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8014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docx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

【篇一: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善于另辟蹊径,如果只会踩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是无法找到世外桃源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3个真实的。

3个真实的之1:

63岁老夫妇创业养豪猪去年净挣80万别人计划他们选择下乡

涪陵区江东街道青云村2组有个特殊的养猪场,5000平方米,300余头猪棕褐色、背部披着黑白相间的棘刺。

那就是杨秀国和赵艳君的大宝贝豪猪。

杨秀国退休前,在当地国税局工作,赵艳君在辽宁省鞍山市一家机械厂当干部,两人多年异地相处。

2003年初,赵艳君退休回重庆。

奋斗几十年,生活不成问题。

老同事都在讨论退休生活,有的计划去海南、西双版纳旅游,有的儿女出钱去外国玩。

赵艳君说,以前难得拥有自由时间,便完成年轻时的创业梦。

不料,她的创业想法遭到亲友极力反对。

老两口没听劝,拿出所有积蓄,让亲友凑了些钱,在乡下选好场地,提着行李下了乡,从小区楼住到土砖房,开始养猪。

2008年,他们养的普通猪达到1500头,成为亲友眼里的百万富翁。

可好景不长,猪群染上蓝耳病,损失200多万元,仅剩下4头,赵艳君病倒住院。

活了大半辈子,还是懂什么是持之以恒。

赵艳君说,第二年他们在网上了解到豪猪价值高,销售火爆,便东拼西凑50万元,开启二度创业。

没想到的是,第一批豪猪崽出生后,莫名被母猪咬死,一个都没剩,老两口再次受到重挫。

别人喝茶打牌他们打理猪圈

前日,身穿服的赵艳君一手拿着苹果喂猪宝宝,一手抚摸猪宝宝的头,笼里的豪猪凑近,发出噗噗声。

杨秀国介绍,为了解豪猪习性,他和老伴经常凌晨5时起床,晚上11时后休息,给豪猪喂食、呵护母猪、捡猪刺

勾腰喂饲料特别累,也会联想到那些老朋友,可能正在山上喝茶,或者在打,饭后跳坝坝舞,多少有些羡慕。

杨秀国说,相比之下,他认为自己找到的乐趣更好玩。

我们把猪的尖刺,用红色、绿色染料做标记,看上去像染发小子。

豪猪喜欢黑暗环境,母猪胖了受孕就难,还要帮助杨秀国说起豪猪头头是道。

老两口最终发现了猪崽被母猪莫名咬死的原因。

豪猪是一夫两妻制,从小培养感情,一生不会再换配偶。

猪崽出生后,母猪靠气味识别喂奶,如果发现猪崽身上有公猪的味道,就会本能咬死猪崽。

杨秀国说。

别人并不看好他们找到乐趣

最近几年过年,来养殖场提鲜猪肉的买家越来越多,去年老两口终于还完欠债,买了一辆新车。

冬季生意最好的时候,新鲜豪猪肉能卖180240元/公斤。

杨秀国说。

今年,他们的猪崽不到半年已被抢订一空,供不应求。

在涪陵,两家餐馆靠他家豪猪供货,四川、广西、西安、新疆等地的客户慕名而来

杨秀国说,好几年每逢见着亲朋,都有人劝他享受晚年,何必去折腾,其实创业挣取利润是一方面,他更看重创业是一种劳动,一种强身的方式。

老两口退休前都有高和,我用打麻将的时间去创业,少一些病痛,不就是老有所乐吗?

杨秀国说,趁自己还能干活,也给儿子做一些表率。

父母执着精神激励儿子创业

前日中午,一顿丰盛的豪猪宴呈现在眼前,掌勺大厨正是杨秀国的独生子杨岐。

2004年杨岐从大连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在当地定居工作,结婚生子。

起初,他对父母退休后当猪倌不理解,条件不错,何必受这种委屈?

一次回家过年,看到父母在猪圈忙上忙下,母亲小腿有一道被豪猪刺伤的伤疤,他被触动了。

父母没叫苦、没叫痛,真是很心疼,也让自己汗颜。

杨岐说,回到大连,他想把年薪十几万的工作辞了,回乡创业,但丈母娘不同意。

最终,他说服了爱人,爱人放弃外企的白领工作,带着3岁的儿子,一家人回到重庆创业。

杨岐运用所学,在网上为养殖场打开了销路,建立专属网站。

下一步,他还要研发豪猪肉半成品,计划办农家乐。

3个真实的创业故事之2:

76岁农村老妇创业种茶:

为儿还债为儿媳治病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牛角冲村的一处荒山坡上,76岁的程世莲老人常常起早贪晚,弯着腰身,和请来的村民们一起开荒劳作。

两年前还是满目荒芜的山坡,如今已经茶树满园,披上绿装。

程世莲老人当过基层妇干和民办教师,1993年,她退养回乡务农,在平静的岁月里,老人却命途多舛,屡受挫折坎坷。

1986年,程世莲的丈夫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丢下程世莲和儿子相依为命。

儿子娶妻生子后,虽然一家人日子过的清苦,也充满了天伦之乐。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程世莲49岁的儿子患骨髓癌,为给儿子看病,程世莲欠下20多万元债务,还是没能挽救儿子的生命。

2014年,唯一的儿子病逝离她而去,这一年陈世莲已是74岁。

在遭遇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之痛后,命运再次将老人逼向绝境,2015年,儿媳吴华清又查出患,程世莲又借债2万多元为儿媳手术。

面对巨额债务和儿媳后续的治疗费用,坚强、乐观的程世莲毅然决定创业增收还债,为儿媳撑起一片蓝天。

2013年,她承包山地培植茶苗,由于没有,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茶苗一棵棵地枯萎。

程世莲是名老党员,在她心里,信义如天,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她不顾年事已高,到几十公里外的茶苗良种基地学习技术,总结失败的教训。

2014年,她又扩大规模,苦心人,天不负,当年种植的万株茶苗喜获。

2015年,她培植的3万余株茶苗被周边乡村的茶农抢购一空。

取得成功的程世莲看到了希望。

今年,她又承包了4亩多山地,建立茶苗培育基地,培植茶苗,栽种茶树。

在程世莲的带动下,200多户周边村民纷纷前往程世莲家订购茶苗,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山地上开辟茶园,增收致富。

为了让儿媳早日康复,程世莲老人买来,变着花样给儿媳做营养餐,看着年迈的婆婆没日没夜地操劳,吴华清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让老人得以解脱。

程世莲得知儿媳的心思后,心痛地劝导儿媳,有困难咱们不怕,现在医疗技术能让你的病好起来,有你俺们才有一个家,有希望,我们就要坚持。

每天,程世莲老人一边照料儿媳治疗康复,一边打理自己的茶苗培植基地,本村的不少留守大妈们也前来基地打工,程世莲按每小时8元给付工钱。

一年下来,除去成本,程世莲可收入2万余元。

目前,儿媳吴华清经过5次化疗后,病情稳定。

她说,自己病好以后,要和婆婆一起把茶苗培育基地做大,打出品牌,早日还清债务,了却婆婆的心愿。

在程世莲老人心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丈夫、儿子走了,儿媳就是自己心头上的肉,不能撇下不管。

老人说,自己身体硬朗,还能撑个几年,年近八旬创业,也算是潇洒走一回!

看到年迈的婆婆每天辛勤操劳,病中的吴华清无能为力。

3个真实的创业故事之3:

90后大学生创业网售土鸡蛋月赚三四万第1回合

开发社区消费app

在重庆九龙坡区石桥铺彩电中心附近一栋老居民房里。

墙是我们自己刷的,很简陋。

刚起步,既是创业地也是住宿点。

一名戴着黑色眼镜、穿着黑色t恤的小伙迎了出来,露出有点尴尬的笑容。

两室一厅简陋清水房里,四张拼凑的桌子在客厅,其他3个年轻人各自工作着。

小伙叫曹席斌,90后,201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程系,没有回贵州老家,选择留在重庆创业。

2013年初,曹席斌把创业目标瞄准了互联网市场。

在他看来,互联网市场投入成本低,只要研发出一款消费app软件,就能带动的消费观念,靠广告效益轻松盈利。

3个合伙人,3万元创业基金,就想着创业。

曹席斌说,当时把目标锁定在社区app开发上,想着把社区的吃喝玩乐聚在一起,让社区居民形成一种消费群,却卡在了支付功能环节。

只有硬着头皮推向市场,推广和物料成本没钱了,加app的人寥寥无几。

一年时间,他的团队以失败告终。

自我总结:

当时创业有点盲目,没有精准,见到效果慢,资本回收困难。

又尝试为很多高档小区,单独做一个消费app,结果陷入死循环。

曹席斌说,创业伊始,国内移动广告平台非常热,大家对市场很乐观。

事实上,一款优质软件站稳市场耗时长成本高。

第2回合

靠咨询策划想赚钱

去年3月,心有不甘的曹席斌想在创业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他找来另外两个合伙人,凑齐5万元,想着做实实在在的项目。

曹席斌想运用互联网思维为客户做咨询策划,构建项目体系。

在这条路上,很快又遇到挫折。

首先是合伙人之间的分歧,其中一人是60后,彼此代沟太大。

很多项目因不一,最后不了了之。

更不幸的是顾客找我们做项目,中途不愿意做了,公司垫了钱,最后一分收不回。

曹席斌说,有次顾客想在沙坪坝区大学城做一个文创项目,建设创业咖啡馆,在前期策划形成双方敲定后,公司垫钱建设,结果顾客想法越来越多,改动了原策划,最后执行困难,顾客也不付钱。

自我总结:

那个项目下来,几乎亏了公司大半的前期盈利。

曹席斌说,这种亏吃了几次,因为不懂商务谈判,靠着承诺客户完成项目后再支付,乞求似的取得信任。

一年后,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收购。

第3回合

高大上转卖土鸡蛋

年轻人创业,不能眼高手低。

洋有洋的活法,土有土的价值。

曹席斌的父亲是贵州省地道农民,家里靠着农产品维持生活,他这样告诫连续创业失败的儿子。

父亲的话给了曹席斌启发,为何不把土的有价值的东西,靠着互联网运出去。

经过在沿海城市的调研,结合重庆特色,曹席斌选定了卖土鸡蛋。

曹席斌分析,土鸡蛋非常具有互联网精神。

首先,现在大城市很难买到真正的土鸡蛋;其次,土鸡蛋价位很高,能否把土鸡蛋从生产源头直接送到客户手上,省掉中间环节的钱。

再次说干就干,今年4月初,曹席斌组建了创业团队,创建了姜戈互联网生态农场服务平台,开卖土鸡蛋并赚了钱。

自我总结:

养鸡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如何让农民养鸡来保证生产源固定呢?

曹席斌说,采用分包的形式,和农民签合同立标准,对农场进行视频监控,可长期固定的为大城市提供土鸡蛋。

第三次创业

更容易成功?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创业成功者大部分的年龄是30岁~38岁,创业成功最高的概率是第三次创业。

年轻人创业并不是连续两次失败,第三次创业便一定会成功,这只是个概率问题。

创业更多的是需要人的洞察力和市场判断能力。

创业,创字旁边两把刀,成功失败都是正常的。

年轻人创业要认识市场,融入市场。

多次创业经历了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

很多年轻人投资打水漂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应该通过相关渠道掌握多样的全面信息。

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掌握二手信息,也要实践调查掌握一手信息,多请教学界业界的知名人士,包括周围的同学朋友也是很好的信息来源。

向有创业经验的人学习请教市场规则等。

一枚土鸡蛋的电商路

要把电商做活,最重要的就是物流、资金链和信息流。

曹席斌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取得农场主们的信任。

农场主杨洪彬表示,当时几乎没人相信曹席斌的话,几十个鸡蛋怎么可能在几天内,从重庆区县完好地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市场?

曹席斌用自己方式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团队设计出独特的包装,用谷糠保护鸡蛋,装在特别设计的箱子里,然后和物流公司谈好运输合作协议,把物流成本压缩在最小成本范围内。

1个鸡蛋成本控制两元内。

我们40个鸡蛋起送,3元一个,注重质量,走电商路,靠口碑营销。

曹席斌拿出营业记录,6月卖出1万枚,7月卖出4万枚,增加很大。

要延展信息流,除了客户间的口口相传,更重要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搞营销。

我们现在app的资源是利用前两次创业,积累剩下来的,涉及了运动、休闲、等功能的,共有7款,虽然每款人数不多,但加在一起就有500万下载量。

曹席斌称,比如这款别忘运动app,研发了有一段时间了,下载人数也超过百万,团队先借助这些app推送信息。

线下选择做活动,做活动就会有成交,有成交成交率就很高,这是电商的黄金定律。

曹席斌分析,互联网上的营销渠道不外乎三种:

社交软件、大的网站平台和自己的平台。

为了提高知名度,我们在线上线下都做活动,做过活鸡快递的话题来用户体验。

这个月估计能赚个三四万元吧。

曹席斌笑笑道,下一步就要选择公司的定位了,是发展成农产品平台公司,还是土鸡蛋农产品专业公司,这次要按流程踏踏实实走。

看了3个真实的创业故事的人还看了:

1.

2.

3.

4.

5.

【篇二:

真实的普通的创业故事】

只有对生活积极充满热情的人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适合的路,或许花费的时间很长或许很短,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真实。

真实1:

在树叶上作画的女孩画出百万资产今年25岁的张子颖是地地道道的沈阳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家机床厂的技师,母亲是一名教师。

张子颖的母亲年轻时十分喜欢,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下去,于是她便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父母省吃俭用,从张子颖小学二年级开始,就送她四处拜师学艺。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小子颖的确继承了母亲的艺术细胞,天赋不错,学画特别有悟性,如果能够继续深造,一定会有所成就。

可是后来父亲所在工厂的效益江河日下,父亲下岗了,家中的生活越发地拮据。

懂事的张子颖在高考时,主动放弃了学费昂贵的院校,而选择了一所普通大学。

2001年,张子颖大学后考上了本市的,被分配到民政局做宣传工作。

每次接到单位安排的宣传任务时,她都会兴奋不已,心甘情愿地加班加点,在展板上涂涂画画,再配上文字。

可是她很快发现,在机关里并没有人欣赏她的作品,人们关心的只是上面有没有有关升职加薪、福利待遇之类的消息。

于是,张子颖便有了辞职的念头。

2001年国庆期间,张子颖的同学约她一起去杭州。

一到杭州,张子颖马上被这里如画的美景吸引住了。

在西子湖畔,她支起画架,用心去感受这景色,用来作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满足驱散了她心中的郁闷。

在杭州的最后一天,有人介绍张子颖去看那里有名的水幕电影。

当从湖中喷起的巨大水幕上面放起电影时,张子颖呆住了。

她突然意识到,这就是电影载体的改变!

原本应该在银幕上放映的电影,现在被移到水幕上放映,就引起关注与欣赏。

那她的画呢?

张子颖自己清楚:

由于没能在大学里进一步系统学习美术知识,仅凭以前的一点功底,在画的内容和技巧上是很难有所突破的;但是如果自己也能改变画的载体,突破传统,从形式上进行创新,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杭州之行使张子颖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有在画画中,她才能找到快乐,自己的价值才能有所体现。

回到沈阳后,张子颖辞职了,她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她的新想法,找到画的新载体,拿到事业的金钥匙,把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做自己想做的!

锲而不舍的她终于作画

一连几天的冥思苦想,张子颖还是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

一天黄昏,张子颖独自在街头散步。

时值深秋,张子颖无意中发现落到地上的树叶形状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纹理错落,变幻万千。

她脑子里灵光一现,突发奇想:

能不能在树叶上作画呢?

对自己的这一念头,张子颖顿时兴奋不已。

于是她当即拿着几片落叶跑回家,开始付诸行动。

张子颖查阅了很多书籍,了解到要在树叶上画画并且使之美观,必须进行干整处理,也就是先将树叶用酒精擦拭干净,然后放入水中,用文火煮10分钟去除叶肉,最后等晾至半干的时候,在蜡烛上均匀地烘烤直到完全干透。

经过这些细致的工序后才能得到通透、有着树叶原本纹理脉络的薄如蝉翼的一片树叶,在它上面才能绘出图画并长期保存。

一开始,这不起眼的树叶让张子颖吃尽了苦头。

张子颖每天各处奔走,采摘各类树叶,带回家处理后一一尝试,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有的树叶一煮就烂,有的却百煮不烂;有的终于可达到薄如蝉翼的状态,但画上去没有多久就腐烂了;有的一落笔就断了,还有的什么都好,却不容易着色那段时间,张子颖的房间就像一片沼泽,到处都是树叶,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异味。

可她没有气馁,整日整夜地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继续尝试。

为了寻找到最合适的叶子,张子颖特地走访了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园的许多专家,希望能够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帮助。

有一次,她打听到沈阳农业大学有一位退休的刘教授年轻时曾做过类似的研究,兴奋不已,马不停蹄地赶到农大家属大院,打听到了刘教授的家。

可是知识分子气很重的刘教授不大愿意和陌生人交谈,借故推脱了,细心的张子颖感觉到了这一点。

她没有放弃,反而进一步了解到,刘教授的儿女都在国外发展,家里只有老两口,感情很好,只是老伴早年因病失聪成了残疾人士,生活十分不便。

于是张子颖心里有了主意,打消了晚上贸然登门的想法,而是先到书店买了本学习手语的书。

在家里对着书苦练一个星期后,张子颖敲开了刘教授家的门。

刘教授一脸不悦,他老伴倒很客气,倒了杯水给她。

张子颖从容地用手语做了一个谢谢的手势。

刘教授惊异地看着她,问:

你怎么会手语?

张子颖笑了一下,机智地回答道如果不学几天手语,怎么能跟主人家打招呼呢!

其实我也是刚刚学的。

刘教授一下子明白了眼前这个姑娘的良苦用心,破例和张子颖谈了很久。

在交谈中,刘教授看到了张子颖的坚定信念,对她十分赞赏,于是他拿出早年做研究时的笔记,告诉张子颖说,虽然他当年没有成功,但这些笔记还是可以帮助她少走弯路,并衷心祝福她早日成功。

接下来短短半年的时间,张子颖的足迹踏遍了整个沈阳市城郊。

终于,她发现在城市东面棋盘山的一个农场附近有一种野生的剑麻叶,十分适合作叶画!

在一片剑麻叶上,她画出了自己第一幅作品,颜料渗入树叶的程度恰到好处,树叶经过处理干燥后,也没有出现破裂的情况,相反呈现出一定的韧性。

张子颖知道,她终于找到了事业发展的金钥匙。

第二天,张子颖又到棋盘山农场附近的山上采摘了大量完整、鲜嫩的野生剑麻叶。

回家后,她小心地用特制浓度的酒精片片擦拭剑麻叶,然后用老专家教给她的特殊抽湿技术进行抽湿,再经过煮、烤等一系列程序,最后得到一张薄如蝉翼的树叶脉络。

在此基础上,她开始作画,画人物,画山水,画鸟兽。

三个月后,张子颖为叶画成功申请了专利,并在一位朋友的担保下向银行借贷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成功打进市场

聪明的张子颖知道,要把叶画推向市场,不能盲目冒进,因为没有先例,必须谨慎,首先要进行。

于是她拿着叶画去征求不同人的。

小朋友们告诉她,如果能画上就更好了;生意人告诉她,叶画需要好好包装;一些行家则认为,叶画十分具有创造力,并向她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意见。

这么多人的看法和意见没有一样是否定叶画的,这更增强了张子颖的信心。

她在沈阳市的商业步行街上租了一个小门面,开始大量制作叶画,并在报纸电视上做了一定的宣传。

慕名而来的人一走进她的叶画店,就立即被吸引了:

巴掌大的片树叶上,能画出那么栩栩如生、充满灵性的图画,的确让人既感到新奇又觉得美不胜收。

有一片扇形的剑麻叶上,画了江水上的叶扁舟,意味悠远,旁边题了一句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配上那通透的树叶,让人感怀深远,刚拿出来,就被一个广东商人以3000元的价格买走了。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买叶画,张子颖又推出了系列套画。

第一套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一推向市场就有比较大的影响,许多人来她店里争相观看。

张子颖宣称:

这套金陵十二钗不标价,谁要是欣赏,就自己出个价,如果合适就卖给他。

这样一来,更增添了人们的,大家纷纷议论着,无形中给她的叶画店做了活广告。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这套叶画就被本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意人以2万元的价格买走了,据说是送给他酷爱《红楼梦》的母亲作生日礼物。

后来,张子颖陆续又推出了几套叶画,有《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还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等等,都在刚推出不久就以不菲的价格售出。

在开店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张子颖获纯利达20万元。

但这些成绩没有令张子颖满足,她在思索:

怎么才能让叶画有更大的发展呢?

就在这时,一位在沈阳多年、从事外贸生意的韩裔商人找到了她,提出可以帮她把叶画出口到韩国和日本。

但精明的商人提出,不管在国外获利多少,都得让他提四成佣金。

这个条件很苛刻,张子颖为了能让叶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找到更大的市场,让外国人知道中国有这样的艺术精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答应了。

但签订合同时,张子颖发现合同上居然要求在每幅叶画上写上对方外贸公司的名字,而且是韩文!

这让她无法接受,几经交涉,对方毫不让步,张子颖最后严肃地告诉他:

叶画是可以赚钱的商品,但是它同样是艺术!

如果写上公司的名字,整个叶画的意境就会改变,变得不伦不类。

这样的叶画即使到了国外,也没有艺术价值,只会贻笑大方的。

对方终于被她说服了。

叶画投放到国际市场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无论在韩国还是日本,很多人本来就崇尚中国的,对来自中国的这种叶画,更是惊叹不已,纷纷购买。

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为张子颖积累了大量的资全,她打算在素有北方香港之称的大连开设叶画室,但是她知道以自己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完成这么多叶画。

于是,2003年下半年,她投资开办了一所教授叶画的学校,在将叶画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画源。

在办学的过程中,张子颖发现有潜力的学生,就与他们签订协议,负责销售他们的作品。

有了人才,有了画源,到2004年初的时候,张子颖已经开了5家叶画室,沈阳3家,大连2家。

在她的指导下,画室的作品层出不穷,格调品位高尚,做工精致,平均每个月都能给她带来十几万元的利润。

现在的张子颖已经从当名普通的小公务员成为了一名拥有百万资产的成功女性。

她以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对艺术的执著眷恋,经营着她的画室。

她的每间画室门口都有一幅同样的:

画山画水画尽人间景色,不离不弃永守理想彼岸。

这,也许就是张子颖内心的真情独白吧!

真实创业故事2:

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从职业经理人,到地产行业大佬的蜕变,郁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进入2011年后,郁亮明显地变瘦了。

与以往那个白白胖胖、不温不火的郁总判若两人。

伴随其形象转变的,是郁亮的风格。

在与媒体记者的对话和交流中,郁亮常常抢白记者的问题,用一种、轻松却带有一种压迫感的方式将问题反抛回去。

在化解了问题尖锐性的同时,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回旋余地。

一种全新的郁亮风格诞生,机智,强势,却又不失幽默。

从职业经理人,到地产行业大佬的蜕变,郁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收获的是自信

1965年12月,郁亮出生于江苏苏州,母亲是一位普通工人,父亲是一位工程师。

也许是出于天赋,郁亮的理科成绩非常出色,在他考入北京大学系时,其成绩是满分。

大学时,他最爱读的书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而这两本书似乎构成了这个年轻人理想的底色:

约翰克里斯朵夫奋斗的一生让他极为着迷;而《光荣与梦想》里所描绘的美国断代史,则让他收获了一种自信一个在纷乱中崛起的时代是成就一个凡人最好的舞台。

此时,中国南部的一个小渔村正响彻一句: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一群梦想家和淘金者试图将这个名为深圳的地方建造为蓝图上的理想国。

郁亮在报纸上一次次看到关于深圳的故事,也看到深圳该姓资还是姓社几近白热化的论争,而论争越激烈,那里越散发着潘多拉盒子般的魅力。

1988年大学毕业后,郁亮做了去深圳的选择。

郁亮说:

我内心里一直在追求变化,所以不断在想,不断在变。

那时我觉得变化就是理想。

两年后,由于郁亮所在的外贸公司业务萎缩,他向领导提交了一份厚厚的,内容是建议公司在内地发展连锁零售业务,但建议书交上去后便石沉大海。

他想到了离开。

1990年,经身在万科的同学推荐,郁亮见到了王石。

在其自传《道路与梦想》中,王石对那次见面曾有过简短的叙述:

90年代初的万科人事政策中对北大、清华的学生不问专业、来者不拒的做法也引来了一个年轻人。

这天,和平路50号董事长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带着书生气的年轻人。

桌子上摆着履历和一份商业连锁模式建议书,求职者叫郁亮,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专业毕业,之前供职深圳外贸集团,见到万科招聘连锁业务的人才前来应聘。

此时,王石正雄心勃勃地要将他的公司打造成为多元化、集团化的军团,当时5100万的净资产、上市公司的光环和十几种业务门类将这家小公司装点得熠熠生辉。

我觉得他们挺有理想的,郁亮说,因此我加入。

此外,让郁亮做出选择的另一个理由是,自己那份厚厚的建议书,王石不仅看完了,而且还做了详细的标记。

加入万科后,郁亮的主要工作是证券和投资。

1993年5月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