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850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内容详解+考题演练

一、教育学部分

01.历史性与历史继承性

【内容详解】

1.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2.历史继承性: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一笔点睛】

历史性强调古今不同;历史继承性强调古今相同。

【模拟演练】

1.我国现在中小学依然学习唐朝的诗词歌赋,体现了教育的(  )。

A.历史性  B.历史继承性

答案:

B。

2.旧中国学制,由壬寅学制、到癸卯学制、再到壬子癸丑学制、最后以壬戌学制结束,旧中国学制的转变,反映出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历史继承性

答案:

A。

02.演示法与实验法

【内容详解】

1.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一笔点睛】

演示法强调老师做,学生看;实验法强调老师指导,学生做。

【模拟演练】

1.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

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演示法

答案:

B。

2.小学科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内部结构,获得有关植物的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演示法

答案:

A。

03.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

【内容详解】

1.绝对性评价:

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2.相对性评价:

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一笔点睛】

绝对性评价强调通过分数进行评价;相对性评价强调通过排名进行评价。

【模拟演练】

1.小明期末考试考了100分,这属于(  )。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答案:

A。

2.矮子里面拔将军,这属于(  )。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答案:

B。

04.实习作业法与实践活动法

【内容详解】

1.实习作业法:

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或校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2.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

【一笔点睛】

实习作业法强调学完知识后,校内外学以致用;实践活动法强调参与社会实践。

【模拟演练】

1.周末到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海滩捡拾垃圾,这体现了(  )。

A.实习作业法  B.实践活动法

答案:

B。

2.周五班会时,班主任王老师讲解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周末便带着学生去社区进行垃圾分类,这体现了(  )。

A.实习作业法  B.实践活动法

答案:

A。

05.直观性原则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内容详解】

1.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笔点睛】

直观性原则强调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表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只强调生活经验与知识的联系。

【模拟演练】

1.王老师在教学区分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的时候说道:

“急的时候会跺脚,所以急躁的“躁”是足字旁的,而干的时候会着火,所以干燥的“燥”是火字旁的”。

这体现了(  )。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案:

B。

2.张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时候,在PPT上呈现桂林山水的照片。

这体现了(  )。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案:

A。

06.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内容详解】

1.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2.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一笔点睛】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的。

【模拟演练】

1.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这体现了(  )。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答案:

A。

2.期末考试体现的是(  )。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答案:

B。

07.直线式教科书结构与螺旋式教科书结构

【内容详解】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方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

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

【一笔点睛】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内容不重复;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内容有重复。

【模拟演练】

1.小学时,我们先学习加减法,继而学习乘除法,教材中的内容按照逻辑关系呈现出来,这种教材编写的方式属于(  )。

A.直线式  B.螺旋式

答案:

A。

2.小学开始,我们学“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一下包含了词汇、语法、句子、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学习。

这使教材中的关键信息得以重复出现,逐步扩展。

这种教材编写的方式属于(  )。

A.直线式  B.螺旋式

答案:

B。

二、心理学部分

01.注意的指向性与注意的集中性

【内容详解】

1.注意的指向性:

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

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其他事物影响不予理会。

【一笔点睛】

注意的指向性强调选择对象;注意的集中性强调对其他事物不予理会。

【模拟演练】

1.运动会时,满操场的运动员,小红一眼就看到了他们班的小明,这体现了(  )。

A.指向性B.集中性

答案:

A。

2.(  )指注意指向于一定事物时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

A.注意的指向性B.注意的集中性

答案:

B。

0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内容详解】

1.绝对感受性: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一笔点睛】

绝对感受性强调的是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强调的是数量。

【模拟演练】

1.在牛奶里加糖,加到第三勺的时候,刚刚能够感觉到甜,这体现的是(  )。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答案:

A。

2.在牛奶里加糖,加到第三勺的时候,刚刚能够感觉到甜,这三勺糖体现的是(  )。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答案:

B。

03.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内容详解】

1.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一笔点睛】

前摄抑制强调的是前对后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强调的是后对前的干扰作用。

【模拟演练】

1.张老师在教学英文字母时,小明把它读成了汉语拼音,这体现的是(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答案:

A。

2.小明学完英文字母后,再遇到汉语拼音却读成了英文字母的发音,这体现的是(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答案:

B。

04.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内容详解】

1.再造想象:

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一笔点睛】

再造想象强调有一定的凭借物;创造想象强调没有凭借物,是原创的。

【模拟演练】

1.听老师读《沁园春·雪》,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这属于(  )。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答案:

B。

2.小红原创了一篇言情小说,这属于(  )。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答案:

A。

05.道德感与美感

【内容详解】

1.道德感:

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美感: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一笔点睛】

道德感强调的是内在美;美感强调的是外在美。

【模拟演练】

1.小明每次看到美丽的风景就会觉得很高兴,这体现的是(  )。

A.道德感  B.美感

答案:

B。

2.小明每次帮助小红复习功课之后就会觉得很开心,这体现的是(  )。

A.道德感  B.美感

答案:

A。

06.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内容详解】

1.场独立型: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以内部参照为主,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2.场依存型:

场依存型的人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态度和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一笔点睛】

场独立型倾向于自己做决定;场依存型倾向于听从别人的建议。

【模拟演练】

1.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

A.场独立  B.场依存

答案:

B。

2.林林同学自己打定主意要做的事,谁劝都不会轻易改变。

林林是(  )人格。

A.场独立  B.场依存

答案:

A。

07.趋避冲突与多重趋避冲突

【内容详解】

1.趋避冲突:

也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2.多重趋避冲突:

也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人们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人们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这时产生的冲突就是多重趋避冲突。

【一笔点睛】

趋避冲突指一件事;多重趋避冲突指多件事。

【模拟演练】

1.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

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

A.趋避冲突  B.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

A。

2.有的人想跳槽到收入和福利较高的工作岗位,但又担心工作性质有差异和人际关系不容易适应。

以上体现了动机冲突的哪种形式(  )。

A.趋避冲突  B.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

B。

08.心境与激情

【内容详解】

1.心境:

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2.激情:

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

【一笔点睛】

心境微弱但持久;激情强烈但短暂。

【模拟演练】

1.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A.激情  B.心境

答案:

B。

2.取得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这种情绪状态是(  )。

A.激情  B.心境

答案:

A。

09.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内容详解】

1.水平迁移:

又称为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2.垂直迁移:

又称为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笔点睛】

水平迁移是处于同一概括水平之间的迁移;垂直迁移是处于不同概括层次的迁移。

【模拟演练】

1.小军由于“锐角三角形”知识掌握得不好而影响了“钝角三角形”知识的掌握。

这种现象属于(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答案:

A。

2.某学生学习水果的概念时联想到苹果的概念,从而认识到水果是一种多汁且有甜味的果实,属于(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答案:

B。

10.同化与顺应

【内容详解】

1.同化:

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者认知结构中。

2.顺应:

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一笔点睛】

同化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模拟演练】

1.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

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

A.同化  B.顺应

答案:

A。

2.小朋友学习鸟的知识后能知道鸟的特征,看到飞机后发现与原来鸟的特征不同了,于是知道飞机不是鸟。

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  )。

A.同化  B.顺应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