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7768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

《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docx

世界主要自贸区类型经济发展及政策借鉴

一、世界四大自贸区类型

就功能而言,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设定是根据区位条件和进出口贸易的流量而确定的,并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调整和发展。

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转口集散型

这一类自由贸易区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事货物转口及分拨、货物储存、商业性加工等。

最突出的是巴拿马的科隆自由贸易区。

科隆自由贸易区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佳通道,也是北美与中南美洲的连接要点。

作为世界航运中转枢纽,科隆自由贸易区客户所批发转口的纺织品、手表、电器和首饰等商品大多来自亚洲地区,客户老板多数也是亚洲人,而采购客户则主要来自中南美地区。

这些客商不必远涉重洋赴亚洲采购,只需来到科隆自由贸易区,即可对东方产品进行浏览、比较,做出采购决策,从而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因此,科隆自由贸易区货物流转量巨大,转口贸易成为了主要业务,吸引各国货物在科隆自由贸易区集散。

目前,该区从事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的企业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为沟通东西方商业交流,活跃拉美地区经济以及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均起到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货物在科隆自由贸易区的大进大出也极大地带动了资金在自由贸易区的大量流动,该区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及分支机构。

(二)贸工结合、以贸为主型

这类自由贸易区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兼搞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

在发展中国家最为普遍。

例如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迪拜港自由港区建于1985年,由港口和自由贸易区组成,面积135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

主要功能为港口装卸、仓储物流、贸易及加工制造。

区内共有企业5,000余家,其中贸易物流业占74%,加工制造业占22%,相关服务业占4%.该区为海关监管区域,陆域设立围网,进行封闭管理。

主要政策包括:

货物在区内存储、贸易、加工制造均不征收关税及其它税收,如进入阿联酋关税区时再征税。

海关对区内货物采取随时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管。

外国货物从海上进出该区均须向海关和港口进行申报。

区内除中转贸易、加工制造业务以外,其他与之相关的中介服务行业等也可进入,除酒店、医院外,银行、法律事务、写字楼业、餐饮业等均可入区经营,但此类企业均须为阿联酋本国所有,外资企业不得进入。

(三)出口加工型

这类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从事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

例如尼日利亚自由贸易区。

1991年尼日利亚在卡拉巴尔市建立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后改为自由贸易区,该自由贸易区位于尼东南部的十字河州,总面积为300公顷。

当初由台湾帮助规划和兴建,该自由贸易区基础设施初步具备。

卡拉巴尔是一个大港口,空中交通发达。

它靠近尼富饶的产油区及东部棕榈种植园。

目前已有25家外国企业得到批准在该区建厂,有5家已经动工,包括我国投资的一家木材加工厂。

外国企业在该区内投资可以享受从审批程序、各种税收、原材料供应、土地使用、资金汇兑、劳动力供应、能源供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尼还拟在北部卡诺建立第二个自由贸易区,卡诺是尼第二大商业城市,北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四)保税仓储型

这类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保税为主,免除外国货物进出口手续,较长时间处于保税状态,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

阿姆斯特丹港在港口内设有自由贸易区,类似保税仓库,面积0.65平方公里。

商品进入该区可免交进口税,储存在仓库的商品可以进行简单包装、样品展示,也可做零件装配,具备减免关税和提供转口的各种优惠条件,是大型商户对欧、亚、非洲各国出口的分销中心。

自由贸易区外设有若干海关监管库,进一步延伸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和服务。

此外,阿姆斯特丹港与机场空港自由贸易区业务联系紧密,推动了海空两港物流的联动发展。

二、世界各大自贸区实行自贸区制度后的经济发展

一、香港自由港的经济发展历程:

香港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典范,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2013年1月10日发表的联合报告显示,香港连续第19年位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榜首。

坚持自由港政策,正是香港一百多年来,从一个渔村逐步发展为世界贸易、金融中心的重要秘诀。

早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前的1841年6月7日,英国侵略军上校义律就单方面地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不向英国政府支付任何款项”。

此时的“自由港”,与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港”含义有所差异,指的主要是向英国的各个企业开放,而不是被相当于当时的“国企”的皇家特许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垄断。

英国在香港建设自由港的尝试,与经济自由主义当时在英国本土的兴盛密切相关。

1843年6月3日,英国殖民地部文件中记载了英国殖民地部常任次官詹姆斯斯蒂芬爵士的主张:

“香港必须实行其他英国殖民地闻所未闻的做法……(香港的)法规和条例……在很多方面应该服从超出其制订者预料的迫切需要”。

此后,港英当局虽然很快开始在香港征收各类赋税,但香港向全世界商船开放(与英国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除外)的自由港地位长期维持,只有日本占领时期(1941年-1945年)曾经中断。

香港因此发展为世界最重要的转口贸易港。

1945年,英国人郭伯伟被派往香港从事财经工作,并在1961-71年期间主政香港的财政司。

郭伯伟支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出了名的,他甚至拒绝收集经济统计数据,担心这会给政府官员以增加干预的借口。

他的继任者夏鼎基(PhilipHaddon-Cave)提出了“积极不干预”一说,用以描述郭伯伟的做法。

这种经济自由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是个非常贫穷的小岛,人均收入仅为英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时,香港的人均收入已同英国基本持平,英国在同期也经历了高速的增长。

香港是开放度很大的自由港城,所谓自由港,即是指在经济上实施对外开放、自由进出政策的地区(一般是港口地区,如直布罗陀和新加坡等)。

除实行自由贸易以外,还实行自由开办企业、自由兑换外汇、自由进口黄金、资金等辅助性的措施。

在香港,输入或输出任何商品,均需向香港海关呈报(除获准豁免的商品之外);在递交报关单的时候,只要缴交数额很小的从价费(商品总值不超过4000港元者征收2港元,每超过1000港元加征0.5港元)。

这种征收不是为了限制商品进出口,而是支付政府有关部门处理进出口文件的行政费用。

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手续十分简便。

一般只要在货物进出口十四天内报关,无须事先批准。

报关需要的证件很少。

进口商在卸货前不必申报免税商品;如果货物需要检查,通常在卸货前进行。

香港仅有的少量贸易管制,是为了履行国际义务和保障本地居民的生活必需品。

只有危害公共卫生或安全的商品、战略物资、应纳税商品和受限制商品,以及对某些特定国家的进口或出口,需要领进出口许可证。

这项手续也很容易办理;除纺织品出口证要缴纳手续费(每份15港元)外,其余全部免费。

香港的无形贸易,包括出入口航运、空运、旅游、外国使用港口、机场及在港消费、保险等等,都没有管制。

香港的企业绝大部分是私人经营的,政府只直接经营港口、机场、道路、邮政和工业村公司。

私人开办企业要向行政当局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十分简便,只需缴纳600港元注册费,每千港元资本另缴费6港元。

政府对外来的投资没有什么限制,无论本地资本的企业或外来资本的企业,在管理和税收等方面都一视同仁,没有特别优惠或歧视。

企业的经营非常自由。

政府强调“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原则,企业经营的内容和发展方向,除违禁品(如武器、毒品等)和厌恶性行业外,完全由企业主自己决定,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等,完全由他们自由选择。

政府除对少数公用事业公司的收费标准和劳务费用进行必要的监督之外,对市场上一般商品的价格和劳务费用的变动,不加干涉。

商品的销售价格完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企业的资金、资源以及劳动力的供应和分配,完全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通过价格变动自发调节。

这种市场自发调节机能,迫使香港的企业拼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也使香港大多数企业家和工人,都有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特殊的应变能力。

香港实行低税政策。

企业利得税每年按纯利缴纳,按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年新税率规定,非有限公司的税率是15%,有限公司为17.5%。

个人薪俸按照累进税率收税,办法是扣除本人和家庭的免税额后,按照为首的一个两万港元,征收2%的税款,第二个和第三个3万港元,则分别征收9%和17%的税款。

不过,所缴纳的税款,都不会不超过扣除免税额前薪俸的15%。

香港的金融市场开放。

金融企业开办和经营自由,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香港曾有两个外汇市场,即有管制的官价外汇市场和自由外汇市场。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资金进出实际上仍畅通无阻,只不过自由外汇市场汇率较官价市场高。

一九七三年撤销外汇管制后,香港的外汇市场成为完全开放的自由外汇市场,港币和外币在当地可以自由兑换。

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五日前,对所有存款都征收15%的利息税。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起,免除外币存款利息税,港元存款利息税减为10%。

一九八三年十月,又免除了港元存款利息税。

一九八四年撤销黄金出入口禁令后,黄金在香港可以完全自由进出和买卖,使香港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黄金市场。

目前在香港,外汇、黄金、钻石、硬币可以完全自由买卖、进出;资金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筹集资金极为方便,香港因而被誉为“亚洲的瑞士”。

此外,还实行人员进出自由。

外地人到香港投资办企业、探亲或旅游,手续都很简单。

有40多个国家、地区的人员,每次到香港逗留不超过一个月的,可用护照代替签证。

持有英联邦成员国家护照的人,进入香港更可免办签证手续。

香港人进出香港,也是十分自由的。

截至今日,香港已不止在航运上为国际中心,且是金融、贸易、工业、旅游、信息、仲裁等多项国际中心,而城市内的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饮食服务等行业也都很发达,成为一个综合发展的自由港城。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2012年香港是全球第九大贸易经济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8%。

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为多国多方的经济活动提供很有利的环境,使香港成为做生意赚大钱的好地方。

许多行业的盈利率都很高,如银行业一九八八年的平均回报率高达13.8%,房地产业回报率平均10—12%,都高出邻近地区(房地产业回报率,悉尼6%,新加坡5%,日本2%)。

 

二、新加坡自由港的经济发展历程:

1819年,英国人莱弗士在新加坡登陆,并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建立了货物码头,把新加坡开辟成为一个完全自由港,外国商船自由进出海港,进出口货物免征关税,由此形成新加坡的国家经济地理雏形。

1959年独立后,新加坡开始实行工业化计划,为保护本国工业,新加坡转为有限自由港,政府在保持转口贸易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此后几十年,即使全球贸易形势变化,新加坡依然保持了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地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应征关税的商品项目被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同时厘定的关税税率也比周围港口更有竞争力,以尽可能保持海港的活力。

资料显示,1960年新加坡除了对烟、酒、汽油征税外,只对肥皂和清洁剂征税。

1969年是关税保护的高峰期,共有398种进口商品应征关税,但也只占约2000种进口商品项目的19.9%。

此后,由于新加坡转向发展出口工业,从1973年起逐步取消了一批商品进口关税。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为配合鼓励工业升级,新加坡又解除了对232种进口消费品的征税。

为了更好地保持自由港的“吸引力”,自1983年以来,新加坡采用简化的关税分类方法,将原来的5700种商品分类,简化为2600种商品分类。

目前,全球超过90%的货物可以自由进出新加坡而不需要缴纳关税,应税货物只有酒类、烟草产品、石油产品以及车辆等四大类商品。

应税货物和非应税货物进口到新加坡都要征收7%消费税。

此外,新加坡还与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获得更多关税利益。

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税制简易、税负最低的国家之一,这是吸引跨国投资者落户新加坡的重要因素。

比如,新加坡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7%,远低于上海的25%;新加坡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0%,上海最高是45%;新加坡仅对进口产品征收7%的增值税,而上海的增值税税率为17%。

根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企业、普华永道发表的环球税务系统调查报告《交税2008》,新加坡在全球178个国家中交税简易度排名第二,仅次于马尔代夫。

在新加坡,公司每年平均仅需花49个小时来处理税务工作,公司只需办理5项税务,在最少税务国家排名榜上列在前10名。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网站上显示,新加坡还签署了50个避免双重课税协定和30项投资保证协议,使选择在新加坡进行跨国业务的总部公司,享有税务优势。

在极具竞争力的简单税制环境下,为促进贸易,新加坡还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专项鼓励计划。

比如,2001年6月,新加坡推出全球贸易商计划(GlobalTraderProgramme),对政府批准的“国际贸易商”给予5——10年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为5%或10%。

这个税务奖励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型国际贸易公司前来设立区域营运中心,将新加坡作为其环球业务交易基地。

不仅是货物相对自由进出、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新加坡还自1968年起逐步放宽外汇管制,1978年6月1日全面开放外汇市场,取消外汇管制。

实行自由港政策的新加坡,极大地方便了货物的流通,节省了贸易成本,带动了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这些成为新加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为吸引航运企业集聚,新加坡也推出了各种特殊优惠政策,比如核准国际船务企业计划、核准船务物流企业计划、新加坡海事金融优惠计划、国际船运企业优惠、船舶注册登记制度等。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在新加坡登记的船舶总吨位为6500万吨,比前一年增加13.2%,是全球船舶登记总吨位最大的十个港口之一。

新加坡港的船舶总进出港吨位在2012年也增长6.1%,达到创纪录的22.5亿吨,其中最主要的是油轮和货柜船。

2012年新加坡贸易总额为9849亿新元(约合8020亿美元),较2011年微增1.1%。

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越3000万标箱(TEUs),达至3160万标箱,比2011年增长5.7%,创下历史新高。

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08年达到2990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一,但此后被上海港超过。

新加坡已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不说罗杰斯等金融大鳄定居于低税收的新加坡,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表的数据,新加坡本地的资金管理市场在 2012 年取得了显著增长,在本地运营的资金 管理公司所负责管理的资产总值,截至去年12 月达到1.63 万亿新元,同比增长了22%。

在这些管理资产当中,高达80% 是源自海外,而且超过70% 的资金是投资在亚太地区,凸显了新加坡 作为区域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角色。

在新加坡,你能在形形色色的论坛上看见西装笔挺的华尔街大亨、头缠白帕的石油大亨,各路资金在此汇集。

三、美国对外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历程:

美国对外贸易区建设和发展具有较长历史。

2011年,美国已经批准以及在有效期内的对外贸易区已达257个,遍布美国50个州和波多黎各,对外贸易区出口额达543亿美元,同比增长56%,几乎是美国全国货物总体出口增速21%的三倍。

国对外贸易区建设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对外贸易区存在的问题,美国对监管法案和监管体系不断做出调整和完善。

——为应对“大衰退”,启动对外贸易区建设项目

1934年,为应对1929年以来开始的“大衰退”以及消除《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国通过了两个关键法案,兼顾了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的贸易政策调整:

一个是《互惠贸易协定法》,授予总统调整关税税率及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的权利;另一个是《对外贸易区法案》,启动对外贸易区项目,以“拓展和鼓励对外商务”。

——早期功能有限及所处次要地位致使其发展缓慢

虽然美国较早就开始建立对外贸易区,但早期发展缓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其自身定位和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仓储;另一方面是《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实施使美国在国际层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对外贸易区的特殊作用相对减弱。

如双边贸易协定的广泛签订缓解了美国的出口贸易压力。

1934年至1945年期间,美国相继与古巴、巴西、比利时等27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显著促进了对这些地区的出口。

1938—1939年与1934—1935年期间相比,对签订贸易协定的国家出口增长了63%,增速约是对未签订国家出口增速32%的两倍;此外,美国总体进口关税水平显著降低,导致对外贸易区优势弱化。

1931年美国平均关税税率是51.2%,在1934—1939年期间,关税减让使得美国总体关税水平下降了2/3。

多边回合谈判又使其关税税率进一步降低,到1962年,关税水平已经降到了12%。

1950年,美国国会对《对外贸易区法案》做出修订,开始允许在区内进行加工制造活动,但由于存在“关税倒挂”问题,此次调整的作用非常有限。

原因是当时双边协定主要围绕制成品的关税削减,导致原材料和零部件关税水平较高,这意味着产品在区内加工后再进入美国消费市场,与直接进口成品相比成本更高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到1970年,美国才有10个对外贸易区总区、3个分区,就业1401人,区内接纳的商品价值总量只有1.04亿美元。

——应对国际竞争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20世纪70年代,美国钢铁、汽车、半导体以及民用飞机等产业受到来自日本和欧盟的严峻挑战,国际地位不断下降。

1980年,日本粗钢和汽车产量超过美国,美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也不断萎缩。

为扭转竞争力下降趋势,在美国对外贸易区协会的推动下,美国海关当局于1980年4月12日作出规定:

由美国原材料、零部件和外国原材料、零部件混合生产装配而成的商品进入美国市场时,仅对所包含的外国原材料和零部件征收进口关税,而且可选择按成品关税税率缴纳,以解决“关税倒挂”问题,鼓励在对外贸易区内进行加工制造业务。

1991年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颁布新的管理条例,对外贸易区的主要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可以依法对运到区内的货物进行贮存、出售、展览、拆散、组装和重新包装等处理,完成的商品可以出口,也可以销往国内市场。

1999年,美国国会修订《对外贸易区法案》,对外贸易区委员会发布第29号令,允许为特定企业专门建立对外贸易区“分区”,以安排在总区内无法进行的加工制造项目,从而鼓励进口深加工发展。

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后,美国对外贸易区迅速拓展。

据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统计,2007年,美国批准的对外贸易区数为254个,投入运营的有161个,年接纳货物价值5019亿美元,出口达到316亿美元,吸纳就业35万人。

——为巩固、振兴实体经济力推机制灵活化和便利化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使美国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重新提出了“再工业化”目标,加强了对制造业和出口的重视。

2009年1月,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采纳可选址框架(简称“ASF”)对总、分区的设置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简化审批流程,大幅降低了运营主体入区及从事制造加工活动的壁垒。

此前,企业入区被要求递交冗长的申请表,往往需要花几周甚至数月时间准备数据。

对外贸易区委员会审批时间也很长,达一年之久。

在ASF新管制框架下,企业入区或申请设立分区的审批权下放到区,从递交申请到获得批准甚至缩短到30天,一般会在120天内即可获得批准。

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具有区内制造活动审批权。

在区内从事加工制造活动须经过审批,如果向对外贸易区委员会申请长期许可,需要大概6—8个月时间。

为了满足企业短期和临时加工制造活动需要,委员会允许企业申请临时制造许可,审批时间大概只有75天,实施ASF框架后,因允许与其他申请程序同时进行,进一步缩短了短期制造活动审批时间。

在ASF框架下,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于2010年和2011年先后完成了对14个和38个总区的重组。

这两年对外贸易区吸纳的货物价值量和出口增长速度均呈现加速态势,与此不无关系。

三、世界各主要自贸区的政策借鉴

香港自由港政策借鉴:

自由市场经济,是香港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促使其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香港的自由市场经济是在自由港基础上形成的,政府除了对关系社会、民生的土地、公屋、食水、大米和一些公用事业进行直接控制、配置或立例管理外,对贸易、商业、工业、航运等重要部门概不干预,让其在市场自动调节下运作,同时实行简便的低税制度。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自由港地位,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征收关税”,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无形财产和资本的流动自由”

香港自由港具有如下特点:

(1)自由贸易制度。

一是对进出口贸易不设置管制。

除为履行国际义务及维护香港安全原因,对贸易实行必不可少的管制外,进出口贸易都不受管制,享有极为广泛的自由空间;二是不设置关税壁垒。

除对烟、酒、甲醇(酒精及其制品)、碳氢油(汽油及柴油)、化妆品和若干不含酒精饮品这6类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及消费税外,对其它一般商品的进出口均不收关税,而只征收0.05%的从价税用于支持香港贸易发展局发展,进出口贸易“门槛”极低;三是进出口手续极为简便。

除少数受贸易管制的商品需进行事前申请并获批准后才能进出口外,一般商品的进出口无须报批,办理的手续只需于14天内向香港海关递交一份填写完整的报关表即可;四是外来船舶免办进港申请及海关手续,实行非强制引水,关检及卫检手续简便,并豁免港口行政费,物流体系流畅。

(2)自由企业制度。

一是自由进入及经营制度。

在香港,政府只直接经营一些港口、机场、道路、邮政等公共事业,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对列入管制的行业,诸如武器和毒品等违禁品的生产与经营、产生生态环境污染行业、需由政府监管以防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业,进行分类管制。

而其它绝大多数投资领域的进入及经营均是由投资者自我决策的。

同时,只要企业依法经营,政府绝不干涉其经营活动;二是企业进入及经营门槛低。

新开办企业不仅向当局注册的手续简便,而且缴费少;三是居民待遇制度。

在香港设立并经营企业,不管资金来源为本地或海外,资产所有制为集体或私人,均享受一视同仁的“居民待遇”,不因身份不同而受歧视或偏袒。

企业经营环境颇为公平。

(3)自由外汇制度。

作为自由港区,香港的外汇管制一直较为宽松。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的国际收支严重恶化,英镑开始实行自由浮动汇率,港元与英镑脱钩并脱离英镑区后,便进一步撤消外汇管制,使原来有管制的官价外汇市场和自由外汇市场即合并为统一的完全开放的自由外汇市场;1984年香港又撤消黄金进出口禁令,从而使香港的外汇管制更为宽松。

具体的表现:

外汇、黄金及钻石等可以自由地进出香

纽约港自由贸易区21条惠政策:

1、推迟缴纳进口关税:

运进自贸区的货物不需要立即缴纳进口关税。

只有当货物通过海关运入美国时才需要支付关税,有利于企业的现金管理。

2、倒置关税率节省关税:

通过在自贸区设厂,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支付原料的税率还是成品的税率,由此可以选择其中税率低的支付。

3、无关税出口:

企业在自贸区设厂可以不需要支付任何进出口关税实现出口。

4、节省为废品支付的关税:

企业如果不在自贸区设厂,进口原料中的废品以及生产过程中浪费的原料也需要支付进口关税。

5、国际退货:

自贸区产品出口海外,如果遇到退货,不需要为退回的货物支付进口关税。

6、进口备件:

企业可以在自贸区仓库储存目前不需要的进口备件。

如果最终不需要该备件可以免关税的退回或者销毁。

7、简化进出口程序:

在自贸区永远不用担心过海关造成的延误,或者进出口税务问题造成物品被查扣。

从自贸区出发,货物送达更加便捷。

8、无需为人力和行政开支付税:

在自贸区生产的产品运入美国海关时,进口价格中由于人力成本,行政开销和企业利润的那部分不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