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39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

《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137个实验复习.docx

小学137个实验复习

1.视觉停留实验(三上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第1课《科学是……》)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纸条、长杆铅笔(用来卷纸条)、彩色笔等材料

活动过程:

1.将纸条对折,在距离纸条折缝两厘米处用铅笔轻轻做一个小记号,这是为了避免画得太接近折缝影响效果。

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两个表情、姿态不同的小人(画在上下两页相同位置上)

3.把上面一张纸条紧紧地卷在一枝铅笔上。

用铅笔卷住上面的纸条,一定要卷紧,使之抽去铅笔后仍能自然卷曲。

4.左手按住纸条的上部一角,右手拿住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地快速地伸展、卷曲。

(纸条始终卷在铅笔上,铅笔要贴着桌面。

)学生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小人动起来了

实验结论:

这是人眼的一种暂时记忆能力——视觉暂留造成的。

1842年,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这一现象,后人根据他的发现发明了电影。

视觉暂留:

人的眼睛具有保持视觉印象的特性。

视网膜在受光刺激停止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这种把视觉印象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作用叫做视觉暂留作用。

实际测量结果表明,在光源既不强也不弱的情况下,眼睛保留视觉的时间大约是0.1秒。

因此,当一个闪烁的光源,在每秒种闪烁超过10次的时候,看起来就会觉得它不是闪烁而是发着均匀的光亮了。

 

2.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三上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第2课《做一名小科学家》)

活动目的:

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

活动准备:

回形针、纸鹦鹉、卡纸、剪刀、铅笔、彩色笔

实验过程:

1.制作纸鹦鹉(可以课前做好)

2.试着让纸鹦鹉在手指上站起来。

等学生发现站不起来时,再发给他们回形针。

提示:

回形针别在哪里,纸鹦鹉能站起来。

实验现象:

回形针别在纸鹦鹉的尾部,纸鹦鹉站起来了。

实验结论:

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

当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点)的下面,那么这个物体稳定性就强。

 

3.观察蜗牛或蚂蚁,完成一份观察记录(三上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第3课《校园的小动物》)

(1)观察蜗牛

活动目的:

观察、了解蜗牛

活动准备:

活体蜗牛、记录纸

活动过程:

1.画出蜗牛的外形

2.观察蜗牛是怎样出壳的

3.观察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活动提示:

课前组织学生在校园里捉蜗牛,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蜗牛头部的腹面有口,口里有颚片和齿舌,齿舌上生长着许多排列整齐的小齿,齿舌的前端可以从口里伸出来刮取食物。

(这是学生第一次借助工具观察,要加以指导。

)蜗牛喜欢夜间活动,白天用布把蜗牛的盒子包起来,晚上打开放到有光的地方,几天后,蜗牛在白天就可能变得活跃起来。

当蜗牛受到惊吓会缩回壳里,观察时,要安静等待。

实验现象:

它有石灰质的螺旋状的外壳,但是外壳比较平,锥心突起不高。

外壳一般是灰色、赭色或者淡绿色。

蜗牛的身体肉质,无内骨骼,极易变形。

一般有四个触角,两长、两短触角的顶端有眼。

蜗牛的身体后半形成腹足,通过腹足的蠕动,在物体的表面行走。

一般总是触角先出,试探一下周围,如果没有危险,就会慢慢把头也伸出来

蜗牛的脚(腹足)是身体最大的一部分,脚底部的肌肉前后做波浪状的收缩和蠕动时,就使蜗牛缓缓地、轻柔地滑向前去。

蜗牛的足上有一种叫“足腺”的腺体,会产生黏液,在蜗牛移动后会在身后留下一道黏液。

(2)探究蜗牛的食性对刺激的反应

活动目的:

探究蜗牛的食性对刺激的反应

活动准备:

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酒

活动过程:

观察蜗牛吃什么

在蜗牛面前放上醋、酒等刺激物,观察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实验现象:

在蜗牛面前放上醋、酒等刺激物,蜗牛会收缩起触角。

活动提示:

蜗牛要饿上一段时间才会对食物反应积极。

 

活动目的:

探究蚂蚁的习性。

活动准备:

几只不同窝的蚂蚁

活动过程:

1.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个烧杯中,观察它们的反应

2.再多放几只试试(让它们数量不等)

实验现象:

当不同窝的蚂蚁被放到一起时,尤其是数量不等时,它们会立刻咬杀起来,而同窝的不但不咬,还会互相喂食。

实验结论:

这是因为蚂蚁身上都有一种“窝味”,这种窝味与窝的材料、贮藏的食物和蚂蚁本身的分泌物有关。

 

4.挤出蔬菜或水果里的水(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1课《生命离不开水》)

实验目的:

启发学生动脑想办法,判断植物体内丰富的含水量。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菜板、一把菜刀、一块纱布、一个小烧杯、西红柿或黄瓜等含水量很高的植物)

活动过程:

1.先称一称西红柿的质量

2.小刀把西红柿切成小块

3.用纱布包起来挤捏。

4.再称一称,看看汁水和残渣的质量

实验提示:

强调安全,注意良好习惯养成,从操作台的卫生到残渣的处理、汁水的倾倒等。

实验现象:

发现残渣比完整的西红柿轻了许多。

 

5.观察水的特点(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2课《观察水》)

活动目的:

通过找水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学习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装在无色透明容器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

活动过程:

桌上有4杯液体,分别是牛奶、白醋、糖水和冷开水,找一找,哪一杯是冷开水,说说你是怎样找到冷开水的。

活动提示:

1.找水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概括出水的基本性质,同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2.学生品尝液体时,不要共用一根筷子。

3.学生易将气味和味道混淆,告诉学生闻的是气味,尝的才是味道。

4.教育学生,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闻,也不随便尝。

5.教给学生闻的方法。

 

6.水的毛细现象(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3课《神奇的水》)

活动目的:

发现水的神奇之一:

毛细现象

活动准备:

烧杯、红色的水、窄条薄纸巾或棉面条

活动过程: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

2.用粉笔吸墨水。

实验现象:

红颜色的水沿着纸巾“爬”了上来。

粉笔被墨水染黑了

实验结论: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7.水的表面张力(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3课《神奇的水》)

活动目的:

发现水的神奇之二:

表面张力

活动准备:

一元硬币、滴管、水、玻璃杯、回形针、水

活动过程:

1.猜猜1元硬币上能容纳多少滴水。

先把猜测的结果写下来,然后亲自做一做。

2.把回形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

实验现象:

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也没流下来。

实验结论:

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8.水的压力(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3课《神奇的水》)

活动目的:

了解水的神奇之三:

水有压力,压力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

活动准备:

大可乐瓶、钉子、胶布、水

活动过程:

1.用钉子在瓶壁由上向下等距离地扎3个一样大小的孔。

2.用一长条胶布将3个孔贴上,再往瓶里装水。

3.撕去胶布,观察射出的水流有什么不同。

4.如果抬高瓶子的位置,喷射的水流有变化吗?

活动提示:

钉子扎的眼尽量大小相同保证实验的公平性。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水有压力,水深度越深,压力越大。

 

9.水的浮力(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3课《神奇的水》)

活动目的:

了解水的神奇之四:

水有浮力,初识浮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带刻度的大烧杯、小烧杯、砝码、橡皮泥、水

活动过程:

1.在一只小烧杯的底部粘一块橡皮泥

2.将小烧杯放进装有半杯水的大烧杯中,同时记下大烧杯中的水位刻度

3.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放入小烧杯中

4.观察大烧杯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5.如果再加一个50克重的砝码,水位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在初始状态下,每加进一个50克的砝码,水位就上升50ML。

提示:

要学生在预测与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

 

10.认研究水的溶解(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3课《神奇的水》)

活动目的:

认识水的神奇之五:

能溶解物质

活动准备:

方糖、1-2粒高锰酸钾、烧杯、搅拌棒、水

活动过程:

把方糖或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观察方糖或高锰酸钾的变化

提示:

高锰酸钾用量控制1-2粒,刚放高锰酸钾时,不能搅拌。

实验现象:

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水变甜了。

高锰酸钾放入水使水变成紫红色。

实验结论:

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11.比较纸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三上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2课《纸》)

活动目的:

了解纸的结实程度和纸纤维的疏密差异

活动准备:

不同的几种纸、放大镜

活动过程:

1.把报纸按纵向、横向截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2.把截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钩住,两个人拉一拉,有什么发现?

3.再按纵向和横向分别撕一撕纸。

4.用放大镜或简易显微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的毛边,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实验提示:

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对常见事物不只做表面性的研究,要发挥想象力去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特点。

要选用较为传统的纸差异较大,如毛边纸、宣纸、草纸、卷筒纸。

放大镜下的毛边,有的疏松,有的细密,要引导学生描述。

实验现象:

纵向比横向结实

实验结论:

 

12.比较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三上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2课《纸》)

活动目的:

研究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

活动准备:

各种纸制品(面巾纸、普遍白纸、蜡纸、马粪纸、包装纸等)、滴管、有颜色的水等。

活动过程:

吸水性实验,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有颜色的水,观察并比较水的扩散

透明度实验,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最好

实验提示:

注重方法的指导,滴水多少要相同。

把纸对着亮光,或把纸蒙在手电筒、灯泡上,或把文字、图片垫在纸下都可以用来研究纸的透明度。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3.比较棉布与尼龙的不同(三上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3课《纺织材料》)

活动目的:

了解棉布与尼龙织品的差异

活动准备:

棉布、尼龙、打火机、有颜色的水

活动过程:

1.比较燃烧后的气味。

(对两种布料燃烧时的火焰、烟、时间长短、灰烬、气味等做仔细观察,发现其中的差异。

2.比较吸水性。

(1.裁剪同样大小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布料的一端同时浸入水中。

3.过一会儿,比较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提示:

为保证条件相同,可将两块织品挂起来固定,然后,让其下部同时接触水,以便学生获信服的感知经验以及结论)

 

14.研究金属的性质(三上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4课《金属》)

活动目的:

研究金属的导热性、延展性。

活动准备:

铝勺、塑料勺、木筷、竹筷、铁锤等。

活动过程: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进热水里,几分钟后摸一摸各种物品的上端,你有什么感觉

2.把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或水泥地上,用铁锤敲打,有什么发现

(提示:

引导学生对实验活动设计,包括实验条件的控制,要先动脑后动手。

知而后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5.配制溶液并吹出不同的泡泡(三上第五单元《提出问题》第2课《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活动目的:

在吹泡泡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活动准备:

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活动过程:

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将水和洗洁精按4份水、1份洗洁精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并轻轻搅拌,然后用吸管来吸。

用各种吸管吹

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

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活动提示:

1.学生可用他们想用的材料配溶液。

2.提醒学生注意卫生,不要把放在嘴里的一头弄上溶液,更不能把溶液吸到嘴里

3.吹气时不能过分用力。

气流要均匀,要慢。

可用粗细不一、长短不一的管子。

4.铁丝框可是平面的,也可是立体的,如四面体。

拉方框时要稍慢一些,拉圆圈时要快。

5.要及时擦干净桌面。

6.吹之前,先思考:

想吹出什么花样的肥皂泡,可一次性吹出来,也可分几次吹。

 

16.探究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三上第五单元《提出问题》第2课《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活动目的:

知道获取问题答案的常用方法:

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假设:

乒乓球的反弹高度和下落的高度有关。

需要的材料:

乒乓球、标尺、记录表格

研究步骤:

1.分别从1米、1.5米的高处松开手后,让乒乓球落下;

2.连续三次观察反弹的高度并作记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提示:

1.引导学生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

2.学生本学期才上科学课,实施完整的探究机会较少,要指导并帮助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反弹高度是否与反弹物有关的实验计划。

 

17.观察土壤(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2课《了解土壤》)

活动目的:

认识土壤的特征

活动准备:

土壤标本、筛网

活动过程:

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学生将土壤倒在白纸上,摊开,两人合作,一人观察,一人记录。

尽可能写下发现。

 

2.用筛网过滤土壤,仔细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

活动提示:

1.告诉学生土壤的来源地,明确观察对象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2.设计好观察空白表,让学生填写。

3.用筛子分离时,要将土壤晒干,然后用筛子筛下土壤中较大物体,并进行分类。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8.研究土壤的成分(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2课《了解土壤》)

活动目的:

认识土壤的成分

活动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

活动过程:

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什么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什么,过一会又看到什么

3.搅拌以后,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4.取一些土块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发现什么(比较颜色、质地、硬度等方面的差异)

活动提示:

搅拌要彻底。

越彻底,土壤分层现象越明显。

静置时间越长,沉淀现象越明显。

先安排做纸巾上留下了水分的实验

烧土壤时要注意安全,以免烫伤。

 

19.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不同(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2课《了解土壤》)

活动目的:

了解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用多种方法了解其不同

活动准备:

沙土、黏土和壤土、杯子、漏斗、水、纱布等。

 放大镜、水

渗水性实验注意点:

1.倒水时,同组三名同学一定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漏斗,不能抢先。

2.倒水动作不要太猛,要让水缓慢流进土壤,否则水把土壤冲散会影响渗水速度。

3.倒水后千万别晃动漏斗或搅动土壤。

4.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渗水时土量和水量都定为80毫升为宜,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5.先按比例配好标准土样,配好土样比较干燥,提前一天给它淋上水,保持一定湿度,以潮湿但不黏连为宜。

 

用更多方法比较不同。

1.用放大镜看。

2.用手捻一捻。

3.和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20.做肥料袋(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3课《肥沃的土壤》)

活动目的:

通过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等

活动过程:

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

2.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

3.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别忘了经常翻动。

提示:

选择较易腐烂的东西。

要记录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东西,便于过后对照。

为加快植物成肥过程,可在塑料袋中装入一两条蚯蚓。

用深色的东西轻轻盖在上面。

 

21.“保持水土”模拟实验(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4课《土壤的保护》)

活动目的:

了解植物对土壤蓄水能力的作用。

活动准备:

泥土、草皮、水壶

活动过程:

1.准备大小相同的两块土壤,一块有植被、一块土壤没有植被

2.用喷水壶分别向两块土壤上浇水。

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土堆的大小保持一致。

3.观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2.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三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果实和种子》

活动目的:

认识种子的构造

活动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种子、镊子等

活动过程:

1.先预测种子里有什么,将预测画在活动记录上

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所看到的。

提示:

一定要先预测,再解剖、观察、记录、表达;指导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皮剥去,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

强调实验记录,预测时画一次,观察时再画一次,通过两次实验记录的对比,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3.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三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果实和种子》)

活动目的:

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活动准备:

4只一样大小的透明瓶子、餐巾纸(最好薄纱布)、一些同种植物的种子)

活动过程:

1.在4只瓶里各放入两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

将1号瓶里拧紧。

2.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

3.将1、3、4号瓶放到冰箱里。

五六天后观察4只瓶子。

提示:

这个观察需一周,教师可以带全班学生做一个演示装置来完成观察活动。

实验现象:

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发芽,因为没有充足的水分;2号瓶中的种子没有发芽,因为没有适宜的温度,4号瓶中的种子基本没有发芽,因为瓶中没有足够的空气。

3号瓶中的种子发芽了。

实验结论:

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与光线没有关系。

 

24.观察茎的运输作用(三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2课《根和茎》

活动目的:

认识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小刀

活动过程:

取一株有茎、叶的植物,插入红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和叶的变化

提示:

为了让学生看清红墨水沿着导管由下向上慢慢移动,最好选择凤仙花、宝贵竹的嫩枝做实验。

茎的斜切、横切要做指导。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25.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三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3课《叶和花》)

活动目的:

认识叶的蒸腾作用

活动准备:

选择一株叶片宽阔且角质层较薄的植物(如天竺葵、月季、大丽菊),两只塑料袋

活动过程:

1.给一盆植物浇足水后,选取两根大小差不多的枝条

2.将其中的一根枝条的叶全部摘除

3.给两根枝条同时罩上塑料袋并扎紧

提示:

要先将植物浇足水,并将实验装置放在阳光充足、温度较高的地方

实验现象:

套有叶片的塑料袋里有小水珠,未套有叶片的塑料袋里没有小水珠。

实验结论:

套有叶片的塑料袋里有小水珠,是植物体内“多余”的水吸收了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汽从叶中某个地方跑出来凝结而成的。

 

26.研究叶的光合作用(三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3课《叶和花》)

活动目的:

认识叶的光合作用

活动准备:

两株相同的植物

活动过程:

1.选择两株差不多大小、同一个品种的植物

2.将一株放在阳光下,另一株放在房间阴暗处

3.给它们浇同样多适量的水

4.分别观察、对比它们生长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提示:

分析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逐步学会对比实验;选择喜阳的植物;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26.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活动目的:

观察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验证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活动准备:

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剪刀。

实验假设:

根据植物向光性的原理,幼苗应朝向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方法步骤:

(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其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侧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的温度、天气等情况。

将观察日期、时间、环境条件(温度、天气)、幼苗生长情况等列表记录。

实验现象:

幼苗朝向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

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27.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三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3课《叶和花》)

活动目的:

认识花的构造

活动准备:

花(选择完全花,如桃花、油菜花、百合花、杜鹃)、镊子、放大镜

活动过程:

用镊子由外向里,依次解剖

活动现象:

萼片:

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

通过鲜艳颜色吸引昆虫。

雄蕊:

制造花粉。

雌蕊:

接受花粉。

 

28.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1课《认识固体》)

活动目的:

认识固体的性质

活动准备:

四种固体材料、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学生运用感官认识物体,如看、闻、尝、听、摸

2.完成记录

   名称

性质

石块

螺帽

玻璃

橡皮

颜色

 

 

 

 

形状

 

 

 

 

软硬

 

 

 

 

透明度

 

 

 

 

3.观察结束后,整理桌面,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

 

29.研究固体的混合和分离(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1课《认识固体》)

活动目的:

认识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

学会分离固体的方法

活动准备:

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或量筒

筛子、两种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

活动过程:

1.介绍如何使用量筒或量杯,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知道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2.先预测,然后进行混合和测量

实验结论:

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

分离提示:

选取的两种固体的大小要考虑筛子孔眼的大小,小颗粒的大小应小于筛孔的孔眼。

 

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质量。

为了保持天平测量精确,要注意:

1.每台天平能称量的最大质量叫做天平最大称量,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用镊子往盘里加减砝码要轻拿轻放。

2.保持天平干燥、整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30.研究固体的沉和浮(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活动目的: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活动准备:

在水中会沉或会浮的固体若干、还容易判断的若干、一个苹果和一块、一截蜡烛和一支蜡烛

活动过程:

1.先预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说不清的归入可能会沉可能会浮之中

2.将固体依次放入水中,进行验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1.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活动目的:

认识固体的溶解现象以及与水混合、分离的现象

活动准备:

面粉、盐、水、搅棒

提示:

面粉和盐要一样多,水也要一样多;先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搅拌后要静置一会再描述看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

盐溶解于水,面粉基本不溶解于水。

分离的方法:

过滤、沉淀、蒸发

 

32.比较各种不同液体的性质(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3课《认识液体》)

活动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