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755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生物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27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27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2018届浙江名校协作体)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北地区的全部东北虎构成一个种群

B.种群密度是种群所特有的特征之一

C.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D.自然增长率高的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一定多

2.(2018届张家口市级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

B.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

C.性别比例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D.所有生物的种群都会经历增长期、稳定期、衰退期

3.(2018届杭州市级联考)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B.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大

C.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其种群数量衰退的也越快

D.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增长越快

4.(2018届北京丰台区联考)中地雀和仙人掌地雀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同一区域的两种地雀,在干旱季节,蒺藜和仙人掌是两种地雀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

蒺藜的种子大而坚硬,外部长有尖刺。

干旱过后,中地雀的种群数量剧烈下降,雌性死亡更多。

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

B.仙人掌地雀不食用蒺藜种子因而与中地雀无竞争关系

C.中地雀小喙个体和雌性个体死亡率高的原因是食物组成的变化

D.大粒种子的选择作用将会导致中地雀喙尺寸的平均值增加

5.(2018届长沙一中)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6.(2018届康杰中学)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1公顷=10000m2)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C.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7.(2018届南昌市级联考)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8.(2018届洛阳市级联考)花蜜是植物提供给访花者最重要的报酬之一,也是影响访花者访花行为的重要性状。

而密林熊蜂会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

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

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会为角蒿花传粉,因此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9.(2018届北京东城区联考)为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其中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数据显示随着灯距的减小回收率下降

B.实验结果表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杀虫灯高度无关

C.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会改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D.若诱杀总量为N,回收率为A,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表示为A/N

10.(2018届苏锡常镇四市联考)青檀是我国一种三级珍稀保护植物。

下图是在我国某自然保护区调查青檀所得种群数量(注:

径级是指按照测量获得的青檀主干茎基部直径,由小到大依次划分为Ⅰ到X,共十个等级)。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应在该自然保护区釆取五点取样法调查青檀的种群数量

B.由于阳坡地带阳光充足而使青檀各径级种群数量优势明显

C.阴坡地带的青檀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D.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死亡率较高

11.(2019届长春实验中学)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12.(2019届洛阳市级联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13.(2018届全国100所名校六)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

D.t2~t4内,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14.(2018届德州市级联考)下图表示某草原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七年内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甲种群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

C.甲乙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甲乙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15.(2018琼海市级联考)连续四年对某地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后,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数量可能相同

B.第2年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比甲种群大

C.第三年末乙种群的数量比第一年末大

D.这4年甲种群的年增长率都相同

16.(2018届大连市级联考)下表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培养时间(h)

0

10

20

30

40

50

60

70

酵母菌细胞数量(×1000个/mL)

0.2

0.4

2

5

10

12

12

12

A.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种群数量

B.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种群增长缓慢

C.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总数

D.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12000个

17.(2018届柳州高中)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

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的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驼鹿种群数量

200

300

1000

2000

2500

3000

400

170

600

500

600

A.该孤岛上驼鹿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3000

B.1915~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充足,没有敌害

C.1930~1943年间,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

D.1932年,该驼鹿种群的年龄组成一定为衰退型

18.(2018届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某科研小组于2007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杨树,但到2017年再去调查时发现杨树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

这不能说明()

A.2007年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B.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C.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D.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

19.(2018届泄露天机卷一)1936年,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其后五年期间环颈雉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这五年期间,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B.在这五年期间,环颈雉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种群的λ值均大于1

C.自引入到该岛屿开始,环颈雉种群内部就出现了竞争现象

D.引入环颈雉可使该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018届青岛市级联考)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将欧洲兔带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后来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粘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

B.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但对袋鼠影响不大,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

C.0—y1年欧洲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y1年时为防治的最佳时间

D.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1.【答案】B

【解析】东北虎只是一个亚种,我国东北地区和东北虎属于同一个物种的可能还有其他亚种,A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B正确;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C错误;自然增长率高的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不一定多,还要看种群数量的多少,D错误。

2.【答案】A

【解析】增长型年龄结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A正确;害虫种群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虫害的严重情况,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B错误;性别比例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加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大多数生物的种群在经历增长期、稳定期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进入衰退期,甚至消亡,D错误。

3.【答案】A

【解析】自然增长率=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它是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所以说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A正确;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如果分布的面积或者体积巨大,其种群密度并不一定大,B错误;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如果其出生率也越高,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错误;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只是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其种群数量会增长,种群数量增长的快慢还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D错误。

4.【答案】B

【解析】两种地雀均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所以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A正确;蒺藜和仙人掌是两种地雀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仙人掌地雀不食用蒺藜种子,但可以食用蒺藜的其它部位,因而与中地雀有竞争关系,B错误;干旱过后,中地雀的种群数量剧烈下降,雌性死亡更多,说明中地雀小喙个体和雌性个体死亡率高的原因是食物组成的变化,C正确;在摄食大粒种子方面,中地雀喙尺寸较大的个体较喙尺寸较小的个体占有优势,所以大粒种子的选择作用将会导致中地雀喙尺寸的平均值增加,D正确。

5.【答案】B

【解析】由于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而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因此设置该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的操作应为:

取出50粒黄粒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然后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由于抓取的白粒数占总抓取数的比例等于50粒白种子数占烧杯中总种子的比例,可求出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即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B正确。

6.【答案】C

【解析】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A错误;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1+0.03)t只,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主要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或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错误。

7.【答案】C

【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

题图显示:

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A错误,C正确;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但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本身密度制约,B错误;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先高于乙种群的出生,而后二者的出生率相等,最后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8.【答案】B

【解析】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B错误;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会使子代数量减少,会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样方法可调查活动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盗蜜频率是单位时间盗蜜行为的次数,如某时间段测出的种群密度大,代表该时间段出现的密林熊峰数量多,代表盗蜜频率高,D正确。

9.【答案】C

【解析】实验数据显示随着灯距的减小回收率增加,A错误;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灯高下回收率不同,表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杀虫灯高度有关,B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会使成虫数减少,出生率降低,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表现为衰退型,C正确;种群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则种群数量=(重新捕获数/标记数)×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回收率,若诱杀总量为N,回收率为A,该种群的数量可表示为N/A,由于调查面积未知,不能确定其种群密度,D错误。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青檀属于乔木,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如等距取样法,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并不是所有径级的青檀在阳坡的种群数量都占明显优势的,B错误;根据图形分析可知,阳坡地带幼龄个体多,成年个体少,说明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正确;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数量较少,可能是因为阳光有限导致出生率较低的原因,D错误。

11.【答案】D

【解析】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倍数,A错误;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相对稳定的,B错误;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2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12.【答案】D

【解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

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而乙种群的L值约为1.0,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因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具体数量未知,所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B正确;1~3年,乙种群的L值持续大于1.0,说明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13.【答案】A

【解析】t1和t4时刻乙种群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但t1之后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则t4时刻种群密度大于t1时刻,A错误;t2时刻,甲、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不是比值,因此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正确;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不是比值,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C正确;t2→t4时段内,甲种群δ先大于1后减少到小于1,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正确。

14.【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前三年前比值大于1,且根据题干信息已知乙种群数量在七年内一直在增加,说明说明前三年甲种群的数量增加比乙快,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第七年比值为0,而乙种群数量不为0,说明甲种群数量为0,因此说明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是S型增长曲线,A错误;捕食关系不会导致一种生物形式的,C错误;甲乙应该是竞争关系,在竞争只,甲被淘汰了,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15.【答案】B

【解析】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稍大于1,两种群具体增加的数量无法得知,因此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数量可能相同,A正确;据图无法比较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B错误;第三年末乙种群的L=1,第1、2年乙的L值大于1,说明在这三年内,乙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第三年末乙种群的数量比第一年末大,C正确;设甲种群的初始数量为N0,第一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第二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2,第三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3,第四年末其种群数量为N0L4,由于甲的L值固定不变,均为1.5,因此可知这四年其增长率为(N0L-N0)/N0=(N0L2-N0L)/N0L=(N0L3-N0L2)/N0L2=(N0L4-N0L3,)/N0L3=L-1,D正确。

16.【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稳定,表现为S型增长,而“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指的是J型曲线,A错误;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太少,且对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B错误;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总数,C正确;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12×1000个/mL×10mL=120000个,D错误。

17.【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种群最终的数量维持在500-600之间,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1915~1930年间,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后,由于食物充足,没有敌害,则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B正确;1930~1943年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使得数量急剧下降,C错误;1930~1934年间,种群数量减少,但1932年种群数量未知,则年龄组成无法判断,D错误。

18.【答案】C

【解析】10年间杨树种群数量减少了200株,说明2007年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A不符合题意;10年间杨树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种群中的个体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B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C符合题意;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D不符合题意。

19.【答案】D

【解析】出生(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在这五年期间,种群数量由25增长到138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A正确;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环颈雉新引入到该岛屿,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在这五年期间,每年的种群数量都比前一年多,所以λ值均大于1,B正确;种群内部的竞争现象一直存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会越来越激烈,C正确;由于环颈雉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竞争力强,本地物种往往被其取代,导致其他的本地物种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20.【答案】C

【解析】引入狐狸后,袋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可以推测袋鼠和狐狸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因此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A正确;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说明病毒的专性寄生于欧洲兔,B正确;0—y1年欧洲兔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y1年时欧洲兔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K值左右,而防治的最佳时期应该在K/2以下,C错误;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