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575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docx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电子备课

课题名称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对应进度表

第周

撰写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三、巩固强化、内化新知

 

四、课堂总结

 

1、出示老师在北京旅游的照片。

师:

在旅途中,老师有一些数学问题要请大家帮助解决一下,同学们愿意帮老师吗?

提问:

如果我们乘汽车去北京要用19小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94千米,请大家算算去北京多远?

2、出示例题:

李叔叔乘坐的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从某城市到北京行驶了12小时,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指导列式:

145×12=

(2)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

145≈15012≈10

150×10=1500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45×12=

师: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这道乘法,把你的计算方法写在练习本上,并想好如何把你的方法解释给大家听。

预设:

145+145+....145

145×3×4、145×10+145×2

2、交流算法,学生试算,指名几个学生板演:

145×12

3、统一算法。

师: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用竖式计算,所以我们一起再来算一遍。

(揭示课题:

笔算乘法)

集体讨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明白: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怎样写积?

最后算什么?

4、明确算理。

重点讨论竖式,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算理。

师完成规范的板书示范。

145×12=1740

145

×12

-------

290

145

-------

1740

师:

290是怎么得来的?

为什么2×145的积的末位写在个位上?

师:

第二部分积该怎么写?

 

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课本第47页做一做

2、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

全校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3、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师:

通过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学生齐答:

愿意

 

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书写,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并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口答估算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先算145×2,再算145×10

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

 

因为2在个位上,表示多少个一,与145相乘之后得290个一,所以290的末位写在个位上。

 

第二部分写145×10的积,在计算时用1×145,积的末位写在十位上。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

(第个)

 

课题名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对应进度表

第周

撰写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难点:

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进行被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难点:

准确迅速地进行被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修改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课堂小结

 

1、口算

40×72=60×30=30×23=53×30=20×700=40×22=

2、笔算

216×13=21×187=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

同学们学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1)出示160×30=

(2)怎么计算?

(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3)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叙述:

第二种方法是先

用个位上的0去乘160,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而且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这步运算显的多余了。

第一种方法根据口算方法,先不考虑因数末尾的0,先算出16×3的积,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讨论:

你觉得哪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更加科学?

(4)小结算法。

笔算乘法时我们都必须做到相同位数要对齐,但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中,为了计算简便,不必相同数位对齐,只需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相乘,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

说一说1600×30等于多少?

160×300等于多少?

2、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1)比较算式106×30与160×30有什么不同?

(2)能不能根据刚才我们探究的方法自己尝试笔算106×30,做完以后和你的同桌互相讲一讲你是怎么计算的 ?

 

师:

这样笔算行不行,为什么?

 

1、课本第48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第1、2题,独立完成。

3、选择题(2分)

(1)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2)160×20,积的末尾有(  )个0。

A、2   B、3     C、4

(3)56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2   B、3     C、4

(4)250×40,积的末尾有(   )个0。

A、2  B、3     C、4

(5)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0  B、20320  C、2032

4、填空

(1)260×30,先算(   )×(    )=(     ),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得(    )

(2)根据算式34×18=612,可以知道340×18=(  ),34×180=(   ),340×180=(    )。

(3)( )×( )=2400,你知道( )里可以添什么吗?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①口算。

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②笔算。

方法一:

160

×30

—————

4800

方法二:

160

×30

—————

000

480

—————

480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比较,指明各种算法的利弊,并甄别出最优化算法。

 

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

方法一:

1  0  6

             ×         3  0                    —————

                3  1  8  0    (6×3等于18,向前一位进1)

 

方法二:

1  0  6

             ×         3  0                    —————

                3  1  8  0    (6×3等于18,前一位的数位上的数是0,就没有向前一位进1,而是直接把1落在积的前一位上)

 

行,因为0乘任何数都等于0,0加任何数都等于任何数,所以因数是0的数位,进得的数可以直接写在积的这个数位上,省略进位过程,这是一种更加简便更优化的笔算书写。

课后反思:

(第个)

 

课题名称

积的变化规律

对应进度表

第周

撰写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修改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3、拓展延伸,应用规律

 

四、课堂小结

1、创设情景。

师:

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将与希望小学四

(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希望同学们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

20盒呢、200盒呢?

2、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师:

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并板书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饿规律。

6×2=12

6×20=120

6×200=1200

(1)师: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

(1)式、

(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

(2)式、(3)式与

(1)式对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

(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师:

通过将四道不同的算式都与

(1)式进行了比较,你们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了吗?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一下?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20×4=80

10×4=40

5×4=20

(1)将

(2)式、(3)式与

(1)式相比,第一个因数分别除以了2、4。

积各有什么变化?

(2)全班汇报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3)完善原有规律。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3、往一个篮子里放鸡蛋,假定篮子里的鸡蛋数目每分钟增加1倍,这样下去,12分钟后,篮子满了。

那么,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是半篮子鸡蛋吗?

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生1:

几道算式中都有6

生2:

几道算式中都出现了相同的数字,如6、2、12等

生3:

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依次添了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了一个“0”

生4: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跟着扩大10倍。

 

学生讨论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

课后反思:

(第个)

 

课题名称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对应进度表

第周

撰写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2、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并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

重点:

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

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修改

一、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为学生提供三种背景材料

(1)数量相同,总价不同。

两种圆珠笔,第一种2支3元,第二种2支4元,哪一种便宜?

(2)数量不同,总价相同。

两种糖果,第一种3个6角,第二种2个6角,哪一种便宜?

(3)数量不同,总价不同。

两个水果摊,一个西瓜3元2斤,另一个西瓜4元5斤,哪个水果摊卖的西瓜便宜?

2、教师示范列举生活中“一个数量单位物品的价格”的例子,如一件上衣129元,一箱方便面58元、一斤面25元等等。

3、引出单价的概念。

4、像这样“一件上衣多少元”、“一箱方便面多少元”、“一斤面多少元”。

叫做单价。

结合上面三个背景材料,说一说题中所给的钱数是单价吗?

1、出示问题、列式解答。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2、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师: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

题中还涉及了另外两种量,他们也有各自的名称,其中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师追问:

篮球的单价是多少?

数量是多少?

如何求得它的总价?

鱼呢?

3、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

(1)板书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

80×3=240

单价数量总价

10×4=40

单价数量总价

(2)你发现了什么?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3)已知单价和总价,如何求数量?

(4)已知数量和总价,如何求单价?

1、星期天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商品价格如下:

椅子:

40元/把

衬衫:

60元/件

台灯:

120元/台

(1)妈妈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2)2件衬衫多少钱?

(3)4把椅子、2件衬衫、一个台灯一共多少钱?

2、根据已知条件求空格内的数量。

单价

毛巾3元

球鞋16元

运动衫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对比、归纳、总结。

初步感知“单价”

的内涵。

 

列式:

80×3=240(元)

列式:

10×4=40(元)

 

学生发现:

①都已知了每件商品的价钱。

②都知道了买了多少件商品。

③都是算一共要多少钱

④都是用每件商品的价钱×多少件商品求得一共要多少钱。

 

篮球的单价是80元、数量是3个、利用这两个相乘求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数量总价

4条

48元

2件56元

课后反思:

(第个)

 

课题名称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对应进度表

第周

撰写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重难点:

重点:

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修改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二、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1、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3168÷24=()

2、“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

“如果小明家离学校360米,小红家离学校480米,那谁走的快一些呢?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教师肯定学生介绍正确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课件显示教师收集的一些速度。

刘翔跨栏每秒跑8.5米

火箭燃气每秒喷射约为2千米

猎豹奔跑每分钟行1800米

蜗牛每小时行8千米

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片,8.5米/秒)

师:

那有多快?

 

(课件出示:

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

师:

有什么感受?

 

师:

同样是滴答一下,猎豹就从教师的一端跑到操场去了

师:

你们见过速度慢的吗?

(课件出示:

蜗牛,8米/时)

师:

刘翔跑一秒,蜗牛要爬一小时。

课件出示:

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声音的速度每秒只有340米。

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在电闪雷鸣时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2)针对以上一些例子,说明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日、每一年等。

3、引出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方法。

(1)自学课本第53页例5关于速度的定义

(2)学生试写,教师讲解书写方法。

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钟行多少米”。

叫做速度,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

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

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小时。

你能试着写一写每分钟60米吗?

(3)练一练:

把前面例子中的速度改个写法。

 

1、课件出示例5题目: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

(1)70×4=280(千米)

(2)225×10=2250(米)

师: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

我们已经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也有自己的名称,叫路程,而行了几个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4、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

70×4=280

速度时间路程

225×10=2250

速度时间路程

(2)小组合作写出关系式

(3)展示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1、课本第55页第9题

2、运载火箭的平均速度约为2千米/秒,当它沿着直线分行了9秒时,火箭与发射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下表是从广东火车站开往各个城市的列车行程表,请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把表填写完整。

到达地点桂林

速度(千米/时)90

时间(时)13

路程(千米)

 

师:

请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弄清了什么是速度。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式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收获不小。

 

学生回答:

24

132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生:

滴答一下,就8米多了

 

猎豹的速度更快(学生需要换算出猎豹的速度是30米/秒)

 

生:

蜗牛

 

8.5米/秒

2千米/秒

1800米/分

8米/时

30万千米/秒

 

①都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②都知道行了几个小时或几分钟

③求一共行了多长的路程

④都用乘法进行计算

 

韶关济南南京

120100

322

2402500

 

生1:

我们都知道了怎样求速度、时间和路程

生2:

我知道了速度的单位是有长度时间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复合单位,有米/分、千米/分等。

生3:

我们知道了路程÷时间=路程

生4:

我知道了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课后反思:

(第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