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毕业设计.docx
《完整版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毕业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毕业设计
中文摘要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有:
自愿参加原则导致农民筹资不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对农民的门诊和住院费用进行一定比例的减免,在制度设计上相对简单,并且受筹资水平的限制,保障程度一般较低,难以满足农民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不同特征人群的医药费用呈明显的偏态分布(即医药费用主要集中在部分人群中),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并没有直接的疾病经济风险。
因此,在现阶段若完全依靠自愿,很容易出现老弱病残者参加合作医疗而青壮年不参加的"逆选择"现象。
计划经济时期的合作医疗虽然也是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但是在当时自上而下要求推广这一制度的情况下,在合作医疗费的收取上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集体经济为合作医疗获得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综上所述,由于新农合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未能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情况,再加上缺乏必要的政策影响以及相应的借鉴,从而约束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思考
Abstract
Sincethenewtypeof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pushedforward,ithasmadegreatprogress,butithasalsoproducedsomeproblemsintheprocessofbeingimplemented.Therearesomeproblems:
Voluntaryprincipleleadstopeasants'financingshortage.New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ismainlytotheclinicandhospitalfeesforacertainproportionofrelief,inthedesignofthesystemisrelativelysimple,andbytheleveloffundingconstraints,securitylevelisgenerallylow,difficulttomeetthefarmerofmulti-levelmedicalserviceandmedicalsecurityneeds.Fromanotherperspective,duetoth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ofpopulationmedicalcostswereskeweddistribution(i.e.,medicalexpenses,mainlyconcentratedinthecrowd),mostofthepeopleinashortpeirodoftimeandthereisnodirectdiseaseeconomicrisk.Therefore,atthisstage,ifrelyentirelyonvoluntary,appearveryeasilyvulnerablepersonsparticipatinginthecooperativemedicaltreatmentandtheyoungdonotattendtothe"adverseselection"phenomenon.Theplannedeconomyperiodofcooperativemedicalcarewhilealsoadheretotheprincipleofvoluntaryparticipation,butatthetimeoftop-downrequirementstopromotethissystem,incooperationwiththemedicalfeeschargedstillpossessescertainmandatory,andcollectiveeconomyascooperativemedicalobtainrelativelystablesourcesoffundingsystemprovidestheguarantee.
Tosumup,asaresultofthenew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intheoperationprocessofthefailedtoclosecontactsituationinruralareas,coupledwiththelackofnecessarypolicyinfluenceandcorrespondingreference,soastorestrictthedevelopmentofthenew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Basedonthecurrentruralsituationanalysis,putforwardthenew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severalponders.
[Keyword]:
Thenewtypeof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problems;thinking
目录
中文摘要2
Abstract3
引言5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6
1.1医疗卫生基础薄弱仍然是普遍现象6
1.2疾病预防滞后仍然是突出问题6
1.3农民医疗保障短缺仍然是关注重点7
2.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必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7
2.1把医院建在农民身边7
2.2把诊费恢复公益性质8
2.3把医保纳入改善民生8
3.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以人为本9
3.1让农民得到实惠9
3.2让环境得到保护9
3.3.1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10
3.3.2实现农民素质提高10
3.3.3实现改革成果共享11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2
谢辞13
引言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在农村创办了以建设赤脚医生队伍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医疗制度。
虽然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思想给各行各业带来了致命的灾难,但赤脚医生在农村的客观存在,大大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被废弃,赤脚医生队伍也不复存在,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严重问题,又随着历史对政治的沉淀而形成社会痼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关注民生”的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更在报告中强调了“病有所医”,随之而来的是党和政府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只有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谈得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各方面实践经验都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要真正做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基础,把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薄弱仍然是普遍现象,疾病预防控制滞后仍然是突出问题,农民医疗保障短缺仍然是关注重点,这就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那么根据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民情,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又必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首先要把医院建在农民身边,其次要把诊费回归公益性质,并且要把医保纳入改善民生。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国的农民数量十分庞大,农民是我国的根基,农民不富裕,整个中国就不可能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我们整个社会的小康。
胡锦涛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所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以人为本,让农民得到实惠,让环境得到保护,让发展得到促进,这样真正做到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提供强大的保障作用。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实现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目前的农村,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一突出问题,严重加深了农村的落后程度,所以,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优先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迫切盼望解决的刚性需要。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
当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实行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它是一项政府组织、引导及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然而,新农合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却出现种种问题,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大力改善并建立合适的医疗保障制度。
1.1医疗卫生基础薄弱仍然是普遍现象
在我国,城乡卫生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卫生条件有限。
一些村卫生所/乡镇卫生所所能开出的药品种类与城市医院所能开的药品种类相差甚远;可注射针剂也远远没有城市医院配备的齐全;医疗器械落后,与城市悬殊不断增大。
相对于卫生服务硬件建设而言,人才队伍是内涵软件建设中的关键点。
当前,农村卫生人才整体素质较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乡镇卫生机构的管理层多是中专学历人才占比39.5%,大学本科仅占比3.2%,硕士学历人才占比0.1%。
大多数的管理者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管理知识很难适应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需求。
同时,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素质也不容乐观。
2008年,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58.7%为中专学历,其次大专占比20.3%,高中学历占比10.3%,初中及以下占比8.4%,大学本科学历仅占2.2%,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在乡镇卫生机构不存在。
乡镇卫生人员中的其他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仍然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学历以及初中及以下人员,占比分别为39.7%、24.8%以及20.3%,大专人员占比13.8%,大学本科仅仅占比1.4%。
这样基础薄弱的农村医疗机构现状,难以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卫生现状的需求。
1.2疾病预防滞后仍然是突出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当前我国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目标定位,却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因为患大病的毕竟是极少数,而患小病或慢性病的却占大多数。
《中国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因呼吸系统、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这四类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是77.43%,慢性病成为我国农民的主要死因。
而这些慢性病在萌芽阶段大多数可以通过门诊治愈,较少需要住院治疗,如果在农村能够进行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尽早发现农民身上的小病或慢性病,及时加以治疗,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所以说,农村疾病预防滞后仍然是突出问题。
1.3农民医疗保障短缺仍然是关注重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强。
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比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即农民工群体。
作为在城市里生活的“边缘人”,农民工一直在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城乡、地区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对接,参合农民生病住院,户籍所在地的县或乡镇都有指定的医院,其报销、转院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需要层层审批,手续繁琐。
而大部分农民工因为常年生活在外地,回乡就诊的成本较高,他们往往只得放弃参加新农合制度,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即使所遭遇的疾病风险符合新农合补偿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获得及时补偿,从而导致农民医疗保障短缺的现象。
进城农民工的就医问题,也越来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必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在我国,农村卫生与城市卫生发展差异化,是阻碍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改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下的现象,就必须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级卫生服务组织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也顺应了新农村村镇建设集中化、规范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农村卫生发展和服务模式与农民医疗保健需要,村镇建设新标准、公共服务等同步发展的集中体现,也代表了农村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
2.1把医院建在农民身边
对于农民来说,由于一些地方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太差,即使得了普通的病,乡村医院也看不了,必须到县、市医院看病,这就使得农民看病的成本增加,新农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对他们而言,如果村里、乡里的医生看不好病,他们就只有在家里硬扛。
所以要想使新农合真正惠及农民,就要加大公共财政在这方面的倾斜度,把医院建在农民身边。
这样一来,不仅农民可以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而且卫生院的病源也逐渐增多,从而使其走向良性发展。
一个令民众放心的医院首先要有放心的医生。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风湿病等的发病率在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高,而治疗这些病却是乡村医生的“软肋”。
他们对于新的治疗技术、医学理论了解较少,知识更新慢,遇到一些病常常不知所措,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所以建医院只是一个方面,要想把农民健康问题真正解决在基层,最要紧的是乡村医生的素质问题。
这就要求必须扎实推进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建设,为每个社区医院都配备全科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服务,让农民“看病更方便”。
2.2把诊费恢复公益性质
医疗卫生因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导致其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同时,不生病非农民个人主观意愿,故而医疗卫生还有刚性的、不可或缺的被需求特点,这就导致农民在与医疗机构打交道时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最希望的是,能获取低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少花钱、看好病。
然而作为公立医院的卫生院由于是按照较为规范的医疗要求操作的,这就会导致其花费较大,加上其机构运营成本较高,就会给农民留下卫生院“药价高”的印象,而对去医院看病“望而却步”。
此外,新农合制度作为一种医疗保障形式,受益者首先必须是交费者,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农村居民中现在有少数贫困家庭因交不起每年的参合费而被排斥在受益人群之外。
所以为了让农民延医治病,享受到新农合制度更多的实惠,只有把诊费恢复公益性质,减轻农民负担。
一方面要合理改善当前农村医疗制度中的弊端,为贫困农民参保,另一方面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体系,保证群众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让农民“治病少花钱”。
2.3把医保纳入改善民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发展要让人民得到实惠、让人民得到幸福、让民生得到改善。
这表明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要想真正做到改善民生,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在农村,改善民生最基本的体现是“病有所医”。
由于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非常严重,“看病难”“看病贵”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就医问题,防止“小病拖成大病”,这就要求把医保纳入改善民生。
一要将预防保健项目纳入保障范围,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需求,从而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通过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改善服务,完善基层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状况,让农民“看好病”。
3.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以人为本
新农合制度之所以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最终目的在于让全国8亿多农村人口获得基本医疗保障,这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所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学发展观体制。
3.1让农民得到实惠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大医院,而农村历来是我国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的薄弱地带,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卫生状况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短板。
而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改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解决城市医疗卫生资源过剩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这一矛盾,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农民来说,重新整合各种医疗保障资源,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增加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强农村硬件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农村地区卫生资源不足、技术落后的问题,引导农民就诊就近,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县)”,这就是惠民政策,这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
3.2让环境得到保护
现在的农村,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无论从最平常的吃饭饮水还是农业生产上的化肥使用、家禽养殖等都存在着十分严峻的污染问题。
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地排放。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地区的形象写照。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农业生产生活导致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污染,更多的则是威胁人类正常生活的致病隐患。
为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健康,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让环境得到保护。
保护环境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进行环境建设。
同时我国治理污染的技术水平现在也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提高民族意识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保护环境来不断增强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3.3让发展得到促进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的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最基本的就是要毫不动摇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本问题。
没有农民的安定,就没有农业的增产,没有农业的增产,也就没有农村的繁荣,没有农村的繁荣,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更加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所以,加快推动农村的发展,让发展得到促进,成为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第一要义。
农村的发展主要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更直接地体现为劳动者的素质大幅提升。
而劳动者的健康指数的不断提高,客观上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
3.3.1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了真正做到让发展得到促进,就农村目前的现状而言,首先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作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以往多年经验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科学发展观。
而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我国文明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这些,都使我们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总体上看是统一的,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人类的祖先是自然界的一员,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演化的产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祖先和自然界中任何动植物一样,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环境和条件,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也逐渐开始受到威胁。
为了改变资源严重不足和生态环境即遭破坏的情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念看问题,变又快又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才是对环境负责,对人民负责。
3.3.2实现农民素质提高
让发展得到促进,还必须实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农民素质的内涵中,健康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从人开始,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时代要求,提高农民素质迫在眉捷。
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当前农民大多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科技素质低下,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当然,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因此,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收入,也有利于增强农民群众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
实现农民素质提高,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也只有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才能引导我们进一步向小康社会迈进,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的全面进步。
3.3.3实现改革成果共享
让发展得到促进,实现改革成果共享也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无论是房市调控等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还是对物价上涨之类社会生活“细节”的密切关注,都折射出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
然而即便如此,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是在逐步拉大,由于多年来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使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很小,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明显不足。
现实状况是,1/3的城里人享受了80%的公共资源,而2/3的乡下人只享受到20%的公共资源。
这就需要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以工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来加快农村的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是压在人民群众身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
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目标,并强调该制度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这在历届党的代表大会上和中国发展历史上都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将进入世界上实施全民保健的国家行列。
仍而,要想真正实现改革成果共享,必须努力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适应不同需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