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001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docx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

 

故事一: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

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

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

是恶行。

苏格拉底:

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

这是善行。

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

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

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

是善行。

苏格拉底:

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

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

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

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故事二:

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非常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演讲。

按理说,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理想,并非坏事。

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

家里人都明白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得不好被人拖下来,落下笑柄。

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

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

”为了使格老孔能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选择了格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是的。

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

”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

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

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

那时,你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

看到格老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

“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正像你所说的。

”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

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

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

总数多少?

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

格老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

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

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一理。

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老孔说:

“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的。

苏格拉底笑了;“怎么?

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

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

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

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

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目标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老孔被说服了。

 

故事三:

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你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一颗最大的麦穗。

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故事四:

苏格拉底和他的房子

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

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

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

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

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

“确实没有什么道理。

”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故事五:

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但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

当时便有许多青年人天天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利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

“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

”说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而去同他的学生斐多、西米亚斯、西帕斯、克利托等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

不久,狱卒走了进来,说:

“每当我传令要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咒诅我,但我必须执行上级命令。

你是这里许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会恨我,而只会去怨恨那些要处死你的人,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愿你少受些痛苦。

别了,我的朋友。

”说完泪流满面,离开了牢房。

苏格拉底望着狱卒的背影说:

“别了,朋友,我将按你说的去做。

”然后他又掉转头来,和蔼地对那些青年说:

“真是个好人,自我入狱以来,他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跟我谈话,态度亲切。

现在他又为我流泪,多善良的人呀!

克利托,你过来,如果毒酒已准备好,就马上叫人去取来,否则请快点去调配。

”克利托回答说:

“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千方百计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

请你别心急,还有时间呢!

”这时苏格拉底说:

“诚然你说得对,那些人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服毒酒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

请尊重我的要求。

一会儿送毒酒的人来了,苏格拉底镇定自若,面不改色,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在场的人无不为将失去这样一位好友而悲泣。

苏格拉底见状大为不悦,他说: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

我为了避免这种场面才打发走家里的人,常言道: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请大家坚强点!

”苏格拉底接着在室内踱了一会儿,说自己两腿发麻,就躺了下来。

送酒的人走过来摸了摸他的身体,觉得已没有热气。

突然苏格拉底又喃喃地说:

“克利托,你过来,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苏格拉底的故事[转贴2009-2-2220:

33:

35]

 

 

字号:

大中小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

“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

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

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

他笑着问学生:

“你们挑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果子吗?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苏格拉底见状,又问:

“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

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

“我和他恰好相反。

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

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

”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

“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

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苏格拉底曾说:

“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

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会同样地对待你。

” 

 

 

有人问哲学家苏格拉底:

“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答道:

“三尺!

”“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

”苏格拉底微笑着说:

“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 

 

 

苏格拉底的弟子很想学到老师的真本事,苏格拉底便把他的弟子带到河边,领着他走下河水,然后将他的头按入水中。

弟子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没有反抗。

过了一会儿,弟子见老师还不放手,便用力挣扎。

可是他越用力,老师用的劲也越大。

最后弟子使出全身的力气用力挣开,出水后很生气的责问老师为什么要害他。

苏格拉底说:

“如果你求学的欲望有象现在求生的欲望这么强烈就好了。

”说完,老师起身走了。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

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

“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

“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

“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 

  “我一定竭尽全力。

”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

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

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

“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

助手非常惭愧:

“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

“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

“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

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 

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

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

“对不起!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

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 

那人回答说:

“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

“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 

骗敌人呢?

”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

“当我军被 

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 

去。

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

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 

 那人说:

“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

“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 

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 

 那人只好承认:

“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

“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

那就是说, 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

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 

 那人想了想,说:

“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

“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 

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苏格拉底 

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

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 

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

当他快到终 

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 

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苏格拉底的故事

[日期:

2008-08-25]

来源:

网络 作者:

[字体:

大中小]

1.打雷以后必定会倾盆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

“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

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

“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大雨倾盆的。

2.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

“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

“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

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3.苹果的香味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

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

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

“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

“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

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

“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

”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

“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

“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

”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

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

“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

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

苏格拉底也笑了:

“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

“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4.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

"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

"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

"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

"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

"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

5.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

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

“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

“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

“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

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

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

“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

助手非常惭愧:

“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

“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

“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6.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

“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

“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

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

“哪些同学坚持了?

”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

“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7.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

"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

  苏格拉底说:

"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

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

"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

  苏格拉底说:

"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

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

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

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

"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

  "是呀!

"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

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法儿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

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快活活。

  那人揶揄地问:

"先生,住七层楼也有许多好处吧!

"

  苏格拉底说:

"是啊,好处多着哩!

仅举几例吧:

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

"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

  柏拉图说:

"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

8.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

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

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

朋友说:

“你怕那个人吗?

”“不,我绝不是怕他。

”“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

”苏格拉底笑笑说:

“老朋友,你别生气。

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

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9.消费

  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

“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

”苏格拉底回答道:

“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10.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

  “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

“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

“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

“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

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

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

“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

“假如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