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83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docx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

《醉翁亭记》十年中考试题汇编

汇编:

罗化清

2019年

(2019·怀化市)文言文阅读(17分)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堅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3.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2分)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的翅膀一样)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③因为本其山川(根据)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起名,命名)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3分)

A.

(1)山水之乐

(2)乐其地僻而事简

B.

(1)在乎山水之间也

(2)幸生无事之时也

C.

(1)名之者谁?

(2)修之来此

D.

(1)山行六七里

(2)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解析】B。

都属于判断句式,意思和用法就是一样的。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7.[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和_喜与予游也(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1+1+2=4分)

 

2018年

(2018·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注】“琅琊也”,鄂教版写作“琅邪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名之者谁()  ⑵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⑶觥筹交错()  ⑷树林阴翳()

  10.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醉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12.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

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者这样修改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答案】10.(4分)⑴野花开了,有—股清幽的香味(1分),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的绿荫。

(或。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术枝繁叶茂,一片浓荫”)

⑵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1分),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1分)。

(或“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可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所乐的事情”)

11.(3分)B(颓然,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无抑郁和苦闷之意。

12.(4分)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2分);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2分)。

(2018·十堰市)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乐亦无穷也B.若夫霪雨霏霏日出而林霏开

C.名之者谁不能名其一处也D.临溪而渔而不知人之乐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究乐趣。

C.文章能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东,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也”,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22.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9.A

【解析】A中两个“乐”都是形容词:

快乐。

B中前一个连绵不断,后一个雾气;C中前者是“命名,起名”,后者是“说出”;D中前者无意义,后者表转折。

20.译文: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21.C

【解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错误,这与课文主旨相悖,应该是“太守之乐其乐”。

2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2018·桂林市)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12分)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①刻露:

鲜明地显露。

②本:

根据。

③上:

皇上。

④刺史:

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面山而居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而不知人之乐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0分)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

⑵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2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12.D13.A14.D15.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0分)

16.(4分)

⑴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语句通顺1分,“……者……也”,判断句标志,0.5分;“以”,用0.5分)

⑵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2分)。

(语句通顺1分,“之”,助词不译,0.5分;“其”,这里,0.5分)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2018·贺州市)文言文阅读(13分,10—12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③之阳,其占为有年④。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

记。

②③扶风、岐山:

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④占:

占卜。

有年:

指丰收。

⑤乙卯:

古代用干支纪日。

文中的乙卯、甲子、丁卵,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

⑥怍(biàn):

高兴,快乐。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秀:

草木茂盛

  C.民方以为忧方:

刚才D.甲子又雨雨:

下雨

  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之景不同  雨麦于岐山之阳

B.而不知人之乐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邪(《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的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甲文以作者的号命名,乙文以一件久旱逢甘霖的喜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表明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在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于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官吏相与庆于庭。

14.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实际谈谈。

(3分)

【答案】10.C(正,正要,正在)11.A12.D

13.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分)

⑵官员们一起在庭院中庆贺。

(2分)

14.示例一:

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我明白了,不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我闪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做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乐观前行。

示例二:

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我看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告诉我在学习、生活中要有自控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奋发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

(能结合实际,言之有理,表达完整即可)

【解析】11题,A项,“结构助词,的”;B项,前一个表转折,然而,但是,却;后一个表顺承,然后。

C项,其,前一个为“代词,代他们”;后一个“表反诘,难道”。

D项,以,前者为介词,把,后者为“连词,因为”。

所以无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2017年

(2017·黄石市)文言文阅读(共13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谴:

谴责,责备。

任:

承担,责任

10.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活:

救助。

使……活

B.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

书信

C.值岁荒,人相食值:

遇到

D.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去:

离开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上有谴,我任之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C.醒能述以文者       以画竹、兰为长

D.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12.下面对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乐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洁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收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13.翻译下列句子

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⑵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腹乎?

【答案】10.B;11.D;12.B

13.⑴这句翻译要注意“乐①其乐②:

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①:

以…为乐.乐②:

乐事。

”从:

跟随。

⑵要注意实词“若”:

如果;“辗转”:

反复;“活腹”活下去。

答案:

⑴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⑵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向上申报,申报,往来反复,百姓怎能活下去?

【参考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

“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

(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郑板桥立即发米给老百姓,救活了上万人。

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2017·辽阳市)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10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山故有亭①,世传以为叔子②之所游止也。

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③,余友人史君中煇以光禄卿④来守襄阳。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⑤,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注释】①亭:

这里指岘山亭。

②叔子:

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③熙宁元年:

公元1068年。

熙宁,宋神宗年号。

④光禄卿:

主管光禄寺的官员。

⑤声:

指好的声誉。

9.选出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山故有亭太守谓谁

公问其故此之谓失其本心

名之者谁广而新之。

名其后轩为荣光禄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0.将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⑵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二段内容。

(2分)

12.【甲】【乙】两文中的“乐”分别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

(2分)

【答案】9.C。

计2分。

【解析】A项,本来/原因;B项,是/所说的;D项,表顺承/表转折。

10.⑴树林茂密隐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

2分。

⑵(这种行为)史君(或史中煇)都无法制止,于是他嘱托我来记述(这件事)。

2分,计4分。

11.太守史中煇重新修建岘山亭,1分,及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1分,计2分。

12.【甲】文表达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分。

【乙】文表达出百姓爱戴太守,愿意与他同游的思想感情。

1分,计2分。

(2017·广安市)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月亭记》)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2分)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①林壑尤美()②有冀然临于泉者()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2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山行六七里山之僧智仙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修之来此

C.名之者谁?

遂书以名其亭焉

D.山水之乐乐其地僻而事简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9.【乙】段中  和  (用原文语句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