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836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docx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六知识点

★专题一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朝: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

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

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4、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之后继续扩大帝国规模(1.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2.修灵渠,平定岭南3.平西南夷,修五尺道)。

秦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郡县制实施的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4、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5、秦朝的“三公”及其职责: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封建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皇帝制外朝

中汉武帝隋唐宋明罢丞相清

央三省六部制增加参知政事权分六部军机处

三公内朝(中朝)内阁形成

九卿制

东汉唐宋元朝

地方:

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

3、选官制度: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监察体制:

秦两汉

御史大夫设刺史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目的:

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职能:

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变化:

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影响:

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2、军机处设置时间:

雍正年间

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

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

作用:

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但是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

5、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的特点:

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自主性、能动性削弱。

6、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举例说明汉、唐、宋、明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

A、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

汉武帝年幼时,丞相把握行政大权。

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任免宰相,还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员参议要政,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分割了丞相的权力。

B、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C、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D、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明成祖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

 

★专题二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于发生巨变的前夜。

2、列强侵略中国的经过(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及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及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英

内容: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协定关税。

4、《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

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辛丑条约》1901年9月

内容:

赔款4.5亿两;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军队驻扎要地;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影响: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6.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严重践踏中国的国家主权;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完整;经济上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因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斗争:

1841年英军到三元里抢掠,当地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制外来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2、黄海海战:

1894年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丁汝昌身受重伤仍激励将士,刘步蟾代为指挥“定远舰”英勇奋战;邓世昌下令“致远”舰向日舰撞击,不幸中鱼雷,全舰官兵殉国;林永升指挥“经远”舰作战;“靖远”舰叶祖珪与日作战,最后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3、反割台斗争起因: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4、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根本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失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扶清灭洋口号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原因:

⑴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⑵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⑶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日本要摆脱危机;⑷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过程:

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⑵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⑶发动“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进攻南京;⑷占领徐州、广州、武汉,使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暴行:

⑴“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对中国军民进行6周的大屠杀,30万人被害);⑵细菌战和毒气战(日本公然违反国际公法,中国国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作试验,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⑶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2、日军的殖民统治目的:

为巩固和扩大占领区

表现:

⑴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⑵实行殖民统治;⑶进行经济掠夺;⑷推行奴化教育。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运动的兴起

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

表现:

⑴中国共产党:

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

1935年又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⑵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后来又在中共领导下发展为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⑶国民党爱国军队:

一二八事变中,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抵抗;日军进犯山海关,东北军奋起还击,爱德馨等全营殉国;日军进犯长城时,二十九军宋哲元部英勇抵抗;日军进犯察哈尔省时,冯玉祥(国民党)、吉鸿昌(中共)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2、救亡运动的高涨

⑴关外人民的救亡运动:

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⑵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间(1935.12.9)

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时间(1936.12.12)结果(和平解决)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背景:

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⑵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⑶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威胁南京。

经过:

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

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⑴淞沪会战;⑵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首次);⑶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最大)

结果:

⑴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制优势敌人的进攻。

⑵1938年1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3、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⑴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⑵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⑶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⑷百团大战⑸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意义:

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4、国民党正面战场继续抗战:

1940年5月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

背景:

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目的:

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时间:

1945年春;地点:

延安

内容:

⑴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⑵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⑶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抗日战争的胜利

背景:

⑴中共七大召开;⑵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⑶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⑷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⑸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⑹美、英集结军队,准备在日本登陆;⑺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

时间:

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⑵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3、抗战胜利原因:

⑴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⑵两个战场相互配合;⑶中共的主导作用;⑷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⑸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导致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丧失生计

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

起义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此发动组织群众

2、太平天国前期的发展

金田起义:

1851年初,建号“太平天国”;东乡称王:

洪秀全称天王

永安建制:

1851年秋,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定都天京:

1853年初,占领南京,改为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3、《天朝田亩制度》核心:

解决土地问题;时间:

1853年冬

内容: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

原则——“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与年龄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目标:

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评价:

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平均土地的办法,并不符合实际;要求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由于战争环境,并没有真正实行。

4、《资政新篇》

背景:

天京变乱使太平由强盛走向衰微内容:

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条件,加之战争环境,并未推行

5、天京事变

时间:

1856年8月;过程:

杨秀清专权,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猜忌出走;影响:

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6、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7、太平天国的评价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意义: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教训:

农民阶级不能承担中国革命的重任

二、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东京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为总理。

1、武昌起义:

时间:

1911年11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民党人;

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资产积极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使起义有了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人民群众的不断斗争,如保路运动的开展造成湖北兵力空虚,为起义提供了机会;文学社和共进社在新军知识分子中的宣传使新军具有了革命首创精神。

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南京性质: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时间:

1912年3月;

目的:

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民主政治的道路(维护共和);

内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责任内阁制),立法权—参议院,司法权—法院);

意义: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体制,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A: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1919.5.4

导火线: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参与者:

学生(前期先锋),工人(后期主力军),商界。

结果:

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影响:

A,全国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

革命纲领:

用革命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以及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国民革命(1924-1927.7)

1)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兴起

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镇压,中国共产党认识敌人的力量异常强大,必须和其他阶级联合进行革命;

可能性: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思想发生转变,同意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合作的标志: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1924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发展:

时间:

1926年7月。

目的:

打倒军阀,除列强和统一中国。

经过和结果:

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倒长江流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国民革命的失败

标志:

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原因:

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主观(主要原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国民革命的意义:

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927.8-1937.7)

1)1927年的武装起义

背景:

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概况:

A,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秋收起义:

失败后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教训:

以攻取城市为目标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土地革命: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

使贫雇农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保障,提高了他们参与革命的热情。

3)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10-1936.10甘肃会宁,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A.成就—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5.8-1949.10)

1)解放战争爆发原因: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1946年,爆发;1947.6战略反攻;1948年底-1949年初,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全面反攻,渡江战役1949.4——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

结束了数千年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有力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专题四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建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意义:

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内容:

确定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施政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标志: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权力主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机构——各

级人大和国家机关;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特点: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中国人民民主新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

是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1954年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54年之后继续存在,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形成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6年,确立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条件:

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分布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共同纲领》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五个自治区: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1965年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标志:

两次会议两个文件

社会大动乱:

红卫兵运动——动乱的前奏;全面夺权——天下大乱;新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建立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6年10月,粉碎江清反革命集团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政治的破坏:

1)对国家体制的破坏:

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代替了原有的党政机关,成为集所有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国家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重大的倒退。

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文革期间,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国家的公检法机关遭到严重冲击,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3)对人民权益的尊严的侵害:

国家各级党政干部乃至普通群众都当作反革命,遭到批斗和迫害,制造了很多冤案,人的权益、尊严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2、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召开背景: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中没有彻底结束文革的错误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中央工作会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内容:

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停止阶级斗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组织路线——组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意义:

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