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4108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

《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ocx

初三历史教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初三历史教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

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

苏联解体充其量

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

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

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

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

失败。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今天,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还

在实践和发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波兰、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剧变的经过,找出三国在

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学

生对特定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认识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与外

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苏联的解体。

 二、本课难点: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显示教学提纲及资料

 教学过程

 引言导读:

 本章引言共有三段。

 第一段指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和

消极影响。

请同学们具体说明。

内因是苏联东欧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挫折;消极

影响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第二段说明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的政治形势。

请同学们说出其特点。

1.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局面和走向缓和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2.美国的霸权主

义,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导致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

断;3.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

 第三段指出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经济局势的特点。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

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为改变不公平、不公正的国

际经济旧秩序,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斗争。

 复习小结:

导入新课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战

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50

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

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

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

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

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的局面开始形成。

 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

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

令全世界为之瞠目。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

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

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

执政40多年的

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

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

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指出东欧制度的实质。

 课本的楷体字部分提供了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

革情况,请同学们阅读后比较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

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③反

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

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

波兰等大多数国

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

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

)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

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

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

克。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

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幺?

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

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

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

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

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

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

在政治上,苏

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

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

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

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

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

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

但这些改革除

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

制进行根本改革。

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

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

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

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

据估计,从

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

为了甩掉东

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

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

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

长期基本战略。

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

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

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

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

口。

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

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

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

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

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

靠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导致东欧剧变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幺?

(历史和现实的因

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和客

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是主要

的。

所以,东欧剧变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苏联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曾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

它的经济实力却一直不如美国。

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了战略防御计

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

苏联。

苏联的经济实力,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

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改革已是势在

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

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

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

难重重,成效不大。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

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

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

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

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

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

的纽带。

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

社会秩序全面动荡。

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二)苏联解体

 1.过程:

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

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这一条约的签订,

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

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

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

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

这是在

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为期3天就宣告失败,八一九;事件

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

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

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

独立。

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

乌克兰等六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

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

12月22日,《阿拉木图宣

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

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

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

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罗斯联邦国

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2.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有关知识来议一议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

误。

 (答案要点:

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全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

业的发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

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里需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所凭借的,归根到底是

其经济上的实力。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

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

幺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