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049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ocx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

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由各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

他们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

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涉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垄断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

(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理论认为,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二、基本观点

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尤其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

(一)市场不完全性

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企业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

这就是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

●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3、在企业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二)垄断优势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际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

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1.资金优势

●2.技术优势

●3.规模优势

●4.组织管理优势

●5.信誉和商标优势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

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认为技术知识是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观点符合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三、垄断优势理论评价

●1、斯蒂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具有开创性研究的性质,对以后诸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缺乏普遍意义。

而且该理论偏重于静态研究,忽略了时间因素和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动态作用。

●3、按此理论,则只有寡头企业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以及60~7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行为。

第三节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是根据产品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过程,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

产品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弗农(RaymondVernon)。

1966年,他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该文在大量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TheTheoryofProductCycle)。

一、早期的产品周期理论

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弗农指出,产品周期可以分为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产品的技术特点、市场供求关系、卖方市场竞争状态各不相同,于是生产者要选择不同的生产区位。

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跨国公司在产品寿命周期运动中,根据竞争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制定的生产区位决策。

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创新国(一般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1、新产品阶段:

产品开发与投产初期,创新国国内生产,以出口形式满足国际上的少数需求,不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成熟阶段:

产品技术逐步成熟,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由技术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

●3、标准化阶段:

产品技术定型,创新国与次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由资金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变。

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一个实例:

世界彩电生产转移

产品周期理论三阶段特征归纳简表

二、弗农对自己理论的修正(20世纪70年代)

他将产品寿命周期重新划分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成熟的寡占阶段”、“衰老的寡占阶段”。

为了维护寡占利益,国际企业在各个阶段的策略应当是:

●1、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

新产品研发与差异化。

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当的区位(国家或市场)来进行直接投资

●2、成熟的寡占阶段:

规模经济,成本优势。

牵制战略与跟进战略。

●3、衰老的寡占阶段:

丧失优势。

通过卡特尔协调价格瓜分市场;或用产品差异化维持市场;或退出进入新的领域。

三、寡占反应理论

该理论是1973年美国学者尼克博克提出来的。

他认为,一些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对于其他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反应,目的在于维持竞争力的均衡。

他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一种是进攻性投资,指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的先行者,可用产品周期理论解释;第二种是跟进型投资,是一种寡占反应行为,可用寡占反应理论解释。

该理论是对产品周期理论的有益补充。

四、理论简评

●1、进步意义:

产品周期理论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该理论从技术产品垄断角度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特征,特别是解释了“何时”去“哪儿”投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局限性:

产品周期理论不足在于缺乏普遍性的解释力:

①它无法解释非标准化产业(例如石油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

②理论中母国垄断优势消失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故无法解释现实中许多跨国公司在保持母国技术优势的同时,仍然进行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实。

③理论所构造的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向梯度模式,不能解释一般发达国家向最发达国家投资,以及发展中国家也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④从目前全球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来看,其中大部分是美国、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内的双向投资行为,该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第四节内部化理论

一、科斯与内部化理论

●1、罗纳德·科斯(R.H.Coase):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科斯定理:

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

●2、内部化理论可以追溯到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论文,文中科斯首次提出了交易成本、企业边界的问题,但当时未能引起世人注意,后经多人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内部化理论。

●3、科斯内部化含义:

市场不完全将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企业为了避免这些额外增加的成本,便产生了“内部化”即以企业内部市场取代不完全的外部市场的倾向。

●3、企业的性质:

对市场的替代

●4、企业的边界:

内部化边际收益=内部化边际成本

5、外部市场和市场内部化的差别

二、内部化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1、内部化理论代表人物

内部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P.Buckley)和卡森(M.Cason)及拉格曼(A.Rugman)提出的。

其提供了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的研究思路,其理论有力地解释和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跨国直接投资行为,一度被称为跨国公司理论的核心,至今仍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之一。

2、内部化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内部化理论把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指出市场不完全或垄断因素存在会导致企业参加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企业就会创造内部市场进行交易。

这里理论所指的市场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中间产品市场,包括半成品、特别是技术、信息(渠道)、营销技巧、管理方式和经验等无形资产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即使实现,企业也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必然促使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进行交易,企业便获得了扩张力。

这一内部化过程如跨越了国界就是对外直接投资。

三、市场内部化的动机

●1、减少交易成本

●2、规避中间市场的不完全性

●3、运用内部调拨价格

●4、维护垄断优势

四、决定企业内部化的四个因素

●1、产业因素:

如产品特征、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

●2、区域因素:

如地理位置、文化差异、社会心理等

●3、国别因素:

如国家政治、法律、金融、税收等

●4、企业因素:

如企业的国际化实施能力、人才储备、企业文化等

五、理论评价

内部化理论从内部市场形成的角度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跨国公司的内在形成机理有比较普遍的解释力。

  内部化理论的不足之处是过分注重企业经营决策的内部因素,而忽略了对影响企业运作的各种外部因素的分析,对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缺乏总体认识,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等宏观因素也缺乏把握。

第五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一、代表人物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约翰.邓宁在197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

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

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观点

邓宁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决策是由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决定的。

同时具有以下三优势方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1、企业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

●2、企业通过内部市场来扩大对这些优势的利用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公司更有利;

●3、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拥有垄断优势要比利用母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三、三种优势

●1、所有权特定优势

也称”竞争优势“或”垄断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技术创新能力、规模经济、无形资产等方面的优势。

●2、内部化优势

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性,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优势,内部化的优势越大,企业就越容易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3、区位优势

指东道国所特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主要有:

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投资环境、东道国政策等。

五、理论评价

 优点:

融合了以往各种学说的精华,并加以归纳与总结,使理论更加丰富——理论较全面!

  不足:

它过于注重对企业内部要素的研究,忽略了企业所处的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第六节比较优势(边际产业扩张)理论(选修)

一、代表人物与观点成因

70年代,日本学者认为垄断优势理论和产

●资中的意义。

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从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开始依进行移植,移植载体最好是中小企业。

●5、比较成本和比较利润两者相互关联。

三、评价

1、合理之处

向东道国转移边际产业,顺从贸易导向的投资模式,从技术差距较小的产业向海外移植产业,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很有价值的,它丰富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存在的问题

●1、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

●2、小岛清的学说“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将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移植到国外”,这在实践上不成立。

●3、小岛清理论的隐含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不合乎实际,完全不谈垄断因素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是不客观的。

忽略了企业技术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作用。

●4、该理论回避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本章复习题:

1、试述垄断竞争理论的主要内容、贡献与不足。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几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企业的投资行为有哪些特征?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其贡献和局限性有哪些?

4、内部化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