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945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docx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本章要点:

1、熟悉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2、了解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中国城镇化的特征与城镇化战略

4、了解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方法

 

第一节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知识点一:

了解城镇化的基本理论(轮换考点)

1、城镇化的概念

(1)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或称城市化,是与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城镇化概念具有内涵的广泛性和过程的复杂性的特征。

城镇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也是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不同时期区域城镇化的程度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来表示。

一般用区域内城镇实体地域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区域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现象的空间类型

现代城镇化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1)向心型城镇化与离心型城镇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镇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镇化。

城市中的商业和政府部门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镇化,也称集中型城镇化。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镇化,也称扩散型城镇化。

在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一些离心方向的扩散现象。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都属于离心性的城镇化现象。

 

2)外延型城镇化与飞地型城镇化

按照城市扩展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镇化。

如果城市的向外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镇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镇化。

外延型城镇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镇化类型,正在进行外延型城镇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2、城镇化曲线

诺瑟姆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微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整个城镇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①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

②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中期加速阶段

③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提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福拉斯蒂埃把人类文明分为三个时期,即:

以第一产业或农业为基础的文明;

以第二产业或工业为基础的文明;

以第三产业或服务业为基础的文明。

与城镇化过程相对应的第二时期被看作是第一和第三阶段之间的过渡。

 

3、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

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土面积大小、人口多少、资源条件、历史基础、经济结构、城乡划分标准等等。

在这些因素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1)区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

诺瑟姆早在1975年就注意到了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指出二者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发现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是呈对数相关关系。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需要,否则将违背规律、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和问题。

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否同步的角度,有积极性城镇化与消极性城镇化两种类型。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化称之为积极型城镇化(又称健康的城镇化)。

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称为假城镇化或过度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往往会导致人口过多涌进城市,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城市就业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需要的城镇化则为低度城镇化,往往会导致城市产业发展不协调,城市服务能力不足,乡村劳动力得不到充分转移等一系列问题。

过度城镇化和低度城镇化都属于消极型城镇化(又称病态城镇化)。

 

(2)区域发展政策与城镇化格局的空间差异

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除了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一定时期内区域之间城镇化水平相对关系的变化还会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生产力布局的直接影响。

我国省域单元城镇化水平格局的空间特征,也明显受到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呈现为“北高南低”的格局,改革开放后则逐步演变为“东高西低”

 

第二节世界城镇化概况

知识点一:

了解世界城镇化情况(轮换考点)

1、城镇化轨迹与总体格局

在工业革命之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提高速度非常缓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城市没有成为主宰世界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

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多是指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的兴起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工业革命以来,以英国等西方国家为发端,世界范围内逐步开始了城市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

这一时期,城市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地位日益突出.城市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全世界的城镇化进程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近代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市快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工业革命的同时,英、法、葡、德、美等国开始向海外实行殖民主义扩张,亚非广大国家也开始近代城镇化的程

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这是近代世界城镇化的又一特点。

 

2、当代世界的城镇化有以下四个特点。

(1)城镇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城镇化的主体。

(2)大城市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得以形成和快速发展。

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3)郊区化、逆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化。

(4)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仍以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3、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体系

在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等级之上,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几个主要层次,包括:

①全球城市,为范围非常大的全球性领土服务;

②亚全球城市,在某些专业化服务(银行业务、时装、文化、媒体)中发挥全球性服务功能;

③有较高国际性的大量具体进行生产和装配的城市,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

 

世界城市体系除具有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外,其内部结构还存在着支配与从属关系,包括三种主要区域:

①核心区,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区域,包括世界城市体系中第一层次的全部城市和一部分第二层次的城市;

②半边缘区,即新型工业化地区和部分老工业化地区,包括部分第二层次的城市和部分第三层次的城市;

③边缘区,即仍然贫穷落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包括大多数第三层次的城市。

 

2013年真题1

按照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当城市化率超过50%时,城市化速度呈现下列哪种特征?

()

a.缓慢增长

b.均速增长

c.增速逐渐放缓

d.增速持续增加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城镇化过程曲线的特点

根据诺瑟姆的s型城镇化过程曲线,50%处于城镇化水平速度曲线的拐点,在此之前城镇化水平速度逐渐上升,此后则逐渐放缓。

 

2013年真题2

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过度城镇化?

()

a.人口过多涌进城市

b.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

c.城市就业不充分

d.乡村劳动力得不到充分转移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过度城镇化现象,其本质是城镇化先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人口过多涌进城市、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城市就业不充分都属于此类。

乡村劳动力得不到充分转移则属于低度城镇化,其本质是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应扩展记忆:

城镇化、过度城镇化、低度城镇化、病态城镇化、逆城镇化等关键概念及其各自的特点。

 

例题1

下列关于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城镇化率变化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条稍微被拉平等“s”型曲线

b.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城镇化速度将趋缓

c.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d.城镇化水平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

【解析】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且是对数相关关系。

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否同步的角度,可以考察城镇化的发展效果,有积极性城镇化与消极性城镇化两种类型。

同步的为积极性城镇化,又叫健康城镇化,消极性城镇化有过度城镇化(假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又叫病态城镇化。

 

例题2

城市化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存在着集中型与()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a职能型

b扩散型

c外延型

d自上而下型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城市化的类型。

包括:

(1)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帝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