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说课稿鲁人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套中人》说课稿鲁人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套中人》说课稿鲁人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套中人》说课稿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套中人》说课稿(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套中人》说课稿
桓台二中魏巍
教学设想:
《套中人》这篇小说,在二十年前就作为必修篇目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中,今天它继续以必修篇目的身份出现,使人不能不认真思考编者的良苦用心和文章的社会意义。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生活在套子当中呢?
可是生活中的套子有好有坏,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套子,保留好的套子,而又不被老旧的套子束缚而失去自由的天性和创造的激情呢?
理解了编者的苦心,我们就可以知道文章的社会意义。
然而对文章社会意义的理解正是学生阅读的难点。
破解这一难点就要从引导学生认真把握文章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入手。
而把握性格之前,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又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这篇文章有一万多字,朗读一遍,需要40分钟左右。
所以要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习任务:
1.整体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探讨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体味这篇小说语言中体现出来的富有幽默感的讽刺艺术。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前两个学习任务,初步感受语言特色。
整个课堂活动以对话为主,老师为学生预设展示思维成果的平台,并在对话中领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堂以导语——情节——人物性格——语言——社会意义的顺序展开。
第二课时通过和《儒林外史》中的片段做比较,欣赏这篇小说语言中体现出来的富有幽默感的讽刺艺术。
第一课时预习学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辖制祈祷讥诮撮合谗言怂恿吃荤
瘦削削铅笔丧事垂头丧气
2、搜索一下全文,摘录文中的四字短语并领会其文本意义。
(谈笑风生翩翩起舞唉声叹气战战兢兢
闷闷不乐兴高采烈平心静气心慌意乱……)
3、别里科夫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梯后,狼狈地逃回家,躺在床上,反复思考后,决定给亲爱的瓦连卡写一封信,并寄回瓦连卡的相片。
请你借助文本代替他写完这封信。
(不少于80个字)
4、阅读小说,思考:
小说名为“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套子有哪些?
找出来做好整理。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导语设计
上课!
同学们好!
我们在初中学习小说的时候遇到一个名叫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名字是什么?
“《变色龙》!
”(学生回答)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作者契诃夫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使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画廊上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让我们再来欣赏契诃夫用同样的手法塑造的另一个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契诃夫称他为——套中人,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
作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借助人物形象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或学生读投影)
(幻灯一:
)
第二部分:
预习反馈。
现在,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作业。
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说说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
再请另外一位同学来补充和确认。
(老师也可以随机纠正补充。
)
我们接下来看第3题,欣赏几位同学书信中的文采。
(可能的内容:
亲爱的瓦连卡(而不是“瓦尔瓦拉•撒维希娜”):
自从在校长的命名日宴会上认识了你,我承认我真的有些喜欢你。
在剧院的包厢里,在布尔金的家庭晚会上,你确实让我感到一点快乐。
我可是实在不能忍受你和你的哥哥在大街上骑自行车。
顺便说一句,你哥哥的穿戴和举止是不很合规矩的。
鉴于这些,我去你们家想提出一些忠告,可是,柯瓦连科先生粗暴的拒绝了我,还把我推下楼梯——上帝啊,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
再见吧,撒维希娜。
我真的不能容忍自己和一个与自己思想不一致的人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那会闹出什么乱子来的。
再见吧,瓦连卡。
希望你和你的哥哥规规矩矩的生活,不然肯定会出什么乱子的。
最后,希望我给你写得这封信不会被当局知道,不然,又要闹出什么乱了来。
哎呀——
一个规规矩矩的人——别里科夫)
(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每一个学生读完后,要积极评价,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把握,从而使这封信渐渐丰满。
有三四名同学展示即可。
)
好。
读完这封信,我们就基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情节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
“很简单。
”
确实很简单,好像没有什么离奇的地方。
不妨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入手来理解文章。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
大家在预习这篇小说的过程中,相比之下最喜欢的是哪个人物?
“华连卡!
”
“还有柯瓦连科!
”
与老师有同样的感受。
让我们重读小说有关这两个人物的语段,进一步感受这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阅读,参考幻灯的提示)
(幻灯二)
现在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由4-5名同学展示,老师纠正引导。
)
豪爽、快乐、活泼的华连卡,疾恶如仇、崇尚自由的柯瓦连科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他们是小说中自由、进步力量的代表。
可他们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
小说的主人公又是谁呢?
“别里科夫!
”
是别里科夫。
这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我们在预习中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说说学案第4题——别里科夫的套子。
(生谈)
(有形的套子: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无形的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紧闭开除学生)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别里科夫先生的套子实在是太多了,从上到下,从早到晚,从物质到精神。
这个套中人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再次阅读有关别里科夫的语段,探讨你对这一人物形象更深入的理解。
同学们可以参考投影上的模式,以前后同桌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探讨自己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别里科夫。
(幻灯三:
展示平台)
(由8-10名同学展示,也可以更多。
老师评价引导。
)
(角度示例:
肖像:
戴黑眼镜,穿绒衣,用棉花堵上耳朵
神态:
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苍白的脸色。
语言: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
动作:
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他仿佛要证明这句话似的,眯起眼睛,举起一个手指头。
)
刚才,我们从肖像、动作、语言等不同的角度读出了一个虚弱、保守、顽固的别里科夫,读出了一个可恨、可悲、又有点可怜的别里科夫,读出了一个自己生活苦闷而又不愿意别人快乐生活的别里科夫,读出了一个不仅把自己装进套子里,还要把所有的人装进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在理解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我们不能不关注。
第四部分:
品味语言
请大家翻到第66页第三自然段。
一齐诵读这一段。
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句子,在旁边做一点批注,准备说一说。
(学生1读课文,谈理解,老师随机评价,或者学生评价。
)
(学生2读课文,谈理解,老师随机评价,或者学生评价。
)
(学生3读课文,谈理解,老师随机评价,或者学生评价。
)
这一段中有两处描写尤其具有讽刺意味,
一处动作描写:
(“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让学生重读体味幽默感。
学生在黑板上画简笔漫画,领会讽刺夸张的艺术。
一处心理描写:
(“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听说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的耳朵里,传到督学的耳朵里。
哎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
”)
这是别里科夫的心里话吗?
这句话是谁说的?
“是作者。
”
“是布尔金。
”
是讲故事的人,是第三者。
作者在这里用第三者的口吻替别里科夫说了一段话,极尽对套中人挖苦嘲弄之能事。
请大家揣摩这两句话的语气,然后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学生活动。
)
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评价)
作者就是用幽默讽刺的手法给我们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他努力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不说,还要把别人也极力装进去;自己惧怕新鲜事物,也不允许别人接近新鲜事物。
读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
是什么力量把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变成了一个“蜘蛛”般的套中人?
“是沙皇的专制统治。
”(基础训练背景介绍)
对!
这也正是小说的主要写作背景。
19世纪末的俄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人民渴望自由,可是生活中偏偏有些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沙皇的鹰犬、帮凶,不仅把自己装进套子里,更要把周围的人装进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虽然表面上很强大,但在与进步力量的交锋中,往往像别里科夫一样被几声“哈哈”声就轻易埋葬了。
在11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谈)
“打碎套子,追求自由。
”
打破怎样的套子?
“打破约束我们的套子。
”
所有的套子都要打破吗?
老师举一个例子,譬如交通规则,对我们来说也可以算是套子,它限制了我们在马路上随心所欲的自由,可是也保证了我们的出行安全,我们是不是要打破它?
“不是。
”
这样看来,有些“套子”还是要留下来,譬如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等等。
所以说套子也有好坏之分,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套子”,理解“套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第五部分拓展运用
正因为“套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请你把这篇小说推荐给一个人:
一名作家,一名学者,一名政府官员……(幻灯四:
)
(由4——5名同学展示,学生评价)
老师更喜欢把这篇小说推荐给自己,因为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一代文学巨匠契诃夫时时挥动着别里科夫的套鞋和帽子,警醒自己:
别把自己装进套子里,去寻找自由。
师生齐读:
(幻灯五)
中华民族要复兴,要崛起,更应该打破套子般的陈规陋习,勇敢地追求自由,从而激发出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世纪梦想。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老师布置一个课下作业,请大家再读小说,找出一两个富有幽默讽刺意味的句子,并简单说说你的理解。
最后,让我们回到小说的结尾,倒数第二段最后三句话,重新听一听契诃夫发自心底的呼喊(老师学生齐读):
“啊,自由啊,自由!
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
难道不是这样吗?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