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解表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96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6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解表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方剂学解表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方剂学解表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方剂学解表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方剂学解表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解表剂.docx

《方剂学解表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解表剂.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解表剂.docx

方剂学解表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麻黄汤

上一次把总论的内容整个讨论完了,整个总论部分,归纳一下,我还是强调三个一类的重点问题。

一个是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包括什么是方剂?

什么是《方剂学》?

在绪言里头。

第二个,常用治法。

以《医门八法》为代表。

第三个重点方面是,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因为作为方剂的配伍技巧方面的问题,这是目前这版教材里新增加的。

我们把它看做二类内容。

下面我们讨论各论。

为了学习各论方便,把各论的各个项目,本教材和原有教材的一些区别,改良的方面简要提一下。

我们全书各论共19章,

从分类来说,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每一版都稍做了一些修改,变化不大。

从组成,里面一般都照录了原书的用量,也有参考用量。

这参考用量,是仅作参考。

因为编委会由13位老师组成,来自我们东南西北很多省,各地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别,虽然我们有些做了调整,但是大家在各个地方工作,都有当地具体的情况,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使用这用量。

服用方法,都照录了原书的服法。

当然括号里面有参考的现代用法。

这用法部分,一些讲解的时候,重点的一些方剂,特别这些用法直接影响疗效的,要指出来。

学习时候也是一个重点。

因为用法,我们前面讲到,如果不是正确使用的话,会直接影响疗效,影响到整个方功效发挥的方向。

功用,每个方的功用反映了它的治法,要求尽可能地把这个功用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具体治法。

但由于每一张方,它都是一个针对的证,它是一类证,虽然具体,不是针对具体的一个病人,所以还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所以在后面的临床加减方面,实际上治法上还会有一定的调整。

主治部分,这是在变动的,主要在两个,第一个,很多原书主治,如果比较能够概括这个方主治的话,那不能完全照录原文,要把原文适当组织,比较规范,因为《方剂学》还不是学的古代某一个经典著作、原著,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方剂学》要立足于从这个方产生以后,包括后世的运用,有很多主治,后世发展了,所以要结合这一类。

它并不局限于原书的运用。

这个在讲到具体方剂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所以尽可能避免了原书一句话,就是这个算了主治。

这样区别于一些,特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区别于经典著作的学习。

比如他们这里搞这个班,包括八门课,首先「四大经典」,「四大经典」作为独立课程,它都是以古代的一部书或者这些为基础。

然后「四大基础」,「四大基础」里面的内容完全跟「四大经典」的重复,那就把它局限于某一个时代了。

并不是这个方在整个历史发展当中运用的一种规律。

作为方解方面:

要包括这样一些问题,首先简要的病机分析,同时归纳出治法。

然后展开方剂基本结构分析,君、臣、佐、使基本结构分析。

在基本结构分析过程当中,适当指出配伍的常用组合,配伍的常用组合,就带有配伍技巧这个含义。

由于这个是过去没有很强调的,这是很多方都增加了一些这个内容。

但是初步的。

今后还有待完善,有待文献整理,临床归纳,继续地完善。

在这个基础上,总结配伍特点,多数方剂需要总结配伍特点。

谈到配伍特点,我要多解释两句,配伍特点是以什么规律来解释的?

由什么规律来组织这个特点?

开始学习,从五版也有配伍特点,方比较少,有二三十个方,六版多一点,这个教材,可以说大多数方都总结了一些配伍特点。

所谓配伍特点,依法统方是治法特点,治法指导下,我配伍组方的一个特点。

那就是说,它归纳的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配伍特点,它强调这个方,它是双法,或多法并用,这个含义。

就提示你这个方,构成从治法角度上来讲,它治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

是构成这个方的一种基本内涵,

第二个形势,是指的这个方,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法指导下构成的,但其中以哪个为主的。

是强调哪个为主的。

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譬如说;上下同治以治上为主;清上泻下,以泻代清。

以哪个方面为主的?

第三类归纳方法,那是强调以某个治法为主,同时为避免产生副作用,或者药物的偏性太过,用什么方法来制约它?

能够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比如说,扶正不敛邪,祛邪不伤正,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等等。

归纳这个方,从治法角度上,这样几个类型。

从依法统方角度,你把握了这个特点,来开这个处方,用这个处方,要注意这些方面。

所谓配伍特点归纳,是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归纳的。

因为当时五版教材开始提到配伍特点以后,包括教材、包括很多书,配伍特点究竟在哪里?

指的什么?

大家把很多历来总结配伍特点的这些语言,把它归纳一下就分为三类。

一般的配伍特点之后,有类方比较,功效主治相似的或者有些有联系的,这方剂之间一个比较。

概括性比较。

一般这个比较都是治法,或者治法包括功用,就是功用、主治、用药特点方面比较。

一般要求简练的一个比较。

这是整个方解部分。

特别一类重点方。

很多要保证含有这些部分,方解。

后面临床运用,包含一般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强调辨证要点,要标明方剂的性质。

不同性质的方学习方法、学习意义是不同的。

所以一般都是“本方是属于益气健脾的基础方”,或者“本方属于益气升陷法的代表方,又是临床治疗脾虚气陷证的常用方”。

那它一个方可以有两种性质。

既是代表,代表甘温除热法,代表益气升陷法,这种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种代表方。

又是治疗什么证的一个常用方。

基础方、常用方、代表方。

这个性质就写在这个运用的第一条里边。

后面紧接着辩证的要点。

当然提法上,有时候辨证要点,证治要点,要说都说得通。

但是运用这个方,基本的根据是它的证的基本根据,用方体现法则是针对这个证来的。

我有时觉得“证治要点”,我们写出来的主要还是证。

主要是辨证当中的基本依据,辨证要点。

有时候大家说这个辨证要点,是怎么构成的呢?

你乱写几个症状的构成,一个证候主治很多,你凭什么来选择的呢?

标准的辨证要点,应当由两部分组成。

应当由主证和佐证构成。

主证前面解释过,反映基本病机。

比如我们马上要讲的麻黄汤,“恶寒重,发热轻,无汗”,主证。

所谓佐证,是参考、校正的依据,参校依据。

我们经常望闻问切,按标准最后才摸脉,切放在后头,临床并不是不需病家开口,便知病情根源,一摸脉就知道了。

那不是这样的。

舌像、脉像,它是一种参考、校正的依据,四诊合参,它不是唯一的依据。

所以辩证要点,都主证加佐证,一般构成,落实到具体病人身上,它可以在各种兼证方面有所不同。

所以辩证要点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但是整个教材里边,可能一些辩证要点并不完全符合这种标准和规律。

第二个部分是随证加减,我们用常用加减,常用加减前面解释过了,譬如马上讲到的解表剂,外感风寒证病机发展主要方向,一停留在外感风寒表实证,或者现在是整个辛温解表,那外感风寒,这类证,它动态的发展变化,主要向哪几个方面去,这个来加减,象这类加减里,不能睡不着觉加什么,吃不下饭加什么,隔得太远,不是说常见的发展方向,围绕哪几个方面,随证加减是这样的含义。

这个也是基本上作了一些要求,不要离开这个方,它的基本病机,基本治法,基本病机可能发展的方面,治法基础上需要经常考虑到的一些方面。

不在于要很多。

但也有些把原书加减都抄上,这个也有。

但是也选择它,原书里说这个基本病机,基本治法下,应该考虑到的常见的方面。

在我们讨论当中,这个不是作为重点。

作一些提示。

为什么学科还有一个分工,在我们整个教材编写,和各个基础课和临床课,因为中医《方剂学》很麻烦,涉及到临床各科,跟它们要协调。

你把这类加减讲得很细,都讲掉了,到它那讲什么?

你看《内科学》上面,它用什么方后面它也要具体加减。

我们是基础课。

虽然是桥梁,毕竟是打基础。

跟参考书不一样。

所以这部分是作为重点提示内容。

但这个部分,老师教学有时还结合,自己的一种体会。

不能固定要求,各个地区不同,甚至于临床经验部分可以结合起来。

第三个是现代运用。

作为参考。

现代运用是无法写完的。

只能抓主要的。

因为现代是以西医病名,我们中医辨证,以病名为主,异病同治。

这个证可以发生在很多病当中。

很多病当中,或者很多病的特定阶段,这是现代运用。

最后一个是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没有一定的标准模式。

有的结合原书提到的注意,有的,目前现代的一些认识,也是作为参考。

后面有附方,整个我们方剂量182个正方,180个附方。

指导思想是减少正方,有一些作为附方。

主要是学习针对基本病机的基本治法,以及基础方、常用方、代表方,这个配套用,学习遣药组方的规律。

当然后面为了参考,教材附录里面也有四个方面:

原书主治。

把原书主治列上,为了前面的主治。

不是以原书主治原文作为主致了。

那原文在后面,可以供同学参考。

选录主要方论,由于篇幅问题,一般选录一条,顶多两条。

现代的研究

临床报导和实验研究。

从字数限制来说,所以选的量都限定了。

大致后面各论是这个状况。

每一章开始有一个概述,每一章的概述是这样处理的。

比如说大法,涉及到《医门八法》的大法,现在讲到解表剂,相当于汗法。

他编写的教材的这个主要内容,它也是按照定义,常用的适用的病证,常用的适应的病证,分类,使用注意,这四个方面。

前面不是我们讲八法时,按照四个方面吗?

它还是按照这四个方面来的,所以涉及到汗法、下法、和法,温清消补,这些大法,那它是在讲各论每一章概述的时候,参考前面的结合的。

前面讲那个治法的时候,八法,每一个法才多少行字,字并不多,它结合后面这个帽子,这样便于教学上时间的控制。

避免内容重覆。

所以后面讲汗法,概述就不讲了。

因为前面讲到那四点,基本在法里边讲了。

每一节这个概述,反映了这一节针对的病机特点。

主要特点,代表方剂。

那个比较简单一点。

每章后面附有小节,提示式的。

提示式的说明一下。

这个方主要一些方剂的功用、主治、特点,最后附有一点复习题。

大概各论是这样的状况。

各论学习呢,每个方开始要提示是几类方。

教学大纲上安排为几类方。

一类方剂,120张。

原来按照国家课程基本要求,每门课都定有国家课程基本要求,100张是共同的。

有20张是各地的,这类方可以调整的。

根据地区不同,可以调整的。

二类方30张,加起来150。

其余的是三类方。

一类方重点讲授,二类方,有一部分教学大纲打三角△的,那必须背诵的。

一部分不打三角△的,就暂时不用背方的。

三类方多属于自学内容。

这样安排的。

所以大致在各论课开始之前,因为各论很重要,是个大头。

我们先解释一下,现在教材运用的一个情况。

下面讨论各论第一章,解表剂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证病机发展主要方向

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肺卫受邪→肺失宣降

表寒郁闭→入里化热

中医经常把疾病分为两类─外感,内伤。

外感病的一大类的治法和代表性方剂。

所以这是一个大章,很重要的。

解表剂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辛温解表,适合于外感风寒证为主的。

第二类辛凉解表。

第三类扶正解表。

分别适合于针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类的,以及体虚外感。

我们第一节讨论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针对外感风寒证。

这种外感风寒证的基本表现,恶寒发热,恶寒偏重,这是共性的。

可以有汗或无汗。

根据表虚表实的情况不同。

脉呢,浮脉,舌呢,舌苔一般薄白。

没有设及到整体的气化,没有影响到整体性的气血变化,一般舌质舌苔不变的。

这是外感风寒证的共性。

外感风寒证,它主要发展的一个方向,那也就是涉及到它一种兼证的出现方面,哪些方面。

风寒外感以后,由于受到寒邪,首先郁遏体表的阳气。

典型的风寒多是这样。

郁遏体表阳气,造成卫阳被郁遏。

那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营阴,营为血中之精气,营阴郁滞,那就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所以第一个从病机发展来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之后,引起的疼痛这个方面,是外感风寒里常见的病机发展的一个可能性。

第二个外感风寒以后,外邪束表,肺卫首当其冲,造成肺气不能宣发,以致引起肺气失于宣降,导致以轻则咳嗽,重则气喘,为主要表现的这种风寒引起肺失宣降证。

这是第二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三个,由于外邪要入里,入里过程邪正都能化热,形成外寒内热证。

这又是一类,这常见的。

麻黄汤《伤寒论》

学习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

麻黄汤这个方,很多方剂学教材也好,参考书也好,都放在第一个。

为什么放在第一个?

有很多方剂首先要了解,学这张方的目的是什么?

说它是个基础方。

同时,它有学习的另外一些特定意义。

所以我们很多方有的要标出来,它学习的典型性意义。

它出在《伤寒论》,学习麻黄汤典型性意义有两个。

一个方面,历来把这个方,叫做“伤寒正局”。

古人说它“伤寒正局”,“伤寒”是外感风寒,提到“伤寒”是指的风寒中间重于寒,侧重于寒邪。

“正局”两个字,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典型。

那就是说外感风寒最典型的,伤寒最典型的基础病机。

最有代表性的。

古人没有这种代表性,典型性这些名词。

它叫“正局”,就是最标准的。

你知常才能达变,你掌握了最标准的,以它为参照,就能学习一系列的具体的,外感风寒的治法和方剂。

这是“伤寒正局”的含义。

第二个,人们常把这个方当作第一张方来学。

还有一个,它在我们方剂的君、臣、佐、使基本结构体现上最标准,四个药,非常标准。

是基础方剂的一种典型结构。

你前面总论刚学了君、臣、佐、使这些,到这要看看一个最标准的基本结构。

所以学习一个方,学生要知道,这个方学习一些典型性意义在哪里。

每个方学习,我们不是按照组成、功效、主治这样下来的。

往往先讨论病机分析。

因为跟上面学习的,《中基》、《中诊》里边的这个,《中医诊断学》,诊是诊,断是辨证。

跟辨证捕捉病机这个知识,利用这个原有一些知识,基础知识推里这样下来,所以学习《方剂》,当然也不是一种模型,有几种模型。

我们后面讲到具体方,有的先从药开始,有的先从病机分析开始,最典型可以从病机分析开始。

主证病机分析

方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

卫阳被遏→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

营卫郁滞→头身疼动、脉紧

肺气不宣→咳喘

功用治法

发散风寒,宣降肺气。

麻黄

(1)发散风寒

(2)宣肺平喘

桂枝

(1)解肌发表

(2)温经止痛

杏仁

降利肺气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缓核峻烈

麻黄两个作用,发散风寒,宣肺平喘,这是风寒常用的作用。

麻黄来说。

这个桂枝,作为臣药有两个含义。

既能解肌发表,解肌发表和开腠发表不同。

我们前面讲到了。

开腠,强行打开毛孔,解肌,松动分肉,透邪外达。

它解肌和开腠协同,桂枝和麻黄相须。

增强发汗解表力量。

桂枝还能温经止痛。

当然作为基础方,我们临床应用当中,加味当中还要考虑到配伍技巧。

这是桂枝在方中的两个作用,都符合臣药的道理。

杏仁在这里降肺气为主。

杏仁实际上“宣”力量也有,较小。

历来认为降为主。

五版教材认为它还能散风寒,而且是以散风寒为主。

历代医家也有这样讨论,比如说,《黄氏医书八种》。

黄宫綉他就认为是辛温以散,散表邪为主。

但是直到现在临床应用,和大多数医家看法,那还是降利肺气为主。

这样作为佐药来说,你说它也辛散,也能协助君臣药的发散。

它在这里作为佐助药来说,和麻黄相配,针对次要兼证,解决次要兼证。

因为一宣一降,宣降肺气,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用甘草作为使药,它主要调和药性,缓和麻桂的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过。

所以这个方义分析,我们前面总论举了一些例子,所以简要的分析一下。

四个药构成一个发散风寒,宣肺平喘的一种基本方剂。

那其中,它有一些本方注意的基本配伍组合和它们的特点。

麻、桂相须,麻、杏的宣降,这是个主要的。

因为这个从《中药学》,大家对这方面比较了解,就不多分析了。

随证加减

我们这里提到的一些随证加减,都是指的围绕着这种病机,基本病机可能侧重的方面,可能侧重发展到,影响到的方面。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

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挟湿兼骨节疼痛,加苍朮、苡仁

兼里热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既然是肺气不宣,那就可能涉及到病程过去有没有基础,肺气不宣的程度,所以喘急痰多,表证较轻,这种情况涉及到两个附方。

表证较轻,不须要桂枝协助麻黄发汗,增加化痰降逆,平喘止咳。

这类作用就可以了。

所以去桂枝,加苏子、半夏,这个好理解。

鼻塞流涕重是常见的肺气不和,肺气不利,鼻为肺之外窍,加苍耳、辛荑,宣通鼻窍。

是指的临床可能在这种肺气不宣情况下,外有风寒引起肺气不宣情况下,常见的兼证。

挟湿的情况怎么办?

实际上在仲景这个时代,当然没有在金元时代强调挟湿,但仲景已经用,像麻黄加朮汤这一类。

麻黄汤后面第一个附方,麻黄加朮汤。

现代在临床用于小儿肾炎,这用得很多。

考虑到挟湿。

所以从挟湿方面来看,表现出来,那作为外感风寒证这是主要病机,恶寒发热主证,这个基础上,肢节酸痛,这跟疼痛描述不同,就挟湿,挟湿呢,加苍朮、苡仁这类。

苍朮和白朮使用,麻黄加朮汤,表证强调的不明显,有表证。

但是苍朮发散力量强,对解表方面来说,兼顾得更好。

又可以燥湿,又可以解表。

燥湿、利湿结合,苍朮、苡仁结合,这种对于外感风寒挟湿,在疼痛方面反应出酸痛的,这个常用。

外寒可能入里化热,如果有开始入里化热的这种过程的话,反应出来很多是心烦、口干,这个是里热最早发生,里热最早发生有几种情况,一个心烦,一个口渴,一个口苦咽干,这类是经常发生的。

这类情况,哪怕你不是属于病态,比如夏天炎热的时候,正常人也可能会出现,里热最早出现,从这个方面。

逐渐程度加重,整个涉及到气分,最后到血分。

所以这里反映出来的都是一种外邪可能入里化热初期状况,这类的加减方式。

所以加减,要主要强调,这个基本证候情况下可能影响到的,最多影响到的一些方面,是这样的意思

 

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

上一次我们讨论到麻黄汤的主证分析,功效归纳,方解以及这个方常用的临床加减方法。

下面在运用当中,辨证要点和使用注意两个方面。

辨证要点,实际上就是主证加上左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是作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本证型,辨证要点,也就使用的基本依据,在使用注意方面,作为表虚证,阴血不足,因为《伤寒论》里讨论了很多,涉及到亡血的这种体质,它不宜用,阳虚也不适合,因麻桂相须,发汗力较强,容易引起大汗亡阳,这在后面相应的扶正解表里,讨论治法。

而且用麻黄汤应该遵照张仲景《伤寒论》的要求,密切观察中病即止,不可过量。

这是一个用解表剂的通则。

这是对于这个使用注意方面,和辨证要点方面的。

附方

作为教材来讲,我们教材上有五张附方,重点讨论后面三张,前两张兼湿的,因为现有《内科》教材里应用当中,都有这些方。

这个麻黄加朮汤,麻杏苡甘汤,结合风寒表证,密切运用的,常用方基础方,以大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我们选择做为附方的重点。

今后的很多基础方它的附方,重点选择一部分,像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这个常用方,临床应用意义比较大的,它是一种寒热俱重,他这个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他恶寒发热,特点是寒热都重。

恶寒重发热也重。

本身风寒是恶寒重发热轻,由于它有内热,所以在表邪正相争所发的热,以及寒邪入里所化的热,形成的这种状况,造成的寒热俱重。

大青龙汤

在临床上,这类证候、这个方的运用,这个常用方,青壮年居多。

而且目前看,用于像大叶性肺炎早期这种,表里同病,寒热俱重的这一类。

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这一类。

这个方是作为治这一类证的基本方。

这是常用。

尤其是北方地区更多一些。

因为风寒入里化热,这个是普遍存在的。

过去体会不是很深,开始学的时候,过去做一个附方,体会不是很深。

我记得有一年,那个还比较早了,70年代,有一次到东北去,我体会很深。

因为近年来很少,虽然去哈尔滨、沈阳这些机会较多,每年都经常去,机会还是多,但多数坐飞机。

那年坐火车去给我印象很深。

那年过春节前夕,最后是在内蒙通辽过的春节。

在这春节前到齐齐哈尔,广播里广播零下42度,我想我过去北京那段时间呆得时间长,过去出生在江苏,一听是零下42度,非常害怕,下了火车,进入候车室,那里边热气腾腾,眼睛上都蒙上一层蒸气了。

擦一擦,再一看,使我大吃一惊,候车室里卖什么东西最多?

卖冰棍最多。

而且都是插在草把子上卖的。

就像北京卖冰糖葫芦那样卖的。

不是放在箱子里边。

因为外面零下42度,里面再热热不到哪去,大家穿得都很厚的,所以那种卖冰棍,它不会化的。

它只会越来越粗。

当时我就奇怪,怎么这么冷的天都吃这个冰棍呢?

在齐齐哈尔住了到第二天,自己咽干口燥,喉咙开始痛了。

外寒太甚,阳气不能透发,很快郁而化热,也想吃点冷饮了。

所以中医很讲究,辨证当中这个辨证法。

辨证论治当中症状这种辨证法。

所以在历来加减方当中,虽然风寒是属于寒证,寒郁化热这类证型,以及配套的方剂是很多的。

所以我们说它这种外感风寒,引起肺气不宣的咳嗽,和这些,它同样列为一个郁而化热,一个常见的兼证。

所以这类证型多见,尤其北方,以烦躁口渴化热,有的时候它可以兼有咽干。

甚至于化热以后咽痛、口苦,可以兼有这类内热、早期发生的这种症状。

所以这个方里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

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

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讨论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

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是从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

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

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和营卫,这是大青龙汤。

三拗汤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

三拗汤是个基础方。

宣肺解表,用于表证较轻,风寒轻证,而以肺气不宣为主要表现。

所以它反映出是一种肺系的症状为主。

肺系重象。

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这个重像。

它可以有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但较轻,这前面我们讨论过了。

因此它去掉桂枝。

它没有明显的头身疼痛。

加上风寒较轻,因此去掉桂枝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

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

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

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

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

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

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

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

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

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所以这个方里的特点,它功用里很重要的特点,祛痰止咳,祛痰它包括降气,它都宣降肺气。

这个方降气突出。

像苏子,既能温化,化痰,又善于降肺气,降气平喘。

陈皮是理气的,和茯苓相配,茯苓健脾渗湿,治疗生痰之源。

和陈皮结合,加上理气化湿。

这是治疗素有痰湿,治本的。

桑皮配合苏子,它既擅长于降(肺)气止咳,同时它偏凉性润,也可以防止温燥药物过于温燥。

它是比较润,有一定润肺作用。

所以整个这个方,是以三拗汤为基础,治疗感冒轻证,兼痰气互结。

降气化痰为其特点。

针对痰气互结比较重的。

在临床上,这种证是比较多的。

特别是容易反覆感冒的病人。

在发作时候,用华盖散来控制。

一感冒,感冒并不重。

一咳,咳嗽有痰,排痰不利,痰气互结。

这个突出的,小孩也很多。

所以发作时,有时用华盖散来治,这类治疗很重要是在平时治疗,控制了以后,我们临床观察很多小儿,吃几付华盖散,效果挺好,但是气候稍一变化又来了。

内外相引,外邪引动内里的痰湿。

关键在于治本,症状控制以后,像苓桂朮甘汤,如过偏阳虚的,这一类的基础方。

或者是像特别参苓白朮散,兼气虚型脾运,脾胃气虚型居多,参苓白朮散,长期配丸药吃时间长,那才能治本。

这是麻黄汤的常用的附方。

所以基础方都要选择一些,做为各个方面的代表性附方。

桂枝汤《伤寒论》一类方

学习桂枝汤的典型性意义

在解表剂里,一类方较多一点。

因为一类方要比较全面掌握了。

桂枝汤也是《伤寒论》里的方,学习桂枝汤,有哪些典型性的意义?

为什么把桂枝汤叫仲景群方之冠?

当然从形式上来看,《伤寒论》排第一个就是桂枝汤。

从典型性意义上来看,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个,在外感风寒证当中,桂枝汤证和桂枝汤体现的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