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516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docx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已知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Na2CO3受热不分解。

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

样品

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NaHCO3俗称_______,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

(2)若无装置E,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______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3)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不能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方案二:

样品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得质量为21.2克,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克;

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克。

(4)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写出NaHCO3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小苏打浓硫酸不能盐酸具有挥发性,D中的碱石灰既吸收生成的CO2,还会吸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使测定结果偏大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84%

【解析】

(1)根据NaHCO3俗称为小苏打解答,根据碱石灰会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D解答;(3)根据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4)根据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可以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进行分析;(5)根据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写出NaHCO3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解答;(6)根据实验过程中减少的质量是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分析。

(1)NaHCO3俗称为小苏打;碱石灰会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实验在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之前,需要将气体干燥,C中盛放的物质是浓硫酸;

(2)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D,否则,若无装置E,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3)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盐酸具有挥发性,D中的碱石灰既吸收生成的CO2,还会吸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使测定结果偏大;(4)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可以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5)NaHCO3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H2O+CO2↑;(6)实验过程中减少的质量是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固体减少质量为41.2g-35g=6.2g;设样品中含有碳酸氢钠为x。

2NaHCO3

Na2CO3+H2O+CO2↑ 固体减少

 168                         62

 x                           6.2g

x=16.8g

 样品中碳酸氢钠为41.2g-21.2g=20g

 所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100%=84%

答:

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4%。

2.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化合反应发生后,生成物肯定不会是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1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p点所示溶液为碱性Bn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Cm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D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3)沾有浓氨水的棉棒放在浓盐酸瓶口为什么有白烟生成:

_____。

(4)图2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A装置的作用是_____。

②C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

③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现有73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和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答案】单质D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相遇生成氯化铵固体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干扰后续实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CO+Fe2O3

2Fe+3CO2↑5.85%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生成不可能是单质。

(2)A、p点所示溶液的pH大于7,所以溶液为碱性,正确;

B、n点所示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说明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正确;

C、m点所示溶液的pH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不足,盐酸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正确;

D、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溶液显酸性,随着滴入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逐渐变为碱性,该图中pH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大于7,所以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错误。

故选D。

(3)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相遇生成氯化铵固体,即有白烟生成。

(4)①混合气体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除去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产物二氧化碳的干扰。

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3CO+Fe2O3

2Fe+3CO2↑。

(5)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10%=7.3g;

设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x

x=11.7g

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3.漳州小吃手抓面,制作时要用发到大树碱,大树碱的主要成分是K2CO3.为了测定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小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托盘天平称取10g大树碱样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如图所示,则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为了准确量取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

(3)把大树碱样品和水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大树碱完全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

(4)向配好的溶液中逐渐加入CaCl2溶液,生成1g沉淀(假设大树碱中其它成分不参与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K2CO3═CaCO3↓+2KCl).计算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

(5)小文同学在配制好溶液后,发现纸片上还有残留固体,则计算出的大树碱K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1)往左盘加树碱至天平平衡;

(2)胶头滴管;(3)搅拌,加速溶解;

(4)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为13.8%;(5)偏小。

【解析】

试题分析:

(1)指针偏右,说明左盘大树碱样品小于10g,则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往左盘加大树碱,至天平平衡;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为了准确量取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3)溶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4)设碳酸钾的质量为x,根据两种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l2+K2CO3═CaCO3↓+2KCl

138100

x1g

解得x=1.38g,所以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

(1.38g÷10g)×100%=13.8%;(5)纸片上还有残留固体,则溶液中溶质偏小,质量分数偏小。

考点:

考查量筒、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知识。

4.央视《是真的吗?

》栏目中有一段视频:

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某实验小组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以下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

“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

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  。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猜想Ⅱ:

“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猜想  (填“Ⅰ”或“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不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  (填序号)。

A.氯化铜B.硝酸银C.硫酸钠D.硫酸亚铁

(反思应用)

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

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探究拓展)该小组为了测定镁铜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取出3g合金样品,将60g稀硫酸分为6等份依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

稀硫酸用量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第5份

第6份

剩余固体质量

m

2.0g

1.5g

1.0g

0.6g

0.6g

(3)表格中,m=  。

(4)合金样品中镁的质量=  。

(5)计算所用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6)计算当加入第4份硫酸溶液且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2)Ⅱ;2Al+3ZnCl2=3Zn+2AlCl3;除去表面的氧化物;ABC;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3)2.5g;(4)2.4g;(5)20.4%;(6)23.9%

【解析】

探究一:

“锡纸”与氧气接触,但是开始“锡纸”不燃烧而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短路时,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了“锡纸”的着火点;

探究二:

【进行实验】铝比锌活泼,而锡不如锌活泼,所以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若有深灰色固体析出则为铝,若没有深灰色固体析出则为锡;铝与氯化锌反应生成锌和氯化铝;故答案为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ZnCl2=3Zn+2AlCl3;

【交流讨论】

(1)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2)选择的盐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应介于铝和锡之间,铜和银均排在锡的后面,钠排在铝的前面,而铁介于二者之间,硫酸亚铁满足条件,故答案为ABC;

【反思应用】

因水能导电,则如果电器着火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

【探究拓展】

(3)第2和3实验对比中可知,每10g稀硫酸能与0.5g镁反应,可知第一次剩余固体为3g-0.5g=2.5g;

(4)由最后剩余0.6g固体可知,镁的质量为3g-0.6g=2.4g;

(5)根据每10g稀硫酸能与0.5g镁反应,设10g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 98

0.5g x

,解得:

x=2.04g

则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0.4%;

(6)设加入第四份硫酸后生成的MgSO4质量为y、生成的氢气为z,

Mg+H2SO4=MgSO4+H2↑

24 1202

2g yz

,解得:

y=10g、z=0.17g;

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3.9%。

点睛: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一般分为六步:

1.设未知量,即---的质量为x;

2.书写用到的化学方程式(即写→配→标→注),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至关重要的;

3.将用到的物质的质量关系标注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上行是相对质量关系(即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得来的),下行是纯物质质量(即已知量和未知量x);

4.列计算用到比例式,即上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行的实际质量比;

5.求算结果,注意一定要有单位;

6.写出简明的答案,一般是问什么就答什么。

5.用“氨碱法”制得的纯碱中通常含有一些氯化钠。

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测定碳酸钠质量分数的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M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滴加氯化钙应“过量”,否则会使测定的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

(1)NaCl、CaCl2

(2)偏小(3)96.4%

【解析】

(1)纯碱中含有氯化钠,加入氯化钙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由于滴加氯化钙应“过量”,所以溶液M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钙;

(2)如果滴加氯化钙不“过量”,则可能不会将碳酸钠完全反应掉,生成的沉淀的质量偏小,计算所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小,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

(3)解: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100

x20g

x=21.2g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96.4%

答:

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6.氯化钠的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

(1)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中,主要有四步实验,如图:

①下列关于步骤Ⅱ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B 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D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②操作Ⅲ中,用到的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和_____;当观察到蒸发皿内_____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2)用氯化钠固体配制

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A称量及量取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

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___(填字母)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后,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填字母)。

A 先在左盘纸片上加氯化钠,后在右盘纸片上加砝码

B 先在右盘纸片上加砝码,后在左盘纸片上加氯化钠

③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

A 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

B 烧杯未干燥直接用于配制溶液

C 用量筒量取水时采用俯视方法读数

D 称量药品时

砝码放在左盘并移动了

游码

④若用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配制上述溶液,需要加水_____

【答案】B玻璃棒出现较多量固体BACDBC62.5

【解析】

【分析】

【详解】

(1)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中,主要有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四步,

A、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选项正确;

B、液面不低于滤纸的边缘会造成杂质不经过滤纸过滤直接进入滤液中,不能起到除杂的目的,选项不正确;

C、过滤时若玻璃棒靠在单层滤纸一边容易捣破滤纸,使杂质进入滤液,所以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选项正确;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加快过滤速度,选项正确;

②操作Ⅲ是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和玻璃棒;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2)

①用氯化钠固体配制

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及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则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BACD;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后,应先在右盘纸片上加砝码,后在左盘纸片上加氯化钠;

A、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使得所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B、烧杯未干燥使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用量筒量取水时采用俯视方法读数,则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偏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称量药品时应左物右码,若砝码和物品放反了,且移动了游码,则所称量物质的实际质量=砝码-游码=

-

=4g<6g,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④若用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配制上述溶液,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有100g×6%=(100g-x)×16%,x=62.5g。

【点睛】

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中,主要有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四步;用一定量固体氯化钠配制溶液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配好的溶液盛放于细口瓶中;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因素有:

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烧杯不干燥直接用于配制溶液,用量筒量取水时采用仰视方法读数,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等,在稀释溶液时抓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7.鸡蛋主要由蛋壳、蛋壳膜、蛋白、蛋黄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里面覆盖一层蛋壳膜。

化学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蛋壳中的CaCO3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

a、蛋壳经过科学检测其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约为82%~85%,含蛋白质质量分数约14-17%。

b、蛋壳膜中蛋白质含量约为90%~93%。

(设计方案)

方案一:

用“灼烧法”,将该蛋壳放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并采集相关数据进行测定。

方案二:

用“酸处理法”,将蛋壳与稀盐酸反应进行测量处理。

(进行实验)

方案一:

称取12.0g蛋壳研磨成粉末置于通风橱中,灼烧至质量不再减少,再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16g。

方案二: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称取12g蛋壳样品进行实验(假设其他成分均不与HCl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连接好装置后,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B装置中加入蛋壳样品后,先通入一会儿空气;

③称量装置D及其中药品的质量;向蛋壳样品中滴入5%的稀盐酸,直到________为止;

④再缓缓通入空气一会儿,至装置D中质量不再增加为止;⑤称量装置D及其中药品的质量。

(数据处理)

方案一:

该小组同学认为固体减少为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据此求出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91.7%

方案二:

测得反应后D装置及其中药品的总质量增加了4.4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评价反思)

(1)方案一:

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测定值与科学检测的数据有较大误差,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方案二:

装置A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如装置C中的药品为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不再产生气泡83.3%

蛋壳及蛋壳膜中的有机物灼烧也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干燥气体,除去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影响测定结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实验步骤:

③准确测量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实验结果准确的基础,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是准确测量二氧化碳前提,向蛋壳样品中滴入5%的盐酸,直到不产生气泡为止,此时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

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碳酸钙的质量为x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评价反思:

(1)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蛋壳及蛋壳膜中的有机物灼烧也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2)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如装置C中的药品为浓硫酸,其作用是干燥气体,除去水蒸气,D装置中的碱石灰能吸收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影响测定结果。

8.

(1)如表是CO2气体在水中的几组溶解度数据(单位:

mL/100mL水)

温度(℃)

大气压

0

25

50

75

100

1

1.79

0.752

0.423

0.307

0.231

10

15.92

7.14

4.095

2.99

2.28

25

29.30

16.20

9.71

6.82

5.73

①根据CO2的溶解度表,可以得出气体的溶解度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规律是:

_____、_____.

②打开可乐瓶有气体逸出,说明原瓶中的压强_____(填“>”、“<”或“=”)瓶外大气压强.

(2)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请回答.

①t2℃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

②t1℃时,50g水中加入30g乙,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③t2℃时,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_____(填编号).

A加足量溶质乙B蒸发溶剂至晶体析出C降温

④t2℃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均为a%,则甲溶液一定为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a%的取值范围为_____.

⑤将t2℃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t1℃时溶质质量:

甲=乙Bt1℃时溶剂质量:

甲>乙

Ct1℃时溶液质量:

甲<乙D析出晶体质量:

甲>乙.

【答案】压强相同时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相同时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甲70AB不饱和0

【解析】

(1)①由题目中提供的数据可知,影响CO2的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与压强,即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压强相同时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打开可乐瓶有气体溢出,说明压强减小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从水中逸出,说明原瓶中的压强大于瓶外大气压强;

(2)①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较大的是甲;②由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t1℃时,50g水中放入30g乙,只能溶解20g,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0g+20g=70g;③③由图示信息可知t2℃时,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加足量溶质乙;蒸发溶剂至晶体析出;④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乙的溶解度是60g,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均为a%,其中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甲,a%的取值范围是不大于t2℃时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即:

;⑤A、由上述分析可知,将t2℃等质量的甲、乙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多,t1℃时溶质质量:

甲<乙,错误;B、将t2℃等质量的甲、乙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多,t1℃时溶剂质量:

甲<乙,错误;C、将t2℃等质量的甲、乙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多,t1℃时溶剂质量:

甲<乙,t1℃时溶质质量:

甲<乙,故t1℃时溶液质量:

甲<乙,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将t2℃等质量的甲、乙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

甲>乙。

正确。

9.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