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988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docx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

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

  摘要:

本文首先提炼出了路径依赖形成的基本原理,其基本要素包括多样化的可选路径集合、历史小事件和各种各样的自我强化机制。

其次,根据因果关系,将路径依赖的各形成原因或自我强化机制划分三个层级,这是创新点之一。

再次,以这些层次化的原因为基础,分别系统地论述了某一经济变迁过程中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

最后,以时间为轴,论述了该经济变迁过程中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形成阶段的划分,以及二者在总的路径依赖效应中主导权的交换,这是创新点之二。

  关键词:

路径依赖;技术变迁;制度变迁;经济变迁;分析框架

  一、引言

  虽然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理论最近30年来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这一概念最初却是来源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

1957年,生物学家Waddington在研究物种进化的分叉现象和基因的等级次序时发现,物种进化一方面由基因的随机变异和外部环境的选择作用所决定,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基因本身存在的等级序列控制机制。

因此,在物种进化起始阶段,偶然性的随机因素将触发基因的等级序列控制机制,进而使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的路径,而且这些路径是互不重合、互不干扰的――这就是路径依赖最初的涵义。

  1975年,美国经济史学家David首次将“路径依赖”概念纳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1985年,David将这一概念引入技术变迁的分析中,对路径依赖的内涵和作用机理作了深入研究。

1989年,经济学家Arthur将其用来探讨报酬递增对于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开创了路径依赖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先河。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逐渐把路径依赖研究的重心由技术变迁转向了制度变迁。

1990年,North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制度变迁的研究中,指出David和Arthur提出的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同样适用于制度变迁。

之后,研究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的文献快速增加,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已成为路径依赖理论体系中发展最为迅猛、取得成果也最为丰硕的领域。

1993年,Grabher在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中分析了区域发展陷入“锁定”的原因,第一次明确地将路径依赖引入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

1994年,Garud和Rappa首次将路径依赖推向社会学的研究视野,指出技术的路径依赖性不仅仅源自于技术的相互依存性,而且还与相关的行为惯例、社会关系及认知结构有关,因此应该从认知结构等微观层次探讨路径依赖的社会性构成。

1999年,Bebchuk和Roe把路径依赖与公司治理联系起来,首次提出公司所有权与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2005年,North又把心理学纳入路径依赖的研究视野,认为环境、历史遗产等因素决定人的智力结构,从而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品位,使人们做出的选择有所不同,这样多重均衡就是可能的。

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显得非常不足。

一是在路径依赖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未能取得突破。

例如,刘元春(1999)批评当时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由于忽视了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差别,从而过分夸大了“正反馈机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但是他也未能提出对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进行完善或重构的思路。

傅沂(2008)指出了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的基本要点和主要缺陷,然后提出从演化经济学出发构建路径依赖的新分析框架,但是演化经济学本身的分析框架尚未成熟,因此他也只能提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新路径依赖分析框架的几个基本特点,而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在现有路径依赖理论的应用方面也大都是沿着国外学者开辟的研究方向继续向前推进,未能开拓新的疆域。

值得指出的是,傅沂在2006年提出的从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两个角度分析产业变迁中路径依赖的形成,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提出破解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路径依赖形成的基本原理

  在不到30年的发展过程中,路径依赖理论已经从技术变迁领域先后扩散到制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尽管其应用领域在变,但路径依赖理论的基石――路径依赖形成的基本原理却始终未变,如图1所示。

关于“历史小事件”,在路径依赖理论的系统提出者David那里是指随机发生、不受行为人主观控制的偶然事件。

后来,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学者逐渐将行为人的主观意识纳入了“历史小事件”的内涵。

为此,本文将“历史小事件”界定为既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受行为人主观影响的历史性事件,如行为人在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

“自我强化机制”是指能够不断强化行为人对初始路径的选择的各种因素,如学习效应、网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

  一般地,在规划从事某一经济活动时,经济主体在进行初始的路径选择时将面临多条可选路径:

路径甲、路径乙、路径丙和路径丁等;后来某一历史小事件发生,促使经济主体选择了路径乙;接下来,经济主体将在路径乙的各种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下,逐渐对路径乙产生依赖效应;当经济主体逐渐退出对初始路径的“锁定”后,将面临再一次的路径选择,这有可能再一次启动路径依赖的形成。

关于路径依赖的形成,最为经典的例子是1985年David在《QWERTY键盘的历史和经济学意义》一文中提出的关于QWERTY键盘如何取得成功的故事。

David指出QWERTY键盘能够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意外的历史性事件”――为了避免因打字过快而发生卡键的问题,发明家Sholes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的方向,形成了QWERTY键盘的布局;后来在推广这种打字机的时候,发明者们一直强调这是最科学的排列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打字速度――给这种键盘带来了相对于其竞争者的早期领先优势,即在发明者们持久的强调和劝说下,当时键盘的需求方大多优先采购这种键盘;之后通过经济系统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等自我强化机制,这种领先优势被逐渐放大;最终QWERTY键盘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包括后来出现的DSK键盘等更具技术优势的键盘,成为了至今全世界通用的标准键盘。

接下来,本文将尝试构建一个分析导致路径依赖形成的各种自我强化机制――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的框架。

  三、路径依赖形成原因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层级划分

  在前面有关路径依赖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外层)包括规模报酬递增、转换成本、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的主观理解、既得利益约束、正式的法律约束和非正式的文化约束等;第二层(中层)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学习效应、网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第三层(内层)包括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等。

其中,第一层原因由第二层原因引起,第二层原因又由第三层原因引起。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当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由David于1985年首次提出作为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之一。

之后,Arthur在1989年系统地论述了在三种规模报酬中只有规模报酬递增才能形成路径依赖。

1994年,Arthur又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的四个原因:

学习效应、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和适应性预期。

学习效应是指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经理等可以积累产品生产、工艺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从而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产量,最终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网络外部性源于David于1985年提出的作为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的技术相关性,在后来逐渐被网络效应替代,因为学者们认为后者用来描述路径依赖的形成更为合理。

网络效应是指产品价值随着购买这种产品及其兼容产品(包括互补品)的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不断增加。

由于规模经济最初用来描述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够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总成本,而规模报酬递增最初用来描述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够促使企业的产量比要素投入增加得更多,二者最终都能使企业的利润增加。

因此,本文认为,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下文将仅探讨规模报酬递增。

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基于历史经验做出的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的预期,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地发生变化。

David于1985年还提出将投资的准不可逆性作为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后来这一概念在1990年被North发展为建设成本,在1998年又被Shaprio和Varian发展为转换成本。

在路径依赖理论中,转换成本是指从当前路径转换到新路径所发生一系列成本的总和,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等。

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由Windrum在1999第一次提出,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框架下,经济主体逐渐形成的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人们的主观理解是指在初始路径选定之后,经济主体在长期内逐渐形成的对选定路径的运行的一般性的主观看法,由Kemp于1997年首次提出。

既得利益约束、法律约束和文化约束则分别由Kemp在1997年、North在1990年和Greif在1997年首次提出。

不完全市场是指不具备下述条件之一的市场:

市场上的产品同质;买者与卖者数量众多;所有买者和卖者都可以自由进入市场;所有买者和卖者都掌握当前物价的完全信息并能预测未来物价;就总成交额而言,市场上各个买者和卖者的购销额是无关紧要的;任何买者与卖者之间无串通合谋行为;买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卖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商品可转让。

不完全市场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等形态。

  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则是路径依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基础。

经济大环境不仅包括经济环境本身,还包括社会、政治和生态等领域能够影响到经济主体的行为的诸多要素。

不确定性是指经济主体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在经济学史上,古典经济学家Menger、Fisher和Edgeworth都曾深刻指出,风险和不确定性或将改变整个经济学的风貌;Knight则最早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作了系统性论述。

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不完全理性之间,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既包含有意识的理性,但同时这种理性又是受限制的、有限的。

它由Arrow首次提出,随后由Simon加以系统化并大加倡导。

不完全信息则是指作为市场参与者的经济主体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知识。

信息不完全既包括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也包括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

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是指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经济主体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经济主体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则是指市场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有效地配置,包括信息不对称的情形。

  路径依赖的应用在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领域相对比较成熟,学者们对这两个领域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研究取得了比较系统的成果。

事实上,国外学者对公司所有权和公司治理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研究,就是综合应用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成果。

遵循这种思路,本文也将从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这两个视角来系统论述某一经济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

必须强调,这里的经济变迁过程以生产企业为运行主体,其典型代表可以是区域经济变迁、产业结构变迁和贸易变迁等。

  

(二)技术变迁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

  前文已提出,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那么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自然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包括规模报酬递增、转换成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们的主观理解等;第二层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学习效应、网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第三层包括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等。

同样,第三层原因引起第二层原因,第二层原因又引起第一层原因,如图2所示。

  具体地,当某一生产企业在历史小事件的作用下选定了初始的技术路径后,由于客观上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同一行业中各企业管理层和同一市场上各需求方主观上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该企业在技术选择和相应产品的产销方面将面临不完全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