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94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机密★启用前

2020届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三第七次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 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 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5.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被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B.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C.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D.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6.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C.培育权利观念D.增强责任意识

7.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

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由此可见,罗马法()

A.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B.维护了西方的代议制度

C.确立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D.适应了小国寡民的需要

8.公元前8世纪,希腊艺术别具一格。

早期的希腊雕塑家模仿埃及的模式,后来的雕塑家则转向刻画更现实主义的肖像,包括逼真的人物形象。

与此类似,陶器上的几何图形也让位给更真实的人类活动图景,这一变化反映希腊()

A.人们日益关注人类本身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希腊文明兼容并蓄的特点D.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9.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0.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

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

A.圈地运动的进行B.蒸汽动力的应用

C.石油工业的发达D.电器的广泛使用

11.《全球通史》中记载:

“19世纪末期的美国福特公司采取了某种大规模生产技术,即制造标准的、可以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

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技术

A.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基本建立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适应了垄断组织的集中生产D.反映了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12.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

 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

比如:

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

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

A.三权分立原则B.联邦制原则

C.中央集权制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13.在解放全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

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失败

D.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1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是1850年到1914年,第二是1950年到1973年。

推动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A.国家干预加强B.国际合作和谐C.科学技术发展D.第三产业兴起

15.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B.推动民族交流C.促进农业发展D.应对边疆危机

16.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此次战争结束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1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8.1922年,孙中山曾感叹: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

……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材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

A.放弃英美式发展道路B.联合苏俄,发动民众

C.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D.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19.某一宣言称:

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该宣言发表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期间

20.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21.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2.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

陈独秀强调的是(  )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D.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2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24.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时期,由于人口剧增,且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流失等原因,粮食在局部地区经常出现危机。

例如北宋仁宗时朝廷每年要从江南等地买米200万石。

因此,封建统治者继续倡导重农思想和相应政策,认为“养民之政,务必务农”。

“善政之要,惟在养民。

养民之政,必先务农。

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

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从社会政治角度对粮食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

因此,这就要求“复游散之流,抑工商之侈,去士卒之冗,劝稼穑之勤。

”要求当时的“浮其业者”(主要是指脱离粮食生产的游闲之民,也就是依附在社会经济上的巨大负担),回归粮食生产第一线去,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短缺是这一时期(1953-1978)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特征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并且这类安排带有明显的共生关系。

尽管我国工业、城市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并非是城市利益集团压力的结果。

但从实际来看,统购统销和压低粮价本质上是一个城市集团收益,而农民集团受损的制度设计。

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者很难从粮食中得利,种粮经常处于亏本状态,进而抑制了粮食的扩大再生产,粮食产量在国家的推动下缓慢增长。

城市居民作为消费者,可以长期以低价获得粮食这种生活必需品,一方面造成粮食的浪费,另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不可上涨的固化思维。

这种在事实上形成的利益格局提醒了路径依赖和制度锁定的特征,成为此后粮食安全政策的重要约束条件。

材料三

1978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演变

时间段主要特征

1978—1984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废除粮食统购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上均摘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宋、1978年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路异同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个阶段粮食增长的不同态势并分析其原因。

(17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世界近现代史时间轴。

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轴中提取两条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线索,并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

线索清晰,史实准确。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1855年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为标志,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公务员制度诞生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到1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

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后,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胡汉民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拔取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的吏治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由此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ACCABDAACBCBCCDDCBCADCBA

25.

(1)

同:

立足于国内粮食基本自给;区域(或城乡)统筹。

(4分)

异:

北宋:

重农抑商;1978年以来:

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城乡一体化。

(4分)

(2)不同态势及原因:

1953-1978年:

缓慢增长。

(2分)

原因:

优先工业、城市发展战略;统购统销、压低粮价政策;城乡发展不平衡;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左倾错误影响,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动乱;美国的长期封锁。

(任答三点,得9分)

1978年以来:

快速增长。

(2分)

原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价格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市场体制逐步建立;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如杂交稻的推广等;城乡统筹发展。

(任答二点,得4分)

 

26.

线索一: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3分)说明:

萌芽→手工工场阶段→机器大生产阶段。

(3分)

线索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3分)说明:

重商主义→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经济→混合经济。

(3分)

线索三:

社会主义发展史。

(3分)说明:

空想→科学→实践→现实→苏联模式。

(3分)

线索四:

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

(3分)说明:

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电气时代)→第三科技革命(信息时代)。

(3分)

线索五:

世界格局演变史。

(3分)说明:

西欧为中心→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3分)

线索六:

全球化历程。

(3分)说明:

雏形出现(新航路开辟)→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完全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陷入困境(经济大危机、二战)→加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

(3分)

 

27.

(1)背景:

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成功的经验;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存在一定弊端;科举制度废除后官员选拔制度不成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

(任答3点,得9分)

(2)影响:

稳定了国内政局;巩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选拔了大批知识分子参与国家建设;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任答2点,得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