商业娱乐综合区。

位于用地东部,范围从华新苑东侧规划路至规划中的承德路延长线,由旅游接待服务(假日酒店)、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构成。

建筑形式为传统地方风格,高度为三至五层。

(4)里运河文化长廊滨水景观带。

将里运河至轮埠路间的滨河地带及远期拆除的花街住宅区用地建设为滨河景观绿带,适当点缀亭台楼榭,布置游船码头,为市民休闲旅游、运河垂钓与水上游览服务。

6.2传统街区历史遗存的保护

(1)历史遗存建筑的保护。

对街区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采取保存、修复、复原的保护方式,严格按文物保护的要求实施保护,保持原貌,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遗存,强调保护的“原真性”[7]。

划定严格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对吴公祠、明泉浴室等较为有名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历史遗存建筑(准文物点),采取整治的方法,即保存建筑的传统风貌,局部(主要是立面、屋顶等建筑外观)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内部进行整治改造。

(2)传统民居的保护。

对街区内的民居建筑,鉴于其建筑风貌一般、质量较差,采取更新的保护方式,即按传统风貌改造或重建。

能在原址保护的,按其原有风貌特征进行修缮、改造,立面、屋顶等建筑外观尽量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

确实不能在原址保护的,利用其拆除后的建筑材料选址重建,主要安排在文庙两侧东、西市,吴公祠及明泉浴室片重建。

重建建筑尽量利用原有材料和构件,建筑形式应符合地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特征,严禁使用铝合金、瓷砖、卷闸门等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材料。

(3)古树名木的保护。

规划对街区内的两处古树名木(凌霄和古银杏)提出完善的保护措施,树中心直径12m2内不得建任何建筑。

轮埠路两侧现状有较多树木,道路改造时道路红线控制在12m,并避开现状树木集中处,尽量保留现有树木。

6.3历史文化资源的更新

(1)保持文庙、慈云寺的宗教用途。

慈云寺作为仍在使用的佛教寺庙,其宗教用途继续保留,文庙内部按原型制复原,作为儒学文化展示区,宗教寺庙应继续发挥其在传统街区中的核心作用,通过物质环境的保护和复原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强化其宗教活动功能[8]。

(2)吴公祠、明泉浴室片改建为民俗博物馆。

将吴公祠、明泉浴室片改造为民俗博物馆,其南侧建设民俗文化广场,既可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增强街区的文化职能,又有利于历史遗存建筑的保护。

(3)建设花街斋菜素食街及轮埠路特色餐饮街,弘扬地方饮食文化。

在文庙西侧规划建设与慈云寺相配套的花街斋菜素食街,弘扬佛教饮食文化。

轮埠路南侧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与里运河北侧美食街相呼应,弘扬以淮菜为主的地方饮食文化。

(4)营建传统特色街市,展示地方民风民俗。

文庙东、西侧规划建设东市、西市两条传统特色街市,主要从事古玩、字画、工艺品,旅游产品销售与服务,构成牛行街与里运河滨水绿带之间的游览购物通道,为市民和旅游者服务,并将清江浦楼、中洲岛等里运河景观引入街区内部。

在古银杏园与吴公祠民俗文化广场之间规划建设民俗文化街,与吴公祠民俗博物馆一起,构成手工艺作坊与展示、民间艺人广场以及民俗文化研究与展示区。

牛行商业步行街主要布置旅游产品销售与服务设施、文化市场(字画、工艺品)、地方戏剧院、书场茶馆、风味小吃、传统中医保健等,形成特色街市。

牛行街主入口设在慈云寺广场及文庙南入口广场。

规划的牛行街等街巷按步行街的要求予以设计,牛行街宽度控制在10-12m,民俗文化街宽度控制在8-10m,东市、西市宽度控制在4-7m,保持传统街巷的尺度,两侧布置传统特色的商铺,底层为通透的商业空间,街道采用石板铺面。

在步行街中合理布置路灯、绿化、商店、垃圾桶、花坛、IC卡电话、公厕等公用设施及城市家具。

7结语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而言,保护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任务,又是塑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层次,在这一项工作中,必须树立正确的保护概念,采取科学合理保护措施是取得成效的关键之处,保护的历史风貌街区对塑造城市特色,形成具有地方风格的城市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荫昶.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利用——以北海珠海路、中山路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03(3):

10

[2]黄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刍议──以昆明文明街的改造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2):

245

[3]沈福煦.重在文化内涵——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与建设管理[J],时代建筑,1998(3):

84

[4]李保峰,张卫宁.租界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由武汉租界建筑状况所想到的[J],新建筑,1999(6):

18

[5]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6]贺静,唐燕,陈欣欣.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开发——我国大城市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模式[J],城市规划,2003(4):

118

[7]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2003(4):

65

[8]阮仪三,严国泰.历史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J],城市规划,2003(4):

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