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间皮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149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膜间皮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胸膜间皮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胸膜间皮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胸膜间皮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胸膜间皮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胸膜间皮瘤.docx

《胸膜间皮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膜间皮瘤.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胸膜间皮瘤.docx

胸膜间皮瘤

Companynumber:

【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胸膜间皮瘤

胸膜间皮瘤

胸膜间皮瘤(PleuralMesothelioma)为胸膜原发性,是来源于脏层、壁层、纵隔或横膈四部分胸膜的肿瘤。

国外高于国内,各为~%和%。

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肿瘤的1%以下。

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

50岁以上多见,男女之比为2:

1。

70%~80%的患者与石棉接触有关。

目前,恶性型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病因】

恶性间皮瘤的病因学比较复杂,确切致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恶性间皮瘤常见的致病因素为石棉,主要为闪石棉。

70%~80%的患者与石棉接触有关(50%~60%为从事石棉职业、20%为石棉相关性职业)。

电镜分析几乎所有的肺组织以及间皮组织内可观察到石棉纤维,肺里最常见的石棉类型为温石棉与闪石棉的混合物,其次为闪石棉及温石棉;间皮组织中多数石棉类型为温石棉,其次为温石棉加闪石棉混合物及闪石棉。

温石棉纤维能诱导人类恶性间皮瘤,在肺组织及间皮组织中可发现石棉纤维。

致病性石棉纤维细长、僵硬,吸入肺内形成含氧化铁的小体,不能被吞噬细胞消化,反可引起反应性多核吞噬细胞增生,多核吞噬细胞增生失控导致间皮细胞变异,最终发生癌变。

一种新的理论认为,在间皮瘤瘤细胞株中孤立的猿病毒(SV-40)样基因序列对胸膜间皮瘤有致癌作用。

国际间皮瘤协会(IMIG)TNM分期

分期

受损情况

T1a

肿瘤局限于同侧壁层胸膜,包括纵隔胸膜以及膈肌胸膜,脏层胸膜未受累。

T2b

肿瘤局限于同侧壁层胸膜,包括纵隔胸膜以及膈肌胸膜,脏层胸膜有散在病灶。

T2

同侧胸膜的所有这些部位均可见到肿瘤侵犯;脏层,壁层,纵隔,横膈;并至少有以下一项:

①膈肌受侵;②脏层胸膜肿瘤彼此融合(含叶间裂)或脏层胸膜肿瘤直接侵犯到肺。

T3

局部进展但潜在可切除的肿瘤—同侧胸膜的所有这些部位均可见到肿瘤侵犯:

脏层,壁层,纵隔,横膈;并至少有以下一项:

①胸内筋膜受侵;②纵膈脂肪受侵;③伴有孤立、可完全切除的胸壁软组织病灶;④非透壁性心包受侵。

T4

局部进展,不可切除的肿瘤—同侧胸膜的所有这些部位均可见到肿瘤侵犯:

脏层,壁层,纵隔,横膈;并至少有以下一项:

①胸壁的弥漫多发病变,伴或不伴有直接的肋骨破坏;②肿瘤穿透膈肌侵犯到腹膜;③肿瘤直接侵犯对侧胸膜;④肿瘤直接侵犯到一个或多个纵隔器官;⑤肿瘤直接侵犯椎体;⑥肿瘤直接侵犯到脏层心包,伴或不伴有心包积液,或肿瘤浸犯心肌。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受侵。

N1

同侧肺门淋巴结受侵。

N2

隆凸下或同侧纵隔淋巴结受侵,包括同侧内乳淋巴结。

N3

对侧纵隔、对侧内乳、同侧或对侧锁骨上淋巴结受侵。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伴有远处转移。

Ia期

T1aN0M0

Ib期

T1bN0M0

Ⅱ期

T2N0M0

Ⅲ期

T3N0-3M0,T1-4N1-2M0

Ⅳ期

T4N0-3M0-1;T1-4N3M0-1;M1

【分类】

  1.良性胸膜间皮瘤(局限型)多呈局限性生长,故也称良性局限性胸膜间皮瘤。

(1)瘤体常为有包膜的圆形肿块,基底部可较小,有蒂与胸膜相连,或广基性与胸膜相连。

有的瘤体可呈分叶状,坚实。

大多数瘤体较小,平均直径1~3cm,也有直径达12cm以上者。

(2)镜下瘤组织大多由梭形的成纤维样瘤细胞组成,排列方式似纤维瘤。

部分在纤维样细胞内出现由上皮性瘤细胞形成的乳头状、腺管状或实体结构,称双向性间皮瘤。

此瘤生长缓慢,易于手术切除。

切除后极少复发,临床预后良好。

2.恶性胸膜间皮瘤(弥漫型):

为高度,肿瘤沿胸膜表面弥漫浸润扩展,故也称恶性。

此瘤多见于老年人,现已证明其发病与吸入粉尘密切相关。

典型病例表现为气急、胸痛和胸腔积液,胸水常为血性。

(1)观特征性的表现为胸膜弥漫性增厚呈多发性结节状,结节界限不清,灰白色,大小不等,孤立性结节肿块相当罕见。

肿瘤常累及一侧胸膜的大部分,也可扩散到对侧胸膜、肺叶间、心包膜、胸壁、甚至肺组织,少数病例可延及腹膜。

(2)病理分类:

上皮型、纤维型、混合型;镜下组织学构象复杂,按肿瘤主要细胞成分的不同,将瘤细胞形成管状和乳头状结构者称为腺管乳头状型;由和胶原纤维构成者称肉瘤样型;上述两种成分混合构成者称为混合型(或双向型)。

其中混合型和腺管乳头状型约占该瘤总数70%以上,又以混合型最多见。

各型均有不同程度异型性,核分裂多少不等。

恶性胸膜间皮瘤预后差,若能手术切除大部分肿瘤并配合放、化疗,患者可存活两年以上。

病理分型:

MPM在病理上主要分为:

上皮型、肉瘤型、混合型。

组织学类型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上皮型预后较非上皮型好,肉瘤型预后最差。

【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各异,大多数患者典型的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及一侧胸腔积液。

临床上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肺癌胸膜转移等。

局限型恶性胸膜间皮瘤约75%的患者有症状,主要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热,11%的患者出现低血糖。

32%出现胸腔积液。

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则主要为顽固性较剧烈的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体重下降。

可有发热。

60%~80%的患者并发胸腔积液,反复发作,其中血性胸腔积液占,多呈血性粘稠液,不易抽出,50%~60%的患者有大量胸腔积液伴严重气短,右侧胸腔积液较左侧多见(约为3∶2),双侧胸腔积液不常见,呼吸困难多继发于胸腔积液之后。

肿瘤直接侵犯食管、肋骨、椎体、神经和上腔静脉可引起吞咽困难、疼痛、脊髓压迫症、臂丛神经痛、Horner征或上腔静脉综合征。

部分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10%~20%的患者可有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性静脉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及Coombs阳性溶血性贫血等。

约%患者有发热和出汗。

%患者以关节痛为主诉症状。

上皮型和混合型胸膜间皮瘤常伴有大量胸腔积液,纤维型通常只有少量或无胸腔积液。

上皮型患者更多累及锁骨上或腋下淋巴结并伸延至心包,对侧胸膜和腹膜;纤维型多有远处转移和骨转移。

无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常胸痛较剧烈,主要原因为病情进展侵犯胸壁肌肉和肋间神经,导致胸痛,呈进行性加重,多数伴有与呼吸运动无关的持续性胸痛,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如果膈肌受累,胸痛可传导至上腹部及患侧肩部。

体重减轻常见,提示病变发展迅速,生存时间短。

查体可发现胸廓变形,胸壁局部肿块。

合并胸腔积液则一侧呼吸运动下降、肋间隙饱满或膨出。

长期胸膜病变可引起收缩及受累侧胸腔活动受限,肋间隙变窄,肋骨呈瓦片样重叠。

叩诊为浊音,听诊时可闻及摩擦音。

如为少量或中量胸腔积液,导致一叶肺组织压缩,呼吸音减弱,如大量胸腔积液,导致整叶肺组织压缩,呼吸音消失。

部分患者有杵状指、肥大性骨关节病或肺性骨病,胸壁压痛或局部隆起。

如出现一侧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及无汗症,背部疼痛及一侧上肢感觉迟钝可考虑Horner综合征。

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表现为弥漫性腹痛、腹胀、呕吐、呼吸困难及体重下降。

出现腹腔积液前,易被诊为腹膜假粘液瘤。

部分患者开始为腹膜良性囊性间皮瘤,最终发展为恶性弥漫性间皮瘤,并累及腹壁、淋巴结及内脏。

腹膜后恶性间皮瘤可出现间歇性高热,动态CT观察到腹膜后肿瘤,常被误诊为肾上腺肿瘤。

睾丸鞘膜的恶性间皮瘤罕见,过去30年文献报道不超过30例,具有高度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通常发病年龄为55~75岁,临床表现为睾丸肿块,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低,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切除,未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易被误诊为前列腺癌,易发生肝转移。

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的女性患者,超声波检查可发现盆腔巨大肿快。

原发心包间皮瘤非常罕见,临床表现为收缩性心包炎,预后极差,很难手术完全切除,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恶性间皮瘤侵犯心脏,但很少侵犯心内腔,但有作者报道尸解发现左心房大的肿瘤栓子,死于心衰,病理确诊为恶性间皮瘤。

恶性间皮瘤可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出现脊髓压迫综合征。

【辅助检查】

胸液检查50%为血性,较为黏稠,为渗出液,细胞总数和白细胞不多,含有由间质细胞分泌的透明质酸和粘液,可为链球菌透明质酸酶所液化,硫紫染色时有易染性,呈紫色。

角朊出现和癌胚抗原或免疫过氧化酶染色缺如常提示恶性间皮瘤,一般恶性间皮瘤粘液胭脂红染色阴性,而转移性腺癌为强阳性。

比重为~。

Rivalta试验阳性,细胞学检查多数查不到恶性细胞瘤细胞,但看可见大量间皮细胞,间皮细胞在5%以上可疑为恶性间皮瘤。

胸水透明质酸酶常增高,高于ml有诊断意义。

胸水细胞学阳性率达21%~%,若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电镜检查确诊率可达84%。

;胸膜活检阳性率达6%~38%,胸水铁蛋白大于500mg/dl时应怀疑恶性。

积液检查CEA、EMA和,EM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阳性率达73%,在乳腺腺癌、肺腺癌、卵巢腺癌积液中均呈阳性反应,与上述抗体联合应用有助于间皮瘤的诊断。

部分患者有非炎症性白细胞极度增高和胸、腹腔积液中G-CSF水平明显增高

胸腔镜检查是诊断胸膜间皮瘤最好的方法之一,可见到胸膜表面呈广泛膜状、散在粟粒状或结节状肿瘤,是早期诊断恶性间皮瘤的最有效方法,大约90%的恶性间皮瘤通过胸腹腔镜诊断,胸腹腔镜可窥视整个胸腹腔,直观了解胸腹膜、肺表面、以及心包病变的形态、分布和累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能在直视下精确选择活检部位,阳性率高达91%~100%。

腔镜检查有助于精确分期或手术切除方式,也可鉴别恶性间皮瘤和胸腹膜转移瘤,取代诊断性剖胸活检,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腔镜检查对恶性间皮瘤的诊断率高。

纤维支气管镜胸腔检查,可环视肺尖、肺底和肺根部的纵膈胸膜。

穿刺活检胸膜穿刺活检组织细胞学检查是确诊胸膜间皮瘤的可靠方法之一,穿刺胸膜活检的阳性率80%~90%。

B超引导法较X线和CT引导法更安全、简便和准确,可作为引导胸膜穿刺活检的首选方法。

对于较小的胸膜膜肿块或局限性胸膜膜增厚,对于局限性小量积液,胸腔穿刺不能明确病因,大量胸腔积液胸腔穿刺不能定性者,可应用细针胸膜针吸活检。

胸膜穿刺活检可并发气胸(发生率为%),高度肺气肿和心肺功能代偿不全禁忌进行胸膜穿刺活检。

病理及实验室检查恶性间皮瘤往往是沿浆膜表面生长,如胸壁、胸膜、心包膜、叶间裂、横膈膜、腹膜及睾丸鞘膜等,其特征为局部生长,侵犯周围的组织和器官。

20%侵及胸部淋巴结,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提示预后差,尸检证实约有70%的患者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晚期~的患者血行转移到对侧肺、肝脏、肾脏、肾上腺、骨及中枢神经系统如硬膜外及脑等。

心包的恶性间皮瘤为非典型的间皮实体增长,形成非典型的腔,被纤维性的基质包绕。

Kristenras(K-ras)基因突变提示人类肺癌的发病机制,恶性胸腔积液经常为肺癌的并发症。

通过PCR技术发现部分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的K-ras基因突变,提示恶性胸腔积液来源于肺癌。

而胸膜间皮瘤患者为阴性。

Wilms易感基因1蛋白被用于鉴别诊断胸膜肿瘤组织是间皮瘤还是腺癌,间皮瘤患者Wilms易感基因1蛋白为阳性,如阳性可能为胸膜间皮瘤。

电镜检查间皮瘤表面及瘤细胞内腔面的微绒毛细而长,有分支,无微绒毛的小根和片装体,胞质内丰富的张力微丝及糖原颗粒,有双层或断续的基底膜,瘤细胞间有较多的桥粒为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超微结构特征。

微绒毛、中间丝和细胞质内新腔称为间皮瘤的特征表现。

腺癌细胞绒毛短而粗,无分支,胞浆内有分泌颗粒,细胞外腺腔形成为腺癌特征,有粘蛋白颗粒、髓磷脂象、微绒毛的小根大量纤毛、和微绒毛多糖蛋白质复合物。

组织化学检查肺腺癌分泌中性粘蛋白,PAS-D染色阳性,阳性率为50%~60%。

间皮瘤分泌透明质酸,可被奥辛蓝或胶质铁染色,阳性率为30%~50%。

腺癌呈阳性反应罕见,组织化学染色在弥漫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帮助。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恶性间皮瘤鉴别诊断中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免疫组化标记抗体包括抗细胞角蛋白(keratin),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vimentin)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

keratin、vimentin和CEA对鉴别恶性间皮瘤与原发性肺腺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中CK,EMA,Rer-EP4,Vimentin及CEA一组抗体应用较广泛。

恶性间皮瘤的特异性抗体有mesothelialcell(HBME1),thrombomodulin(TM),calretinin,,及CD44H等,因为他们对恶性间皮瘤有免疫活性,对腺癌的免疫活性非常低,HBME1阳性率可达89%,TM阳性率可达67%,HBME-1及TM可鉴别腺癌和恶性间皮瘤。

癌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包括CEA,Leu-M1,CA-125及Ber-EP4。

CEA阳性对腺癌有100%的特殊性和敏感性,由于CEA检验常有假阴性,故最好选用两种肿瘤标志,一般使用CEA和。

CEA和作为区分两者最好的两种标记物,两项同时阳性对腺癌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8%;两项同时阴性对间皮瘤的特异性为99%,敏感性为97%。

CEA、和Leu-M1联合应用可使74%的病例得到明确诊断。

CEA、Leu-M1、和Ber-EP4一起应用可使90%以上的间皮瘤和腺癌得到明确诊断。

CEA,Bg8和Ber-EP4为区分上皮型间皮瘤与腺癌的最佳标志物,三者组合,顺序应用,几乎可将所有的间皮瘤与腺癌正确区分开来。

有时,CA19-9作为免疫组化标记,腺癌阳性率可达49%,用于腺癌与恶性间皮瘤的鉴别,如CA19-9阳性,诊断恶性间皮瘤则不太可能。

影像学检查

恶性间皮瘤影像学表现特殊,恶性胸膜间皮瘤占绝大多数,胸膜增厚、胸膜肿块和胸腔积液为其三大特征。

局限型恶性胸膜间皮瘤可见带蒂肿物,伴有胸壁软组织侵犯或肋骨破坏,或破坏附近组织。

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早期表现为较局限的胸膜增厚,常起自横膈处壁层胸膜,向上蔓延沿胸壁内缘可出现一系列高低不平的连续的结节状影,以胸膜为基底的不规则性胸膜结节或肿块,并伴有胸膜腔积液、胸膜增厚,晚期出现广泛胸膜增厚、邻近软组织和器官受侵犯或肿块病变包绕患侧肺组织。

肿瘤穿过膈肌向上腹部或腹膜后延伸,可视为恶性胸膜间皮瘤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部分病变邻近肋骨,胸膜增厚一般不伴有肋间隙狭窄,反可有增宽。

X线:

透视与胸片难以显示小病灶,,有时仅可显示胸水,病变较大时可以显示突入肺野的结节影,呼吸时随肋骨运动,而肺内肿块呼吸时随膈肌上下运动。

CT可发现胸膜上较小的病灶,或广泛胸膜增厚、胸膜结节或肿块,肿瘤侵犯邻近软组织或器官,或穿过膈脚延伸至上腹部或腹膜后。

正确的临床分期对选择治疗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可在CT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

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典型表现为广泛的显着的不规则胸膜增厚、有单发或多发结节状或新月形的不规则肿块,或表现为环状胸膜增厚,包绕肺组织。

肿块面与胸壁呈钝角,并可延伸进入叶间隙、纵隔,造成胸壁破坏或横膈下蔓延。

伴不同程度胸腔积液,可有纵隔固定,胸廓缩小及继发转移等征象。

MRI表现为胸膜增厚、结节或肿块,病变延续到纵隔、膈胸膜或叶间裂,累及一侧大部分胸腔,肿瘤包绕肺组织,使患侧胸腔缩小,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

MRI能充分显示被胸腔积液掩盖的胸膜增厚、结节或肿块,确定其侵犯范围和程度,了解肿瘤同心脏大血管间的关系。

B超操作简便、安全、经济,能准确引导穿刺胸腹膜活检,了解胸腹腔积液的范围、是否为包裹性积液胸,并进行腔腹积液定位,可发现弥漫性胸腹膜增厚,大小不等的胸腹膜结节或肿块。

PET检查FDG-PET图象能极好的显示代谢活跃的肿瘤的位置。

在高危人群中,FDG-PET图像可鉴别恶性间皮瘤及病变范围,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18F-FDG-PET可鉴别良、恶性间胸膜皮瘤,准确评价未切除患者化疗后的疗效,精确度比CT更客观。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胸腹腔积液检查、胸、腹膜活检、外科镜检、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并与其他肿瘤如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鉴别,恶性胸膜病变的征象如环绕性或结节状胸膜的增厚厚度大于1cm,CT有瘤样胸膜增厚,累及纵隔胸膜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相鉴别诊断,如连续的呈驼峰样大结节阴影提示为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两侧性胸膜受累及胸膜面上各自分离的多个小结节状阴影以转移瘤可能性大。

转移瘤先侵及脏层胸膜,瘤细胞脱落于胸膜腔在膈胸膜或肋胸膜上生长,而弥漫型胸膜间皮瘤先发生于壁层胸膜。

较大时与肺内病变鉴别,如肺肉瘤。

与其他胸膜病变及肺外病变鉴别,淋巴瘤、转移瘤较难区别,胸膜结核鉴别。

①胸膜来源的肿块需与肺内肿块蔓延至胸壁相鉴别:

肿块体积小时,与胸壁夹角为钝角,而肺内肿块一般与胸膜夹角为锐角。

个别肿瘤突向胸内部分同时向下生长,体积较大,占据胸腔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难以与肺内肿瘤相鉴别。

另外一个重要鉴别点是胸膜来源的肿块由于推压脏层胸膜,一般边界清楚无毛刺征,而肺内肿块一般边界不清,可见毛刺征。

②胸膜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常见的发生于的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包括胸膜转移瘤、恶性胸膜间皮瘤、胸膜结核。

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胸膜转移瘤均可表现为胸膜孤立性或多发性肿块,胸膜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肿块强化,常合并胸水。

两者区别在于前者单侧多见,患侧胸廓体积缩小伴纵隔固定,可见石棉肺改变,较少出现肺内转移及肋骨破坏;从发病率来讲,胸膜转移瘤远比前者多见,常合并肋骨破坏、肺内转移灶。

【治疗】

MPM属高度恶性肿瘤,任何单一的治疗都不能完全根治。

外科也只有参与到综合治疗中才能使患者受益。

手术的主要任务是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争取达到完整切除,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MPM外科治疗的手术主要包括:

1、具有潜在根治效果手术:

如胸膜外全肺切除术(extrapleuralpneumonectomy,EPP);2、减瘤手术:

如胸膜切/剥除术(pleurectomy/decortications,P/D)

或EPP;3、减状手术:

胸膜固定术、部分胸膜切/剥除术。

EPP:

是一种侵袭性较强的手术。

仅有约24%的MPM外科患者可行EPP手术。

一般需整块切除壁层胸膜、肺组织、心包膜、半侧膈膜、纵隔胸膜并行纵隔淋巴结清扫,重建膈肌。

该手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清扫纵隔淋巴结有潜在根治效果;手术切除半侧肺组织有利于术后辅助放疗并控制局部复发。

但是,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影响大,术后并发症高。

单行EPP患者中位生存时间9月~19月,早期患者联合辅助治疗后可达33.8月,目前在大型医学中心此手术死亡率约5%,手术严重并发症率约25%,包括心律失常(房颤更常见)、支气管胸膜痰、脓胸、声带麻痹、乳糜胸、和呼吸功能不全等。

P/D:

为开胸切除壁层胸膜,包括纵隔胸膜、心包膜、膈膜或部分隔肌、剥除患肺脏层胸膜。

相比EPP而言,该术式因保留肺组织,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明显减轻,患者易于耐受。

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但可

能有肿瘤残留,隔肌功能损伤或缺失,术后肺持续漏气,且保留肺组织明显限制了术后放疗的应用。

有报道术后肿瘤残留率高达80%,死亡率约1%~2%。

P/D虽不是一种根治性手术,但Nakas等认为术中若完全切除肉眼肿瘤且切缘病理阴性即可达根治目的,对不能耐受EPP患者可行P/D,疗效较单纯减瘤术更佳。

术后肺持续漏气较其他并发症常见。

减状手术:

包括滑石粉胸膜固定术、VATS下胸膜部分切除术。

减状手术多针对晚期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向胸膜腔内注入滑石粉可以造成胸膜腔闭锁,从而缓解因胸水引起的呼吸困难。

Nakas报道:

VATS下P/D术后分别有58%和83%的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症状得到缓解,故适用于晚期、一般情况差、年老及有多种合并症不能耐受开胸术患者的减状治疗。

正在进行的Meso-VATS试验将对滑石粉胸膜固定和VATS下P/D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对比评估,其结果有助于完善晚期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

放射治疗:

与其他实体肿瘤治疗不一样,MPM单独外科治疗后局部复发率很高,有报道P/D术后即使辅以化疗复发率仍高达80%。

由于胸膜间皮瘤细胞对放射线较敏感。

RuschVW对57例患者术后行高剂量胸外常规照射(54GY),I、Ⅱ期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为33.8月,Ⅲ、Ⅳ期则为10月;2例局部复发,30例远处转移,5例局部复发合并远处转移,但有1例患者死于放疗后食管瘘。

Rice等在EPP术后运用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治疗63位患者,中位生存期14月,局部复发率13%,仅5%发生于照射野内。

故术后放疗可使患者获益,但晚期患者治疗后远处复发率增加。

同时,如何控制放射剂量及保护放射野正常组织,仍需进一步解决。

术后伤口种植转移也较常见。

Boutin等认为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明显减少局部种植。

但,Rourke进行的随机对比研究却未能证实上述观点,在照射组和最佳支持治疗组均发生种植转移,两组转移率没有明显差别(P=)。

化学治疗

恶性胸膜间皮瘤对化疗欠敏感。

术后运用化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缓解系统症状。

Berghmans等荟萃分1955-2001年共2320例患者的83篇临床研究报道,结果表明,顺铂是最有效的单药。

2003年Vogelzang报道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对初治MPM的Ⅲ期临床试验,其治疗有效率高达%,此项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后研究显示吉西他滨+顺铂、雷替曲塞+顺铂对MPM治疗也有较好的反应率利用上述方案进行综合治疗的报道均显示能延长患者生存。

目前培美曲塞+顺铂是MPM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

在新辅助化疗方面,Weder等报道利用吉西他滨+顺铂作为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前瞻性研究,其后行EPP术,结果显示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23个月。

Flore等对21名Ⅲ、Ⅳ期患者行新辅助化疗,19名用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术前化疗4周期,诱导治疗反应率为26%,8例行EPP,术后行EBRT(Gy54)放疗。

总中位生存期为19月,EPP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5月及9.7月(P=。

显示新辅助化疗治疗可行,并能筛选出那些能从手术中获益的晚期患者。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靶向药物治疗、光动力治疗、腔内化疗、免疫疗法以及生物基因疗法都尚处于研究阶段,其前景及临床可行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