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358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情况

(一)研究范围

项目用地位于市区,滨临市太子河观光带、鼎翔湿地生态小镇、苇海蟹滩景区。

(二)交通区位

项目所在地,交通便利。

距北京550公里,沈阳160公里,大连260公里;沟海铁路、秦沈高速铁路、京沈高速公路,连接沈大与京沈的盘海高速公路都经过赵圈河乡区域北缘。

二、可研报告编制工作依据

1、市人民政府: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市人民政府:

《市城市总体规划》;

3、市人民政府:

《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4、市计委、市旅游局:

《市旅游业“十五”计划》;

5、市旅游局:

《辽河三角洲湿地旅游开发规划》;

6、《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10);

7、《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5、《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一)设立旅游集散中心是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旅游中心是向不同类型、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提供旅游全要素服务的集中场所,也是为旅游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个高效的集中平台,同时还是为政府集中进行旅游公开管理的载体。

其具体的组织形式,有主要为散客出游提供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票务中心;有为参与组团旅游的游客提供服务的旅游超市(旅行社与宾馆住宿超市)或旅游交易中心(主要参与国内外中长距离旅游、市内和区域性景点组合型线路旅游);有为各种游客提供信息服务的旅游问询中心;为各类游客提供旅游商品集中选购的购物中心;为本地和外地政府和企业提供旅游促销宣传的旅游推介中心,有为政府提供旅游质量管理监督的旅游投诉和质量监督中心。

从各地设立旅游中心的效果看,只要经营得法,除了可以直接为群众服务,具有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的重要政治意义外,还有助于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旅游形象,进一步开发旅游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业迅速发展,增加政府税收与企业收入,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一个重要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市区拥有建立旅游中心的得天独厚的各类要素和条件

旅游综合中心应当建立在城市的副中心,既是交通枢纽,又拥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配套,人流、物流、信息流富集,同时,也不是城市最发达的商业中心,区域交通、设施负荷不致于过大。

而e项目区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人文、历史条件及各类旅游要素资源,优势明显,最适宜于在此建立区域性旅游中心。

 

第二章项目宏观投资环境分析

在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背景、旅游业发展趋势和政策背景进行简介基础之上,主要对项目区域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和旅游市场现状以及目前基础设施现状进行重点分析。

一、项目宏观经济环境

在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旅游业各项指标也取得优异成绩,在当前由国际金融危机引致的宏观经济下行环境中,旅游业作为关联性和消费性较强的产业代表,将发挥重要的经济杠杆作用,在行业政策引导下,旅游作为辽宁省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及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宏观经济环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国力明显增强。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并有望在2008年年底超过德国跃升为第三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2002-2007年五年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7703元增加到2007年13786元,增幅高达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增幅达67%。

在此经济发展环境中,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旅游人均消费方面都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已达84.8%。

以假日旅游为标志,我国国内旅游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

许多城市已将旅游产业定位于“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等,希望借助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自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性金融危机甚或经济危机的转化,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国经济放慢趋势日益明显,为扩大内需、加速经济转型、降低出口经济下滑影响,到2010年国家将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主要投资方向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改委表示,到2010年底,仅中央财政的投资安排就将达到11800亿元。

作为消费性与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旅游业对拉动国民消费需求具有天然优势。

为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国家旅游局等相关管理部门也将适时出台行业发展促进政策,同时针对拉动消费链、扩大消费面的经济发展目的,这些行业促进政策将着力于推动旅游向国民休闲方向的升级转型发展、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更加注重国内市场。

小结: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显著提高等宏观环境为旅游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半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内需,作为消费性与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旅游业配合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性举措力度将加大,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高潮。

(二)项目的战略背景

是具有巨大战略价值的区域,旅游业是最具价值的产业。

其区域战略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区域发展战略的交汇点

处在辽宁沿海经济增长带,面向辽中城市群,辐射辽西地区,是辽中城市群、辽西经济走廊和沿海经济带三大战略板块的交汇点;是辽西、辽南沿海两大经济板块的战略衔接点;是东北振兴战略与京津唐“环渤海”战略对接的前沿窗口,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要地,可以承接巨大的资源与机遇。

2、稀缺资源环境的至高点

随着我国经济形态逐渐转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宜居、宜旅、宜业的高品质生态区域越来越少,其稀缺性越来越强,价值更加提升。

拥有两大垄断性稀缺资源:

世界罕见的“红海滩”奇观和亚洲面积最大、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湿地。

同时,汇集了多种生态环境景观资源:

3、多重市场的汇集点

我国正处于区域经济板块整合重构过程中,随着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与环渤海地区、京津唐地区及东北经济板块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强,成为东北地区面向环渤海和京津唐地区的桥头堡之一。

因此,必将出现大规模的、近距离的外部消费群体向该区域涌集。

环渤海地区、京津唐地区、东北地区将成为市场的三大支撑性区域,形成三大基础性市场。

其中,“营(口)盘(锦)”地区基础市场,以商务、休闲和房地产等市场消费为主;辽中城市群及东北周边地区是核心市场,以假日休闲、会议培训、休闲度假等市场消费为主;京津唐地区是拓展市场,以休闲度假及度假房产等市场消费为主,从而形成多重消费市场的组合。

4、国家战略与政策扶持的试点

是国务院确立的6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如出资协助地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维护稳定的安全网;资助试点城市修复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棚户区改造;在产业规划、财政转移支付、金融信贷等政策方面对试点城市予以照顾。

5、城市空间拓展的着力点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城镇化战略中指出,要完善城市功能,引导人口向沿海经济带聚集,向沿海地带延伸将是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向。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走向来看,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所在区域是城市向新区拓展的重要地段,是承接沿海产业带和区域拓展的战略要地,承接城市的总体发展方向。

6、土地整合开发的潜力点

土地整合开发是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滨海大道的建设,促进了辽宁沿海地区土地整合,营建若干个沿海的小城镇,形成港口运输、观光旅游以及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兴经济带。

作为辽宁沿海地带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在区域整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次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充分整合工业、农业及城镇建设等用地类型,充分利用荒地、苇地、滩涂等地价格、低产业密度用地,建设新型生态小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倡导环保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有利于土地价值综合提升。

小结:

旅游带不仅是辽宁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国东北振兴、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东北亚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基础设施尤其是专业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对推动区域旅游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并可为落实以民生、拉动内需和转型发展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树立典型。

二、项目区社会经济背景

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渤海之滨,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

南北长87公里,东西宽105公里,总面积为407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6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4平方公里。

现辖双台子、兴隆台两区,盘山、大洼两县。

全市总人口122.9万,以汉族为主,有满、朝鲜等27个少数民族。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财政收入完成9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0.2亿元,增长3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7.6亿元,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7元,增长22.1%;农民人均纯收入6391元,增长11.9%。

2006到2007年,市三次产业比重由9.9:

74.1:

16调整为10.2:

72:

17.8,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7.2%、11.5%。

其中,其中工业增加值373.8亿元,增长7.2%。

总体分析,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工业发展增速和城市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加大。

2007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产值409.62亿元,增长4.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值257.48亿元,增长18.3%。

小结:

市近年来以固定资产投资和石油工业大项目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区域节能减排、惠民富农及城乡统筹等环境及社会发展任务较为艰巨,如何实现以民生和产业经济优化发展为导向、进而推动区域的进一步科学持续发展,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三、旅游资源总体特征评价

拥有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垄断性资源,自然资源较人文资源丰富,适于发展以湿地生态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科考旅游等。

资源总体评价是:

河海湿地,本态自然;稻香蟹肥,生态之乡。

(一)以百万亩芦苇为特征,翅碱蓬为代表的湿地植被资源

市自然生长着世界罕见、亚洲最大的苇田,总面积8万公顷。

茫茫苇海,浩无边际,它不仅是湿地鸟类、鱼类、甲壳类的动物天堂,还是旅游者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乐园。

其开发方向是苇海观光、苇海休闲和苇海游乐。

在市221平方公里的滨海滩涂上覆盖着碱蓬植物,每到夏秋时节,碱蓬变成赤红色,这便是被誉为“天下奇观”的“红海滩”。

翅碱蓬的植物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至今还是自然之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神秘魅力。

其开发方向是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探秘旅游。

(二)以丹顶鹤为代表的湿地珍稀鸟类资源

市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着260种鸟类,其中丹顶鹤、白鹳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4种,大天鹅等二类保护动物27种,鸳鸯、黑嘴鸥等世界濒危性鸟类3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鸟类达百种之多,因此享有“鹤乡”的美名。

湿地珍稀鸟类资源的开发方向为鸟类科考旅游、鸟类观赏旅游和鸟类知识科普旅游。

(三)以河蟹、水稻、文蛤为代表的辽河平原湿地农业旅游资源

市辽阔的河海湿地盛产多种淡水鱼类、海水鱼类、甲壳类和贝类。

其中,“天下第一鲜”文蛤和中华绒螯蟹驰名中外。

其开发方向为科考旅游,参与性采拾、垂钓和捕捞,河味海鲜品尝,旅游购品和纪念品。

市不仅是辽宁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大米出口基地,而且还是以有机大米、有机猪肉、有机果蔬著称的生态农业之乡。

其开发方向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和有机食品购物旅游。

(四)以辽河油田地质开采及石化提炼为特征的石油工业旅游资源

作为一个新兴的石油化工城市,这里坐落着中国第三大油田。

在辽阔的大地上,采油钻塔林立,与稻浪、苇荡、大海相映成趣。

在市内的石油主题公园和科技馆,各种采油设备微缩模型、油气矿藏地质构造图、辽河油田开发历史图片等成为油田科普教育园地。

市内拟建的石油高新技术园区预示着辽河油田高科技发展的光明未来。

辽河油田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是工业观光、石油科普旅游和石油新城风貌观光。

(五)以辽河文化产业园、张氏祖居、祖墓及甲午末战古战场为标志的辽河口历史文化资源

市坐落在一片抗日热土之上。

这里有甲午末战纪念馆、甲午末战古战场遗址、抗日名将张学良祖居和祖墓、南大荒农垦农场、辽河碑林等历史文化载体,它们见证并承载着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成为市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其开发方向是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文化观光旅游、中国书法碑林旅游等。

四、项目区旅游发展背景

市以湿地生态为骨干的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由于产品开发滞后、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欠缺,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市场优势。

据市委市政府《市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投资效益好、容纳就业多、发展速度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对外开放,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协调持续发展,将全力推进市旅游业的开发发展,将打造为“世界湿地休闲之都”。

的自然景观独特、绮丽、优美。

沿境内海岸线看到的天下奇观——“红海滩”,现已列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

并被省旅游部门列为对外整体推出的国际旅游路线。

辽河下游的双台子河口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万公顷,是国际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环境优美,芦苇繁茂、滩涂辽阔、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栖息与繁衍的良好环境。

区内栖息的野生动物有321种,鸟类236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31种。

全世界鹤类有15种,我国有9种,在这里就有5种,即丹顶鹤、白鹤、蓑羽鹤、灰鹤、白枕鹤。

所以以鹤乡著称。

二界沟蛤蜊岗,涨潮为海,落潮为滩,踏浪踩蛤,风情别具。

被联合国规划署列为“全球500佳”的西安生态养殖场,开辟为生态旅游区,独具特色。

另外城区内建有东北平原地区最大的湖滨公园,园内的“辽河碑林”以全国唯一的通代碑林而大放异彩。

中国第一家民间书画收藏陈列馆——中国鲁南书画收藏陈列馆珍藏近、现代名人书画2000多件,资料数万件。

也是中日甲午战争最后一仗的战场,清军烈士纪念碑向后人诉说着那段令中华儿女刻骨铭心悲壮往事。

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河海湿地,本态自然;稻香蟹肥,生态之乡。

其中自然资源优于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中又以湿地植被、珍稀动物、水域特产等为主;人文资源以生态农业、抗日史迹、碑林、油田等为主;拥有大量适宜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盘山县和大洼县的资源赋存优势明显。

确定了七大核心资源:

一是以丹顶鹤为代表的湿地珍稀鸟类资源;二是以百万亩芦苇为特征的湿地植被资源;三是以文蛤、河蟹为代表的湿地水产资源;四是以翅碱蓬为代表的盐生滩涂景观植物资源;五是以有机水稻为代表的辽河平原农业旅游资源;六是以张氏祖居、祖墓及甲午末战古战场为标志的辽河口历史文化资源;七是以油井塔林为特征的辽河油田工业旅游资源。

小结:

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和湿地旅游资源具有较高品位和特色,其中湿地资源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具备打造国际级旅游产品的潜力。

五、项目区旅游服务设施现状

目前城镇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而景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够,旅游业的配套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大多数基础设施与市政工程建设密不可分,主要是改善城镇交通、市容市貌为出发点,而作为旅游本身的专用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

其次,旅游城镇和景区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除鼎翔、红海滩等少部分旅游景区附近区域交通网基本形成、旅游接待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有所发展,并配备了一些简易设施以外,其它景区的道路交通、标识体系、环卫体系、信息咨询体系和游客服务体系等专业化服务设施还处于起步状态,其中旅游带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尤为滞后。

小结:

目前城镇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而景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够,旅游业的配套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其中旅游带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尤为滞后,旅游带区域内公共骨干交通线路通往景区的道路交通条件差,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沿江旅游码头、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标牌等旅游专业化服务设施奇缺,日益成为打造旅游精品的主要障碍。

 

第三章市场环境分析

一、区域旅游市场现状

近年来旅游景观建设和旅游线路整合力度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强。

2007年,市接待旅游人数760多万人,入境游客突破5万人次。

表3-1市2003-2007年旅游统计主要指标对比表

时间

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入境旅游者(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旅游总收入(亿元)

2003

159.8

10.1

0.5

288.1

10.34

2004

197.5

12.5

0.9

478.7

12.9

2005

260

15.75

1.4

723

16.35

2006

512

29.93

3.1

1275

30.9

2007

760

51

5.3

2324

52.7

资料来源:

市旅游局

在2007全年旅游发展中,“十一”黄金周是一亮点,主要有以下特点:

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十一”黄金周,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34.8万人次,旅游收入5.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2%和65%。

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突显。

2007年“十一”黄金周,全市接待游客增多,过夜游客大幅度增加,住宿、餐饮、交通客运三兴旺,兴隆台区旅游饭店住宿率比上年同期提高25%以上,市区主要宾馆2日至5日入住率达90%以上,1日至7日入住率达85%;相关旅游餐饮也有明显的同比增长;旅游客运非常繁忙,车辆客运比去年同期增加18%。

二、游客调查分析

根据《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市场调查资料,得到旅游的游客的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旅游客源增长特征分析

市1995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13万人次,2005年为260万人次,平均增长率高达61%。

2006年接待旅游者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完成30.95亿元人民币,分别比2005年增长97%和90%,相当于全市GDP的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8%。

由于在旅游业初始发展阶段,即目的地生命周期的介绍期,旅游者接待人数基数较小,在客源增长上表现为爆炸式数量扩张特征。

图3-5市2000年-2006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

(二)客源市场地域结构特征分析

市2006年接待旅游者512万人次,其中市的居民占40%,沈阳地区占22%,京津地区的占18%,其他地方的旅游者占20%。

这一旅游者构成比例说明,市的居民仍是本区域的主要客源市场。

国内旅游客源在未来市旅游发展中仍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本市外向型经济和世界湿地休闲之都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中远期海外商务、科考、生态等旅游者数量预计将有较大增长。

图3-6客源市场地域构成

(三)旅游动机与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据市2004年抽样调查,旅游者来盘旅游动机按比重排列依次为:

探亲访友、休闲观光度假、商务、会议、文化科技体育交流、健康疗养、宗教朝拜及其他。

市现有市场影响力较高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主要是自然生态景观、生态农业、辽河油田和城市公园,旅游产品表现为初级观光形式。

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来国内游客消费水平较低,平均停留时间较短,这与目前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高档次设施空白,项目单一等有关。

图3-7市2000年-2004年消费行为对比

(四)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1、年龄构成

不同年龄旅游者受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闲暇时间以及身体因素等影响,其对旅游产品偏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市国内旅游者中25-44岁年龄组游客占绝对优势,占到76%,45-64岁和15-24岁,其次分别为19.43%和4.57%,而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游客比重很小,这与我国大部分旅游区旅游市场年龄结构相似。

图3-8市国内旅游者年龄构成

2、职业构成

不同职业旅游者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受教育程度有差异,旅游欲望和旅游需求偏好也不一样。

市旅游者在职业构成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调查发现私营业主所占比重最大,达20.94%,其次为农民和公务员。

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群体旅游者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群体,达到12.57%。

表3-3市国内旅游者职业组成

职业

工人

农民

军人

教师

学生

公务员

私营业主

公司职员

离休退休人员

企事业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其它

比重(%)

6.8

12.5

3.2

7.9

2.1

10.5

20.9

8.9

2.1

6.8

4.2

14.1

3、收入构成

调查结果表明,市旅游者在收入构成上以收入1000元/月以下和1000-1999元/月两个收入组所占的比重最大,两者共占72.49%。

市国内旅游者以中等收入者为主,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住宿设施建设初期,要考虑到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应以服务于广大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与农民为主。

表3-4国内旅游者收入构成

月收入(元)

1000以下

1000-1999

2000-2999

3000-4999

5000以上

比重(%)

31.75

40.74

13.76

8.99

4.76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作为旅游服务中心的外部环境,其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地方政策环境和自然工程条件等,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交通区位条件分析

该项目位于市市区,从大交通上看,至海城高速公路与沈大、京沈两条高速公路相连接。

沟海铁路横贯,境内里程90多公里,是辽西连接辽南的一条最近铁路通道,与沈秦快速铁路相接。

客运直接通沈阳、大连、上海、广州等,现在又开通了直达首都北京的快车。

距沈阳机场1.5至2个小时车程,且有高速公路直达。

水路也较通畅,沿海沿河有码头50多处,位于大辽河口的港,两个3000吨泊位码头已经使用。

小结:

市作为辽宁省重要交通枢纽,辽中城市群的滨海门户,其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对外交通骨干及内部公路交通网络,是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开发的有力支撑,这为项目区的开发建设及未来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区域交通基础。

二、政策环境条件分析

本项目的旅游建设实施具有一系列外部的政策优势条件:

从外部政策环境看,首先是为应对经济下滑和刺激内需增长,国家及旅游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旅游建设发展的利好政策;其次,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地区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旅游服务中心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第三,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国家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为旅游服务中心开发,响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第四,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构建,为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增加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在此宏观背景条件下,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湿地生态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打造“世界湿地休闲之都”旅游精品,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小结: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振兴东北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