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846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终稿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长营水稻良种基地建设项目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与建设工期

1.1.1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实施地点为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

长营村位于尚志市一面坡镇西部,距尚志市2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50''北纬45°5'45'';滨绥铁路、301国道和铺道在长营村附近穿过,交通便利;长营村总面积11679亩,其中,林地面积8874亩,耕地面积2745万亩(旱田1465亩,水田1280亩);计划租赁邻村水田3720亩,统一种植管理,形成标准的水稻良种生产基地5000亩。

1.1.2项目建设规模

1.1.2.1水稻良种生产田建设:

改造建设优质水稻良种生产基地5000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360亩,年产优质水稻良种275万公斤;整修灌水渠4000米,土方量8400立方米;整修U形渠2200米,土方量940立方米;修建农田路10公里;购置整地等农用机械设备12台(套)。

1.1.2.2育苗设施建设:

建设育苗塑料大棚3万平方米,购置育苗钵体盘1万个,可以为4500亩水田提供秧苗。

1.1.2.3良种检验生产设施建设:

改建种子检验检测室160平方米,购置相关仪器设备28台(套);修建库房600平方米,购置种子烘干精选设备等3台(套)。

1.1.2.4人员培训:

培养种子质检员2名;培训参与良种繁育生产农户300人次。

1.1.2.5生产技术规程设计:

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提高机械作业能力,对耕地进行深耕、深翻,实现三年深翻一次,机耕整地作业面积达到100%,积极示范推广机械插秧作业面积,机械插秧面积达到30%,机械收获面积达到65%;改良土壤,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或桔杆还田,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地温,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质。

1.1.3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一年,即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做到逐步建设,逐步收益。

1.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共需总投资416万元,其中申请项目资金291万元,项目建设单位可自筹资金125万元。

1.3效益分析

1.3.1项目完成后,可以建设形成先进的、规范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每年提供水稻良种275万公斤,实现产值825万元;项目实施区水稻良种平均产量比改造前提高13%,每年增产水稻良种32万公斤,增收96万元;项目完成后可以为80万亩水田提供优良品种,辐射五常、尚志、方正、延寿和阿城等。

1.3.2项目实施区域农田的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将日趋良好。

1.3.3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节,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引导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优质高效农业、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和市场化生产转变。

1.3.4实行集约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信息贡献率,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性增长。

1.3.5逐步引领改进水稻优良品种生产模式,整和市场,提高水稻生产良种化率,为水稻优质、稳产、高产奠定基础,也为我市水稻产业化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逐步实现以农产品产业化链条带动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建设以生产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规范我市第二积温带的水稻品种,改变目前水稻品种良莠不齐的局面。

近几年来,我市水田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优质米的生产面积也逐年扩大,但是水稻品种却良莠不齐,我市水稻品种将近240多个,仅第二积温区就有水稻品种近160多个,不仅有部分非优质米品种仍在种植,而且部分品种品性退化,在抗病性和商品性方面表现不好,在出现重大生物性灾害时,产量损失严重,因此,规范水稻品种,努力扩大优质米种植面积对稳定水稻产量非常重要,同时由于不同水稻品种在商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稻米色泽、粒型等外观以及整齐度的差异不利于水稻的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优质水稻实现统一品牌、统一米质供给市场的步伐。

项目实施后,在长营村建设优质水稻良种生产基地,可以为近80万亩的第二积温带的水稻生产区提供优质价廉的水稻良种,为逐步实现水稻生产产业化奠定基础。

2.1.2以种植品种统一,配合良法栽培,促进我市水稻生产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农业部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等文件中进一步阐述了新时期粮食产业发展的特点,突出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品质,加快科技进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加工转化能力,全面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

农产品提质增值的基本出路在于产业化,统一品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销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而其中统一品种是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的基础。

在统一品种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栽培和管理、科学防治生物灾害,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的施用量,可以促进优质绿色食品的发展。

2.1.3可以使项目实施区的农民实现稳定持续增收。

利用项目实施区良好的基础条件,发展水稻良种生产,可以使项目实施区水稻良种平均产量比改造前提高13%,每年增产水稻良种32万公斤,增收96万元;繁育水稻良种的收入是种植商品水稻收入的1.5~2倍;项目完成后可以为80万亩水田提供优良品种,辐射五常、尚志、方正、延寿和阿城等,也促进了这些地方水稻商品性的提高,增加优质米种植面积,也就相应增加了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户的收入。

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节,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实行集约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信息贡献率,逐步引导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优质高效农业、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和市场化生产转变,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性增长。

同时项目实施区域农田的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将日趋良好。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项目区的土壤条件适合种植水稻。

项目区地形主要是草塘洼地和沼泽水泡改造建设的水田。

该项目区共有三个土壤类型,即洼旬土、泥炭土、塔头土,耕层厚度平均30厘米,自然肥力一般,全磷含量在0.13,全氮含量在1.0,腐植酸12.3,全钾含量1.9,适合种植水稻。

该区位于我省中南部温暖湿润农业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而干燥,夏季温热多雨,雨量集中,冬季漫长而寒冷。

无霜期140天左右,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2700℃左右,日照时数在2780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3℃。

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多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000毫米左右。

2.2.2项目区有丰富的水资源。

项目区水资源充足,地表水有蚂蚁河,蚂蚁河在尚志市内长度为152.9公里,流域面积376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10亿以上立方米。

长营村处在蚂蚁河左岸附近,水量丰富。

地下水埋藏较浅,一般在3~20米单井出水量100吨/小时。

2.2.3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技术有保障。

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拥有1亿元资产,历经13年,投资786万余元,人工填坑造田,造出方条田格局、基础设施完善、高产稳产稻田1280余亩;项目实施依托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组建的水稻高新技术开发研究所进行,研究所现有种子质检室,化验室和测土施肥配方室,是全省村级独家三证齐全的原良种繁育基地。

哈尔滨长营水稻高薪技术开发研究所位于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金50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是村集体所有的股份制企业。

主要技术依托为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东北农业大学和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并聘请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茂生研究员、东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金学泳、金正勋、邱太权三位教授及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12位专家为技术总指导。

主要进行水稻良种实验和繁育。

目前实验的品种有263个,推广繁育的品种有22个,是哈尔滨地区主要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2.2.4项目区经济管理模式为大面积实施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长营村一直保持着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目前村级固定资产已达亿元,村民经济收入较高,对集体经济模式认可程度很高。

在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在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能够按照统一的技术规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就为大面积实行土地集约化生产提供了保证,可以实现项目预期的建设和实施效果。

2.2.5项目区农户有丰富的水稻生产经验。

当地种植水稻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多数农户都有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大棚育秧、旱育稀植、超稀植等水稻先进的种植技术已经普遍掌握。

2007年3月开始,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还将对当地农民进行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概况

3.1.1地理位置。

长营村位于尚志市一面坡镇西部,距尚志市2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50''北纬45°5'45''。

滨绥铁路、301国道和铺道在附近穿过。

3.1.1水文气象。

年平均气温2.5℃,最低气温-41℃,最高气温35.1℃,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5月10日左右,终日为9月22日左右,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2300℃~2600℃,平均年日照为2513小时。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19天。

年平均降水量67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00毫米。

主要自然灾害为春旱,洪涝、早霜,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业生产。

3.1.2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属张广才岭西麓浅山区,地形、地貌呈多样变化,紧靠蚂蚁河,是蚂蚁河沿岸的土地,地势高程一般海拔208米上下,301国道南为山坡岗地,301国道以北为蚂蚁河沿岸,土壤瘠薄,高低不平。

项目区内土壤种类一是岗地白浆土,土层厚度20厘米,表土有机质含量为2%~3%;二是河川地沙土壤,土层厚度在30~50厘米之间;三是暗棕壤,土层10~45厘米,主要分布在山上宜林地带;四是草甸土,分布在缓坡灌木丛林地带。

3.1.3水资源。

主要河流为蚂蚁河,该河发源于张广才岭西麓,在尚志市内长度为152.9公里,流域面积376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10亿以上立方米。

长营村处在蚂蚁河左岸附近,水量丰富。

地下水埋藏较浅,一般在3~20米单井出水量100吨/小时。

3.1.4耕地种类、数量。

项目区耕地总面积2745亩,其中旱田1465亩,水田1280亩,林地面积8874亩,总面积11679亩。

3.2社会经济状况

3.2.1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总人口1062人,其中农业人口97人。

现有农户252户,劳力378人。

3.2.2社会经济状况。

2006年全村总收入2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6%,粮食总产136万公斤,水稻面积1280亩,水稻种子产量50万公斤,收入160万元;红树莓面积606亩,产量3万公斤,收入12万元;苗木产量40万株,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比全市高39%。

村集体纯收入14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亿元,村集体负债为零。

村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率100%,电话入户率100%,住房砖瓦化率98%。

全村拥有运输车108台、大型汽车68台、摩托车243台、家用小汽车20台。

全村硬化道路达到3.9公里,面积1.95万平方米,砂石路达到6.2公里。

3.3环境条件

本项目区生态环境良好,远离城区,附近无大、中型工矿企业,无工业“三废”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土壤肥沃,无污染,农田防护林已经形成天然保护屏障,项目区空气清新,自然条件优良,符合无公害水稻生产的环境条件要求。

项目区农田规划良好,可以满足种子繁育生产的要求。

3.4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

3.4.1输电线路3公里。

3.4.2办公室150平方米,食堂100平方米,宿舍120平方米。

3.4.3检验室60平方米,检验设备2台套。

3.4.4整地机械手扶4台;大型推土机1台;轻重耙2台,铧犁1台,日本久保田联合收割机2台。

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