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610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9

第三章现代文阅读

第三节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课时作业

基础自测

一、(2010年广东样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朱光潜的“美学”人生

张金言

①一谈到朱(光潜)先生的学问,大家自然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的美学,原因是美学研究伴随了他的一生,是他最感兴趣和下工夫最多的学科。

在朱先生的美学著作中,有最早留学欧洲时期用英文写的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回国后写成出版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谈文学》《克罗齐美学述评》,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大学教材《西方美学史》。

正是这些著作奠定了朱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美学家的地位和声誉。

②与此同时,朱先生还译出了大量西方美学经典著作,其中包括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三卷)、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和维柯的《新科学》等。

作为20世纪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翻译大家,也许只有朱先生可以与19世纪后期的严复相提并论。

③美学对朱先生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问。

朱先生在《论美感教育》一文中说:

“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于想象。

”还说:

“儒家认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

……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在朱先生看来,美学与伦理学始终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供完美的人生理想。

④朱先生在讲艺术时必讲到人生,而在讲人生时又必讲到艺术。

从艺术讲到人生,是说艺术来自人生。

他说:

“离开人生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从人生讲到艺术,是说人们要以艺术家的眼光观察人生,做到超功利的观赏。

这样人生才有情趣,才能从狭隘的功利束缚下解脱出来。

⑤朱先生在《谈美》一书的开场话中说: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文革”之后,他每天打一趟太极拳,晚上喝一点酒,过着一种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

他之所以能够保持平淡宁静的心态自然得力于平素的道德修养功夫。

朱先生一生都在追求“美学的人生”也就是“艺术的人生”“有情趣的人生”,所以他一直以求真务实的豁达开朗的精神去看世界,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处之。

⑥朱先生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我想再也没有比《人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里说的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松更能比拟朱先生的人格的了。

记得在50年代初,大学教师刚刚开始改造,朱先生一时间成了被批判的“典型”、“重点”。

但是他却处变不惊,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

事后也不为此耿耿于怀,而是表现出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照常上课。

如果不是有深厚的人格修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⑦朱先生一生勤勤恳恳从事教学工作,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人才。

他在历次运动中,虽经受冲击,多次受到批判,但他仍以其特有的睿智,走完了他卓有成果的一生。

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一点都不为过,他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道德学问都值得后世景仰的大师。

(选自《人物》,有删改)

注: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

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研究写起?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

①美学研究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②美学是他观察人生的重要视角,同他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密不可分。

(2)作用:

开篇扣题,凸显出他的成就,让读者对朱光潜先生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从而自然引入对下文的叙写。

2.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出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美是一种善,善也是一种美。

美与善的统一和结合,才会有最高的人生境界。

(2)人生要有情趣,要淡泊功利,用艺术家的眼光观察人生,对人生做到超越功利的观赏。

(3)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以平淡宁静的心态和豁达开朗的精神去看世界、看人生。

3.文章最后“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一点都不为过,他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道德学问都值得后世景仰的大师”,请联系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题要点)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朱先生确实做到了这三不朽,理由是:

(1)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足以为后世楷模,可以说是立德;

(2)朱先生一生从事教学工作,培育了不少人才,可以说是立功;(3)朱先生一生著作甚丰,留下的著作有几百万字,可以说是立言。

朱光潜先生的学术成就确实值得我们景仰,但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和精神,朱光潜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他的成就背后的思想和人格的闪光点更值得后人学习。

二、(2010年揭阳期末调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今年的春晚上,刘谦的魔术“鸡蛋生戒指”,紧紧抓住了中国数亿观众的眼球,春晚结束后,刘谦火了,火得如火如荼,由他引领的一股魔术风瞬间风靡全国。

不久前,刘谦在电话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并把他的成长经历分享给了记者。

有些人做什么也许是生下来就注定的,7岁之前,刘谦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魔术,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从此以后,刘谦走上了魔术之道,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除了天赋,勤奋也是他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7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刘谦在一个商场门口看见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人,魔术的神秘莫测深深吸引了刘谦,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到商场门口看这个人变魔术。

每天光顾让这个卖魔术道具的人很奇怪,问他,“你到底要干什么?

”小小的刘谦认真地向魔术者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变魔术的人,于是,他把刘谦收为了徒弟。

刘谦的魔术天分从那个时候暴露了出来,“很多大人才会的魔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能很快熟练掌握,有的时候看别人变,我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12岁就拿国际大奖

表演的时候,刘谦对魔术的热爱更加深刻了,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因为喜欢,我会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忘练习手法。

有一次上数学课,我正在用硬币练习,一不小心硬币就掉到地上,老师看了我一眼,以为我会收敛,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练,又掉,直到老师忍无可忍,把我身上的硬币全部没收。

”直到现在也一样,刘谦的爱好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是K歌或出去玩,他一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

用他的话说,魔术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12岁时,刘谦就在国际性的青少年魔术大赛中摘得桂冠,大卫·科波菲尔亲自为他颁发了奖杯。

2009年的央视春晚捧红了台湾地区的魔术师刘谦,他的近景魔术惊艳了观众的眼睛。

瘦瘦的刘谦喜欢戴一副黑框眼镜,这个外表酷似“哈利·波特”的魔术师一夜间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心。

刘谦引发五大卫视“魔”战

目前,已经有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四川五家卫视打出了魔术牌,刘谦更成了你争我夺的肥肉。

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中刘谦的魔术虽被浙江卫视“盗播”,却没有追究浙江卫视的法律责任,而是选择在新节目《星光魔范生》中网罗国际顶尖魔术大师;浙江卫视《更生更有戏》则拿出独家雪藏的刘谦魔术视频附赠安徽,回应“盗播”事件,以示诚意;江苏卫视大力推出《我的魔术猜想》;4月中旬,湖南卫视将播出刘谦、汪涵联手打造的《金牌魔术团》;四川卫视也亮出了独家秘笈,由刘谦主持的《魔星高照》日前亮相。

大红大紫后的刘谦依旧保持着一份平和的心态,但是越来越多的邀请也让他有些招架不过来……

4.结合文本,请分析刘谦成为一位成功魔术师的条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天赋,魔术方面的天赋。

他小时候就可以很快学会或悟出一些比较难的魔术。

②对魔术的热爱。

他对魔术充满了热爱。

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时刻练习。

③善于思考与创新。

看别人变,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④勤奋。

他一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

5.这篇传记从哪几个方面评述刘谦的,请结合传记内容加以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刘谦有很好的魔术天赋。

②刘谦对魔术的执着追求。

③在国内、国际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及影响。

6.大红大紫后的刘谦依旧保持怎样的态度?

对此你有何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只有谦虚,才能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对名誉的平和态度,有利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正确把握人生的价值取向。

(意思对即可)

三、(2009年湛江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真实李小龙:

华人世界的精神偶像

路琰

①李小龙原籍广东顺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藩市,属龙,英文名Bruce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据说是“振兴三藩”之意),在五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原籍广东顺德,是著名的粤剧丑生,也是位太极大师。

②出生3个月后,李小龙随父母搬到香港居住,后来入读传统的天主教学校。

教会学校的环境并没有使李小龙成长为一个儒雅的文人。

相反,他自幼热衷武术,先是太极拳,后来又学习了佛山的咏春拳和流行于珠江流域的洪拳,还受粤剧家庭的影响,参加了多部香港早期黑白影片的演出。

18岁时,父母决定送他回美国发展。

于是,1959年春,李小龙怀揣100美元,登上“总统号”轮船,前往自己的出生地美国。

③在西雅图,李小龙一边在餐馆打工,一边完成高中学业的课程。

1960年,李小龙进入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主修哲学,也学习戏剧等课程。

他很喜欢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和解读武术,看过很多有关的书,也写过不少论文,特别喜欢研究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表现,李小龙时常将其热爱的截拳道比喻为水,他说:

“水是有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亦充满力量,可以慢慢地侵蚀最坚硬的石头。

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比起先声夺人及过分自信的人,更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挑战。

④李小龙经常跟友人一起练武术,后来大家鼓励他开一所学校,收费教武术。

于是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租了一间只有半个门的地下室,开设了他的“振藩功夫学校”。

与其他门派倡导“中国武术不外传”相反,李小龙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管是华人、白人,还是黑人,都可以学习中国功夫。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发展自己的一套功夫:

截拳道。

⑤在1964年和1967年两次国际空手道冠军赛中,李小龙表演了两指俯卧撑和一寸拳等绝活,引起了武术界和好莱坞的注意,获得了在《青蜂侠》、《蜘蛛侠》等一系列影片中出镜的机会。

但上世纪60年代的好莱坞仍然无法接受一个黄种人出演主角,多次碰壁后,这个有志于电影的年轻人选择回到香港,开始在崛起中的香港电影业中一试身手。

从《唐山大兄》的一炮走红到《龙争虎斗》的登峰造极,从嘉禾制片的慧眼识珠到李小龙自编自导,两年半时间,“四部半”电影,李小龙成就了一段传奇。

⑥1973年7月20日,正当盛年的李小龙猝然去世,全球电影界为之震惊。

⑦西雅图的湖景公墓建于1872年,李小龙就长眠于此。

墓碑的下方是一块黑色的石雕,刻着道教的阴阳太极图,图的两侧用中文刻着这样两句话: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⑧在日本,到处都能找到李小龙的痕迹。

日本电影明星竹中直人是李小龙狂热的追捧者,著名电视主持人今田耕司干脆理了醒目的“李小龙头”,而职业拳击手、WBA世界拳击冠军辰吉丈一郎每次出场都要播放李小龙影片《死亡游戏》的插曲。

虽然李小龙生前并没有在欧洲长期居住过,但他的名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依然家喻户晓。

无论在法国、意大利还是德国、英国,都有专门介绍李小龙的网站,法国连锁店Fnac的书籍区出售十多部关于李小龙的著作,而李小龙所主演的电影至今仍是不少DVD发行公司的“镇家之宝”。

除此之外,在市场上还能看到不少电子游戏、T恤衫等以李小龙形象为卖点的产品。

在美国,《李小龙传奇》的导演李文歧在西雅图拍一场武打戏,开机不久,荷枪实弹的警察就把剧组围了个严实,翻译人员赶忙上去解释。

李文歧也赶紧把扮演李小龙的演员推到美国警察跟前。

警官一看眼前站着的人,几乎是李小龙再生,非但不阻止拍摄,还帮忙维持现场秩序。

⑨“现在影星如此之多,为何还要对已经死去35年的李小龙如此纪念呢?

”当记者问一个日本人这个问题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在你看来,李小龙在35年前就被埋葬了,而在我们看来,龙是不死的。

⑩是的,“记住他的怪吼,记住他的拳头”,李小龙以自己的方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心。

(摘自2008年11月《环球人物》编者有改动)

7.文中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是传主李小龙的墓志铭,结合上文,试简析这样设计墓志铭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为功夫巨星的李小龙,是从学习太极开始的,继承了父亲的太极武学。

②作为研修哲学的李小龙,特别喜欢研究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表现,并能形象解释独创武学——截拳道。

③此句话展示的是阴阳太极的精髓,显示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表达了李小龙作为一代武术巨星,在武术修炼上,达到了“无法”、“无限”的至高境界。

8.请结合上文分析,第⑧⑨两段在文中主要有什么作用?

而第⑧到第⑨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文是正面(直接)写李小龙的生平,⑧⑨两段从侧面(间接)写;通过写亚、欧、美对传主的崇敬突出了他具有世界性的声誉和影响。

(2)详略结合,叙议结合(答举例和引用对话也可)。

9.本文作者将李小龙界定为“华人世界的精神偶像”。

通读全文,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简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是华人世界的精神偶像。

首先,具有执着精神。

他爱武术,学习了各种拳法,并独创自家武术。

其次,具有独立精神,到美国学校学习,是依靠自己打工来完成学业的。

第三,具有开放精神。

能够将自己所学武功不隐藏地传授给其他人。

第四,具有独创精神,学习武术,并能独创自家功夫——截拳道。

第五,具有打拼精神。

电影演出“四部半”,就成就了李小龙传奇。

第六,具有巨大影响力。

超越国界,获得世界声誉。

上述六点,决定了“华人世界的精神偶像”的称谓非他莫属。

(回答不赞成,见解独特、理由较充分的也可)

四、(2010年惠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已与癌症搏斗了30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女士与世长辞了。

同五年前逝去的丈夫——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一样,她遗嘱中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中国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青梅竹马,抗战爆发前,谢家从燕京迁往福建,两人鱼雁传书,联系不断。

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

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四年,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

病愈后,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她右侧的股关节已损坏,右腿从此不能弯曲。

不久,这个纤弱的、行走艰难的东方女子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1946年春,曹天钦赴英深造。

走之前,他前往福建看望恋人,并正式向谢希德求婚。

尽管她因病留下了残疾,可在曹天钦的眼里依然美丽如初。

1951年,这对有情人双双学有所成:

谢希德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曹天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

当时,美国已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1951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宣布:

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许返回新中国!

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

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

当时已在南洋的谢父极力反对他们回国,希望女儿女婿留在国外从事科研。

一边是谢父的反对,另一边是祖国的召唤,面对两难抉择,曹天钦和谢希德最终选择了祖国。

1952年秋天,他们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没料到,此次与老父亲一别,要再相见已绵绵无期。

几十年后,她曾对一位朋友说:

“我此生最大的憾事,就是父亲一直不满意我的婚姻。

但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谢希德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校园里度过的。

1966年,她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

当时“文革”已经开始,手术后不到一个月,“造反派”就强令她出院,回学校接受批斗。

“造反派”给她规定了每天到校的时间。

一天,在拥挤中上汽车时,她伤口破裂,疼得她大汗淋漓。

为了准时到校,谢希德不再乘车了,每天拖着残腿步行到校。

即使如此,她依然牵挂着科研,也就是在那时,她的科研方向开始由“固体物理”转向了“表面物理”。

1977年8月,谢希德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随后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

尽管她身居高位,但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她依然是一位平等待人的良师益友,是可敬可爱的老太太。

她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学生和同事纠正论文及信件中的英语拼写错误;她每次去北京开会,总要给爱集邮的同事寄首日封;她喜欢看足球,世界杯赛刚开始转播,她就把儿子班上的球迷请到家里来看电视……

如今,谢先生走了,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是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10.此文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

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倒叙手法。

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11.作者称谢希德先生为“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作者依据的理由是什么?

请分条陈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生都在与病魔作不屈不挠的抗争。

②患病残疾仍刻苦攻读并最终学有所成。

③冲破政治和家庭的重重阻力,回归并报效祖国。

④事业上敬业爱岗。

⑤生活中待人和善,关爱周围的人。

⑥死后捐献遗体,一生无所保留。

12.在人生的道路上,谢希德先生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

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文章内容谈一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她与病魔抗争的角度,从在学业和事业上的不懈追求的角度,从她的人格魅力角度,待人处事角度,只要能联系谢希德女士的经历并结合自身来阐述即可。

五、(2010年惠州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13.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呤》中的“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此为题能突出辛词的豪放派风格。

②“拍”有一种力度,一种气势,恰合辛弃疾这位沙场英雄的形象、气质。

③“遍”说明拍的次数多,心中郁愤深,正切合他报国无门,只能写诗填词的无奈与感伤。

④这个题目正好能概括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双重身份。

14.辛弃疾的词有何特点?

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②充满了爱国情怀和收复失地之志。

③婉约言愁之笔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ZK)〗

15.本文的介绍足以使你认可“他(辛弃疾)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吗?

请作简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可以。

①作者举了《破阵子》为例,将它与“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