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094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

《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docx

统编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

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

(1)神经元结构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

(1)类型:

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

(2)结构基础:

反射弧。

3.反射弧

(必修3P17思考与讨论改编)关于反射与反射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2个神经元完成

B.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其中枢均位于脊髓

C.感受器是传入神经纤维的树突,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D.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答案:

C 

考向1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2018·湖北罗田一中月考)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解析:

选B。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反射类型的速判法

一看是不是“先天性”:

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条件反射。

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如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

 

考向2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

2.(2018·福建永安一中检测)现象Ⅰ: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解析:

选B。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Ⅰ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现象Ⅰ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Ⅱ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两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3.(2018·河北保定高三模拟)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②是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

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

C.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不会发生反射

D.b点刺激适当增强,反射强度基本不变

答案:

A

反射发生的条件与反射弧结构的判断

(1)反射发生的条件:

完整的反射弧、适宜的刺激。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

有神经节(图中C)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的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③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难以发生,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导致细胞内大量的K+外流,使细胞的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3)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必修3P17图2—1改编)如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B.图2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C.图3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D.甲电极处从静息、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可依次用图1、2、3表示

答案:

C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

单向。

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③与④为突触前神经元还是突触后神经元?

判断依据是什么?

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

(3)图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答案:

(1)双向传导

(2)图乙中④为突触后神经元,③为突触前神经元;判断的依据是③内有突触小泡,④的细胞膜上有递质受体;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③→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为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为单向传递,因此D所示符合题意。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比较

项目

兴奋在神经

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

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

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考向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2018·湖北荆州模拟)某哺乳动物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内、外K+浓度分别是140mmol/L和5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K+流入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K+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流入细胞是被动运输

B.该过程表明,神经元兴奋时,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

C.该过程表明,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D.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兴奋部位比未兴奋部位的电位低

解析:

选A。

K+排出细胞是被动运输,K+流入细胞是主动运输,A错误;神经元兴奋时,K+排出细胞可使两侧K+浓度差减小,B正确;静息时K+不排出,受刺激后K+排出,说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正确;外侧兴奋时由正电位→负电位,而兴奋两侧还是正电位,D正确。

膜电位峰值变化的判断

(1)

(2)

[变式1](2018·青海西宁高三一模)下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部分Na+通道

解析:

选D。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通过Na+通道大量内流有关,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峰值明显降低,说明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D正确。

[变式2](2018·江西南昌三中月考)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可能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解析:

选A。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

图示中乙区外负内正,则乙区兴奋,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可能是从乙到丁。

考向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2017·高考江苏卷)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

选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能量,A项错误;兴奋传来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B项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C项错误;④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项正确。

3.(2018·郑州模拟)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C.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改变

D.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解析:

选B。

神经细胞A与神经细胞B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称为突触,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

其内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是单向的。

(1)神经递质“一·二·二”

(2)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的判断与分析

①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②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③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a.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b.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c.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必修3P22基础题T2改编)“开车不饮酒,饮酒别开车!

”饮酒过量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人脑中受影响的生理结构依次是(  )

A.大脑、脊髓、脑干

B.大脑、脑干、小脑

C.小脑、脑干、大脑

D.大脑、小脑、脑干

答案:

D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能主动排尿,其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1)a→b→c→d→e

(2)g→h→c→d→e

(3)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

(2)学习和记忆

①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③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

(2018·安徽舒城中学模拟)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黑点(

)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解析:

选A。

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图中传导途径只能是④→⑤→⑥,而不能是⑥→⑤→④,A错误;肌肉受刺激后不由自主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应是①→②→③,B正确;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图中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C正确;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D正确。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解析:

选D。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B正确;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常见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参与或损伤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功能正常

 

[清一清]

易错点1 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能完成反射

[点拨] 反射的发生不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

如图所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图中显示:

(1)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2)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基本不变。

易错点2 突触小体≠突触

[点拨] 

(1)组成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易错点3 误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点拨] 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

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局面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判一判]

(1)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

(2)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

(3)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

(4)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2016·海南,19B)(  )

(5)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2016·海南,19C)(  )

(6)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2015·全国Ⅱ,3D改编)(  )

(7)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4C)(  )

(8)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9)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10)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

(11)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12)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

(13)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17·高考全国卷Ⅱ)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解析:

选B。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口服发挥作用,可通过皮下注射发挥作用,A项正确;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B项错误;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项正确;胰腺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同时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项正确。

(2016·高考全国卷Ⅰ)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

选B。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能产生大量ATP,神经元细胞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项正确;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在内环境中的移动不消耗ATP,B项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要排出钠离子,吸收钾离子,都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项正确。

(2017·高考海南卷)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解析:

选A。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

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

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2017·高考海南卷)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解析:

选D。

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

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

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正确。

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

(2016·高考全国卷Ⅱ)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解析:

(1)图示信息显示:

物质C在乙酰胆碱的合成中能循环利用;除乙酰胆碱外,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3)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若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课时作业]

 

1.(2018·河南百校联盟)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后神经元不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

B.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中的感受器

C.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D.突触后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解析:

选C。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的,但在生物体内的反射弧中,一部分突触后神经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所以也可能合成神经递质,A项错误;反射弧中神经元能支配肌肉的结构为效应器,B项错误;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C项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D项错误。

2.(2018·福州十校高三联考)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

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

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

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解析:

选C。

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

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

3.(2018·安徽合肥质检)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

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

C.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地结合

解析:

选D。

根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④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A错误;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由B传到A,不能由B传到C,B错误;Ⅰ处是突触前膜,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Ⅱ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其上的突触后膜有相应的神经递质受体,能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该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4.(高考全国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