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258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docx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税收政策的借鉴研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号召全社会要树立起“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的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科学发展观是个具有丰富范畴的概念,产业结构变动和升级将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无不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了税收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作用。

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侧重于对生产要素及其组合的分析,侧重于经济增长的研究,而对于经济结构及其变化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重视不够。

与此不同的是,结构主义者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都是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将各国情况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上不变或略有上升的。

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里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是同步的,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的。

上述结论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Petty—Clark’sLaw)。

在分析许多国家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克拉克、库兹涅茨等人深入地揭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他们研究表明,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也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扩大之势,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并指出,经济结构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

一是结构调整有利于解决需求结构性问题,淘汰无效需求的产品,从而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社会总需求的实现;二是结构调整可以通过改善供给结构而促进经济增长,三是结构转换产生新的主导产业,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驱动力。

不同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状况见表1。

表1不同收入国家产业结构比较

项目

国家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GDP)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GDP)

1990

2000

1990

2000

1990

2000

低收入国家

29

24

30

32

41

44

中等收入国家

13

9

39

36

47

55

其中:

中低收入国家

21

13

40

41

39

45

中高收入国家

9

7

39

32

52

62

法国

4

3

30

26

66

71

英国

2

1

35

29

63

70

丹麦

4

3

27

26

69

71

德国

2

1

38

31

60

68

资料来源:

TheWorldBank:

《2002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pp.208-210.

表1为人均收入不同的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由于原资料中缺乏高收入国家整体的相关指标,因此,随机选取了法国等四个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为替代。

从表1中可以明显地看到:

(1)就不同国家的同一时间截面而言,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从低收入国家的近30%,降到了高收入国家的2%、1%;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提高,从低收入国家的超过40%提高到了高收入国家的70%;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致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中等收入国家则相对较高,但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动幅度较小。

(2)就不同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而言,在1990-2000的十年间,不同收入国家各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对于第一产业比重,不同收入国家的变动是一致的,即比重下降,只是中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下降幅度较大,而中高收入国家,特别是高收入国家其第一产业的比重本已较低,因此,下降的空间不大,降幅自然较小;对于第二产业比重,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出现了提高,而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则均有幅度不同的下降;对于第三产业比重,不同收入国家均出现了提高,但是,相对而言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提高幅度更大。

表1中的时间跨度虽然只有十年,但仍然清楚的表明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大体路径。

二、税收影响产业结构演化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的税后价格从而改变产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并最终影响到产业结构的。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目的选择、计税依据的确立、税率的设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等措施,使得不同的商品、不同的经济行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业承担不同的税负,从而导致不同经济活动的原始收益或成本因差别税负而发生变化,最终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构成影响。

(一)税收政策影响需求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能够改变需求结构,而在一个市场传导机制比较健全的经济中,需求结构变化会通过对供给的影响最终改变产业结构。

1、税收政策改变中间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可以对技术进步施加影响而则直接对原材料、能源等中间产品的利用效率产生影响,也对中间产品的更新换代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各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和对中间产品的需求结构,最终影响中间产品型产业的比重及其内部结构。

2、税收政策改变消费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税收是收入分配调节的重要政策手段,通过相关税种的设置改变财产存量和财产增量的分配状况,带动私人消费需求的结构的改变,从而对相关产业的产业结构构成影响。

另外,税收能够改变消费品的比较价格或消费品生产者的比较成本,使不同的消费品承担不同的税收负担,从而改变消费需求结构。

同时,税收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的变化会引起国民收入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分配格局变化,由于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消费倾向和偏好完全不同,导致私人消费需求与政府消费需求结构比例产生相应变化,从而引起供给结构的不同,最终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

3、税收政策改变投资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可以改变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不同的税收政策可以改变消费与储蓄的比较利益、私人储蓄偏好和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这样会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比例,并最终改变产业结构。

就私人投资需求而言,税收能够改变不同产业的比较收益率,影响私人对特定投资品的购买偏好,从而影响投资者对投资品的购买结构。

同时类似的,宏观税负的高低也能影响到私人投资需求与政府投资需求的比例,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二)税收政策影响供给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1、税收政策改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社会保险税的设立和完善对于劳动力的数量能够带来最直接影响,税收可以通过改善教育达到提高劳动力质量的目的。

首先,通过税收为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其次,通过税收制度的优化提高公民的教育偏好。

再次,通过税式支出手段提高企业在职培训的偏好和鼓励教育产业的发展。

2、税收政策改变资本的数量和投向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资本的数量构成影响: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措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措施增加国内投资。

第一,如前所述,相关税收政策可以提高储蓄率,从而为资本形成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

第二,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

税收政策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所实施的差别税负必然改变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原始收益率,从而直接影响资本对不同产业和产品的偏好,改变资本投向。

资本投向的变化必然影响不同产业的资本存量,进而影响各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状况。

3、税收政策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技术进步的主要决定因素——R&D投入水平、教育水平、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水平等均能构成重要影响。

税收政策对教育水平的影响如前所述,税收政策还可以通过多种税式支出手段,如费用扣除、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的应用,鼓励R&D投入的增加;通过对科技成果转让收入的税收减免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对科技人员收入的税收优惠鼓励劳动力培养和劳动力使用的科技取向。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和作用。

尤其在结构调整和转换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加重要。

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市场无法确定其长远的发展方向,加之不完全的竞争市场、外部性、外溢性等因素的存在,结构调整过程就不能不考虑政府的参与。

政府一般需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对一些需要支持的重点产业和重点方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包括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以加速结构转换进程。

实践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完全脱离政府而进行的。

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大致有两类。

早期工业化国家都倾向于主要发挥市场机制本身去解决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经济结构、产业的自我调整机制。

尽管如此。

但政府依然重视运用产业政策及其财政政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后发的国家,为了尽快的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往往倾向于大力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快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政府有着明确的结构目标和组织目标,主要采取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相结合的手段,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一般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差距较大,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迟缓,发展中国家只有更加借助政府的力量,制定明确的结构目标,明确的产业政策,才能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也不完善,市场竞争效率相对较差,发展中国家只有发挥比发达国家政府更强的作用,纠正市场扭曲,解决市场失效,才能加速经济发展。

三、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现状,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第一产业比重自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呈下降趋势,到2003年已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14.6%,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农业发展的单一生产结构逐渐转变为多种经营。

第二产业比重自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呈下降趋势,1992年开始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相对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制造业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产业比重自1978年至1992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自1985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得到基本缓解,现代服务业体系正在兴起。

伴随着结构转换的重大进展,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长期积累起来的产业结构各种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充分暴露出来,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来看,主要表现为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中,我国的第一产也、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产值偏低。

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一般在5%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在30%上下,第三产业一般为60%左右,即使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也达到40%左右。

而我国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5.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50.9%,第三产业只有33.2%,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

在就业结构中,主要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相对较小。

1990年前后,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一般在10%以下,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都在65%以上,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一般在20%左右或以下,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多数国家在50%以上。

而我国在199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在60%以上,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18.5%,即使到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仍高达50%,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27.5%。

表2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值比重

就业比重

产值比重

就业比重

产值比重

就业比重

1978

28.1

70.5

48.2

17.3

23.7

12.2

1980

30.1

68.7

48.5

18.2

21.4

13.1

1985

28.4

62.4

43.1

20.8

28.5

16.8

1990

27.1

60.1

41.6

21.4

31.3

18.5

1995

20.5

52.2

48.8

23.0

30.7

24.8

1996

20.4

50.5

49.5

23.5

30.1

26.0

1997

19.1

49.9

50.0

23.7

30.9

26.4

1998

18.6

49.8

49.3

23.5

32.1

26.7

1999

17.6

50.1

49.4

23.0

33.0

26.9

2000

16.4

50.0

50.2

22.5

33.4

27.5

2001

15.8

50.0

50.1

22.3

34.1

27.7

2002

15.3

50.0

50.4

21.4

34.3

28.6

2003

14.6

49.1

52.2

21.6

33.2

29.3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4)》光盘。

表3我国与中低收入国家产业结构比较(%)

项目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1990

2000

1990

2000

1990

2000

中国

27.1

16.4

41.6

50.2

31.3

33.4

中低收入国家

21

13

40

41

39

45

二者差异

+6.1

+3.4

+1.6

+9.2

-7.7

-11.6

资料来源:

同表1、表2。

2.产需矛盾突出,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与高附加值的产品短缺并存。

我国主要工业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同时每年还要花大量的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

我国是钢铁大国,钢和钢材生产能力已达1.4亿多吨,生产能力只利用了85%,同时又要大量进口钢材,国内不能生产而市场又急需的高附加值的钢材品种,如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及石油专用钢管等十多个品种,进口量近800万吨。

我国也是世界纺织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每年还要花费60亿美元进口高档面料。

造成我国当前的结构性需求不足,制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三次产业比较粗放和落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状况和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以及转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机制缺陷,各个产业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尚未得到彻底改变。

从第一产业看现代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

我国种植业的平均规模为每个农户耕作土地0.5公顷左右,而美国在200公顷以上,欧盟平均也在20公顷以上,且我国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手工作业,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农场为主体的机械化作业。

我国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低,增值程度不到农产品价值的一倍,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5倍。

从第二产业看,虽然比重较高,但内在素质不高,低水平产品供给过剩,而高水品产品供给不足,无论是企业的规模效益,还是技术装备,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只有20%左右,据有关部门计算,当今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中,60-80%是依靠新技术,而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30%,企业低水平、低效益、数量型扩张比较普遍,低质量的重复建设严重。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等行业的比重仍在45%以上。

金融、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4.产业集中度低,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

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严重,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高。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

资产负债率高,在生产、市场、研究和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企业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我国各产业内部均存在技术进步程度欠缺,高技术及新兴产业欠发达的现象。

5.经济效益不高,劳动力素质低下。

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低,多数产品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30-90%;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

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1998年我国钢铁工业劳动生产率为人均产钢54.6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9%;我国机械行业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平均为2200美元,而美国、英国分别高达97300美元和45330美元。

我国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份额不高,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为14.1%,与1997年美国的44%、日本的38%、韩国的39%以及印尼的2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劳动力素质低下,总体表现为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

据统计,我国1990-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人数占14.5%。

6.地区、城乡产业结构差异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从东到西逐步递减,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较为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很不平衡。

根据各省市产业结构综合分析,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产业。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一般在40%以上,一直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东部地区,略高于中部地区。

1978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8%,分别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低35.7和13.9个百分点;2001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下降到13.6%,分别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低45.9和13.3个百分点。

表明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

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

为了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采取了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政策,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实质性地从事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我国现阶段税收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推行以来,我国的税收政策得到了不断调整,特别是分税制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但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的,现行的税收制度也不适应产业结构变革的方面:

1.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过高

随着近几年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从1997以来国家税收收入连续多年的两位数的高速度的增长,使得我国宏观税收负担逐渐达到20%的水平,但是鉴于我国税外收费的规模庞大,考虑到我国种类繁多的各种合规和违规准税收性质的收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统计,按照政府收入除以GDP计算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已经大于30%,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超过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如前所述,宏观税负的高低对产业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使得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向着有利于政府方面发展,相应抑制了私人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改变了二者需求结构。

由于私人消费市以满足各类消费为目的,主要是集中在各类消费品领域,私人投资以逐利为目的,其投资主要集中在竞争性产业,而政府在这两个方面与私人部门的目标有很大的差异,这样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使得相关产业发展就缺乏需求的刺激,从需求结构方面影响产品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表4:

1994年—2004年大、中、小口径宏观税负表

年份

GDP(亿元)

税收收入(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政府收入(亿元)

小口径(%)

中口径(%)

大口径(%)

1994

46759.4

5126.9

5218.1

8188.8

10.96

11.16

17.51

1995

58478.1

6038.0

6242.2

9982.5

10.33

10.67

17.07

1996

67884.6

6909.8

7408.0

12891.1

10.18

10.91

18.99

1997

74462.6

8234.0

8651.1

13303.8

11.06

11.62

17.87

1998

78345.2

9262.8

9876.0

14914.9

11.82

12.61

19.04

1999

82067.4

10682.6

11444.1

17331.1

13.02

13.94

21.22

2000

89468.1

12581.51

13395.23

20144.9

14.06

14.97

22.52

2001

97314.8

15301.38

16386.04

24087.9

15.72

16.84

24.75

2002

105172.3

17636.45

18903.64

27690.9

16.77

17.97

26.33

2003

117251.9

20017.31

21715.25

31524.6

17.07

18.52

26.89

2004

136515

24135.85

26361.05

37456.6

17.68

19.31

27.44

资料来源:

政府收入为测算数据。

其他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2.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所得税被认为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造成了逆向调节。

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所占比重过低,影响所得税应有作用的发挥。

使得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负担欠公平。

其一,由于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及征管方面的原因,其数量并不理想,削弱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能力。

我国个人所得税相对于居民收入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即个人所得税对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状况的调节力度非常有限。

其二,个人所得税的分类税率失当,工薪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额过低,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类教育、家庭赡养性支出增加,却缺乏相应的扣除项目,而是统一“一刀切”定为800元,另外工薪所得税相对容易控管,使得2000年我国的工薪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的比重高达42.86%,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将数量众多的低收入人群纳入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范围,也使其他工薪阶层承担了过重的税负。

与此相反,个体经营收入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同期上升了25.81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的比重却仅上升了3.4个百分点。

个体工商户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合二为一,但税负水平并不合二为一,实际上比法人企业少缴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