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7989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docx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

绿化包括国土绿化、城市绿化、四旁绿化和道路绿化等。

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和一定程度的美化环境。

道路绿化作为绿化的一部分在城市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巨大作用。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

城市道路由于公路路域及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对公路绿化时,要综合考虑坡高、坡度、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

公路路域环境的基本特点是:

1.从起点到终点的路段较长,甚至可达数千公里,沿线各地的土壤、气候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从而决定了生态保护和恢复技术的复杂性和高难度。

2.公路的坡度较大,造成施工难度较大。

3.植被的立地条件较差,土壤质地差、肥力低,并且多为新翻的生土,增加了植被的建植难度。

4.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等限制,施工过程中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开挖施工便道和堆放各种弃方,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边坡的坡度,使得植物品种的选择、植被恢复和建植技术受到极大限制。

由于上述原因,用于公路绿化的草种、灌木或乔木,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耐干旱、耐瘠薄、竞争力强等特点,绿化时多采用混播,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弥补单一植物的不足,而且能够长期保持植被群落的稳定性。

由于公路绿化大多土壤条件差,且有一定的坡度,因此建植时多采用喷播。

园林道路由于公园和居住区游园休憩、娱乐等等其自身的要求,所以在对园路绿化时,要综合考虑游人的各种需要以及环境的营造和地域性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

园路的基本特点是:

1.从起点到终点的路段较段,甚至只有几米,从而决定了景观的营造要达到小而精,“景随步移,人移景动”的效果。

2.植被的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质、肥力较公路绿化的要好,因此对植物的选择方面要求较小。

3.从植物的的分枝高度以及对植物的修建高度较公路绿化植物要低。

由于上述原因,用于园路绿化的草种、灌木或乔木,需要有较强的观赏造景价值。

绿化时不仅仅在平面上营造观赏性强的效果,在立面上也要求多层次的造景效果以及植物在时间上的花期的差异性。

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弥补单一植物的不足,而且能够长期保持植被群落的稳定性,营造出一年四季有景可观,创造出优美的生态园林。

从目前道路绿化的配置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类。

整齐式行道树类型;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1.整齐式园林行道树。

此种类型,植物配置形式有。

(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

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2)乔木和灌木:

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

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2.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设计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通过带状或者块状的“线”性组合,使城市绿地连为一个整体,成为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各种人工景观之间的“软”连接。

而园林道路则是一个园林得以全面展示的浏览路线,一个园林的景点通过园路加以贯穿形成一个整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样一个园林如果园路处理不好,它留给人们的印象就大大折扣。

因此园路的处理在园林设计中至关重要。

总之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是一门综合艺术,种植配置设计得当,不仅给人以愉快的美感,同时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

同样园林道路绿化更为一种艺术,种植配置设计得当,不仅让人留连忘返,更重要的是加深提升园林的品味。

从这些角度来看两者是相适的。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考虑道路的环境特点,立地条件,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等多方面的因素,精心组织,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和观赏效果,创造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道路绿化景观。

第二篇:

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

李智刘纯青

摘要。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

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道路绿化,景观。

继而分析了道路绿化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昌东三路绿化设计为实例,论述城市道路绿化的一般步骤及道路绿化设计基本原则。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园林所南昌330077)

关键词:

道路工程;园林绿化;景观;原则

0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环境的骨架,是构成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

道路绿化是在建立了城市和城市交通,有了交通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xx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列有“街道绿化”(streetplanting)条目,解释为“在城市的道路用地上采用栽树,铺草和种花措施,以发送市区的小气候,降低车辆和人流的噪声,净化空气,划分交通路线,防火和美化城市。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城市的兴起,商业繁荣,城市道路绿化突破了“一条路两行树”的简单模式而出现了景观大道等新景观,现代道路绿地可以构成优美的街景,成为认识城市印象的重要标志。

1道路绿化的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有2大功能即。

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

1.1景观功能

现代城市,众多的人工构筑物往往使得城市景观单调枯燥。

在构成街道的所有元素中,栽植绿化是唯一有生命的物体,它在视觉上能给人们柔和安静感,同时树木,草地,花卉,灌木以不同的形状,色彩和姿态点缀着城市的道路环境,具有多种多样的观赏性,大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不同的绿地布置也能增加道路特征,从而使一些断面相同的道路区分开来,成功的道路绿化往往能成为地方特色。

1.2生态功能

绿地犹如天然空气过滤器,可以滞尘。

据测在广州有绿化的街道上,距地面1.5m高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地的街道上含尘量低56.7%,而草坪的飘尘浓度仅为裸露地面的1/5。

行道树具有避荫降温功能。

太阳光辐射到树冠时,35%能被树冠吸收,加上树木的蒸腾作用消耗热

量有助于降温。

夏季树荫下一般比裸露地面温度低3℃-6℃。

绿色植物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据测草坪植物通过茎、叶的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的水分增加20%。

特定树种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能杀灭细菌。

绿地可以隔音和降低噪音,据测18m林带噪音减少16db,36m林带噪音减少30db。

低矮绿篱和灌木可以遮挡汽车眩光,有利交通安全。

2城市道路景观现状

近几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城市道路的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功能设施不健全

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

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行人服务的设施,如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2.2环境质量差

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

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2.3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2.4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到处大草坪大色带,

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缺乏可识性。

3针对存在问题,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

在城市道路景观中体现以人为一,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道路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3.2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性服务。

3.3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运用和恢复。

4设计实例

遵循以上设计原则,笔者主持设计了南昌市昌东工业园昌东三路绿化景观设计。

昌东三路北起南昌市解放东路,南抵城南路,全长2.13km,道路红线宽度为64m,其中车行道14m,人行道两侧各4m,绿化带两侧各控制21m,为一块板形式,见图1。

昌东三路是昌东工业园及至未来南昌市城南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

图1昌东三路道路绿化断面

4.1规划设计的步骤

4.1.1现场调查与分析包括乡土植物种类调查,交

通调查与分析,道路现状分析,现有构筑物分析,其中重点对道路两侧110v高压线走廊进行环境影响分

析,以满足安全间距及景观设计要求。

4.1.2初步规划与设计由道路工程师与园林设计

师共同研究道路绿化与景观布局。

使道路绿化在树种、树形、布局等总体上与昌东工业园融为一体。

4.1.3对道路硬质景观部件和道路设计提出控制性要求包括路灯、路牌、道路辅装等,使昌东三路既

与工业园在风格上协调统一,又不同于一般道路,以凸显工业园区道路及景观道路的内在文化语言。

4.1.4收集各方面专家的方案汇报成果与研讨结论,提出对规划设计进行修改和调整的意见以便

最终形成完整的景观道路规划设计成果。

4.2规划设计主要特点

4.2.1道路选线和平面设计设计中运用整体性原

则,全路段综合考虑。

道路和绿化带采用直线和曲线不同构成,呈现空间环境的郁闭与开合的对比,在开敞空间中又通过植物拼出大小不同的图案,达到步移景异、丰富多彩的效果,克服视觉上的单调乏味。

4.2.2道路断面和空间尺度在道路竖向设计时,

既要考虑道路周围场地的标高和土石方工程量,同时要考虑以步行者、坐车人不同的景观效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设计中充分利用道路断面21m绿化用地的宽度,采用等高线法,利用种植土塑造0.8m-1.2m的缓坡地形,同时利用乔木、灌木、草坪高中低搭配,使绿化呈现自然起伏的空间的形态,营造城市山林、回归自然的环境效果。

4.2.3绿化构思

4.2.3.1植物选择

植物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地域条件栽植是在气候等地域的环境因素支持下生长发育起来的,因此应根据适合生长的地域来选择适当的植物品种,而乡土树种的好处被广泛地认同。

所谓乡土树种即是最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树种,在昌东三路绿化设计正是基于这一原则,选用最适合于南昌及至江西地区生长的樟树和杜英为基调树种,既利于其快速生长形成景观效果,又充分利用其常绿特性强化绿化效果。

制约条件因昌东三路两侧各有一条110kv高压电线,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架空电力线与街道行道树之间最小垂直距离为3m,因而在植物选择时必须考虑电力设施的安全距离,设计中香樟,杜英等高度8m-10m大乔木布置于道路两侧,分别作为行道树和背景树,而在高压走廊下选择高度2m-3m,枝条横向展开的碧桃、紫薇等花灌木,既符

合景观要求,又满足制约因素。

管理条件对于栽植的管理当然是希望越简单越好,尤其是昌东三路地处工业园区,且为交通性干道,为此最重要的是选择栽植管理较粗放,病虫害少,耐修剪的植物,设计中大量采用的金叶女贞,海桐球,5结语

经过短短30个工作日的紧张设计和100天的艰苦施工,昌东三路绿化景观工程全面完工,通过本次设计,笔者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之于城市道路与景观的密切关系及其深刻意义,并积极实践了道路绿化设计的红花继木即符合上述要求。

4.2.3.2季相与景观变化

城市道路的构成要素几乎都是无机物质,只有植被是唯一的生物,随着四季改变而变化。

组织有季相变化的园林景观为城市道路带来生机,也是昌东三路设计的重点,本设计主要观赏点如下:

新绿常绿树枝虽然四季有叶,但实际也存在季节变化,特别显著的新绿是那种叶数众多,色彩鲜艳的树种,例如本设计中的香樟,

四、五月换叶时,满目新绿,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色叶色叶与汽温有关,在树种中色叶植物的栽植并无实际意义,但如将这种异常显眼的景观引入道路绿化却非常有效。

在昌东三路绿化设计中选取了银杏作为主要观叶植物—秋日满目金黄。

开花道路绿化的花卉在景观上有效果的只限与那些在树冠中花的比例比较大的树种。

本设计为突出观花效果,采用分季节3m×3m间距集中林地、分段栽植,春林有碧桃3月开花,夏林有紫薇7月-9月开花,冬林有腊梅12月开花,同时,林下也以花灌木如杜鹃,红花继木相分隔,真正做到四季有景,四季有花。

基本原则。

道路景观已经越来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道路景观设计时,除了满足道路的基本功能外须进行多方面考虑,使城市道路真正成为体现形象的重要载体。

见图2。

图2昌东三路绿化平面图

参考文献:

[1]王浩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

社,xx.

[2]章俊华等译.道路景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邱巧玲.城市干道绿化的几个问题[m].中国园

林.202x/3(26-28)

[4]吕正华,马青.街道景观环境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

版社.

第三篇:

城市道路绿化技巧城市道路绿化技巧

城市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是规划设计所用的主要模式,常用的城市道路绿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板二带式。

这是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

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

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

二板三带式。

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

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绿化。

三板四带式。

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

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四板五带式。

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其它形式。

按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带,如山坡、水道的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中行道树种植设计形式有:

树带式。

交通、人流不大的路段,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不加铺装的种植带,一般宽不小于1.5米,植一行大乔木和树篱,如宽度适宜,则可分别植两行或多行乔木与树篱;树下铺设草皮,留出铺装过道,以便人流或汽车停站。

树池式。

在交通量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设计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空地,种植花草树木,形成池式绿地。

正方形以边长1.5米较合适,长方形长、宽分别以2米、1.5米为宜,圆形树池以直径不小于1.5米为好;行道树的栽植点位于几何形的中心,池边缘高出人行道8厘米一10厘米,避免行人践踏,如果树池略低于路面,应加与路面同高的池墙,这样可增加人行道的宽度,又避免践踏,同时还可使雨水渗入池内;池墙可用铸铁或钢筋混凝土做成,设计时应当简单大方。

行道树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株距与定干高度。

一般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大小决定,有4米、5米、6米、8米不等,若种植干径为5厘米以上的树苗,株距应定为6米一8米为宜;从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地段,统称为人行道绿化带,为了保证车辆在车行道上行驶时,车中人能够看到人行道上的行人和建筑,在人行道绿化带上种植树木,必须保持一定的株距,一般来说,株距不应小于树冠的2倍。

第四篇: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课程作业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以厦门环岛南路曾厝垵段为例

08城规谢炜尧072112103508建一陈晨0813121001陈飞0813121002高赫0813121005

指导老师:

刘仁芳

【前言】

厦门经济特区是一座年轻、美丽、充满活力的“海上花园”城市。

地处亚热带,气候终年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树木花卉的生长。

绿带、沙滩、大海,让美丽的厦门为世人瞩目。

而厦门环岛路是城市主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形成著名的滨海风景旅游休闲区,其景观建设以公共性、多样性和立体化为原则,分别对路线景观元素、海岸线边界景观元素、节点景观元素、区域景观元素和标志性景观元素进行设计,以求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的城市景观体系。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第一章区域概况和调研对象

1.1区域概况

环岛路是厦门城市主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滨海地带环绕了约3/4的厦门岛,全长约42km(图1),按双向六车道设计。

是厦门著名的滨海旅游风景休闲区。

环岛路景观以道路为纽带,以滨海沿岸为重点,以山体背景为依托,将道路、绿地、沙滩、蓝天、碧海有机结合,旨在创建一条集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彩色海滨走廊,充分发挥了自然环境对建筑形式与人类活动的领衔作用。

1.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择了厦门市环岛路白城-香山路段中的曾厝垵路段进行重点研究(图2)。

调研区域从龙虎山路与环岛南路交接点出发,到曾厝垵小学公交站止。

通过对路边绿带,中央隔离带,以及道路两侧景观空间的观察及调研,完成调研报告。

图1厦门环岛路整体概况

图2厦门环岛路曾厝垵段景观一瞥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第二章环岛路曾厝垵段实地调研

2.1路线景观元素

绿化是滨海道路景观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它不仅可以软化、美化道路生硬感,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改善小气候,还可起到组织交通的导向作用,是道路景观建设成败的准则。

道路景观元素主要包括道路中心的绿化隔离带,道路两侧路沿石、行道树绿化,交叉路口以及建筑入口景观设计。

2.1.1道路的整体景观

环岛南路为厦门市环岛主干道,也是厦门重要的旅游景观性道路。

环岛南路路宽44~60米,为双向6车道,绿化带80~100米。

路中有三条绿化隔离带;北侧有宽约50米的防护林带;南侧为海岸线景观带。

沿海景观带中有多个景观节点(图3)。

环岛南路与自然岸线相结合,临海见海,道路平曲线与自然岸线相协调,沙滩、优美岸线和海景得到充分展现,是游人进行海滨特色娱乐、观光活动的天然场所。

景观设计采用规划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园林表现手法,将两幅路分开,种植大片林地、花境,以弱化现代城市道路线性景观单一的缺点,

图3环岛路曾厝垵段整体概况营造“车在林中走”的生态型道路景观氛围,强化厦门滨海“椰风海韵”的亚热带自然风光。

2.1.2分隔带绿化景观环岛南路由三条绿化分隔带分隔成四条路,形成四板五带式的城市交通干道(图4)。

其中中间分隔带宽5米,两边分隔带宽2米。

中间分隔带种植草坪,孤植美丽针葵(图5)。

中间分隔带没有种植高大乔木,以低矮灌木为主,令海景渗透,形成良

图4环岛路曾厝垵段道路断面图

好视线。

两边分隔带种植草坪、黄金榕、三角梅、加拿利海枣以及大王椰子。

低矮的黄金榕高度约为0.8米,三角梅高1.8米,海藻高约为2.5米,大王椰子约7米。

从而从低到高的灌木乔木构成一个形成从丰富的垂直景观层次(图6)。

图6景观层次丰富的两侧分隔带图5中间分隔带的植物配置2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2.1.3行道树绿带景观路边人行道行道树以榕树为主,树冠高度在2米以上。

榕树枝叶较为茂密,能够有效阻挡沿海吹过来的海风。

同时也为在海边行走的行人提供了遮挡烈日的树荫(图7)。

车行道与人行道中间的绿化带行道树以大王椰子和加拿利海枣为主。

大王椰子5米以上的树冠不会给汽车的行驶带来任何的障碍(图8)。

2.1.4交叉路口的绿化种植设计图7滨海行道树的植物配置图8两侧绿化带行道树

环岛路作为城市交通主干道,宽度较大,因此设置为避开车辆使行人能安全过街的安全岛,行人在交叉路口的道路中央可作短时间的停留,岛上行人停留的部分进行方格砖铺装,而其它部分种植草皮或低矮灌木,防止视线遮挡(图9)。

2.2道路设施景观元素

2.2.1停车场绿化图9交叉路口的配置

调研路段的主要停车方式是路边停靠(图10),停车较为方便,但对道路宽度略有影响。

为免影响交通,路段沿海设有一个小型的临时停车场,采用路边凹入式的平面布局(图11),但周围并无绿化分隔带,只是简易的水泥铺地。

与周边景致相比,略显粗陋(图12),需要种植绿化来改进。

可在四周植有落叶及常绿乔木、花灌木、草地、绿篱等,场内可全部铺装。

图10路边停车位示意图图11港湾式停车位示意图图12临时停车场现状

2.2.2人行通道绿化

调研路段中段有一个地下过街通道,行人可横穿道路,取代了可能破坏景观的人行天桥,使得环岛南路景观海天一色。

通道种植藤蔓类植物,制造垂直景观屏障,顶端覆土并配植三角梅,使得建筑成为景观的正面影响因素,弱化了建筑的存在感(图13),保持行车景色的连贯。

2.2.3建筑入口广场景观小白鹭文化艺术中心位于调研路段与龙虎山路交叉口,退道路红线约50米,主入口设在环岛路,通过一个大型景观广场与调研路段连接。

分界处设绿化隔离带,种植景观性的小叶榕和各色花木,塑造建筑入口的围合、封闭感。

图14建筑入口景观

图13地下人行通道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2.3海岸线边界景观元素

书法家广场是环岛南路旁一临海开阔性景观节点,形成道路界面开放空间。

岸线为自然岸线,与道路间有大面积的沙滩,形成游人亲水活动场地。

道路边线与海水距离较宽,高差不大,故结合休息空间与绿化形成护岸(图14)。

利用三级大台阶处理道路与沙滩的高差,可以供游人休息观海,局部设有正常尺寸的步行台阶;在硬质铺地和沙滩的交界处设有木栈道,过渡自然,并提供行走空间;路边行道树下设有篆刻矮石墩,在突出书法文化同时可供游人休息乘凉。

通过这些手法形成了良好的滨海活动空间

图14建筑入口景观

第三章对环岛路曾厝垵段绿化景观的思考

作为厦门最主要的一条滨海大道,环岛路在设计时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体现滨海景观特色。

曾厝垵路段又是环岛南路风景秀丽的滨海走廊。

因此在树种选择上以耐盐碱、抗风性强的乡土树种和适应性较强的棕榈科植物为主,如大王椰子、假槟榔等。

在植被的搭配上,密林、疏林、草地相得益彰,色叶、观花、常绿植物搭配得当,以达到四季常绿的目的,充分考虑游人的遮荫需求和观景效果,营造天然绿色屏障。

环岛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强化了道路特征和方向性,既保证了道路整体风格的连续性,又体现了一路一景的导向性。

并且,环岛路以大色块、大效果为主,满足快速行车的视觉要求。

保留沙滩及岸线原有植被,并适当进行整合。

保留长势良好的树种,对长势较差、树形残缺的大树进行清除,补种一些适应海边环境生长的大树。

对沙滩上生长的马鞍藤、海边月见草等爬藤类植物进行重新布置,重点栽植于海边漫步道外侧,起到固沙和点缀的作用,每到开花季节,紫色的马鞍藤花和黄色的月见草花洒落在沙滩上,丰富了沙滩的景观,形成了滨海的人行与车行观景走廊(图15)。

图15环岛路曾厝垵段植物配置图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第四章结语

厦门一直是一个美丽的现代化海湾型生态城,有着浓厚的文化、音乐氛围,著名的鼓浪屿更有“琴岛”之美名。

通过调研,我们不仅领略了环岛路的美好风光,更对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对自己的设计思路有了积极的影响,巩固所学的一些知识,对城市绿化景观规划有了自己的理解。

环岛南路曾厝垵段道路合理布置的景观植物,两旁层次分明的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