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19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示范教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了解演说的特点,梳理伏尔泰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过程

方法

收集有关资料,营造朗读气氛,反复朗读中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体现师生互动

情感

态度

领略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体味作者对于伏尔泰人格力量的热情赞颂。

教学重点

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及这篇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因为时代久远可能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所以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体味作者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历史长河中,多少文学巨匠的身影已经尘埃落定,可是他们的思想光华却仍然在熠熠生辉。

伏尔泰,一个对你而言可能还有些陌生的名字,但是雨果说他是永生的;说他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世纪。

伏尔泰,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雨果这样的文学巨匠垂青的人,他的光芒来自何方?

又撒向何处?

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

二.伏尔泰、雨果及相关背景简介

多媒体出示:

伏尔泰,原名弗郞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

他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

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

雨果,法国作家,生于贝尚吕。

父为拿破仑军官。

童年时曾随父辗转欧洲各地。

青年时政治和艺术上趋向保守。

后随着查理第十反动统治的日益加剧逐渐转向自由主义。

1831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通过中世纪一次巴黎贫民起义,揭露了宗教势力和封建政权对人民的学生压迫,鲜明地体现了雨果的善与美、美与丑的对照原则。

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851年曾积极反对拿破仑第三称帝,此后流亡国外达19年。

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政论,现实主义倾向大为增强。

1778年,“教导人们走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

一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

 

讲述伏尔泰故事

 

自由阅读资料了解伏尔泰

 

齐读有关雨果的资料,了解雨果生平

 

激趣,通过讲述故事进入课堂情境.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

 

了解背景资料,可以缩小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本内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的,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的演讲。

三、整体感知

1、朗读练习,感受课文激情

导读: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

那么,我们朗读这篇演说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启发学生回顾第五课学习时所讲的演讲知识)

2.范读、听读、评读(听朗读带,学生试读,师生共同依据演讲的特点点评朗读情况)

四.浏览课文,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

1.思考:

从雨果的演讲中,你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2..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后归纳(多媒体出示):

(1)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部分:

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

“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用文中原话回答“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中的这个“职能”和“使命”具体指什么?

),“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二是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追问:

有这方面的例子吗?

明确(多媒体出示):

——第9节中举了他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和拉巴尔四个人斗争的例子。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看,这四人都是平民,在当时,平民受尽压迫和欺凌。

伏尔泰为弱势群体抗争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令人钦佩。

他不仅用笔做武器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而且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中。

正是有了以伏尔泰为领袖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努力,思想的种子被播撒到世人心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思想将是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

(2)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因为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

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自由中去。

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总之,“新纪元”的说法是对

启蒙运动意义的高度评价。

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称为“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听读

朗读

评读

感受课文激情

 

思考教师出示的问题

 

结合文本自由发言

 

讨论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归纳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

 

通过初步的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基调,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也为下一步了解伏尔泰的贡献做好铺垫.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快速把握核心内容,在小组学习,自由讨论的氛围中逐渐抽丝剥茧明确伏尔泰的贡献,完成第一个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本文是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作者还从哪方面赞扬了伏尔泰?

明确(多媒体出示)

伏尔泰伟大的人格力量:

微笑

雨果说:

“微笑,就是伏尔泰”。

(如何理解?

)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真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

伏尔泰的微笑是“睿智的微笑”。

因为它是对愤怒情感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后的宽恕和安详。

正是有了这智慧的微笑,照亮了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五.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导读:

这篇演讲很好的展现了雨果的浪漫主义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激情洋溢,在语言的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

这种诗化的语言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①鲜明对比,如: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

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②生动比喻,如:

开头“……,一颗巨星陨落了。

”一句用比喻的方法来说伏尔泰的逝世。

③渲染夸张,如:

“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出来!

”(这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了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2、请同学们再次感情充沛的朗读课文,勾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浪漫主义语言风格及诗化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3、讨论交流:

明确(多媒体出示):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

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受到黑暗暴力的统治阶级的诅咒,帮人民摆脱愚味,人民祝福他,未来属于人民。

(2.人们就为这微笑感动。

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这里的“黎明”指的是封建王朝即将崩溃,民主时期即将开始。

这“微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嘲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

他的沉着坚定给人以力量。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明确:

只有思想开放了,人民才能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明。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伏尔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作者强调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就是表明作者向黑暗宣战的决心。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培养语感。

六.拓展延伸

介绍《巴尔扎克葬词》

讨论

交流

 

聆听导读指导

 

学习赏析语言方法

 

有感情朗读课文

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体会语言风格

 

交流深刻含义

 

赏析

 

这个环节既是本文重点又是本文难点,所以在老师的导读引导下,学生快速明白赏析角度,从文本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句段,感受语言风格的同时,理解句段含义.把握好语言这个载体,才能深刻理解句段含义,所以读与赏一直紧密结合.

 

开阔视野再次感受演讲特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七.课堂总结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文学作品只有真实感还不够,给读者的美感越多,就越成功。

演讲又何尝不是如此?

雨果正是以他奇特的构思,深挚的情感,诗意盎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种壮美的意境,使演讲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作者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词的脉络层次。

演说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精彩语句,俯拾皆是.同学们,用你们灵动的笔,用你们真挚的情,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去书写自己的绚丽华章吧!

教师总结让学生回到文本整体,再次感受文本内容,整理课堂收获

1.搜集整理一些著名的演讲词,学习其语言特点.

2.班级布置一次演讲比赛.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卓越贡献鲜明对比

礼赞伏尔泰非凡人格激情洋溢的语言生动比喻

时代意义渲染夸张

 

链接

 

 

 

 

 

 

 

伏尔泰故事:

“欧洲的良心”

如果说,法国人与英国人一样地热爱自由,我相信这句话人人都会同意。

但英国人争取自由的方式是靠“改革、渐进和法治”,而很遗憾,法国人却花了将近200年才能学到这一点。

曾经有人很挖苦地说过:

在争取自由的问题上,高卢雄鸡们只懂得一件事,那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敲响警钟、暴动、“革命”和热血沸腾.但历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其最初的种子,却又是由英国人播下的。

英国有个著名的法官约翰·洛克,曾写过一本法理学的名著:

《政府论》。

他在这本书里写道:

“人类天生是自由的、平等的和独立的。

人人都享有这些由上天赋予的、不可让与和不可侵犯的人权。

”他这句“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

在美洲,它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而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00年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现在,我们的世界法律之旅就正被一阵好风吹送着,从英伦三岛吹返了欧洲的法国。

在这个“自由女神”的故乡,去继续追寻那些遥远的法律故事。

在法国,我们的首个拜访地,不是巴黎,也不是马赛,而是法国东部与瑞士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图尔奈。

这个小镇虽然很小,但它所处的地方,却正是在那座素有“欧洲之魂”之称的阿尔卑斯山的山麓下。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座古朴的庄园,庄园里曾栖息过一个被称为“欧洲的良心”的伟人,这个人,就叫伏尔泰。

  在那场震动了半个地球的法国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在法兰西大地上传播洛克的“天赋人权”民主法治学说的,是三个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伏尔泰教导“自由”,卢梭鼓吹“民主”,而孟德斯鸠则阐述“法的精神”。

如果要给这法兰西的“自由三剑客”树个墓碑的话,我个人的建议是: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应用纯白色的大理石,因为他们曾全力引导人类要走向“自由、公正和法治”。

而卢梭呢,则正如前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墓碑一样,要一半用白色,一半用黑色,来揭示他的学说之中,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模糊的一面。

而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

从模糊的地带里,最容易滋生出邪恶。

  好了,卢梭的故事我们暂且不提,现在,我们就站在了一幢古老的庄园的门前。

这庄园黑色的大铁门上镶嵌着一个银盘,银盘上刻有“图尔奈伯爵”家族古老的纹章。

银盘下还钉着一个小铜牌,铜牌上简简单单地写着一行字“伏尔泰(VOLTAIRE)之宅”。

  走进庄园的大门,只见一条长长的花径,一直绕到屋后翠绿的小山坡上。

到处是青葱茂密的树木,粗大的常春藤爬满了古老的红砖塔楼。

向东面远眺,前面是瑞士连绵无际、千峰壁立的阿尔卑斯白云。

向东南方望,天气好时,可清晰地望见那座位于法意边境的、海拔4807米的“欧洲屋脊”——终年白雪皑皑的勃朗峰。

湖光山色,蓝天白云,在这个童话世界般的仙境里,怪不得伏尔泰曾经说过:

他晚年时,曾在此地“渡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伏尔泰出生于一个法国的贵族之家,31岁时就以文才而名满天下。

他创作的戏剧经常在宫廷内的剧场上演,他出版的诗集常常被人们抢购一空。

欧洲许多国王都是他的朋友,但他却从20岁起,便不停地、尖锐辛辣地批评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伟大思想。

法王路易十五对他是又气又恨,但又以能与他坐在一起高谈艺术和哲学为荣。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帝王们却很少有这样的雅兴和雅量,所以,我们中国5000年来便从来只有“富豪”而从无“贵族”。

但欧洲的君主和贵族们就不同了,伏尔泰一生之中,曾两次因言论获罪而被路易十五关入巴士底狱。

当他几次被判决逐出巴黎城外、到处流浪时,各地的贵族城堡却都热烈地欢迎他的光临。

在他64岁之时,他花重金买下了这座边境的庄园,个中原因主要是:

假如再有什么风吹草动、一旦再有什么“文字狱”的话,他随时一抬腿,就可以溜入那个以“自由”而著称的国度——瑞士。

  一直到今天为止,伏尔泰都是以一个文学家、思想家而名世。

而学术界也似乎没有什么人会把他看作是一个法学家。

但隐居这座庄园的三年后,一宗发生在法国南部的骇人听闻的大冤案,却似一颗巨石,使伏尔泰的“快乐时光”激起了千重浪,而在此后的17年里,也使伏尔泰,从世人眼中一个优哉游哉的“自由骑士”,变成一个风尘仆仆地为法律正义而战的“大律师”或“人大代表”这宗冤案的故事大致上是这样的——

1761年,法国南部的图鲁兹小城法院,作出了一宗残忍的死刑判决。

被判决的死囚名叫卡斯拉,是一个有6个儿女的普通商人和新教徒。

当时,与罗马天主教徒在英国受尽迫害相反,在法国等天主教国家,则是新教徒们受尽了压迫和歧视。

卡斯拉的儿子安东尼在大学读的是法律,但当他毕业时,有关当局却强迫他改变宗教信仰,否则,一辈子都休想取得成为法官或律师所必需的执照。

在大学里,读了一脑门子“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信条的这个年轻人,一口气咽不下,便在家里上吊自杀了。

  丧子之痛,已令卡斯拉痛不欲生,更糟糕的是,在当时法国的法律中,居然还有一条蔑视自杀者、羞辱自杀者家属、没收其家庭财产的荒唐法律。

卡斯拉无奈之下,向警局提供了其子“自然死亡”的虚假证词,想逃过这一劫。

  那些猎犬似的警察们自然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可怜的谎言,因为安东尼的脖子上有一条鲜明的勒痕。

但“精明”的警察们却硬是把“自杀”说成了“谋杀”,而谋杀的动机则是“卡斯拉企图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

这一来,当地民众的宗教狂热便被煽动起来。

法庭不问情由便判卡斯拉有罪。

卡斯拉竭力为自己辩护,可遭受到的是警察们惨无人道的酷刑逼供——他的四肢被绑在一张铁床上,用绞盘拉断,灌辣椒水、鞭打,放在十字架上用铁棒毒打。

打了几小时后,他被拖到一个广场上,高高吊起,当众烧死。

   两个星期之后,伏尔泰得知了这宗惨无人道的冤案。

这位67岁的老人拍案而起,四处奔波,调查事件,接见受难者家属和证人,然后,他以一个非法律专业人士的身份,挥笔写下了一篇长长的司法调查报告——《卡斯拉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付诸出版。

整个欧洲都被这宗冤案震动了,英国、俄国和波兰的国王争相捐献金钱给死难者的家属,连法王路易十五也过问了此案。

最终,3年之后,冤案得以平反,卡斯拉的家属获得3万锂的国家赔偿,而施行酷刑、制造冤案的警官、法官们,也遭到了相应的惩罚。

  消息传来,伏尔泰老人又一次流出了热泪,一半是为平民的悲惨,一半是为司法的黑暗。

  从此以后,直至他84岁逝世为止,伏尔泰老人都一直地、持续地充当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包青天、海青天的角色。

他向全欧洲的知识界发出呼吁:

请用学者们的笔,用学者们的良知,去“呼唤欧洲那个沉睡的良心!

”去向那不公正的法律、向黑暗的旧司法制度宣战!

  他极沉痛地说道:

“正是知识界的沉默,才造成了人民的不幸”,这句话虽然有点过火,但细思之下,却也不无道理。

  流连在伏尔泰那座世外桃源似的庄园里,凝视着那座巍峨壮丽的“欧洲之魂”——阿尔卑斯山高大的雪峰,遥想当年,那位可敬的老人曾在此日夜奋笔疾书,出版了一部又一部光辉的著作,去探讨和阐述自由平等、宗教宽容、人道主义、公平正义等法哲学的情景,我们真的是肃然起敬。

可惜,当时许多思想家学者却对本国的司法腐败噤若寒蝉,而有些人,譬如说——卢梭,似乎对煽动下层民众搞“革命”更有兴趣,于是,日后的法国,便终于是血流成河。

  我们现在终于来到了巴黎。

在巴黎蒙马特尔高地下的法国先贤祠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安息在此地的伏尔泰老人。

他的雕像果然是用洁白的大理石雕刻的。

他的棺木上,用法文刻着三行文字:

“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

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

  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而我很想给这墓志铭再加一句——“他比他的同胞们更早地知道:

自由,必须用‘法治’来保障。

  凝视着伏尔泰那尊洁白的雕像,我分明看到,这石的躯壳里面,依然跳动着一颗——“欧洲的良心”。

巴尔扎克葬词

1850年8月20日

各位先生:

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

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

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

举国为之震动。

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线路。

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

涌现在黎希留之后一样,──就像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精神统治者继承了武力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

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的感觉。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形式与一切风格、超过塔席特,上溯到徐艾陶诺,经过博马舍,上溯到拉伯雷;一部又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骤然之间就是现实的帷幕撕开了、留下一条宽缝,立时露出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

他从各方面搬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

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有的深渊。

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

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

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

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

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子;未来负起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

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

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

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

今天,他安息了。

他走出纷呶与仇恨。

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坟墓。

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

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不时有伟大的死亡刺激充满了疑问与怀疑论的心灵。

因而对宗教发生动摇;这也许是适宜的,这也许是必要的。

上天使人民面对着最高的神秘,对死亡加以思维,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

一个崇高的心灵,气象万千,走进另一世界,他本来扇着天才的看得见的翅膀,久久停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人看不见的另外的翅膀,骤然投入了不可知。

这时候个个人心所能有的,只是庄严和严肃的思想。

  

不,不是不可知!

不,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

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

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

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

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

大家把这种理智叫做人,还彼此说:

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选自《著名演讲辞鉴赏》

  提示:

巴尔扎克(1799~1850年),法国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而著称于世,他的巨著《人间喜剧》反映了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生活,展示了一幅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活动场中两千多人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从而成为世界文坛的瑰宝。

其中有人们所熟悉的《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

  雨果用诗一般精湛的语白描绘了巴尔扎克的创作,赞誉了巴尔扎克高贵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

同其他葬词不同,雨果没有泛泛地叙说死者的生平,也没有具体讲述巴尔扎克做了些什么,而是着重颂扬了巴尔扎克对历史、对文化、对时代作出的杰出贡献。

他在葬词演讲中再现了一位非凡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以及革命者的形象,使这个形象永在人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