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159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 143套.docx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143套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注】①本试卷分为Ⅰ、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②选择题(共27分)的答案用2B铅笔涂于机读卡相应题号的位置上。

③主观题(共123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兴盛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

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

《风俗通》中记载了:

“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

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

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

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

“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

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选自2018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

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康福,蔚州人,世为本州军校。

祖嗣,蕃汉都知兵马使,累赠太子太师。

父公政,历职至平塞军使,累赠太傅。

福便弓马,少事后唐武皇,累补军职,充承天军都监。

庄宗嗣位,尝谓左右曰:

“我本蕃人,以羊马为活业。

彼康福者,体貌丰厚,宜领财货,可令总辖马牧。

”由是署为马坊使,大有蕃息。

及明宗为乱兵所迫,将离魏县,会福牧小坊马数千匹于相州,乃驱而归。

明宗即住,授飞龙使,俄转磁州刺史,充襄州兵马都监。

福善诸蕃语,明宗视政之暇,每召入便殿,谘访时之利病,福即以蕃语奏之。

框密使重诲恶焉,常面戒之曰:

“康福但乱奏事,有日斩之!

”福惧。

会灵武兵马留后韩浔,以人情不协,虑为所图,上表请帅,制加福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行凉州刺史,充朔方、河西等军节度。

福之是拜,盖重诲嫉而出之。

福泣而辞之,明宗曰:

“朕遣兵援助,勿过忧也。

”因令将军牛知柔领兵送赴镇。

行次青岗峡,会大雪,令人登山望之,见川下烟火,吐蕃数千帐在焉,寇不之觉,因分军三道以掩之。

蕃众大骇,弃帐幕而走,杀之殆尽,获玉璞、牛马甚多。

到镇岁余,西戎皆款附,改赐福耀忠匡定保节功臣,累加官爵。

福镇灵武凡三岁,每岁大稔,仓储盈羡,有马千驷,因为人所谮。

安重诲奏曰:

“累据使臣所言,康福大有宝货,必负朝廷。

”明宗密遣人谓曰:

“朕何负于卿,而有异心耶!

”福奏曰:

“臣受国重恩,有死无贰,岂愿负于圣人,此必谗人之言也。

”因表乞入觐,不允。

及再上章,随而赴阙,移授彰义军节度使。

清泰中,移镇秦州,加特进、开国侯,充西面都部署。

天福七年秋,卒于京师,年五十八。

赠太师,谥曰武安。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九十一·列传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领财货领:

管理

B.康福但乱奏事但:

只要

C.西戎皆款附款:

缴纳钱财

D.每岁大稔稔:

丰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福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少事后唐武皇,累补军职②明宗即位,授飞龙使

③谘访时之利病④臣受国重恩

⑤到镇岁余,西戎皆款附⑥移镇秦州,加特进、开国候,充西面都部署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福家世代为本州军校。

他出身官贵人家,擅长骑马射箭,在他年轻时就追随后唐武皇,曾经多次补任军职,充任承天军都监。

B.康福得到明宗的信任的起因是在他担任马坊使时在相州饲养几千匹小坊马,当后唐明宗被乱兵所逼迫流亡逃难时,他驱赶着这些马跟随明宗而去。

C.康福擅长诸蕃语言,用蕃语奏对明宗的谘访,遭到当朝重臣安重诲的嫉恨,最终被安排出京到灵武。

行至青岗峡他突袭吐蕃军成功,并在灵武建立业绩,得到加官。

D.康福镇守灵武三年,政绩卓著,因此受到大家的称赞。

但安重诲却陷害他要造反,明宗也担心他谋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见川下烟火,吐蕃数千帐在焉,寇不之觉,因分军三道以掩之。

(5分)

(2)因表乞入觐,不允。

及再上章,随而赴阙,移授彰义军节度使。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南柯子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

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无实意。

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9、试分析“十里青山远,潮平带路沙”的写景角度。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只是朱颜改。

(《虞美人》)

(2)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阿房宫赋》)

(3)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4),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5)忧劳可以兴国,。

(《伶官传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4)题。

(25分)

品质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

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

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

我说:

“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

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

他盯着皮革对我说:

“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

“你什么时候要?

”我回答说:

“啊!

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

”于是他说:

“半个月以后,好不好?

”我含糊地说:

“谢谢你,再见吧。

”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一天,我对他说:

“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

“把靴子送回来!

”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

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

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

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

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

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

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啊!

格斯拉先生!

”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

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

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

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

“啊!

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

我差不多一直穿。

”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

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我向他确切地说明:

靴子非常合脚。

“你要做靴子吗?

”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说:

“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

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

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

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

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

”我问道。

“啊!

”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

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

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

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注意:

此题答案不涂卡,写在答题纸上]

A.开始时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了原有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

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

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

(2)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ⅠⅠ卷(表达题,80分)

注:

12—14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面!

1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老师教了很多的写作技巧,学生们即使这些都做到了,在写作时还不一定就能得心应手。

因为写作的基础是生活。

B.刚刚宣布订婚了的莎拉波娃和武贾西奇一起漫步在早上的街头,两人十指紧扣,间不容发,无视狗仔追拍。

C.踏入师范学校的第一天,我的老师就告诉我:

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就是要“无所不至地关心学生、培养学生”。

D.面对这次犯下的大错,他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采用装聋作哑、一推三六五的手段,拒不认错,物我两忘。

1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要防止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影响社会稳定,扰乱教育秩序。

B.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借助微博参与公益活动,将微力量汇聚起来,有效解决了众多的社会性问题和政策。

C.全新的形式、权威的导师、优秀的学员和热情的观众,让“中国好声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选秀节目,而是一场普及率极高的音乐盛会。

D.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1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地传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

①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

②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

③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

④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火交相辉映

⑤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

A.④③⑤②①            B.③④⑤①②

C.⑤④③②①            D.⑤③④①②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5分)

不久前,一位法国教育家,给法国的小学生和上海的小学生先后出了下面这道完全一样的测试题:

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

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

法国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是,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认为这道测试题根本没办法回答。

显而易见,这些学生的回答是对的。

上海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恰恰相反:

有80%的同学认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岁。

只有10%的同学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

做出正确回答的同学竟然只有10%!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分)

(2)请指出这段话所反映的中国小学教育的问题,并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语言简洁、明了。

(3分)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如花儿、星星、小草)(6分)

示例:

晶莹的露水,即使是一滴,也会感激草尖的柔嫩,拥抱朝霞的艳丽,向往蓝天的广阔。

 

四.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鸡蛋向内打破是食物,向外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然,向内打破是压力,向外打破是成长。

——李嘉诚

高二月考参考答案

5.(3分)A【解析】①②③⑥均是朝廷对康福的提拔和器重;④是康福辩解自己没有异心的理由,不是受器重的表现;⑤则是康福镇守灵武的业绩。

6.(3分)D【解析】“因此受到大家的称赞”和原文“因为人所谮”理解相反。

7.(10分)译文:

(1)(5分)看见下面的平川上有烟火,原来是吐蕃军队数千个营帐在那里,敌人没有察觉到他们,于是康福分军三路袭击他们。

(“焉”、“不之觉”、“因”、“掩”各1分,整句正确通顺1分)

(2)(5分)于是上表请求入朝觐见,明宗不允许。

等到他第二次上表请求后,随即入朝,朝廷改任他为彰义军节度使。

(“因”、“表”、“阙”、“移”各1分,整句正确通顺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康福是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他家世代都是本州的军校。

他的祖父康嗣,是蕃汉都知兵马使,最终被追赠为太子太师。

他的父亲康公政,先后连续担任官职一直做到平塞军使,最终被追赠为太傅。

康福擅长射箭骑马,年轻时追随后唐武皇李克用,多次补任军队职务,担任了承天军都监。

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之后,曾经对身边的人说道:

“我本来就是蕃人,依靠羊马作为生计。

那个康福体型相貌丰满肥厚,适合管理财货,可以让他总管马匹放养的事务。

”于是让康福暂任马坊使,繁殖了许多马匹。

到了后唐明宗被乱兵逼迫,将要离开魏县时,正遇上康福在相州饲养了几千匹小坊马,于是康福就驱赶着这些马跟随明宗而去。

明宗即位后,授予康福担任飞龙使,不久康福又转任磁州刺史,充任襄州兵马都监。

康福擅长各种少数民族语言,明宗治理朝政的闲暇时,常常召他进入偏殿,咨询当时朝政的利弊,康福就用蕃语加以奏对。

枢密使安重诲嫉恨他,常常当面警告他:

“康福你只要敢胡乱奏事,总有一天我会斩了你!

”康福十分害怕。

恰逢当时灵武的兵马留后韩浔,因为同人相处不融洽,担心被人谋害,就上表后唐朝廷请求派遣主帅,于是,朝廷就命令加封康福为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担任凉州刺史,担任朔方、河西等军节度。

康福的这一任命,是因为安重诲嫉恨他,而要把他调离朝廷。

康福含泪拜别明宗,明宗

部下获得很多玉璞、羊马。

康福到任之后一年多,西域诸国纷纷诚心地前来归附,后唐朝廷改赐康福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多次加官进爵。

康福镇守灵武共三年,每年都大丰收,粮仓储蓄充足有余,有四千匹马,于是又被人中伤。

安重诲上奏说:

“臣经常听使臣说,康福非常富足,必定会背叛朝廷。

”明宗秘密派人对康福说:

“我有什么对不起你,但你却居然怀有异心!

”康福上奏道:

“臣接受国君的重大恩惠,甘愿以死报国绝无二心,怎么敢背叛您,这必定是小人的谗言啊。

”于是上表请求让他入朝觐见,明宗不允许。

等到他第二次上表请求后,随即入朝,朝廷转任他为彰义军节度使。

后唐清泰年间,康福转任镇守秦州,加封为特进、开国侯,充任西面都部署。

在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秋天,康福在京师去世,终年58岁。

后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武安。

8、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从“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

(6分)

9、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

(5分)

10、略

11、

(1)D(3分)A(2分)E(1分)BC不给分

B“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人们“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格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

E“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中“我”以及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

(2).①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②热爱本职,坚守理想,至死不渝。

(每点3分,要求能对人物性格准确概括,并能结合小说略加分析)

(3).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③(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每点2分)

(4)观点一:

表现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赞赏。

①从标题看,“品质”既指他所做的靴子的品质,也是指他的人品;②从周围人的反应看,人们“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就像走进教堂那样,表现了人们对他技艺和人品的尊重、敬畏;③从细节描写看,他的“靴子梦”,他对皮革的赞美,都表明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理想的痴迷。

观点二:

隐含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批评。

①从顾客的角度看,他不够热情,而且做靴子用时太长,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失去了所有的顾客;②从时代发展看,他的经营方式刻板、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③从小说结局看,他不知变通,在竞争中被人兼并收购,终至饿死。

(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每点2分)

12、A(得心应手:

谓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多形容技艺纯熟。

B.间不容发:

比喻形势危急到了极点。

也比喻文字精炼、严谨。

C.无所不至:

指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的。

贬义词。

D.物我两忘:

指创作时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

也指人在做事情时所达到的高度专心致志的境界。

15、

(1)答出“面对相同测试题,中外小学生的回答情况不同”这个意思即可。

2分

(2)问题:

中国小学教育使学生盲目跟从,缺少怀疑批判精神。

看法:

学校要培养学生敬重真理,敢于批判怀疑。

(问题1分,看法1分,语言1分)

16.示例:

①盛开的花儿,即使是一朵,也会怀念春风的和善,牢记细雨的叮嘱,承载花根的希望。

②寥落的晨星,即便是一颗,也要守护最后的月光,展现点点的晶莹,笑对炽热的太阳。

③柔嫩的小草,即使是一片,也会感激泥土的滋养,沐浴春阳的温暖,向往原野的辽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