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417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

《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 居民的经济行为.docx

第二讲居民的经济行为

第二讲居民的经济行为

教学目的:

通过对居民或消费者经济行为的分析,对市场的基本构面——需求进行初步了解。

重点:

影响消费的因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决策。

难点:

边际效用递规律,消费者决策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

对于市场而言,其中的一个重要和基本的构面是需求,而消费者是构成需求的主体。

消费者是能够独立做出消费决策的主体。

消费者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通过消费决策(包括用多少货币购买商品,购买哪些商品,购买多少商品,何时购买,怎样购买等),通过对所购买的商品进行处置,从而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理性的消费者总是希望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化的满足。

本章简要介绍关于消费者需求的一些基本方面。

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帮助同学们对需求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一节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消费者选择即消费者决定购买哪些商品,购买多少商品,何时购买,怎样购买的决策过程。

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很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欲望

一种心理感觉,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的统一。

特点是具有无限性和层次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二、效用

效用(Utility),就是从某一商品的消费中我们自己得到的满足感、幸福感。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

效用一度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效用具有主观性、相对性两个特征。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或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

理解这一概念,注意两个要点:

——效用是消费这消费商品的主观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

——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慈禧携光绪逃往西安与玉米面窝窝头的故事。

三、偏好

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

偏好是消费者对于物品的喜欢程度,属于主观评价。

如,有些人喜欢喝啤酒、有些人只喝可乐;有些人喜欢流行音乐、有些人喜欢古典音乐。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甲之砒霜,乙之佳肴”。

四、预算约束

根据前面的第一讲的分析可知,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收到其收入(财富)水平的制约。

消费者用于购买商品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其购买力就越强,反之则反是。

消费者预算指的是消费者计划用收入中的多大比例或者多少收入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显然,消费者预算越宽余,其选择的商品数量和范围就越大。

如果一个消费者捉襟见肘,则其选择的范围和空间就越小。

五、商品的价格

根据需求定理,一般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呈方向变动的关系。

对于既定的购买预算水平,则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商品数量就越少。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总是希望以尽可能低价格购买既定数量的产品,在获得相应满足程度的情况下节约成本,或者在既定的预算水平下,购买到尽可能多的商品,以获得更大的效用。

案例1:

最好吃的东西

免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免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

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

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

老鼠的肉非常嫩,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

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

“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

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是桃子!

桃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

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

免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

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

讨论题:

请给出这个“预言故事”的经济学含义。

案例解析:

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个物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

效用这一概念与消费欲望是紧密联系的,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本案例中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物链,形成了自己的消费偏好。

兔子最喜欢吃萝卜,猫最喜欢吃老鼠,而猴子却最喜欢吃桃子。

别人喜欢的东西自己不一定喜欢,更不可能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这出现了预言故事里兔子、猫、猴子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争论不休、各执己见的结果。

本案例也说明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

不同的偏好决定了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案例2:

对效用的理解——《傻子地主》

从前,某地闹起了水灾,洪水吞没了土地和房屋。

人们纷纷爬上了山顶和大树,想要逃脱这场灾难。

在一棵大树上,地主和长工聚集到一起。

地主紧紧地抱着一盒金子,警惕地注视着长工的一举一动,害怕长工会趁机把金子抢走。

长工则提着一篮玉米面饼,呆呆地看着滔滔大水。

除了这篮面饼,长工已一无所有了。

几天过去了,四处仍旧是白茫茫一片。

长工饿了就吃几口饼,地主饿了却只有看着金子发呆。

地主舍不得用金子去换饼,长工也不愿白白地把饼送给地主。

又几天过去了,大水悄悄退走了。

长工高兴地爬到树下,地主却静静地躺着,永远留在大树上了。

讨论题:

请给出这个“预言故事”的经济学含义。

案例解析:

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个物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

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消费者而言其效用满足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同样的商品具有很大的效用差异,体现了效用的相对性。

因此,说明效用因时因地而异。

俗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就是说明的这个道理。

第二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者将效用区分为总效用(TotalUtility)和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它们的英文简写分别为TU和MU。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

边际效用指的是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函数为: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

时有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对于一个喜爱吃桔子的人,他是如何评价吃第一个桔子到吃第七个桔子的感受呢?

第1个桔子非常好

第2个桔子很好

第3个桔子好

第4个桔子不错

第5个桔子可以

第6个桔子不想吃了

第7个桔子不舒服了

七个桔子给人的感受每一个都不一样,若分别为七个桔子评价打分……

序号

单个分值

总分值

第一个桔子

10

10

第二个桔子

8

18

第三个桔子

6

24

第四个桔子

4

28

第五个桔子

2

30

第六个桔子

0

30

第七个桔子

-2

28

吃完每个桔子评价分值就是效用。

从桔子的例子可见,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物品的消费中,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解释:

——生理原因:

兴奋度递减。

——心理原因:

人性喜新厌旧。

——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先重后轻。

案例3:

边际效用在您身边发挥作用的三个实例

幸福的秘密是什么?

幸福的“边际效用论”

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但问题是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正是这种递减使人们感觉到“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衣食无忧,却牢骚满腹,他们总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

这使很多学者和官员十分困惑:

难道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地下降吗?

其实,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1.喝水的体会:

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2.作坊的经营:

你开了个小作坊,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

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

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两个人相互推托依赖,都希望自己偷偷懒、省省力,于是效率变成了4.5件/天,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

3.农民的生活:

一个农民在原始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

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

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安排了一个在一年内使用这些谷物的计划。

  一袋谷物是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

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来增强体力和精力的。

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来饲养鸡、鸭等家禽。

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

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儿。

显然,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

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2,其余的依次确定为10、8、6、4。

现在要问的问题是:

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假如损失了一袋谷物,这位农民面前只有一条惟一合理的道路,即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或者说是放弃边际效用。

该故事摘自于:

1888年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的《资本实证论》

讨论题:

(1)根据实例1、2分析边际效用为什么递减?

(2)根据故事3分析边际效用应由谁来决定呢?

案例解析:

(1)据基数效用论者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可以是由于随行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1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还可以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晶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

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2)边际效用由谁来决定呢?

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

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

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3)从边际效用理论的角度看,“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十分正常的。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碗里的肉越来越多,而且很容易满足,对于很多人来讲,肉的边际效用非常低,价值也不高。

他们放下筷子骂娘骂得并不是碗里的肉少,而骂的是边际效用高的东西,比如“昨天看戏没有买到最好的票”等。

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好了之后,边际效用高的往往是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等软的东西。

这就要求政府要从过去只是关注人们碗里的肉转变到要关注堵车、看病难、拆迁等事情上来。

拓展阅读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多多益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同一物品有效

正如喜欢多动的小孩,总让她做一件事情或玩一种玩具,她会感到非常不开心;一旦换一种游戏或换一个地方,她就会感觉非常新奇,非常开心。

同样的,你去商场购买衣服,总会倾向于购买不同款式的衣服,而不会选择购买多件同一款式的衣服买。

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用条件的。

  

又如,我们处于网络相当发达的时代,没有网络,感觉生活就会不够完整。

什么使得网络紧紧抓住了人民的生活呢?

信息。

网络上的信息是最快最全面的,能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新鲜事情,因而成了生活的一分子。

但我们从网络上了解的信息是千姿百态的,初次见面的信息是最有价值的,而不断重复的信息我们则会视为垃圾。

这也正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同以物品是有效的,不适合不同物品的消费情况。

幸亏我们生活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世界里

我们设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将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即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简单的例子是,一个人肚子饿了,吃一个馒头得不到很高的享受,可是吃得多了,这种享受的感觉越来越强烈,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

这个人吃馒头将是个无底洞,永远都无法满足了。

吸毒就接近于边际效用递增。

正因为边际效用递增,吸毒的人才会越吸越上瘾,甚至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蔽体,毒却不可不吸。

如果人们对大多数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这个世界将是一个疯狂的世界。

相反,正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人们在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后,就会想方设法生产和消费另一种商品以实现最大化的总效用。

事实上,商品的创新和丰富多彩皆源于人们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世界里。

拓展阅读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是指总效用递减

病人注射抗生素的案例:

因细菌感染患病的病人需要静脉注射某种抗生素三天方可痊愈,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变化;第二天注射后,就感到明显好转;第三天注射后,就恢复健康了。

因此,有人据此认为注射打针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的,因为第三天注射治好病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最大,边际效用也最大,只有完成这第三针才能真正治好病,否则前面两针很可能无效,甚至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初步看起来案例中对边际效用的陈述很有道理,其实不然,并没有真正完全理解“边际效用”的含义,边际效用是指自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强调的是增量。

某病人静脉注射某种抗生素,“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变化”,这里作者需要的是宏观的变化,其实药物在身体里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在宏观上表现出来,作者就视而不见。

我们不能因为“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变化”就说第一次注射的效用可忽略。

“第二天注射后,就感到明显好转”,这是在第一天注射的基础上产生的效果,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功劳归到第二天注射上,忽视第一天的注射效用。

第二天注射抗生素后的总效用是在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在宏观上表现为“明显好转”,如果没有第一天的注射,病人能“明显好转”吗?

同理,可分析“第三天注射后,就恢复健康了”,总效用增加,达到最大,发生“质”的变化,但是此次效用增加的量却较前两次要低。

该说法是混淆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

  

正如“吃馒头”的例子,吃第一个馒头感觉最强烈,从“饥寒交迫”到“有馒头吃”,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一种“质”的飞跃,当然其边际效用最大。

吃第二个馒头感觉还是挺好的,只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说明边际效用较第一个的边际效用小……依次吃了几个馒头终于吃饱了。

如果照该对“注射抗生素”边际效用那样分析的话,就该说“最后一个馒头使我达到最饱,故其边际效用最大”。

显然,是不正确的。

牛顿常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他在前人不断积累的经验上前进了一小步就发现了真理,虽然只是前进了一小步,但是正好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显得非常关键。

古语有云“功亏一篑”,也是说明最后一步的关键作用。

虽然最后一步关键,使总效用达到最大,可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基础建设的丰功伟绩。

因此,相同事物的消费是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

又如一辆汽车,必须要有所有的汽车零件包括引擎、轮胎、车身等等组合在一起才可能完成汽车的消费,产生效用。

只使用引擎、或只推动轮胎、或光坐在不能前进的车厢里是永远也达不到消费汽车的效用。

所以,我们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一定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坏习惯。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就是说对于每一件事情,开头就是第一次,它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最大的。

因此“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是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

第三节消费者应如何决策

一、消费者均衡原则——效用最大化原则

基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

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固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情况下,消费者应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假定:

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I购买n种商品。

P1,P2,…,P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价格,

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

X1,X2,…,Xn,分别表示n种商品的数量。

MU1,MU2,…,MUn,分别表示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则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P1X1+P2X2+…+PnXn=I(把钱用完:

限制条件)

(货真价实:

均衡条件)

其中

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货币也适用。

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

对于同一个消费者,随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富人的钱不值钱,穷人的时间不值钱”。

由于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给定,单位商品的价格占消费者总货币收入比重小,商品的购买量变化也小,因此,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常数。

拓展阅读3: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子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这就是说消费者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

假定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5个效用单位,一件上衣的边际效用是50个效用单位,消费者愿意用10钱购买这件上衣,因为这时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与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钱边际效用相等。

此时消费者实现了消费者均衡,也可以说实现了消费(满足)的最大化。

低于或大于10元钱,都没有实现消费者均衡。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在你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花钱最少得到的满足程度最大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前边讲到商品的连续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其实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你存货币越多,购买物品就越少,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费者就应该把一部分货币用于购物,增加他的总效用;反过来,消费者则卖出商品,增加货币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总效用。

通俗地说,假定你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你银行存款有50万,但你非常节俭,吃、穿、住都处于温饱水平。

实际上这50万足以使你实现小康生活。

要想实现消费者均衡,你应该用这50万的一部分去购房、用一部分去买一些档次高的服装,银行也要有一些积蓄;相反如果你没有积蓄,购物欲望非常强,见到新的服装款式,甚至借钱去买,买的服装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风险,没有一点积蓄,使生活陷入困境。

经济学家的消费者均衡的理论看似难懂,其实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已经遵循了消费者均衡的理论。

比如你在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下是买房还是买车,你会作出合理的选择。

你走进超市,见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满目的物品,你会选择你最需要的。

你去买服装肯定不会买回你已有的服装。

所以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经济学,而选择就是在你资源(货币)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二、消费者剩余原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

比如一场电影的票价为20元,可消费者认为这张电影票的价值是50元,那么消费者剩余则是30元。

如果想尊重买者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剩余不失为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一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任何人付出货币,无外乎希望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满足需要,花钱买个称心如意;二是买个合算,不光使用遂心,而且可以发挥更大效能。

比如手机,就花3500元买个三星,不仅通话方便,而且可以录音、拍照、摄像、发彩信,给用户带来许多好处。

消费者剩余概念的提出目的是告诉我们每一个消费者:

我们的付出总是少于我们的所获。

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我们社会的总福利总是在交易当中不断增长。

拓展阅读

让我们把视野转到服装百货。

临街地摊,时令夏装1套标价50元。

男士驻足,弯腰翻看;女友不顾,嗤之以鼻,于是二人挽手竟去。

来到精品时装公司,女友驻足端详模特,时令夏装1套的标价却是500元,于是男士慷慨解囊,以480元买回。

一个是标价50元愿出50元后来未买,一个是标价500元愿出500元后来只花480元成交,似乎是后者多出一份“消费者剩余”。

转身得知,两处的货色并无差异,仅仅是后者采取了“价格加圈战略”而已。

退货不成,佯作镇定,只好以“一分钱一分货”自我解嘲,借用L.J.萨维奇的“最小遗憾标准”,加大对到手夏装的心理评价,这就是以主观欲望满足程度计算“剩余”正负的极大弹性范围。

我在海口时很想买一个电子辞典,逛了数码商城之后,相中了一款叫“名人310”。

逛了几家发现这一款价格都在600元以上,而且打折的余地很小。

我虽然很喜欢这部电子辞典,但由于价格不够理想,所以还不能下决心购买它。

到上海学习期间,我住的地方不远处也有一家数码城,有一天下午我逛街时就进去了,在电子辞书的专售柜台果然有“名人310”在出售,标价580,比海口便宜一点,看了机器之后我便开始了讨价还价,售货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人虽然很热情活泼,但价格却咬得很死。

我坚持的底线是530元,当我最后报出来后,小姑娘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她说:

“这个价格实在太低了,我得请示一下”。

她打电话不知跟谁说了几句之后就对我说:

“好了,就做给你吧!

小姑娘态度的突然转变反使我产生了一丝犹豫。

因为一是我还没有货比三家,二是根据买东西的经验,小姑娘有故弄玄虚之嫌,就像有些卖主嘴里说着“您再添点吧,这价钱实在太低了,没法卖!

”,但手里已经在给你整理东西的时候,他已经向你发出了想卖的信号一样,都是想让顾客感到自己得到了很大便宜的一种姿态而已。

但我不会上当。

正在不想买的当头,商场看门的大爷不耐烦地嚷嚷到:

“早就下班了,要关门啦!

”我正好顺水推舟地说:

“唉,时间来不及了,明天再说吧!

”却见柜台里的小姑娘面露遗憾之色,嘴里还说着:

“不要紧的,我马上给你开票,很快的!

”但我已溜之大吉。

   第二天一大早,我坐公交车到比较远的地方多看了几家数码商城,发现价格和昨天那家都相差无几,还有个别商场的价格赶上了海口的水平。

最后我来到了一家叫“大润发”的规模很大的超市。

一进超市,首先看到了一条很醒目的提示标语:

“如果您在周边地区购买了比我处更便宜的同类商品,请持有关证明,大润发无条件为您补差!

”看到这条承诺,我心里一下子轻松了,看来可能不虚此行。

找到了数码柜台,果然看到了“名人310”。

更使我惊喜的是,上面赫然标价378元!

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低价,而且是在一家有信誉的大超市。

物美价廉,我还犹豫什么?

立马决定买下。

当售货员拿出机器后,我发现这不是我喜欢的颜色,而且再没有别的颜色了。

我问售货员:

“下午还会有别的颜色吗?

”她说不清楚,因为下午不是她的班。

我只好遗撼地回去了。

中午休息后,我突然萌生了再去一趟“大润发”的念头。

到了“大润发”后,我发现柜台换了一位小伙子,我问他:

“名人310有没有淡绿色的?

”“有啊!

”果然他拿出了我最喜欢的那一色调。

这回大功告成,我终于如愿以偿。

那天我很快乐,因为通过购买“名人310”,我得到了(530-378)=152元的消费者剩余。

摘自:

李仁君,《消费者剩余与买东西的乐趣》,《海南日报》2004年8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