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表格+文本式教案共2篇.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表格+文本式教案共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表格+文本式教案共2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表格+文本式教案共2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本式+表格式(共2篇)
9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
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
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
《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
“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
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
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
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板书:
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
(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
(可爱)(板书:
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课件出示9)
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
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
【设计意图:
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
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
板书
内容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月亮景色美丽
第二课时 (课件出示11)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
《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设计意图:
提醒学生用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是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
“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
“缘”书写时右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
“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
横岭侧峰)(教师板书:
变幻莫测)
4.师: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
远近高低)(教师板书:
千姿百态)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
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课件出示19)
7.师: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
(四)总结
师: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
梅花
师:
说得对!
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
《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22)
师:
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
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雪白梅香(教师板书:
雪白梅香)。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23)
师:
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南宋朝。
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
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设计意图:
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练习,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兴趣。
】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
【设计意图:
充分朗读是理解诗词最有效的方法。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两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
学习课外诗句,更利于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积累素材。
】
板书
内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岭
变幻莫测
侧峰
远近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
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9古诗三首
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5.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
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7个,会写的字有12个。
这些生字分散在三首诗中,教学生字时,结合诗歌的内容,认清字形,弄懂字义。
注意围绕生字的字形特点、结构特点、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
如:
“费”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竖折折钩要写得稍宽,“贝”顿点要有力。
在教学生字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2.在读中理解
本课三首诗歌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教学时,把朗读放在首位,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解析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发挥想象
诗歌短小精悍,往往用很少的字就能传达丰富的意思。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读诗,琢磨关键词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同时,品味每句诗的意思,琢磨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
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3)熟读这三首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暮江吟》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
1.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吟》,去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板书:
暮江吟)
2.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呢?
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师从“简洁、全面”等角度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3.认清字形,注意会写字的写法。
“瑟”是平舌音。
“暮”字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
“吟”字“口”小偏上,“今”撇捺伸展。
设计这个环节,既能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又能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概括能力和字词认读情况。
二、诗歌朗读指导
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学生仔细听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读通全诗,大致了解全诗的意思。
3.诵读全诗。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划一划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生读诗,并划分节奏,师巡回指导。
指名朗读,通过朗读展现古诗的朗读节奏,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提示:
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
固定的词语不能分开,意思关联紧密的地方不能分开。
)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朗读指导: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详细描写夕阳下江面的颜色,体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致,心情之闲适,读的时候要放慢速度,把这种闲适的心情表现出来。
后两句是特写,写出了九月初三夜露和月的样子,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之情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诗歌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三、品味诗歌
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课件出示:
暮江吟
暮:
日暮,黄昏时分。
点明了时间。
江:
点明了地点。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找景物。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描写了哪些景物?
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生找答案,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
残阳、江、露、月。
3.品诗句。
(1)诗人笔下的景物为什么这么吸引人?
这和诗人的用词分不开。
我们来看第一句: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
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找出自己觉得用得好的字。
学生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
“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
为什么?
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
“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
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
(板书:
闲适亲切)
(2)读第二句诗,思考: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诗,思考问题,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师及时作出评价。
课件出示:
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总结:
这句话写出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奇幻、美妙,令人称奇。
(3)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学生读诗句,思考:
“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思考,并在全班汇报。
师总结:
“可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
那么,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
我们看看下一句:
课件出示:
露似真珠月似弓
(4)思考: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诗人觉得可爱呢?
(板书:
露珠——真珠月——弓)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5)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
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
设计意图:
先从题目入手,紧接着抓住重点诗句来品味诗中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1.品读这首诗,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拿起笔,把想象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2.在学过的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把诗背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吧。
第2课时
《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字
1.板书题目:
题西林壁。
师: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谁来说一说?
生读题目,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
壁:
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2.作者简介。
师: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二、通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教师指导:
“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峰”左窄短,右宽长;“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
读之前先划分朗读节奏,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如:
读“侧成峰”的时候,节奏要放慢,声调要跟着降低,这样就会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请同学们读后面的几句。
课件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指名读、齐读。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感悟
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全班汇报。
师及时评价并总结:
从“横”“侧”两个字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
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板书:
横——岭侧——峰)
2.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
(板书:
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
3.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4.读后两句诗。
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
预设: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的意思,从观察角度入手,感悟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从两方面入手来了解诗歌,达到对诗歌由浅到深的认识。
加深印象,使训练目标落实到位。
四、拓展延伸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各抒己见。
师引导:
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