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551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

《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书法史脉络.docx

中国书法史脉络

中国书法史脉络

LT

(1)

(2)

(3)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同时修建了阿房宫、长城、秦皇陵,这些工事给刚刚结束战乱的老百姓有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再加上严格的法律,焚书坑儒等,所以很快又覆灭了

(4)秦文字典型的特点就是纵向取势,上下长左右短,整齐划一,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2.秦小篆——琅琊台刻石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巡行天下,南登琅邪时所立,内容是歌颂秦德者,书体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绿为主,字体皆为长方,笔书粗细如一,显现雍容典雅之风格。

一般以为秦代诸刻石皆为李斯所撰,把他当做当代书法家兼文字学家。

3.秦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

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4.秦诏版

5.秦云梦睡虎地秦简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

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6.秦古隶:

马王堆帛书

7.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8.汉古隶—马王堆竹简此简以方笔为主导,虽非笔笔见方,但方笔之风格显明。

方笔起笔与竖笔下拖的笔势,已初具定型汉隶的笔法。

9.秦--马王堆帛书与汉古隶——马王堆竹简

10.居延汉简1

11.居延汉简2

12.隶书的快写

13.--------章草

14.莱子侯刻石

15.汉隶---西狭颂

16.汉隶---石门颂

17.汉隶---乙瑛碑

18.汉隶---礼器碑

19.汉隶---曹全碑

20.汉隶---张迁碑

21.汉隶---史晨碑

22.熹平石经

23.钟繇的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小楷。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24.宣示表

25.张芝芝白帖

26.书体演变示意

27.魏晋书法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28.魏晋残纸

29.陆机平复帖

30.西晉衛瓘

31.頓首州民帖

32.出师颂卷

33.王羲之王羲之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34.神龙兰亭

35.奉橘帖二谢帖

36.丧乱帖

37.平安帖

38.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39.黄庭经

40.姨母帖

41.得示帖

42.十七帖

43.王献之王大令,即王献之(344一386年),字子敬,三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

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最为突出。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

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

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44.地黄汤帖

45.洛神赋十三行

46.洛神赋十三行(局部

47.鸭头丸帖

48.王献之东山帖

49.中秋帖

50.伯远帖

51.僧智永,本姓王,名法极,陈、隋间会稽人是隋朝时候的人,也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52.淳化阁帖

53.梁---瘗鹤铭(水前本)

54.南北朝书法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

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

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

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

这是北朝。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康有为说: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

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55.廣武將軍碑

56.爨宝子碑

57.爨龙颜碑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

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

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

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58.始平公造像

59.

60.石门铭北魏摩崖碑,王远书。

在陕西褒城县。

此铭书法飞动疏宕,出自《石门颂》,《西狭颂》等碑。

有拓本及石印本。

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是当时秦、梁二州刺史羊祉、左校令贾三德再度开通关中至四川的褒斜栈道,为纪念而立的。

61.郑道昭《论经书诗》

62.北齐故夫人仲姿墓志铭

63.北魏崔敬邕墓志

64.张玄墓志

65.张猛龙碑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

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

《张猛龙碑》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较之早期魏碑,我们不难看出魏碑由粗到细的演变过程。

66.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即《经石峪》,在山东泰安。

字径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字形在楷法中兼含隶意,故有人称为“隶楷书”

67.隋代书法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此时期打通的大运河到现代仍有极大的通航价值。

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隋代的国祚甚短,书家、书迹等也不多,无法创造辉煌的成果,只好把位置让给之后的唐来创造奇迹了。

隋代是可用「流星」的短而灿烂性质而譬喻,传世的书迹中亦有可观的,且隐约可窥见唐代时欧、虞、褚、薛、徐、李、颜、柳等人的精诣,整齐之中仍有古味,以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苏孝慈碑等为代表。

68.小楷《灵飞经》

69.董美人墓志

70.隋朝——青州舍利塔下铭

71.隋朝——僧璨大士塔砖铭

72.隋朝——苏慈墓志

73.隋朝——张通妻陶贵墓志

74.隋楷正宗《龙藏寺碑》

唐代书法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

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

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

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

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

75.李世民----温泉铭

76.褚遂良褚遂良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

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

77.褚大字《阴符经》

78.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79.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舍利塔铭》等离开称名于世。

史书记询初学王书,而险峻过之,其八体兼妙。

80.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81.化度寺碑

82.欧阳询——皇甫诞碑

83.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84.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

85.薛稷——信行禅师碑

86.孙过庭《书谱》

87.杜牧「张好好诗帖」

88.李白上阳台帖

89.贺知章草书孝经

90.张旭---1张长史,即张旭,唐吴郡(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

字伯高,官至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

喜饮酒,往往大醉后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张颠”,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酒中八仙。

他精工楷书、草书,尤以草书称著。

他的书法得于二王,而又独创新意。

楷书《郎官石柱记》,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展现出楷书的精妙。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

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

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

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91.《古诗四首》

92.张旭——郎官石柱记

93.张旭肚痛帖

94.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

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

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

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

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

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

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还有《争座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