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56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插花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插花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插花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插花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插花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插花讲义.docx

《插花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插花讲义.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插花讲义.docx

插花讲义

第一章

第一节插花艺术的含义

一、  插花艺术的含义

插花艺术是以切花、切叶等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摆插造型来表现其活力与自然美的一门造型艺术。

插花艺术的素材除花、叶以外,还包括植物的根、茎、枝、果、芽、皮以及花插、花泥、盆钵等非植物材料。

二、有关名词解释

1.1.花卉艺术

凡将花材经过人工处理,赋予花卉新的艺术生命的,都可称为花卉艺术。

中国传统花卉艺术,包括园花、盆栽、秉花、佩花、篮花、瓶花、盘花和果供等。

(1)园花:

园林花木布置、花木修剪造型等。

始于先秦。

(2)盆栽:

用盆钵种植植物。

(3)秉花:

手持折枝花,把花作为装饰品,增加妩媚仪态。

是当今手捧花束的原型。

秦以前就有,当时主要用兰花和芍药两种。

(4)佩花:

将花簪在头上或插在襟上。

同当今的服饰花。

秦以前即有的花艺。

(5)篮花:

折下花卉,插置竹篮中。

起源待考,但宋代已十分流行,许多诗画都以此为题材。

佛经中天女散花是篮花,民间故事“八仙过海”的蓝采和也是手提篮花。

(6)瓶花和盘花:

以折枝花插置水盘或花瓶中。

是当今世界花艺最主要的形式。

中国插花自古瓶、盘并行,而且盘花的记载比瓶花还早,六朝时已非常普遍。

(7)果供:

以果实为主的摆设。

果实色泽温润,造形浑厚,与传统的花卉、枝条相映成趣。

始于秦祭祖及待客礼仪。

2.2.花卉装饰

装饰是对器物外表或环境进行美化的一种手段,对原物或环境起点缀作用,使之更具魅力。

凡用花卉植物进行装饰美化的都可称为花卉装饰。

花卉装饰与花卉艺术的区别在于,花卉艺术是对花卉本身进行艺术处理,而花卉装饰是用花来装饰环境或人物。

3.3.花艺设计

外来语,即“FlowerDesign”,主要指切花花材的造型艺术设计。

与插花艺术基本相同。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目的与制作过程不同。

插花艺术是纯欣赏性的创作。

它不受任实用功能制约,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念、情感和兴趣,是由作者本人一次性完成的艺术品。

而花艺设计则属于一种花卉商品设计。

花店行业为了方便经营,按一定的用途和要求,进行策划作出一些样板(蓝图),以供顾客选购。

4.4. 花道

日本人对插花的别称。

第二节

插花艺术的特点

一、插花作品是有生命的艺术品

具有活力的花草所焕发的生命和美丽,能使观者领略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之美,这就是插花艺术品的最大特征。

其他多数工艺品虽然美丽,但缺乏生机。

尽管近代新潮的插花也常使用一些非植物性的材料,但都只能作为附属品作陪衬。

插花的花材因水养不持久,生命毕竟是短暂的,所以插花也可谓暂时艺术,需经常更新,也正如此,更显得活力清新。

二、制作方便,人人可为

插花作品使用的工具和器皿都较简单。

作品可大可小,造型可简可繁,制作的时间亦可长可短,是一般人都可动手制作的装饰艺术品。

三、创作性强,具新鲜感

自然界植物种类繁多,随着季节变化,每个时期都展现出不同的姿容,且植物的品性气质各异,这天然造化使插花作品不会有简单的重复。

每个插花者都有着极其广阔的创作空间,诱发着无穷的构思。

所以每次插花都会有所新鲜感,都能感受到创作的喜悦。

第三节

插花艺术的作用

一、美化环境

“花”是和平、友谊和美好的象征,插花可使环境变得高雅、温馨。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进入融洽的状态。

因此,现代人际交往乃至国宾会晤的场合都少不了插花,插花起着友好使者的作用。

二、陶冶性情

插花不仅美化环境,还可净化心灵。

插花融合了植物学、美学、哲学以及诗、书、画等科学和文化艺术。

一个插花爱好者为使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必然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因而插花可诱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插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

三、促进经济

插花是人们认识植物的最好形式之一,它把植物最美的姿态展现给人们,既体现了植物自身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又起到推广普及的作用。

随着插花的兴起,不仅推动了生产花材的种植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我国宋代盆花、瓶花和篮花的发达,带动了花器的制作,各式各样的花几、花架也多有发明。

同时还促进了陶瓷、漆雕、木器工艺的发展。

当今世界各地流行插花,因而也大大推进了鲜切花的生产。

第四节

插花艺术类型

一、按地区和民族风格分类

1.1.东方式插花

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

花型自然,线条优美,活泼多变,富有情趣,耐人寻味。

2.2. 西方式插花

以美国和荷兰等欧美国家为代表。

花型端庄,色彩华丽,构图规则对称,富于图案和色彩装饰之美

二、按时代特点分类

1.传统插花

(1)东方式插花

多以木本花材为主,常以花材的品格寓意人伦,寓教于花,或意在花材的自然风韵表露。

(2)西方式插花

则多为规则的几何图案形,结构较严谨,也称“大堆头”插花。

2.现代插花

揉合了东西方的特点,既有优美的线条,也有明快艳丽的色彩。

更渗入了现代人的意识,追求变异,不受拘束,自由发挥。

但求造型美,既具装饰性,也有一些抽象的意念。

三、按艺术表现手法分类

1.写实插花

崇尚自然,以现实具体的植物形态、自然景色或特征作原型,用写实手法进行艺术再现的插花。

又有自然式、写景式和象形式三种。

(1)自然式

主要表现花材的自然形态。

根据主要花材的形态又有直立型、倾斜型、下垂型之分。

(2)写景式

是模仿自然,将自然景色浓缩于盆中。

起源于唐代的春盘,至清代更为流行,日本小原流即受此影响而创立流派。

(3)象形式

是模仿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态,如蝴蝶、小熊猫等。

2.写意插花

这是东方式插花所特有的插法,利用花材的各种属性,或谐音、或品格、或形态,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念、情趣或哲理,寓意于花,并配以贴切的命名,使观赏者产生共鸣,从作品中寻思、品味出一定的意境美。

古代的理念花、格花、心象花及现代的一些命题花都属此类。

如用兰花、菊花和竹三种花材,插一件题为“君子会”的瓶花作品,以这些花材的气质品格,寓意洁身自好,不畏风霜,高风亮节的君子风度,深受人们喜爱。

3.抽象插花

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也不受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约束,只把花材作为造型要素中的点、线、面和色彩因素来进行造型。

抽象插花还可分理性抽象和感性抽象两种。

(1)理性抽象插花

属纯装饰性插花,不以表达情感为主,而强调理性。

用抽象的数学和几何方法进行构图设计,以人工美取胜,具有一种对称、均衡的图案美,注意量感、质感和色彩。

花型依图的形状有三角型、半球型、弯月型、L型、S型等。

也可由几个图案合并为一体成混合型或不规则的图形。

(2)感性抽象插花

无一定的形式,任由作者灵感发挥,随意性较强,变异性较大,但有时易出现虚无感,往往不易被人理解和产生共鸣。

日本的一些前卫花、某些心象花和一些现代意识流的插花属此类。

如将白色的贝壳看作花瓣,将枯木看成人体的四、按插花使用的器皿分类

1.瓶花

使用高型花器(如花瓶等)的插花称瓶花,日本也称为“投入花”。

2.盘花

使用浅身阔口花器的插花称盘花。

因像盛放着的花一般,故日本称之为“盛花”。

3.篮花

用篮子插花称篮花或称花篮。

4.敷花

不用器皿,直接把花敷在桌面上,称敷花,一些宴会餐桌上常有摆设。

5.浮花

使用阔口的浅盘,但不用剑山固定花材的位置,直接把花、叶浮放在水面上,任其飘荡,这样的插花称浮花。

夏日浮花会给你带来清凉的感受。

6.吊挂花

把花吊于梁柱或挂于窗壁,称吊花或挂花。

此外,还有竹筒花、缸花等。

姿态或蔓中情景等。

五、按用途分类

1.1.艺术插花

用于艺术展览和交流的插花称艺术插花。

2.商业用花

用于宾馆、大厦、商场等商业门面、厨窗装饰的插花称商业用花。

3.节庆花

用于节日或各种庆典装饰的插花称为节庆花。

如服饰花(包括头花、胸花、肩花、手腕花、手捧花等)、花车、生日花篮等。

4.生活用花

用于日常家居生活环境布置的插花称生活用花。

第二章

第一节插花艺术起源

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

1.佛教供花

这是目前较流行的说法。

日本插花界认为,日本的插花艺术是从佛前的供花发展而来,经过供花——宫庭插花——民间插花这一历程发展成今日的插花。

随着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许多人士都前往日本学习插花,因此把日本插花的起源推而广之,流传着插花源于佛教供花的的起源论说。

《南史》中有关于盘花的文字,被认为是最早的记载。

另外,佛经和《魏书》中也都有“花供养”的记载。

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中的第一位。

佛教供花主要有皿花、拈花和散花三种形式。

2.民俗用花

远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民间就有用花祭礼和赠花的风俗。

最早的传说是《山海经》故事。

《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男女手持兰花到溱河洧水去祭祀、嬉戏的记载,临别时还互赠芍药。

屈原的《楚辞》中关于佩戴花饰,以花相赠或寄托思念、祭祀的诗句更数不胜数。

二、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1.源自古埃及

在西方插花著作和部分中文插花书刊中都有这种提法,其根据是在古埃及贝尼哈桑墓壁上的睡莲瓶壁画。

文物的论据是无可否认的。

据说古埃及人把莲花看作爱西斯神,并已知道把花安置在有水的瓶中,使之不萎。

这些都足以说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有鲜花祭礼的仪式。

此外,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相继创立的几何学,对西欧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都极有影响。

而西方传统的古典插花正是以各种图形为主的“大堆头”形式,具有像金字塔那样的对称、均衡的重量感,可见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所以说插花源自古埃及是有一定根据的,起码可说是西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2.源自中国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束)的风俗,而且玩赏花木的风气甚浓。

据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圆盆,过去人们对插花意识淡薄,曾认为是盆景,但现在看来,甚似插花。

这和北周时庾信的一首杏花诗极其相似。

诗曰: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前,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放荡江湖,寄情花草,与山水花草为友。

他们不仅赏花,还有探花、采花的消遥游。

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上说:

“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于焉消遥、聊以娱情”。

东晋的陶渊明有诗:

“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采花、折枝的兴致历久不衰,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等。

正因为中国文人有此嗜好,所以中国的插花艺术既具有自然写真的风格又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融诗、书、画、花于一体,不拘一格,潇洒自如。

第二节

中国插花艺术从先秦的原始阶段,到汉魏南北朝渐趋成熟,隋唐开始昌盛,宋代转入了精雅,明朝达到高峰,清代开始渐微,至今日再度复苏,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一、先秦的原始阶段

约于公元前200多年,中国民间早已有用花祭祀,借花传情和插花装饰仪容的习俗。

当时形式较简单,并没有加工技艺。

形式有手拿的秉花,插花头上或襟前的佩花,以及放置在神座前成束集的花束等。

男女互赠花朵(束)和折取花枝赠友以表思念已成为人们雅趣风尚。

这些在《诗经》、《楚辞》等书中都有记载。

这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已形成,它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极深,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导作用。

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长习性或特点喻意人的品性之风开始流行。

如孔子说: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劝戒人们向松柏学习岁寒不凋的永恒精神,奠下了中国象征花艺的基础。

屈原也常以“兰蕙幽而独芳”自喻,以兰蕙的洁身自爱,孤芳自赏感怀身世,这种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的观念主导了中国近三千年的花艺文化观。

二、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

约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00多年间期间,中国插花步入初级阶段,渐趋成熟。

汉代园艺事业开始兴旺,人们玩赏花木之风甚盛。

形式除了秉花、佩花和花束外,还有用盘盛果和花的形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更有器皿盛水养花,以保持不萎的记载,花枝的插置也略有安排,所插的花材更为广泛。

梅花、杏花、石榴花、莲花及各色百花都有。

插花渐趋成熟了。

《宋诗清商曲辞·石城乐》则有:

“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的诗句。

《南史》中“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北周庾信的“金盘衬红琼”(古人称铜为金,金盘即铜盘)和“新盘待摘荷”诗句都是用盘插花。

另外《神仙传》中记载汉代时,仙女麻姑曾驾临蔡经的家中,使用金盘和玉杯,盛置花果和琼浆。

现存藏于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的一具北周时期的观音像,观音手中持一瓶花,枝叶、花、苞俱全,比例匀称。

可见当时文士、道家、佛家都有插花的嗜好。

且人们的瑞祥观念也较浓,常以花的枯荣来予兆凶吉(如子懋以莲华竞斋不萎预示其母病愈),或以象征、谐音的技巧,联结数种花材,以取吉祥之兆,使花文化兼具了教化、伦理的功能。

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公元581-960年的隋唐时代,为我国插花艺术的昌盛时期。

由于唐代经济文化发达,国家富强昌盛,促使了花艺的逢勃发展,插花已深得植民众日常生活,均以花为荣。

当时君王提倡,文士雅尚、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争花斗艳的盛况,并把二月十五订为花朝,视作百花诞。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中国盛行,所以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至使日本使者前来中国考察佛教时,对佛教前的印象极深,从此插花传入日本。

由于唐代的繁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多以金碧辉煌为美,以象征大唐民族的富贵典丽。

牡丹被视为富贵的象征而被人们所偏爱,称为牡丹精神。

罗虬的《花九锡》是我国最早的插花专著。

“九锡”是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赐的九种器物。

罗虬以这种礼仪替牡丹封赐,大有黄袍加身,立花艺王国的架势。

花九锡是:

重顶帷(障风)、金错刀(剪断)、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书图、翻曲、美醑(赏)和新诗(咏)。

可见当时插花品味甚高。

以花拟人,五代蜀汉张翊的《花经》,更以古代王朝任才任官的体制所谓九品九命来定花卉的品第高下,开创了中国近千年来花卉品第高下的先例。

归纳起来,隋唐五代的插花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讲究花器与道具:

注重花器与花的搭配,一般以白瓷(古时白瓷称玉)或铜瓶、盘花器为主,插牡丹等大型花朵还采用缸、瓮之类器皿,插杂花则用竹筒。

花器下面,常衬以底座、垫板或花台、花几等,也精雕华美的花纹。

剪裁枝叶用镶错精美金花纹的金错刀。

②花材择配审慎:

牡丹是唐代的国花,所以插花也多以牡丹为主,其他梅、兰、芍药、莲花也有,其它山木、野草,则视时机、四季不同偶有使用。

当时普遍赋予花木个性和格调,插花时注意花材的象征意义和品格高低。

③对花材的保养已有研究:

不仅用水养花,以保不萎,对水质也有要求,务求使用冷冽甘美的天然泉水或雨水,不用井水。

将花放置在避风之处,以免风吹至残。

④赏花方式独特:

花画结合,诗酒助兴。

在插花作品的周围,悬挂名家书画,力求华贵高雅,相得益彰。

再外配醇香美酒,以浑然忘我之消遥,方为尽兴

四、宋元的精雅期

宋代是中国又一次从封建割剧到统一的时期。

赏花的习俗虽仍沿袭唐代,但经五代的战乱,不象唐代那样富丽堂皇,除宫庭贵族或喜庆节日外,宋人多喜爱梅花,讲究高雅韵致,审美标准也异于唐代,以清淡素雅为美,视为“梅花精神”。

从而使插花艺术进入更高的精雅期。

宋元插花艺术特点如下:

①花器有了新发展:

由于花艺的流行,带动了花器的制作及相应工艺的发展。

当时的插花,一方面使用商周鼎彝等作花器以发古幽思,另一方面为满足插花的需求,创作出各式新型的花器,如三十一孔瓷花盆,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

放置花瓶的花几、花架也十分考究。

此外,宋代的篮花极为流行。

②流行“理念花”:

北宋中期,“理学”兴起,这是一种把儒、佛、道三者结合起来的新儒派,提出“太极”、“阴阳”、“天人合一”等哲理思想,更加深了以花寓意,人伦教化的风尚。

因此,产生了“理念花”的形式,并成为宋代花艺的重心。

“理念花”就是以花的品格,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

多以松、柏、竹、兰、梅、桂等素雅的花材为主,影射人格,或解说教义,表现理学之理。

结构则较为清、疏。

人们的审美观念渐从牡丹的富贵荣华转向追求清雅隐逸。

③民间好尚插花礼仪:

宋代民间爱花之风亦盛。

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有: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天贵贱,皆插花。

虽负担者亦然。

”吴自牧的《梦梁录》也有:

“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当时非常流行称为“四艺”的民间社交礼仪规范,即“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可见插花已成民间时尚。

④佛教瓶供极盛:

元代文人避世思想滋长,更追求禅房清静,出现“心象花”、“自由花”等形式。

宋时《水月观音像》的瓶花;《维摩诘图》的盘花;张月湖的《观音大士图》中净瓶柳枝,都是当时流行的花型。

还有果供,元《释迦说法图》和《永乐宫壁画》中都可看出,在器皿造型和果供摆设方面都是极其考究的。

五、明代的完善期

公元1368-1644年。

明代插花更加成熟和完善。

插花不仅重意,更讲求布局配置,并借鉴书法、绘画的构图章法等美学法则。

这时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瓶花成为主流:

原来显赫的佩花和秉花,在这期间只为少数雅士好尚。

而瓶花则成为时代的主流,极为兴盛。

不仅如此,还十分注意瓶花与环境的配合,有厅堂花与书斋花之分,花型与花器都各有所别,风格也迥然不同。

②讲求美学法则:

《瓶史》曰:

“大率插花须要花与瓶称,花高于瓶四五寸则可,假如瓶高二尺,肚大下实者,花出瓶口二尺六七寸,须折斜冗花枝,舖撒左右,覆瓶两旁之半,则雅。

若瓶高瘦,却宜一高一低,双枝或曲屈斜袅,较瓶身少短数寸乃佳,最忌花瘦于瓶,又忌繁杂,如缚成把,殊无雅趣。

若小瓶插花,令花出瓶,须较身短二寸;……”。

可见当时对花枝的长短与花器大小之间的比例十分注重,构图严谨,讲求美学法则。

③花枝布局,讲求章法:

花材的配置以高雅脱俗、韵致天然为美。

“上茸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舖盖瓶口,令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书苑布置方妙,……”。

《瓶史》这些论述足以看出当时插花的构图布局十分讲究书画的章法趣味,已把自然之美和书画情趣相结合,上升为艺术之美了。

④插花艺术品味纯真:

明代赏花的艺术品味与唐、宋有很大差异。

唐代以富贵为美,重顶帷,酒赏为上;宋代讲究燃香。

到了明代,这些都认为庸俗不堪。

袁宏道认为,赏花要注重花本身的天然神韵,要选择花的最佳状态时去欣赏,“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

可见明代人审美情趣之高雅和插花艺术品味之纯真。

⑤插花理论体系完善:

宋代插花论说虽多,但多为杂记,明代则为专著,而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品质之高,远胜古代。

袁宏道的《瓶史》分上下两卷,从插花的意义、作用,到花命(保养方法)、花性、花意、赏花等等,从理论到技法,十分详尽。

张谦德的《瓶花谱》也是一部全面论述插花的著作,论说精辟,极富盛名。

高濂对赏花亦极有修养,他的《尊生八笺、燕闲清赏花笺》和《草花谱》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著作。

屠本畯的《瓶花月谱》更费尽苦心地按瓶史的“花盟主”、“花客主”和“花使命”的论述,把全年的时花,依其品第列出每月的花材搭配(主花、客花和陪衬花)。

还有专门论述花的小名、花历等等。

插花图谱、诗句更数之不尽。

六、清代的衰微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因盆栽盆景风气勃兴,逐渐凌驾于插花之上,影响了插花艺术的发展,因而渐趋停滞、衰微。

但清初和中期,花市仍十分兴旺,只是到后期才日渐沉沦。

清代的插花有以下特点:

①花市兴旺,流行“花券”:

清代,人们对政治深感厌倦,所以寄心于花木之美,种花、赏花便成为一种时尚,所以花市较为兴旺。

据《燕市负贩琐记》说:

“种类不一,有卖钿花,为妇女插戴之品;有卖栽花者,春天可养;有卖堂花者,为厅堂陈设之品”。

北京一带花市交易繁忙,为了省却多余的麻烦,特别发明一种“花券”的契约,按时送货,订时收款,可见花市交易发达。

②强调意境,并神格化:

强调赏花的意境,主张赏花要特别注意花卉性情。

如“赏梅令人高、赏兰令人幽、蕉与竹令人韵……”等。

不仅眼鼻欣赏花的形、色、香,耳闻花林之声也是人间快事,如雨打芭蕉、荷叶,风吹秋叶之声等。

花与瓶的色彩配合更是首有见解:

“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而色之深浅、浓淡,又须与花相反”。

清人更将花自“人格化”进而被“神化”。

把每种花除其历有的象征意义外,还以有关的历代名人按其个性或事迹予以配称,作为各花的花神,按月份或季度,择主要名花以主司事。

如正月梅花,花神是柳梦梅;二月杏花,花神是杨玉环等。

令人对各种花卉,油然产生不同的联想。

各月的名花和司花的花神也有几种不同的配称,都是根据个人意愿强加于花的。

不过到增加了赏花的情趣。

③写景花和谐音造型花流行:

清代由于盆景艺术的高度发展,插花艺术也受熏陶,不仅欣赏花材枝条的自然美姿,还利用花材表现自然景色,采用写实手法把自然风光移入盆中。

枫叶竹枝、乱草荆棘均堪入选,以表现满山秋色;几枝水草,两朵荷花表现荷塘清趣等等,这就是当时风行的写景式插花。

并达“能备风晴雨露,精妙入神”的境地。

因此浅盆插花又占上风。

此外,清代沿习旧俗,利用花材的谐音或意义,配合果蔬的天然色泽进行造型,寓教于花,把清雅的插花艺术变为实用艺术,扮演社会教育的功能。

如柏、柿、灵芝构成“百事如意”;铜钱、拂尘、万年青、李子构成“前程万里”等等。

年节吉庆,一律以吉祥为主题,这也是中国插花的独特之处。

七、当代的复苏与兴盛

清末以后,中国插花逐渐沉沦,传统插花濒临绝迹。

80年代初才开始复苏并逐步兴盛。

这方面,台湾同行先迈出一步,1984年在台湾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展览,奠定了当代花艺的基础。

台湾历史博物馆的黄永川先生又籍工作之便,致力于搜集大量史料,编写出版了几本论述中国历代插花演变的书籍,如《中国古代插花艺术》、《中国古典节序插花》等。

还有许淑真编著的《花艺》都是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1989年台湾花艺界又组团首次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FID”世界大会暨世界杯花艺比赛。

已跻身于国际插花舞台。

1987年与1989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都有专题性插花展览和比赛;1990年又在上海举办全国性插花艺术展览,30个城市参加,以后定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现在全国各地都已成立插花协会,群众的插花热情日益高涨,中国插花艺术必将重领风骚。

第三节

日本插花艺术简史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隋唐时代,随佛教一起传入佛前供花后,插花即在日本传播发展开来,并于20世纪中页走向西方,风靡世界。

日本插花的兴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佛前供花

15世纪以前,日本插化主要是佛教寺庙内,僧侣中流传的佛前供花。

相传6世纪时,日皇派谴使者小野妹子前来中国,考察当时隋朝的佛教,看到中国佛教礼仪中有祭坛供花,印象极深,于是回国后,特别向日皇报告插花之事,并和日皇一起研究插花,学中国以花祭拜。

后辞官削发为僧,法号“专务”,住到京都一座著名的法寺内,那里有一六角堂,堂旁有一池塘,他就在池畔筑起厢坊,隐居于此,故名“池坊”。

自此他专心研究插花,世代相传,为日本插花的始源。

14世纪(1358-1408年),足利义满将军,爱慕中国文物,特举办所谓“花御会”,即插花比赛,后复仿效中国的七夕供陈之俗,而有“七瓶花赛”。

普遍采用中国之花瓶,乃开创了插花艺术之端绪。

由于贵族们的喜爱,寺庙的僧侣开始进入武士家邸院,应主人要求而插花。

由此,供化的形式渐变为观赏的形式。

寺庙僧侣中池坊专庆技术最精巧,在此期间正式产生了“池坊流”。

二、发展普及,孕生流派

16-19世纪初,日本太平盛世,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插花也从僧侣、贵族上层人士中进入平民百姓家。

池坊的“立华”不断完善达到定型,许多口传的插花书和著作先后问世,如《池坊专应口传书》、《立花大全》、《立花时势妆》、《抛入花传书》等等。

但立华愈趋豪华,一般百姓却难以接受。

随着茶道的流行,又出现简朴素雅的抛入花(俗称茶花),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为适合一般民家壁龛的“生花”。

从此,插花在日本得以普及,池坊流也开始分出不同的流派。

在这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